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20 0 2年 3月
Ma c 2 0 r h. 0 2
中 传 文 的 理 想 管 智 国 统 化中 管 思 和 理 慧
周 博 文 , 鉴 : 古
( 开大学 南 天 津 3 0 7 001
【 要 】 国传 统 文化 是一 个 巨大 的思想 系统 , 中所包 涵的 管理 . 想弄 管理 智 慧 , 摘 中 其 思 口 尤其
理 产生借 鉴作用 。
【 键 词 】 统 文 化 ; 理 . ; 理 智 慧 关 传 菅 思想 菅
【 中图分类 号 】 9 0 2 【 献标识码 】 C 3— 9 文 A
近 年 来 , 来 越 多 的 国 外 学 者 致 力 于 研 究 中 越
【 文章 编号 】0 8 8 3 (0 2 0 — 0 1 0 10 — 6 62 0 )1 0 6 — 4
维普资讯
第 l 0卷
第 1 期
天 津 市 工 会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 u a fT a Jn T a e n miitaos olg m lo in i rd mn Ad n srtr ’C l e e
V0I 0 l .1 No
人 民 物 质 生 活 问题 的解 决 , 是 相 当深 刻 的 见 懈 。 这 二 、 贤 任 能 尚
、
以 人 为 本 的 思 想 直 接 引 申 出 重 视 人 才 、 贤 尚
根本 , 中国传 统方式 来 说 , 是 肯 定在 天地 人之 用 就 间 , 人 为 中 心 ; 人 与 神 之 间 , 人 为 中 心 , 谓 以 在 以 所 “ 为 万 物 之 灵 ”所 谓 “ 地 之 间 人 为 贵 ”都 是 这 人 , 天 , 个 意 思 。 种 思 想 直 接 引 申 出 以 民 为本 的思 想 。 这 由 此 出 发 , 统 民 本 思 想 多 方 面 地 讨 论 了 如 传 何 得 民 心 的 问 题 子 说 :得 其 心 有 道 : 欲 与 之 孟 “ 所 聚 之 , 恶 勿 施 , 也 。 0 就 是 说 要 给 人 民 以 实 所 尔 ”这 际利 益 , 人 民 同 忧 乐 , 能 得 到 人 民 的 支 持 。 乐 与 才 “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

第二阶段。自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 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 阶段 。自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 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 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
的载华凝天古也文灵制神象之之经所中勰作经
奥体文聚地代。章之人,天鸿至也说的《用典
区,化,人的
之奥纪参地教道者:《文,的
。是精也三经
骨区,物,也,,
宗心正地
人是者典
髓,洞序效。不恒
经雕如位
性的中的是
者极性,鬼故刊久
篇龙刘与
》》
“国学”的来龙去脉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 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 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 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 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灿楼中社堂未作其王
然阁评会集出有中国
62
放,论研林版 以维
出在说究》。种经的
了几:》。代,史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 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 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 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 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 求真、在创获。
“国学”的来龙去脉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管理与领导力方面的极其珍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沟通方式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所关注。
如今,在商业场景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正在尝试将它们蕴含在国内外公司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其独特而客观存在的作用。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个人成长与道德规范,这在现代商业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道教、佛教和儒家三大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对“仁、义、礼、智、信”等概念的不懈探索与塑造。
整合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企业能够帮助员工找到并实现他们自己和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公司的价值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德治国”,这也适用于企业领导。
企业领导者应该充满着仁慈和关爱,而不是只关注公司的利益。
在商业中,德性的把控则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出真正的,长期、合理地盈利。
企业领导者要注重以身作则,实现对企业价值观的建设与推广。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利益常常被视为高于个人目标的。
社会的集体价值取决于每个人如何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这些行为准则与商业领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这一点在电商行业尤为突出。
同时,员工和管理层的责任与义务对合作伙伴也极为重要。
如果企业能够懂得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行为规范的塑造,则可以更好地维护整个产业生态环境的“生命力”并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企业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将会被视为商业的美德,并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也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
在传播商业信息的时候,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和语言的使用,有望提高双方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效率。
以《论语》中的语言为例,这里具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唯美之词,表达了浓郁的“调和与协调”的内涵。
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读后感

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读后感《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理论相融合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管理学的演进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本书起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今融通的作用。
阅读完《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对现代管理学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中国管理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情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等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管理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许多管理智慧,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聚众而乱之,与众而治之”等,这些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本书分析了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西方管理学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主要特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学、韦伯的官僚管理学等。
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但也存在着将西方理论原封不动地套用到中国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我国学者对于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如关注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
