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_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_沈妍

合集下载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张志平1,2李伟刚2(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2.石家庄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河北石家庄050035)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效能显著提升。

但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全局性思维不足、共建共享水平较低、资源供给主体单一、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要从全局意识出发,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并逐步构建起全国统一数字化平台、多元化供给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治理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现实困境突破路径中图分类号:G249.2;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0207-04Realistic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ZHANG Zhiping1,2LI Weigang2(1.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Beijing,100029China;2.Student Work Department of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Province,050035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efficiency of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overall thinking,low level of co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single subject of resource supply,and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abili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improve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awareness,and gradually build a national unified digital platform,diversified supply system and people-centered governance system.Key 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s;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Realistic dilemma;Breakthrough path随着公众对基本数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方向,其在缩小“数字鸿沟”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1.数字化程度不够高。

目前,我国许多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得到数字化保存和整理,包括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古建筑、艺术品等。

这给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版权保护存在问题。

数字化时代,文化创作和传播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

有些文化资源的版权不明确,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3.应用场景缺乏。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应用场景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学术研究和教学。

缺乏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4.使用门槛较高。

许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要特定技能或设备才能进行访问和使用,这对于一些普通用户是一大限制。

二、对策建议1.加强数字化建设。

政府应当加大文化遗产数字化整理的投入,同时也可以降低数字化技术的门槛,让更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数字化记录和保存。

2.加强版权保护。

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保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版权,如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发布文化资源的时候加入版权声明等等。

这样可以增加版权保护力度,减少侵权行为。

3.拓宽应用场景。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主动发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应用场景,创新利用方式,扩大资源应用范围。

比如可以开发一些文化旅游APP,引导游客使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进行文化遗产资源的互动式浏览与学习。

4.优化资源使用体验。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改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体验,如增加可交互性、可自定义性等,提高资源使用的趣味性和用户满意度。

总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合作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鲜活、多元、便捷的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文化资源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保存、传播和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享受文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化程度不高,文化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这导致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播,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着版权保护不足的问题。

一些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归属不清晰,未经授权的传播和使用行为频发,严重侵犯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数字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利用。

在当前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旨在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对现有的版权保护、数据共享和文化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可以不仅增强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视,同时提升文化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整体研究目的在于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和举措,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全面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数字时代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

1.3 意义数字统计等。

谢谢!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更多的文化资源可以被保存、传承和传播,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文化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数字文化资源的富集和应用不仅能够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遗产。

但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数字文化资源的发展,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数字文化资源的貌合神离。

当前,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五花八门,缺少整体性和科学性。

数字文化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分类化也需进一步加强。

2.数据安全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在不断地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威胁。

数字文化资源被非法下载和使用,导致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文化产业的产值下降。

3.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面临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需要一个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

4.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标准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被存储在服务器上,如何保证数字文化资源能够被广泛利用,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利用标准,也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1.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统一规范。

建立数字文化资源的统一规范,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基础,可以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

通过规范数字文化资源的管理、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

2.加强数字文化资源的防抄袭和保护措施。

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也需要防抄袭和保护措施。

数字文化资源应加密存储,并增强开放授权机制的安全性,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3.完善数字文化资源权益分配机制。

为保护知识产权,数字文化资源的权益分配机制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数字文化资源的权益分配应遵循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实现有序、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探讨其在数字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接着在主要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技术、数字文化资源标准化、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跨文化数字资源整合技术以及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与开放标准等方面展开研究。

最后在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前景以及总结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数字文化领域的发展,为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共享平台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技术、标准、研究、引言、正文、结论、未来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成果总结、跨文化数字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开放标准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数字化社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数据量庞大且分散,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共享交换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整合这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需要对整合技术与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研究将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展示与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用户体验。

数字文化资源标准化研究将重点研究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等规范,以实现不同资源间的互操作性与共享性。

通过建设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拓展资源利用领域。

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技术与标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

这一领域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各种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数字化整合更能帮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相理解,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成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的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得文化信息,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将从技术、版权、管理等方面探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分析。

一、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技术是基础和核心。

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很多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困难。

首先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机构使用的数字化技术和平台不一样,导致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受到限制。

其次是技术规范和标准的问题,目前我国在数字文化资源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资源的互通性和可持续性不足。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进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针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文化机构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寻求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和标准。

通过技术的整合和标准的制定,实现不同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中,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数字资源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版权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很多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上存在着担忧和顾虑,导致了很多的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针对版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版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应该加大对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力度,规范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方式和范围,保护文化机构的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

也鼓励文化机构加强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功能,积极探索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海量和复杂性,很多文化机构在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上存在困难。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一、发展现状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数字音乐、数字阅读和数字影视等细分领域的增长尤为迅猛。

产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和娱乐方式。

1.2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数字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数字文化产业也驱动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数字科技的突飞猛进。

1.3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共享经济、数字文化等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推动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问题探析2.1 产业结构单一虽然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产业结构仍然过于单一。

数字音乐、数字阅读、数字影视等娱乐类产品依然占据了产业的主要份额,而数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数字文化产品的广泛应用还需进一步拓展。

