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选择题(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文言文必做10题(含答案和解析)

初二语文文言文必做10题(含答案和解析)

初二语文文言文必做10题(含答案和解析)1、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横柯上蔽。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望峰息心。

⑤ 争高直指。

⑥水皆缥碧。

(2)翻译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顺,随。

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3.像飞奔的马。

4.使……停止。

5.笔直的向上。

6.青白色。

(2)①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意思: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只要对课文熟悉不难答出。

“从”是常见实词,表示“随着”的意思;“上”本是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表示“在上面”;“若奔”,“若”是“像”的意思,“奔”本是一个动词,但在这里形象地表示“飞奔的马”;“息”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直”在这里作状语,形容“指”,“直指”表示笔直地向上,“缥碧”表示水的颜色,是“青白色”的意思。

(2)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同时注意句子通顺即可。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份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春秋大夫,知六政,行则国除,不行则国令。

从言原生,和则天应,不和则天杀,共为名宰。

议者之道,必去难得,明辨是非,言论譬资。

是以论乎说诡者,诡者无聪明,不达于道。

凡治国者,条理之人也。

问题: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什么?2. 从言原生的意思是什么?3. 诡者为什么无聪明?答案: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春秋时期的大夫的职责和要求,以及治国的原则。

2. 从言原生指的是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并能适应和解决问题。

3. 诡者无聪明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思维,无法理解和遵循道德原则。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太宗自即位以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隆盛。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仁义之道,为太宗的治国之本。

他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任人唯贤,推行慈爱政策。

他还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乐文化的传承,使得国家风清气正。

另外,太宗还重视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的声誉在世界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问题: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哪位君主?2. 太宗的治国之本是什么?3. 太宗如何提升了中国的声誉?答案: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某位历史上的君主,具体名称未提及。

2. 太宗的治国之本是仁义之道,推行仁政和重视人民的福祉。

3. 太宗提升了中国的声誉是通过积极开展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以上练习题的回答,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多加练习和掌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特点和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课外文言文阅读初,赵盾常田①首山,见桑下有饿人。

饿人,示眯明②也。

盾济之,与食,食其半。

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否,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③,盾弗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袭盾。

示眯明知之,欲去盾。

灵公出伏士击赵盾。

示眯明舍命反击,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

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

”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注释】①田:打猎。

②示眯明:人名。

③宰夫:官名,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何不厌一戒而可得粟万钟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水激之,非相人者也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风不失期,吾将有所不可及也言而有信,吾将往而未得也答案:C.未尝不临文嗟悼,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A.前一个“厌”是“满足”,后一个“厌”是“厌恶”;B.前一个“清”是“纯洁”,后一个“清”是“寒冷”;C.两个“未尝”都是“不曾”;D.前一个“吾”是“我们”,后一个“吾”是“我”。

故选C。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声)(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2、重点词语解释(1)风烟俱净:全,都。

(2)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余。

(4)天下独绝:极顶。

(5)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6)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