这些新理论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愈发强调本土化的价值。
然后,本书强调了古代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学的融合与转化。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本书提出了很多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古代中国管理学注重人性、注重德治和道德,追求和谐稳定;现代管理学注重制度,强调科学、效率。
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取向,但是可以相互补充。
本书指出中国管理学应当注重人的价值和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内控力的培养和组织文化的建设。
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可以为现代管理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现代管理学中的“领导力”相对应,都强调了管理者的道德要素。
而现代管理学中的规范和科学原理也可以为传统管理智慧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在国际领域的应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迎接国际竞争。
《中国传统文化与行长管理智慧》 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与行长领导智慧实战型管理教练-黄俭老师简介:滨江双创联盟荣誉理事长;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讲师;多家知名企业特聘高级管理顾问。
黄老师多年在企业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员工管理、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了东西方管理精髓。
进入培训教育行业,作为资深培训讲师,在企业内训课、公开课、CEO总裁班等百余家企业和大学课堂讲授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领域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营销课程收到企业和广大学员的欢迎和热烈反馈。
听黄老师上课,可以聆听他的职场经历,分享他的成绩,干货多多!课程突出实用性、故事性、新鲜性和幽默性。
宽广的知识体系、丰富的管理实践、积极向上、幽默风趣构成了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深受听众欢迎。
通过一系列案例剖析点评,使管理人员掌握一些管理先进理念,分析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擅长领域:战略管理/领导力系列/ 经典营销/新营销/大数据营销授课风格: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运用相关的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诠释授课内容,理论与实战并举,侧重实战,结合视听教材,帮助学员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方面全面提升。
广大的学员认为授课风格为: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实战、理论联系实际。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标的),通过蓝草企业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企业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恭请致电,了解详情。
2018年蓝草咨询特别为学员终端客户推出“快乐Plus大礼包”政策(适用范围)1.2人以上(含2人)同时报名,享受实际报价的90%。
中国传统之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之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其中包括尊重人性、诚信、中庸思想、礼仪、风水等等。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的一些探讨:
尊重人性: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是“人情世故”,尊重人性,人本论,将人看作是管理的关键要素。
作为管理者,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了解他们的个性、能力、意愿和价值观,并尝试以此来激发团队的合作性和创造性。
诚信:中国文化中强调的信仰和品德十分重要,管理者必须以诚信为本,诚实守信,履行承诺,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代表着一种折中和谐的思想。
在管理团队中,管理者要尽量避免极端行为,而是采取一种讲求公正、平衡和中庸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平衡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和需求。
礼仪: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学者,尊重领导,以及其他团队成员,在团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尊重,管理者需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传达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不仅是一种地理和环境的概念,也是宇宙能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方面。
与传统文化的管理相结合,风水理论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风水,以吸引机遇和资本,并为企业带来好的运气。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涵盖了尊重人性、诚信、中庸思想、礼仪、风水等各方面。
这些智慧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和指导,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意义的社会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好地突围。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课程计划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课程计划
【培训目标】
✧ 本期国学班汲取传统文化中易、儒、道、释、兵、法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结合华商管理 实践,东方智慧与西方管理兼收并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从而使学员亲近人文大师,汲取国学精髓,提升企业家人文素养,尽揽国学经典,感悟东方管理之道,成就卓越领导,亲临国学胜迹,获取无价精神体验,回归宁静心灵,破迷开悟,树立正确成败观、名利观、荣辱观、生死观,成就幸福人生。
【培训特色】
✧ 名师荟萃
✧ 国学精粹
✧ 兼收并蓄
✧ 中西贯通
✧ 底蕴浓厚
【培训计划】
✧ 课程计划
学制一年,本期国学班开设八门必修课,四门选修课,每月集中周末时段授课2天
✧ 课程内容
儒养身 道养行 佛养心 忍养安 善养运 诚养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百家经典与管理智慧

百家经典与管理智慧
• 治理组织环境,营造务实氛围。不给
花言巧语之人可乘之机,不使实干之 人寒心。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 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 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 ,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
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
之民。
•
百家经典与管理智慧
• 用制度,不用个人感情;用程序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百家经 典与管理智慧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构建自己管理知识金字塔
•现代 •管理知识 •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
从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
•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安身之本 立命之基 •为官之道 为政之策 •处事之技 处世之智
•
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 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 春秋因孔子编鲁国历史《春秋》而
•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
谓仁矣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 共产党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
•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则远怨矣
仁人:善于行动。
