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典故解读
《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

《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一、苌弘化碧出处:《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释义:《庄子·外物》:“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
”故事梗概:苌弘(?-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
又称苌叔。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
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
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
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
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便派叔向出使,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
叔向故意把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
周敬王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到蜀地后,郁郁寡欢。
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
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
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
也用“碧血”等指忠臣志士为保持节操而死,如:“碧血丹心”。
二、望帝啼鹃出处:《蜀志》:“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日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释义:《蜀志》:“有个皇帝在蜀称王,得到荆州人鳖灵,便立为相。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一、《窦娥冤》重点字词 (1)二、《窦娥冤》重点理解 (2)三、《窦娥冤》人物形象 (2)四、《窦娥冤》主题 (3)五、《窦娥冤》写作特色 (3)六、《窦娥冤》写作特点 (4)七、作者简介 (5)八、元杂剧的知识 (6)九、《窦娥冤》解析 (8)十、窦娥“三桩誓愿” (11)十一、窦娥艺术形象再分析 (12)十二、《窦娥冤》的悲剧体现 (17)十三、《窦娥冤》的结局分析 (18)十四、《窦娥冤》课后测试 (21)十五、《窦娥冤》强化训练题解析 (27)十六、散文欣赏—窦娥冤魂该散了 (33)一、《窦娥冤》重点字词楔子(xiē)嫡亲(dí)看觑(qù)缥缃(piǎo xiāng)蓦然(mò)孛老(bó)绣闼(tà)刬的(chàn)捱(ái)鞍鞴(bèi)祗(zhī)桃杌(wù)亲眷(juàn)嗟叹(jiē)杳无音信(yǎo)嘱咐(zhǔ fǔ)尸骸(hái)负屈衔冤(xián)应验(yìng)古陌荒阡(mò)(piān)端的有个谁问、有谁偢:究竟。
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指多次审讯。
推,推求;问,审问。
只合把清浊分辨:应该。
罪愆:罪过。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你道是暑气暄:暖。
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
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着做公的:叫,吩咐。
刽子磨旗:摇旗。
二、《窦娥冤》重点理解《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公开课课件】《窦娥冤》(关汉卿)知识点详解详析

新课导入
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 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展示了一位精神高 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 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
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口诀:关 马郑白)。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 人之列。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
思考:①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贪官污吏屈判成 杀人死罪的,那么,她在赴刑场时为什么要在 【滚绣球】一曲中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 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 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 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 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 ②既然是指天斥地,为什么作者又冠剧本为 《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的名字,不是矛盾吗?
楔子:
【梳理情节】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 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 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 ,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
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 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 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 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 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 应了, 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 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 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中寄托着人民的美好理想;反衬悲 剧性的内容,使悲剧气氛更浓烈,更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使故事情节更生动,充满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 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 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_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_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大全: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
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
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
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
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
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
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
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
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
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窦娥冤故事情节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
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400束。
关汉卿《窦娥冤》)

《窦娥冤》-.解读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 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 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 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 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 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 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 本形式。
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 的反抗精神。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 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 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 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 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 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 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 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 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 神。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
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
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
善良的窦娥
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 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 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 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 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 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 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 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课文《窦娥冤》的典故原文翻译

典故“卓文君当垆”原文及翻译典故“卓文君当垆”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原文附录如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间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翻译:蔺相如带着车队去到邛崃县。
他仪表堂堂,文雅大方。
他到卓家饮酒,拨弄琴弦。
(美妙的音乐吸引住卓文君)她从门缝里偷偷看相如,心里高兴,喜欢上了他,又担心相如不懂得自己的心情。
宴会散去,相如派人拿很多金银贿赂卓文君的侍从,托侍从传达相如倾慕之情。
(这正合卓文君心意),于是她连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
相如便与文君坐上车马赶回成都。
相如家很穷,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
卓王孙(知道女儿私奔的事后),大发雷霆:“女儿太不成材,我虽然不忍心杀掉她,但是不会给她一分钱。
”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从劝告。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心中有些不高兴,对相如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邛崃,向兄弟们借贷些钱还是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地步呢!”相如就同文君一起去到邛崃,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投资购买一家酒店,做起卖酒生意。
并且让文君站在安放酒坛的土墩前卖酒应对顾客。
相如自己套上犊鼻裤短围裙,与雇请的工人们一起干杂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为他们做的事情感到很羞耻,因此闭门不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中的典故解读
1、司马相如
四川邛崃文君井有一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崖知已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凤求凰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白头吟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2、青梅竹马
长干行其一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3、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
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亦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耀,名孟光。
……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后汉书·梁鸿传》
4、民歌《孟姜女》
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夏夜里银河飞流星,那是牛郎织女点燃的红灯笼。
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
再把心口一丝热,絮进寒衣伴君行。
大雪纷飞北风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从秋走到年关过。
年关过,不知丈夫在哪里,在哪里……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
5、梼杌(桃杌)
“西方荒中有兽焉。
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
扰乱荒中,名梼杌。
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神异经·西荒经》
“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左传》
“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
丁音恶兽名也。
”──《孟子》
“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春秋》
6、苌弘化碧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
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亦写青绿的颜色。
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辛弃疾《兰陵王》:“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
”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
”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
7、东海孝妇《列女传》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
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
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
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
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