历史文言文选择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过秦论》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阅读题及答案汇集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y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解析见“课前预习”卡片2。
历史选择题文言文翻译

1.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A. 孔子B. 孟子C. 孙武D. 墨子2. 下列哪部著作被誉为“兵家圣典”?A. 《孙子兵法》B. 《六韬》C. 《吴子》D. 《司马法》3.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A. 华佗B. 张仲景C. 李时珍D. 孙思邈4.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A. 徐霞客B. 贾思勰C. 郦道元D. 沈括5.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A. 秦九韶B. 李冶D. 李淳风6.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A. 曹操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7. 下列哪部诗歌被誉为“诗史”?A. 《诗经》B. 《楚辞》C. 《乐府诗集》D. 《唐诗三百首》8.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A. 王羲之B. 颜真卿C. 张择端D. 徐悲鸿9.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A. 蔡文姬B. 李延年C. 王之涣D. 白居易10. 下列哪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雕塑家?B. 沈括C. 雕圣杨惠之D. 郭沫若二、文言文翻译1.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修筑壁垒,士兵少,粮食吃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重重包围他们。
夜晚听到汉军四面都是楚地的歌声,项羽十分惊讶,说:“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吗?为什么楚地的人这么多呢!”2.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吾闻虞有宝钟,可以听音知政。
其可信乎?”对曰:“信。
其政以礼,其民以乐。
是故其钟音和,可以听政。
”翻译:晋文公问狐偃说:“我听说虞国有一口宝钟,可以听声音知道政治。
这可信吗?”狐偃回答说:“可信。
他们的政治以礼为准则,民众以乐为生活。
因此他们的钟声和谐,可以用来听政。
”3. (《论语·颜渊》)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以下是一道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1.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
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唐太宗在位期间,科举制被废除,改为世袭制。
D. 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正确答案: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40多个郡,而不是36郡,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唐太宗在位期间完善科举制,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故D项错误。
故选B。
经典历史故事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含全文翻译)

经典历史故事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一)破釜沉舟1.(1)带领,率领。
(2)砸破,摔破(3)断绝,阻断。
(4)从此(2分)2.A(例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A名词作状语“像狗那样”,B、C、D都是名词作动词。
)(2分)3. D (例句中“以”解释为“用来”,连词,表目的。
A“凭借”,B“因为”C“把”)(2分)4.(1)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2)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4分,每小题2分,关键字“九”、“绝”、“及”等翻译不出适当扣分。
)5.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2分)6. 示例:面对困难,我们要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2分)【参考译文】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
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从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二)望梅止渴1. ①于是,就②多③听到④到达2. 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
(意对即可)3.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4. 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知”在B项中为动词,意为“知道”;其余三项中“而”为连词,表修饰或递进)2.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B(“见疑”、“被谤”均为被动用法)二、填空题1. 请根据《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填写下列空缺处:“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
答案:后天下之乐而乐2.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感到悲伤。
2. 翻译《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军队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接受命令。
四、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渔人因为迷路而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2. 《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的?答案: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五、论述题1. 请结合《史记》中的内容,论述司马迁的史学观。
答案: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观,他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史学家的任务是真实地记录历史,同时,他还强调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 两篇文章都阐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在两位作者眼中对秦灭亡原因的观点是否相同。
第二道题选择了贾谊《过秦论(节选)》和苏洵的《六国论》两篇文章, 在《过秦论》中找出《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以及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的证据;同时分析关于六国“尊贤重士”, 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并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 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 分析两篇文章写作上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第四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 结合所学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 谈谈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五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 结合两篇文章,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嗟乎!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测试历史事件类(有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假设欲闻射道①乎?楚王田②于云梦③,使虞人④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⑤拂王旃⑥而过,翼假设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⑦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道:道理。
②田:同“畋”,打猎。
③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④虞(y 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⑤鹄〔hú〕:天鹅。
⑥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
⑦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陈康肃公善射〔〕〔2〕尔安敢轻吾射〔〕〔3〕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4〕王引弓欲射〔〕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B. 尝射于家圃楚王田于云梦C. 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假设欲闻射道乎?4【甲】文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详写这一情节的原因是。
5. 【乙】文中“养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2、项籍弃书捐剑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②。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③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古代科举试题