2.2 著作权保护不足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著作权侵权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盗版”问题依旧存在,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2.3 文化创意水平有待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

但是我国文化创意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原创精神和文化属性的认识还不足,导致数字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深度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对策建议3.1 拓展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应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内涵丰富化,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数字内容的多样化应用,从而拓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

3.2 强化著作权保护加强著作权保护,建立健全的数字版权管理体制,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与策略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成为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数字档案文化资源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博物馆藏品等,它们的数字化转化为了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提供了便利。

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出发,就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与策略进行分析。

一、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1. 资源碎片化问题:当前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存在着资源碎片化的问题。

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分散在各个系统平台之中,这就导致了资源的碎片化现象。

这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使用上的不便,也影响了整个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数据标准化问题:由于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来源多样,不同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标准和格式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资源整合工作的难度加大。

数据标准化的问题不仅在资源整合上存在困难,也在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中产生了制约。

3. 版权与安全问题: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中,涉及到了许多的版权问题和安全问题。

一方面,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涉及众多的权益方,如何在整合中保护好版权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文化资源整合后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信息检索不便捷问题:由于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和数据标准化问题,导致了信息检索的不便捷。

用户在查找需要的文化资源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显然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宗旨。

1. 信息整合平台建设:针对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整合平台建设,将各个机构、地区、部门的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平台。

通过信息整合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文化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化利用。

