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选择题归纳
初三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三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_________。
2. 《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受任”指的是__________。
3.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述的是__________。
4. 《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徐来”是__________的意思。
5.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范仲淹所作?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渔家傲》D. 《苏幕遮》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滕王阁序》B. 《出师表》C. 《岳阳楼记》D. 《醉翁亭记》3.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A. 误入B. 寻找C. 被引导D. 偶然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赤壁赋》B. 《醉翁亭记》C. 《岳阳楼记》D. 《水调歌头》5. 下列哪句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哪些情感?2. 《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醉翁”这一形象,传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五、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初中中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归纳

初中中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归纳初中语文选择题主要以知识性和积累性的内容为主,基本都属于客观题!那么,在做选择题上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中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目录中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技巧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生僻字一般不会错。
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 )辨析题】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中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方法1、加强识记与积累,做到准确无误,一锤定音常用汉字(词)的音形义,常用词语(成语)的意思,词性,感情色彩(褒贬),用法,常见病句的类型,讲读课文的内容,主体与主要写作特色,文言文的考点等等,这些知识点在复习迎考阶段要下功夫准确记诵,牢固掌握,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似是而非。
2 、克服思维定势,提防命题陷阱,排除干扰命题老师可能会在同学们平时很熟悉的题目上作文章,以此来考查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能力。
这类选择题往往乍一看似曾相识甚至答案都是固定的,但正因为如此,就更容易上当。
3、关注"正确"与"最适合"认真比较,深思熟虑有的语文选择题异于数理化选项的"绝对正确","非常精确",特别表现在语言运用(病句,排序,选词)上。
这一类题目往往强调在都"不错"情况下的一个"最适合"或都"不对"条件下的一个"相对正确"。
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
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________②求学宜先刻苦________③特汝不应若是耳________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B.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也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C.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D.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
乙文多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甲文还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选文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2017初三中考模拟专题四阅读理解与鉴赏之文言文(有答案解析)

专题四文言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1.洪渥传(宋·曾巩)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
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
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
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
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
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
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
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
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
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
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渥兄弟如此,无愧矣。
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
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注释】①驰骋:奔走钻营。
②孥(nú):妻子和儿女。
③摭(zhí):摘取,选择。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进于有司B.渥得官/而兄已老C.掇/其余以归D.其与人/真有恩者也2.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④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⑤也。
”注释:①嗣:子孙后代。
②《三坟》《五典》泛指故书。
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④振古:自古。
⑤舌耕:靠教授学生谋生。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嫁瑶无嗣而归居焉又何间焉(《曹刿论战》)B.亦以贞明见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舍于门侧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 乃暗诵《六经》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文言文选择题归纳一.为学通过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主观努力对成败的作用,其实人们只要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成功。
【白鹤堂文集》清朝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文学家】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充满着对穷僧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A错在反问句,应是设问句;B错在第一句应是怀疑、疑惑,而不是嘲讽;C错在证明的是主观的努力实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错在没有肖像描写)二.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
(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第二段运用例证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
B.第三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地利”,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
D.第四段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下列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本文的论点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本文的论点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本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
B.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
C.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对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B.上文论证缜密,以层进式的思路结构,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C.上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D.上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突出了论点,表现出浩瀚磅礴的气势。
(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三.橘逾淮为枳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婴字平仲】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用楚王及其左右来衬托出晏子的机智和能言善辩。
B.楚王预谋策划的最终目的在于羞辱晏子所代表的齐国。
C.文末楚王的那句感叹表现出他是个胸怀坦荡的君王。
D.本文记述了晏子巧妙地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这句话是在事实面前的自嘲和自知,但楚王预谋羞辱晏子,算不得胸怀坦荡。
)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针对楚王的诡计,晏子运用了比喻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迅速作出反应,印证了前文“习辞者”的评价。
C.晏子的话含蓄地回答了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发问并暗暗将矛头指向楚国。
D.“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晏子的最后一句话非常直接地将矛头指向楚国,因此并非都是“含蓄”、“暗暗”。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比喻的说法。
B.晏子的善辞令体现为成功地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
C.全文运用对比方法,以楚王的平庸愚昧衬托晏子的机智善辩。
D.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错在应是语言描写)下列对晏子使楚成功的原因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晏子本以善于辞令出名,机智善辩,很有外交才干。
B.晏子拥有渊博的学识,“橘枳”之喻证明知识就是力量。
C.晏子面对强权能勇敢从容,毫不畏惧。
D.晏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拥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应是证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四.伤仲永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以方仲永为反面事例,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本文第一段点出仲永极高的天赋被不断消耗,为后文的变化埋下伏笔。
B.本文第二段先“见”后“闻”,交代了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已衰减净尽。
C.本文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的惋惜。
(方仲永是在二十岁时才能消失净尽,“泯然众人矣”)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A.题目中的“伤”,是“为……哀伤”的意思。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方仲永从小通达聪慧,可见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
D.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读来有真切感。
(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B.“邑人奇之”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幼时天赋极高。
C.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D.课文通过方仲永的例子,从正面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应该是从反面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作者为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哀伤。
B.作者为父亲“不使学”而哀伤。
C.作者为乡人“宾客其父”这种推波助澜的行为而哀伤。
D.作者为方仲永不好好学习还在乡邻面前炫耀自己而哀伤。
(错在行为的主体是方仲永的父亲而不是方仲永)五.周处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知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C.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知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D.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乡人眼里,周处是比虎和蛟更为可怕的祸害。
B.文中有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过程中的实际行动。
C.文章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D.文章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成为有用的人。
(文中没有“改励”过程中的实际行动,只有决心“改励”前矛盾复杂的心理)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害”是指蛟龙、虎和周处。
B.周处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
C.二陆的规劝最终促使周处决心改过自新。
D.文章告诉我们: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
(错在“二陆”,应是陆云的规劝)六.小石潭记通过对山水的美景描写,作者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的是( D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面的石头上)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四面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他人)。
C、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中可以容纳一百来条鱼)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七.卖油翁“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卖油翁的“微颔之”表明他认为陈尧咨的射箭本领也有值得赞赏之处。
B.陈尧咨的“尔安敢轻吾射”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傲慢和愤懑。
C.卖油翁的言行最终没有对陈尧咨产生影响,所以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D.本文以小见大,阐述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
(陈尧咨的笑实际是认同了卖油翁的说法,在事实面前他已无话可说)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笑而遣之”,表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
B.卖油翁凭借出众的口才说服了傲慢的陈尧咨。
C.本文主要写了陈尧咨射箭这件事情。
D.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B错在“凭借口才”,卖油翁是以事实说话。
C错在文章主要写的是酌油一事。
D错在文章是以语言、神态、动作综合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没有主次之分)八.核舟记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高超成就【《虞初新志》(张潮编撰)魏学洢字子敬,明朝人】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BA.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B.第二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照应了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A 应该是先总后分再总,文章末段总结了核舟体积大、容量小的特点C 没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文章不是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