古代科举试题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从唐代开始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历时千年。
科举考试的题目参差不齐,涵盖了诗、文、论、策、经、史等多个类别。
下面将为您呈现一些典型的古代科举试题,以让您了解这一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一、诗词题题目:《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和韵律格律,续写诗句,补充表达出作品主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连山乱岛春风吹。
现如今,古今人事多无常,那些说兵戈、细腰舞、长城,在历史洪流中消逝。
(续写部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共渡人生艰苦。
岁月荏苒,世事变迁,饮水思源,社会共同成长。
二、文言文题题目:论《礼记》中的“三纲五常”请阐述《礼记》中的“三纲五常”理论,并分析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古人有云:“天地之大德,其若四达:曰曰治生,曰曰治言,曰曰治乐,曰曰治政。
”请根据这段话,叙述古人对于“三纲五常”的解释,并讨论其对于个人修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题目:《大明宪章》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请论述《大明宪章》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明宪章》是明朝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快国家发展。
请您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大明宪章》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影响,以及对于后来的政府治理制度的启示。
四、策论题题目:如何应对边疆民族的威胁与影响请根据历史资料和实际情况,就古代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威胁和影响的问题,提出您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古代,边疆地区经常面临周边民族的入侵和影响。
请您针对这一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您可以结合历史案例或者借鉴现代国际关系的经验,提出应对边疆民族威胁的可行性方案。
五、经史题题目:《资治通鉴》中的典故请选取《资治通鉴》中的一个典故,进行解读,并讨论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以编年体形式撰写的历史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在做历史选择题时出现古文时,又看不明白在说明什么?怎样做呢?同时又怎样分析材料的内容来做出选择呢?看时间,大概推测一下那个时期的时间或者是历史书上出现的标志性的东西。
再就是找关键词,肯定会有(没有那么难的古文的),这个时候不要大意的发挥你的想象力和课本上一切挂钩的东西进行联想就差不多了1、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②“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④2.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A.依法治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3.卢昭《题昭君出塞图》:“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昭君出塞A.为了个人幸福,打破传统观念 B.不畏艰险,不辞劳苦C.以西汉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 D.忍气吞声,忍辱负重4、在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说:“若此时与[法国]议[和],似兵费(赔款)可免,边界可商”,“与其兵联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军费)匮竭,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
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之有裨益全局矣。
”这段话表明李鸿章:A、阻挠中国军队追歼法军以卖国求荣B、惧怕外敌和内乱而委曲求全C、懦弱无知而不了解前线战局的发展D、审时度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5、据12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一语。
报道中引用的“仁者爱人”一句,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A.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友爱B.每个人都应爱别人C.统治者应爱惜民力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6.“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诗反映了()①经商者众②商业繁荣③农村破敝、田地荒芜④当时商业政策相对宽松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7.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知识分子忙于科举做官B、知识分子热衷于考据C、清政府大兴文字狱D、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8.《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9.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10.史书记载“天下之盛,扬为首”下列选项与该城市繁荣无关的是()A.交通便利 B.手工业中心C.商业发达 D.军事重镇11.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
”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三大政策D、北上宣言12.下列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诗句中,观点错误的是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3.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暴露。
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通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A、此时民主共和成为主要社会思潮B、袁世凯称帝使自己众叛亲离C、段祺瑞反对帝制,真心拥护共和D、段祺瑞不敢违背民意拥袁称帝14.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加拿大、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C、加拿大:人民要求脱离英帝国的呼声高涨D、苏联:机器轰鸣,但人们衣着较单调15.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6.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
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
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A.《采桑度》B.《敕勒歌》C.《归园田居》D.《蒿里行》1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
”为此,希特勒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B.进军莱茵不设防区C.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8.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是越窑青瓷发展史上的顶峰。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具有代表性的上品。
以下对青瓷赞美的诗句,不准确的一句是()A.陆龟蒙的“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C.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D.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19.“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安心,地主劳动回心。
”此局面应出现在()A. 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 B.1941年“双交双减”实施后C.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后 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推行后20.某同学在查阅美国总统选举资料时,查到一段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I pledge you, I pledge myself toa new dea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请你判断该总统可能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尼克松21.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与之相关的事件是()A.《南京条约》签定 B。
《北京条约》签定 C.《马关条约》签定 D。
《辛丑条约》签定答案:C22.“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发表这一议论的是A.林则徐 B.郑观应 C.左宗棠 D.李鸿章23.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Science”辩护。
这里的“Democracy andScience指:A. 科学与技术B. 民主与共和C. 自由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24.“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该句中的“制”是指()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25.《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曹魏政权)圈闭宗室,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遽倾(曹魏政权灭亡),天命归于陛下(西晋取得政权)。
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久安于万代。
”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A、奠定了司马氏篡魏基本方略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2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末?禾苗待我灌醉,根据这首《调笑令》词意,判断作者生活在哪个朝代()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唐朝27.可以用来证明《史记》记载的是信史的文物有:①《史通》②《通典》③甲骨文④雕版印刷品⑤早期竹木简A、①③B、②④C、③⑤D、①②③④⑤28.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是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29.“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桓公五年》]此材料反映了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形成 C.分封制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30.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此诗反映的是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答案:B3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2.《宋史》中记载北宋时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是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B.农民的反抗斗争遍及国内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D.宋辽、宋夏之间战争激烈答案:B33.明末清初学者唐壁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张和此他相似的是()A. 徐光启B.黄宗羲C.郑观应D.魏源34.乾隆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
”该谕旨是针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言的A.改土归流 B.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C.台湾郑氏降清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答案:D35.“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个谜面,谜底说的是近代的哪位皇帝()A.道光B.咸丰C.光绪D.宣统36.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①基本特点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A.①②③④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A37.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38.“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39.北宋初年立“更戍法”,其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40.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