2. 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优化:为了解决数据标准化问题,可以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同时优化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使得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变得更加顺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模式上,资源整合建设体系中的国家中心、各 省级中心等项目建设主体按照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适 用的建设方法,其中除了自建、征集、购买,最主要的方 式是合作共建与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作为我国面向广 大基层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通过与图 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教育部门、农业部门等的合作, 形成了一定的资源规模和整合服务效果;工程建设十年 内,服务惠及农村、社区、校园、军营、企业、机关,累计 服务人次超过 12 亿。[23] 例如国家数字文化网网站首 页的“文化繁花”平台就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 家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的结果。此外, 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 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24],以及科技、农业
从目前我国相关项目建设情况来看,标志性的工 程主要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 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 [3],这两大工程 均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重点打造的数字文化建设项目。 2012 年 7 月,由文化部组织,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 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产 学研多方面力量共同申报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 及应用示范”项目,拟构建贯通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数 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4]
7
使用。而来源不同的数字资源不仅内容和形式上存在 差异,更突出的问题是用以描述这些数字资源的元数 据存在差异。解决不同机构间的元数据互操作问题是 在集成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检索接口必须完成 的任务。
资源数字化加工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 一,而信息描述标准的规范与统一则是整合各类文化 数字资源的基本保障。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 工程、广州记忆工程均采用了基于 DC 元数据的著录方 式,充分利用 DC 元数据在数字对象著录方面的优势, 结合项目自身整合需求重新设计和构建元数据标准, 并可与 MARC 数据映射与互操作,进而保证了对原始 文献描述成果的复用。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这 样具有显著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工程来说,可大大减少 对数字对象描述的重复工作,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互 操作与深度聚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基于 DC 建 立了工程的核心元数据规范,并陆续形成各类型专门 元数据规范,同时,仍将传统文献描述的 MARC 格式 作为一种主要元数据规范,在 MARC 格式和工程核心 元数据标准之间建立映射。[8] 为全面了解全国公共图 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现状,汇总形成元数据仓储,为数 字资源的统一检索、整合、评估和开发等深度建设提供 元数据基础,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推广工程在 2012 年 正式启动全国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元数据登记项 目。[9]
搜索、按主
蒙古语
信 息 公 开 平 台、
字文 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
题搜索、按
化 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
类型搜索 残疾人数字图书
馆等特色服务
网) 息资源
以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为
支撑和保障,主要资源来
数字 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 图书 化馆藏特色资源、外购数 馆推 据库、网络资源采集和导 广工 航,其内容单元主要包括 程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
网络出版时间:2015-09-09 14:27:5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3.1031.G2.20150909.1427.004.html
6
图书馆 (Library)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专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关键字搜 在“ 资 料 上 传”、
广州 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重 中文、 索、标题检“数字文献征集”
记忆 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和 英文 索、子标题 等栏目中向网站
文化(包括语言、饮食、民 居、服饰、戏曲、工艺、风俗
检索、按主 传送自己拥有的 题浏览、全 数字文献资源 [13]
等)的资源,包括文本、图 片、音频、视频等 [12]
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起步相对较 早,不断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是我国目前最为典型的 一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由广州市国家档案 馆牵头的“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则致力于整合地 方文献,记载保存城市建设规划的完整记忆,同时服务 公众,满足其认知城市历史文化的强烈需求 [7],是我国 多数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些资源整合 项目,都必然涉及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方式、平台建设、 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以及政策与法律保障等方面的 问题,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2.1 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
各项目或工程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目标 都是要将不同来源的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资源整合研究”(批准号:13ATQ001)研究成果之一。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沈妍、肖希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 ——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
对数字对象内容的描述,通常采用的描述元素有 题名、责任者、出版项、日期、语言、主题等传统描述元 素,由于各项目资源来源、参建主体的不同,其描述元 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0] 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采用 自建元数据标准的方式,对包括资源题名、责任者、主 题、出版者、日期、原始标识符、适用对象等在内的多个 字段进行了描述。此类项目一方面致力于整合各类数 字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统一检索入口,促进资源利用, 同时也肩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等多项使 命,兼顾元数据互操作有利于实现其资源长期保存的 功能。此外,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网环境下的知识组 织技术与规范也在不断推出和应用。[11] 2.2 平台建设
广州记忆网站于 2012 年底正式开通 [19],向社会免 费提供可公开的数字文献资源,其建设目标是收集广 州文献遗产、保护羊城人的集体记忆,建成公众认识、 了解广州的一条捷径 [20]。网站现已设立城市变迁、重大 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栏目, 记忆等信息检索 和公众网上互动专栏。相比北京记忆网站等开通较早 的专业化的大型地域文化资源数据库,广州记忆网站 是我国城市记忆工程中较为年轻的代表之一。考察发 现,目前资源库内容较少,覆盖面较窄,内容尚未形成 设路径与合作模式
回收的 1047 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38.68% 的调查对
象从未访问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及其相关分中心的网站;
54.12% 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站资源类目设置不够明确;
26.61% 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站资源不够丰富;62.9% 的
受调查者认为网站检索效果不好,不能一次检索多个
数据库;49.64% 的调查对象发现网站存在链接打不开
的情况;33.33% 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站对资源的描述不
够详细。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网站首页在保留常规功能的
基础上,设有呼叫中心、虚拟咨询台、论文收引、检索证
明、翻译服务等栏目。电子书刊栏目为公众提供图书、
8
图书馆 (Library)
2015 年第 9 期(No.9.2015)
期刊、报纸的分类浏览,在线展览栏目提供国家图书馆 和省市图书馆特色专题展览,视听空间除了有丰富的 学术讲座内容,还有大量少儿读物。馆藏精粹、古迹寻 踪和经典分享则是馆藏珍品和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汇 集。[18] 工程在网站首页页面中间以滚动图片的方式展 现最新热点内容,同时,还将工程介绍、虚拟网、系统建 设、数字资源建设及标准规范建设一并呈现出来。
文检索等
化网”于 2012 年正式启动 [14],目前新闻资讯页面已超 过 2 万个,发布视频超过 8000 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公众可以通过互
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国家数字文化网,直接享受资源
内容服务,如阅读电子图书,听音乐,听讲座,看电影,
欣赏戏剧、曲艺、舞蹈等表演艺术,还可以学习各类相 关知识,接受远程培训,参加远程会议等。[16] 网站的
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管理上 均采取国家管理中心全面规划、省级分中心承上启下、 基层管理中心具体落实的三级管理制度;经费方面,中 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按一定比例进行投入,中央财 政主要用于基础性建设以及面广量大的具有普及性的 服务建设,地方财政则用于区域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 务。[21] 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 主持,服务器和存储等均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准备,中 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分别提供智力支撑 与技术支撑。[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作为资源整合项目或 工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公众享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整合成果的直接窗口。在对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调 查的基础上,将各平台建设基本情况汇成表 1。
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成果以公益性文化服务门户 网站形式展现给公众,其新版网站——“国家数字文
表 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案例
中文
简单搜索、在 首 页 设 置“ 呼 按资源类 叫 中 心”, 拓 宽 型浏览、按 与读者的沟通渠 主题浏览 道
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
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
以城市发展为脉络,征集、
整理、保存、研究和整合各
简单检索、
种形式记录及反映广州悠
栏目检索、用户可以注册后
久 历 史(包 括 城 市 变 迁、
典型 案例
资源范围
检索 资源发 语种 现方式
个性化 设置
文化 由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
面向视障人群服
共享 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
简单检索、
务 的“ 心 声 音 频
工程 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 汉语、 按地区浏 馆”,设有盲人数
(国 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
览、按语种
藏语、
字图书馆、政府
家数 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
除国家级网站外,在大陆,由地方政府或组织机构 为保护和传播地域文化而建立的站点也方兴未艾。[5]
天津、上海、福建、北京、辽宁、山西等省级图书馆都进行 了这方面的尝试。地区性的工程如“天下湖南”、“深圳 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北 京记忆”等。我国台湾地区“国家图书馆”也将其丰富 的馆藏资源与通过各类渠道收集的各种台湾史料进行 数字化典藏,着手建立了“台湾记忆”[6] 站点,并借由 因特网将台湾的史料阅读与研究扩展到台湾各地及海 外。此外,还有中外合作的相关项目,如“国际敦煌学 项目”等。该项目启动于 1994 年,主要目的是对散落 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石窟文物进行发掘和整理,通过数 字化平台向公众展示,并建立了多种语言的网络平台, 资源共享覆盖面不断扩大。 2 典型项目的多维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