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传统为人处事智慧(五)知止
知足知止成语解释

知足知止成语解释知足、知止、知常是我国特有的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成语原文】:知足知止【标准发音】:zhī zú zhī zhǐ【繁体写法】:知足知止【知足知止是什么意思】: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足知止成语接龙】:尽人皆知→ 知足知止→ 止于至善【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zhī zú zhī zhǐ】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对应近义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的造句示例】:1、老庄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底蕴,其“自然”、“无为”、“知和”、“知常”、“知止”、“知足”的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契合之处。
知足是一种心态《道德经》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
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龙源期刊网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31期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古代佳句集锦《增廣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诵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
越是知足的人,就越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
做人如果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知止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
做事有分寸的人常能有所节制,于是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
以“知止”“知足”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知止而行的概念

知止而行的概念知止而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境界,即在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思考并采取合适行动的能力。
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人们应当在追求自身目标和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既要紧跟内心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又要寻找与社会规范和道德理念相契合的行动方式。
知止而行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君子知礼而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密切相关。
从孔子的理论中可以看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需要的是慎思明辨和审时度势的能力。
只有在认清自己和外界的条件和限制后,我们才能做出正确并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和行动。
因此,知止而行是一个掌握自己的内心,并在行动中保持理智冷静的重要境界。
知止而行同时也涉及到情感和道德的协调。
在新的情境下,我们常常会面临着复杂的选择和困境。
如果没有理性思考和明确的道德底线,我们很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做出不负责任的决策。
正因如此,知止而行的概念强调了在行动中的理性控制和情感调节,以确保我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知止而行的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首先,必须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原则,以便在具体行动中做出选择和决策。
道德观念和原则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正确和合适的,引导我们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寻找平衡点,并根据对利害关系的权衡作出决策。
其次,知止而行需要内心的宁静和稳定。
只有在内心状况较为平稳和宁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保持理智和冷静地思考和决策。
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是通过自我培养、修行和思想的升华来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静心冥思、修习冥想、享受自然等方法来培养内心平静和宁静的状态,以提高知止而行的能力。
知止而行的实践除了需要内在的条件外,还离不开外在的培养和锻炼。
在与他人互动和社会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经历各种困境和交往,并学会面对和应对它们。
这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提高我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促进顺利而和谐的互动关系。
知止(禅理故事)

知止(禅理故事)1919年,弘一法师给好友夏尊写了一幅字“知止”。
题款是:“己未八月,书贻尊居士。
大慈定慧弘一释演音。
”彼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个月了。
“知止”虽寥寥二字,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与禅机。
禅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弟子。
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
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弟子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老和尚责问道:“出家之人怎能妄取无本之果。
”小和尚答道:“师命有所不从,皆因尘缘不清,造化弄人,我得无本之果,使之皈依佛门净地,不为俗世玷污。
虽初衷未果,然弃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顺其自然。
”老和尚畅然。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一代商圣”范蠡离楚投越,辅佐越国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携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范蠡浮海辞去,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即牛皮囊的意思),借此以志不忘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迫自杀、尸体被装进鸱夷(牛皮囊)中投入长江之事。
在齐国海边的一块荒地,范蠡苦身尽力,开荒垦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却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称陶朱公。
范蠡深知越国勾践为人,他从齐国写信给另一功臣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知止而后有定正确解释

知止而后有定正确解释“知止而后有定”,这句出自《大学》的话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
然而,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知止”,从字面上看,似乎就是知道停止的意思。
但如果仅仅这样去理解,就过于浅显和表面了。
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对目标、对界限、对自身需求和能力的清晰认知。
当我们能够明确自己在何事上应当停止,何时应当停止,其实就已经为内心的安定奠定了基础。
比如说,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上,我们如果不知止,就可能陷入无尽的贪婪和欲望之中,永远感到不满足,内心也会因此而浮躁和焦虑。
相反,当我们明白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能够实现一定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就足够了,此时选择停止过度的追求,内心就会变得平和而稳定。
再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时会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或者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
如果能够“知止”,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独立性,不越界干涉,不过度依赖,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能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和态度,内心也会更加从容和安定。
“而后有定”,这里的“定”,指的是内心的坚定、沉稳和安宁。
当我们真正做到了“知止”,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和目标的限度,内心就不再会被各种纷繁复杂的欲望和诱惑所左右。
我们会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地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各种声音和选择的世界里,如果我们没有“知止”的智慧,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要驶向何方。
而一旦“知止”,我们就仿佛有了明确的航线和目的地,无论风浪多大,都能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机会众多,人们往往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诱惑。
“知止而后有定”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压力和负担,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身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身心俱疲。
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知止”,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目标,就能够让内心保持安定,更好地应对挑战。
知止修心 方得智慧