(7)横柯上蔽:在上面的,形容词。

(8)直指天都:一直,笔直地。

名词作状语。

(9)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假如。

自:如果不是(如果一定要按照中午和半夜分的话)。

非:如果不是(如果不是一定要按照中午和半夜分的话)。

(10)必不及前:一定不能。

及:到达。

前:前面。

名词作状语。

(11)或王命急宣:有时。

(12)则素湍绿潭:急流而下的江水,急流而下的江水冲击山石,发出像玉声的回声;回旋的清波和碧绿的深潭。

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

湍:急流。

绿潭:碧绿的深水。

潭:深水。

名词作形容词。

(13)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的影子。

回清:回旋的清波。

倒影:倒映的影子。

名词作动词。

(14)绝谳多生怪柏绝谳(山峰):极顶的山峰;绝谳(悬崖):极陡峭的崖壁。

怪柏:奇形怪状的柏树。

绝谳(山峰)多生怪柏:极顶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绝:极,最;异同义词同用。

怪:奇异;同义词同用。

柏:常绿乔木,木质坚硬,纹理致密。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马周:唐初大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一)《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缘溪行缘:________2.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____鲜美(今义):_____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之: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___穷(古义):_____________穷(今义):_____________4.初极狭,才通人初:_____________ 才:_______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 俨然(今义):_____________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外人:_____________7.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8.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注释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注释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注释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句中“之”字解释为“助词,的”的是()A. 忘路之远近B. 渔人甚异之C. 具答之D. 处处志之答案:A解析:A 选项“忘路之远近”中“之”是“助词,的”;B 选项“渔人甚异之”中“之”是代词,指桃花源的景象;C 选项“具答之”中“之”是代词,指桃花源中人们的问题;D 选项“处处志之”中“之”是助词,无实义。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乃”的意思是()A. 于是B. 才C. 竟然D. 是答案:C解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乃”是“竟然”的意思。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境”的意思是()A. 没有出路的境地B. 与世隔绝的地方C. 危险的地方D. 绝望的境地答案:B解析:在这句话中,“绝境”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具”的解释是()A. 详细B. 具备C. 工具D. 全都答案:A解析:“具”在此处是“详细”的意思。

5. “便要还家”中“要”的读音和意思是()A. yāo ,邀请B. yào ,要求C. yāo ,重要D. yào ,需要答案:A解析:“要”读“yāo”,意思是“邀请”。

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足”的意思是()A. 足够B. 值得C. 满足D. 脚答案:B解析:“足”在此句中是“值得”的意思。

7. “屋舍俨然”中“俨然”的意思是()A. 整齐的样子B. 庄严的样子C. 好像D. 然而答案:A解析:“俨然”指整齐的样子。

8.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A. 老人B. 小孩C. 年轻人D. 中年人答案:A解析:“黄发”指老人。

9. “寻向所志”中“寻”的意思是()A. 寻找B. 不久C. 顺着D. 随即答案:A解析:“寻”在此处是“寻找”的意思。

10. “欣然规往”中“规”的意思是()A. 计划B. 规矩C. 圆规D. 规定答案:A解析:“规”是“计划”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文言文选择题1.B(A于:在;B.于:对;C于:在;D.于:在2.B(A间.:偶尔/间.:夹杂;B、朝.:朝迁;C、修.:身高/修.:修建;D、市.:市集/市.:买;3.C(A地方..:土地方圆B.窥.:察看;C昳丽..:.光彩美丽....;D左右..:待从4.D(D.编订了33篇)5、B(A、乐.:高兴/乐.:游乐B、……的样子;C、寻.:寻找/寻.:不久;D、耳.:罢了.../耳.:两耳...6、A(A户.(门户)7、C(A、但.:只是 B、念.:想到C、如.:像 D、闲人..:闲职的人)8、A(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没有交代地点)9.A(A步.:量词?..../步.:动词,步行,出行; B、知道C、才. D. 还10.C(C.水中藻.荇交横(水草的总称)11.A(A寝.:睡觉...;B.与:一起;C.户.:门户;.... D. 但.:只是12.A(A.感情肯定不一致)13.D(A益.:好处/益.:更加;B.善.:好/善.:擅长C间.:偶尔/间.:夹杂D.视.:观察、察看....../.视.:观察、察看......14. B( B(左右:侍从)15.C(A.以.:认为/以.:因为;B于.:在 /于.:到;C. 之:助词,“取独”;D.求.:要求/求.:探求16. B(B.侧面)17.B(A清.:清晾/清.:凄清;....B.自.:自从;...C.而.:表修饰/而.:表顺承;D居.:停留;居.:居住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题。

18、B (B.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19.C(A乐.:高兴/寒.:使……寒冷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C蛇.:像蛇爬行那样/鳞.:像鱼鳞.那样;...D西南..:向西南/面.:对着20.C(C.从侧面描写溪水的清澈)21.B(A.见.:拜见/见.:引见;B.说.通“悦”....高兴..;C军.:军队.../.军.:军营;D诚:如果/诚:确实)【乙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

”老人说:“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22.A(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23.C(A.一.:全/一.:一个;B.孰.通“熟”仔细/孰.:谁;C衣.:衣服/衣.:衣服;....D美.:美丽/美.:认为……美)24C( C.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治国的道理)25.D(A.而.:表修饰/而.:表转折;B.可.:大约/可.:能;C清.:清晾/以:因为;D然.:……的样子)【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6.B(B.沉鳞.竞跃(指鱼)27.D(A与.:参与,这指欣赏领略之意/与.:一起;B.以.来/以.:因为;C.谢.:姓/谢.:辞官;D之:助词,的)28.C(C.【乙】文先叙述,再写景,最后叙事抒情。

29.D(A拂.:飘动/拂.:辅弼,辅佐;B.信.:诚实(实话,实情/信.:守信用;C.动.:游动.../.动.:惊动;D.国.家.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