•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也不要出现“直升式”。一切用事 实和成绩说话。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 又不贱农。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
•
百家经典与管理智慧
• 管理的关键,在于使大家万众一心,
目标一致。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 爵,是故不作壹,不官无爵。国去言 ,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 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 不偷营;民不偷营,做多力;多力, 则国强。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 心于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复燃强上传于2011-11-22|(4人评价)|372人阅读|30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在手机打开学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和为贵——孔子的管理智慧第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管理智慧第四章王道兼霸道——荀子的管理智慧第五章公道——墨子的管理智慧第六章使贫者富富者贫——商鞅的管理智慧第七章以力服人——韩非子的管理智慧第八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的管理智慧第九章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智慧第十章攻心为上——《战国策》的管理智慧第十一章统一之光——《吕氏春秋》的管理智慧第一章导论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价值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一)基本概念 1、管理解字探义《说文解字》:管,竹制的管状乐器,类笛、六孔;理,制玉也. 使用¡管必须要有嘴、手指、呼吸相互配合,因此管就有了协作、配合、和谐的意义;理雕琢玉器,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理¡±就包含了事先要有精心的策划、事先精心的部署。
2、管理的现代含义: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
我国学者一般则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和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信用、时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职能¡ª¡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3、智慧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含义:(1)是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实践得来的聪明才干。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是指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经由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所创立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的有关管理的理论和谋略的逻辑体系精髓。
4、研究对象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轴心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等流派管理思想的智慧及其现实价值。
(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 1.顺“道”。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
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中国的十大商帮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吕氏春秋》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7.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
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
8.节俭。
中国的传统管理,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
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
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三)、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1.“一体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 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在具体操作上,这种管理整体观表现为以计划为依归,以组织为工具,以领导为中心,以控制为根本,以训练为起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管理系统。
2、“中庸”化要想达到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行为与观念、人道与天道、“人欲” (社会)与“天理” (道)的高度和谐,交融合一,就不能走极端。
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过犹不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
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
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外圆内方”之类的行为方式。
3.道德伦理化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
技能、规范、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
在中国,“家国同理”。
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百姓的“严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礼的核心是“仁”“仁”的要义是维护这种血缘关系。
“孝悌为仁之本”不仅是作为管理的道德规范,而同时是营造某种感性管理心理的情理结构。
4、管理手段上以德治理、礼法交融、儒法互用道德修养不仅是基于血缘基础的宗法家族需要,而且是社会管理对人的德行要求,同时它又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终极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精炼地概括了传统管理下人生道路的特色。
“以孝治天下”。
把具有现实情感的“孝”注入到社会政治体制里,主宰整个社会政治体制,改变了原法家(如韩非)追求形式的普遍有效性的理性立法方向,转为重人伦、重实质、重情感、重社会关系、重权变的伦理立法。
首先要“合情‟,其次才是“合理”。
形式上,制度、“法”居主导地位,实质上“礼”渗入“法”中,成为“法”的基础“法”由此而演变为道德法、伦理法。
5、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经”与“权”是中国传统的一对重要范畴“经”指规范、原则性;“权”指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经与权,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按原则性办事与适当变通之意,它们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经权观,一方面要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四)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产生条件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
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
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
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二、学习价值1、中国管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基因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超过1千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曾经通过自己的独特管理智慧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政治体制的完备、科技的发达、组织的高效、文化的辉煌等等,都是我们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
因为我们都生存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包括合作伙伴和顾客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做事。
这就是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这种文化基因就转变成了企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