知止修心方得智慧作者: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06期讲记修行七要: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是智慧,知道明道。
大学的核心修为一个字“止”,人最大的业障就是不知止,不知道放下、舍得、安住。
知止,才能去贪心、妄心、痴心。
当下人的欲望被打开,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吃喝拉撒名食睡,很多人热衷竞争、贪婪,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见利忘义。
贪官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知止,不知足。
迷恋权势,为了攀爬更高官位,工于心计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有的地方为了竞争一个小小的村官,厚黑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贪官贪财、好色、好名、好利,攫取财富的手段五花八门,被抓获的贪官家中经常存放大量现金、美元、珠宝、名表、古董、瓷器、名画、玉器等。
美女美色更是贪官的一大特色,几乎90%的贪官都与情色有关,甚至有的情色糜烂,荒淫无度,日日宴欢。
不知止的人,总是焦躁、挣扎、执着、占有。
为了外物不停奔波尘劳,为了七情六欲身心疲累,很难淡定从容。
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知止,就是安顿,就是安心。
知止就是不执着,就是看破看淡。
河南有个400年13代连续兴旺发达的大家族:河洛康家。
富甲天下,物流天下。
祖训:留馀。
其要义就是知止知足、放下。
知止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留有余地,后退一步,忍让一分。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河洛康家告诫历代子孙,不可巧取豪夺,更不可机关算尽,要厚道存善,凡事不可十全十美,天道忌盈。
知止才能有定力。
定心、定性,如如不动。
失去定力,人心浮躁,朝秦暮楚朝三暮四。
佛家讲戒定慧,奉持戒律,克己省治,才能生定力。
戒律就是知止,就是心戒、如今人们整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追逐名闻利养,很难安静很难淡定,比较浮躁、焦虑、焦躁、烦恼。
心,不断攀援,打尘劳说妄语,没有一刻消停,精气神不断丧失。
都是因为内心没有摄受,没有戒律,没有止学智慧,信马由缰,心生忐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句话出自《中庸》,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哲学格言。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概念,即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有所克制,然后才能找到定力,从而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能够让人内心安定,还能够让人有明智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知止。
知止,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和局限,不能无限地追求、执着于某种东西,而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这种知止的境界,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承受范围。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诱惑,如果不懂得知止,就会陷入盲目追求和不断扩大自己承受范围的错误境地。
知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人都因为不懂得知止而陷入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当中。
唯有知止,才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定。
定,就是在知止的基础上,要有目标和方向,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恒定。
只有找到定力,才能在风浪和诱惑中保持自己的本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变数和困难,如果没有定力,就会因为外界的波动而失去自控能力。
而有了定力,就能够在外界的影响下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和稳定,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保持原有的目标和方向。
静。
静,并不是指人要消极怠惰,而是指人要有清净的心境和安详的气质,以应对生活中的波折和挑战。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有清晰的思维和深刻的体悟。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常常会因为焦虑和浮躁而丧失心灵的宁静。
而有了静,就能够在繁杂的事务中保持内心的恬静,不为外界的喧嚣而动摇。
安。
安,是指内心的安定与平和,是一种脱离世俗和欲望的境界。
只有内心安定,才能够做到有所忧虑。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事业和生活的压力而失去内心的安宁,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而这时,我们就更需要知止、定、静,才能够让内心回归平静,再次找到安宁。
总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句话恰如一面镜子,让人们可以反躬自省,找到内心的定力和平静。
“知止”是境界更是智慧

“知止”是境界更是智慧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它在里面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
老鼠也曾想跳出米缸,但终究没有抵挡住大米香喷喷的诱惑。
直到有一天米缸见底了,它才发现想跳出去已经无能为力。
米缸里的老鼠警示我们:面对诱惑,当保持清醒头脑,懂得适可而止;如果让欲望放任自流,最终将会在欲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知止”犹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能保证一个人避开陷阱,走得正,行得远。
摒弃私心杂念,做到淡泊名利,牢记知足知止,实乃人生的大智慧。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一生功勋卓著,也一生淡泊名利。
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随即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他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版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朱光亚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党员干部不懂得“知止”,把争名逐利当追求,把违反规矩当本事,把以权谋私当能力,为了个人利益处处去争,甚至放下廉耻和操守跑官要官,最终却如米缸里的那只老鼠,身陷囹圄,为不知足的贪欲所害。
许多时候,争来争去一场空,不争反而留美名。
知止而不争,是做人的境界,更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素质和觉悟。
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就要始终修炼并保持“知止”的心境。
但凡知止之人,均有自知之明,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即使遇到一时之艰,也会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做到当止则止,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
还要懂得并涵养“以止为得”的智慧。
知止者,往往胸怀豁达,品行端正,能够以平静之心对己,以平稳之心处事,以平常之心对待得失,因此就能不为诱惑所动,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经得起考验。
善止者,能让自己始终处于“安全线”内,不以身试法。
做到了“知止”,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平安幸福,这实乃人生的大得。
知止,“止”的是贪欲,“止”的是妄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传统为人处事智慧(五)知止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则众人英能见其所致。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自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静其心.
养心英善于寡欲,养廉莫善于止贪.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
外贵而娇,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去娇戒奢,惟恭惟俭.
钱字拆开,乃两戈争金,世人应晓其险也.康于小者易,廉于大者难;廉于始者易,廉于终者难。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远.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百里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木威济也。
故,贤者聚众而成事,怒众而收心。
容人者人容,治人者人治。
狭路行人,让一步为高,酒至酣处,留三分最妙。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徉俱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矢。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
天恩难测,惟对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