30.C(A(目光短浅)/加.(虚夸,谎报)B.必以信.(诚实)D.再.(第二次)31.B(A.间.:参与/间.:夹杂;B.以.:凭借 C于.:在/于.:到;D从.:跟从/从.:学习)32.C(C.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取胜的条件。

33.B(A比得上/等到;B.早上../.早上;...C确实/如果 D日光/景色)34.C(指酒清)35.A(A两个均是代词;B.表转折.../.表顺承;....C从/至于;D因此/原因)36.C(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以民同乐……)37.B(A指欣赏,领略/一起;B、鱼/鱼;C、这样../.同“燃”燃烧...... D、灭亡/逃亡38.C(C、忠于职守).....39.CA、根据/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B、代词,代曹刿/助词,的;C在/在; D于是/在)40A(A、本文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这样起到了突出曹刿“远谋”的作用。

)41、D(D、动.心忍性(动:使……惊动)42.D(A用于祭祀的牛羊猪等/指为正义的事业死亡; B所以/原因;C参与/间隙; D凭借/凭借)43B(ACD均是代词,B助词,放在末尾使句子完整性)44、D(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及战后的分析,略写战斗的场面)45、D(A凭,凭借/因为;B在/到;C表修饰/表并列;D因此/因此)46、BB.肉食者鄙.(目光短浅)47、C(A代,代这件事;B代曹刿;C助词,的;D代齐国的军队)48、B(B.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小大之…必以情”这一句话。

)49. B(代,代听到的水声/助词,的;B……的样子/……的样子;C鲜艳/ 很少;D这样/是)50.A( A.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51.C(A认为/因为;B偶尔/夹杂;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要求/寻求)52、D(D悟出了治国……)53.A(A离开/离开;B偶尔/夹杂;C身高/修建;D 通“熟”仔细/谁)【乙】大将军年羹尧镇守西安的时候,大肆网罗天下有才学的人,以丰厚的待遇作为自己的幕僚。

有个名叫蒋衡的孝廉前去应聘,年羹尧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一块木板、一捆草。

”军中上下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等到第二天,遇到了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

少数民族的人(番人)正是倚仗这个坑为险阻,没有想到大队敌军突然到来了。

终于攻陷了敌人的巢穴。

第二年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小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

年羹尧急忙唤来参将,带三百轻骑兵出营,去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敌兵,果真在那里全部歼灭。

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

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了它。

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54.D(A天子且.至(将要);B此去.西南十里(距离);C. 天子为动.(感动)55、B(A被.:穿着/被.:盖,覆盖;B因此../.因此;...C.情趣../.判断;...D.告知,告诉...../.认错,谢罪)......56C(C【乙】没有侧面描写57D(A像/和;B停止/治愈;C本来/顽固;D寻找/寻找)58.B(A.认为……美;C指责;D传到)59.B(A身高/修建;B察看/察看;C受蒙蔽/遮住;D朝拜/早上)60.D(D.悟出了治国……)【乙】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

”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61、B(B.人恒过.(犯过错)62.C(A发动/举用;B向/做事;C多次/多次;D动词到/助词,的)63.D(D. 根据“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一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64.B(A动词到/代词,代这件事; B.想/想;C.原因/因此;D.因为/用;65.助词,的。

B(A代词,代齐国的军队;B助词,的/C助词的;D代,代这件事;66、D(受蒙敝)67、D悟出治国……68、C(A谁/仔细;B绕过/犯过错;C动词到/动词到;D拜见/了解)69、加点“于”字用法或意义与“管夷吾举于.士”相同的一项:(C从)(A介词在;B到;C从;D在)70、B(B违反,阻挠)71、D(D、文章层层深入地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72.C(A仔细/谁;B到/助词,“取独”;C因为/因为;D看/景观)73、D(指酒清)74.A(A表递进关系)75、B(B、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76.B(A作动词/代词,这;B两个均是助词,“取独”;C在/对;D偶尔/夹杂)77.A(A告知,告诉)78.C(A驻军/军队;B动词,到/助词,的;C用/用;D即使/虽然这样)79.D(D.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80、D(A从/在;B阻挠/通“弼”辅佐;C兴起奋起,有所作为/种作;D内心/内心)81、B(B用这些来)82、A(B入,在国内;C过,犯过错;D使……劳累)83、C(C、第③段先从正面处在个人的角度论证论点,再从反面处在国家的角度论证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