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作业

合集下载

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大题答案作业一三、辨析题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

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马原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它就是那种高大上、有点晦涩难懂的理论课。

但真正深入学习,做完作业之后,发现还挺有趣的,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智慧宝藏的大门。

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部分吧。

以前我看世界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学了马原之后,感觉突然有人给了我一副高清眼镜。

像辩证法,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以前觉得事情就是非黑即白,现在明白了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我们想要自由,但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就会乱套,这自由和规则之间就是一对矛盾。

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少了谁都不行。

还有那个历史唯物主义,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看历史就像看故事集,现在知道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像火车头和车厢的关系。

生产力这个火车头不断发展向前,要是生产关系这个车厢不跟着调整,那肯定得出问题。

就像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却严重束缚了它,这时候就必须得有变革,就像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把那不合时宜的车厢给更新换代。

再说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这个东西,以前我就觉得是钱嘛,越多越好。

现在才知道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和罪恶。

那些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就被资本家拿走了。

就像在工厂里,工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创造了很多价值,但是拿到的工资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剩下的都被资本家榨取了。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不过也更让我明白,要去追求一个更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在学习马原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理论。

它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体现。

像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不就是在追求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公平的体现吗?通过这次马原作业,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我不再是那个只看表面现象的小迷糊了。

我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去看待这个世界。

马原小组作业策划书3篇

马原小组作业策划书3篇

马原小组作业策划书3篇篇一马原小组作业策划书一、作业主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二、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名单]三、作业目的通过本次作业,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作业内容1. 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公平等。

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对该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

3. 探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该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 制作一份 PPT,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五、作业进度安排1. [具体时间]:确定作业主题和小组成员分工。

2. [具体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和分析。

4. [具体时间]: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修改。

5. [具体时间]:提交作业报告和 PPT。

六、作业要求2. PPT 要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展示时间不少于[X]分钟。

3. 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4.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七、评分标准1. 作业报告([X]分)观点正确([X]分)逻辑清晰([X]分)内容充实([X]分)语言表达([X]分)2. PPT([X]分)设计合理([X]分)内容准确([X]分)展示效果([X]分)3. 团队合作([X]分)分工明确([X]分)协作默契([X]分)4. 学术规范([X]分)遵守规定([X]分)无抄袭现象([X]分)八、注意事项1. 在作业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确保作业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要注意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4. 要严格遵守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确保作业质量。

篇二《马原小组作业策划书》一、作业主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二、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名单]三、作业目的通过本次小组作业,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原作业——精选推荐

马原作业——精选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2011级临床医学班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 (36分)1、哲学是…………………………………………………………………( A)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B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 )A.运动的绝对性B.运动的相对性C.客观实在性D.矛盾性8、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D)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B )A.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B.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物质和运动毫无关系1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C)A. 无限性B.顺序性C. 不可逆性D. 可逆性12.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3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 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B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 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B )A.历史唯物主义B.剩余价值学说C.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的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18世纪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E.圣西门F.傅立叶G.欧文7.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下列这三种历史形态的是………………(ABC )A.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E.庸俗唯物主义三、简答题(29分)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马原作业读后感

马原作业读后感

马原作业读后感《马原作业》是一本由著名作家马原所著的小说,小说以描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小明是一个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大学生,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从不气馁,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克服。

小明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卖掉家里的房子,让小明能够顺利上大学。

这种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真实而饱满的生活画卷。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巧妙,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大学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小明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学业上的困难,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挣扎,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努力奋斗。

另外,小说中也描写了大学生们在情感上的纠葛,他们面临着友情、爱情和亲情的考验,也经历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情节既真实又感人,让我在阅读中深受触动。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也让我深思。

通过对大学生活的描写,作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同时,小说中也强调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读完《马原作业》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大学生活的真实描写,作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成长信念,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希望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我能够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一切挑战。

马原作业参考答案汇总

马原作业参考答案汇总

第一章二、辨析题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或物质是实物的总和。

答:错误。

物质是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为人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物质实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和根本特性;并不是实物的总和,也不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1)错误。

(2)此命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应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任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遭受规律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

3、才须学也,学以广才;学须静也,静以修身。

答(1)正确。

(2)此命题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是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学习与成才、学习与心态、成才与修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学习是成才的基础和途径,离开学习成才便是无源之水;学习离不开平静的心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心情浮躁,好高骛远,朝三暮四,学习难以为继。

因此,淡定从容,修养身心,专心致志,是成才为学的基本条件。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

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细节决定成败。

对。

这种观点正确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中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量变突破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真正作用是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变客观世界,但不能创造客观世界,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024版)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

(2024版)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一、基本范畴1、物质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反映物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的客观精神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怀疑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5、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6、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7、联系与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9、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10、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从引起和被引起这一侧面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1、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原教学实践作业(3篇)

马原教学实践作业(3篇)

第1篇一、作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次马原教学实践作业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作业目标1.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作业内容本次马原教学实践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选题与论证(1)选题: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践”等。

(2)论证:在选题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调查与实践(1)调查:针对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2)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如针对选题,开展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

3. 撰写论文(1)论文结构:论文应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正文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选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论文内容:在论文中,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选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论文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四、作业要求1. 选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力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论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语言表达准确;3. 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4. 论文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论文写作要求;5. 作业截止日期为XX年XX月X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充满现实斗争性的哲学著作。

毛泽东读哲学书,特别喜欢这类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著作。

1965年4月21日,他在中南局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曾经说过:“我是先学列宁的东西,后看马、恩的书。

列宁的比较好懂。

”有现实针对性,自然好懂些。

1907年俄国“六三”政变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革命处于困难阶段,许多革命同路人开始瓦解和蜕化,特别是在党内形成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大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走向了投降主义的道路,堕落到取消党、取消革命的地步;而召回派却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走上了盲目冒险的道路,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

尽管他们各走极端,但他们却是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其实质同样表现出向资产阶级的屈服。

他们不但在行动上进行反党,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否定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否定它们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取消派和召回派联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他们著书立说,高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辩证法是“神秘主义”;他们鼓吹马赫主义,要求用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代替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而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是革命失败后出现的极端冒险和消极颓废情绪的思想根源。

取消派和召回派之所以鼓吹马赫主义是有其根源的。

马赫主义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它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空洞含糊的概念,把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同时鼓吹自己的哲学是超阶级的无党性哲学,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阶级本质。

马赫主义的这种欺骗性很适合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在政治上虚伪性和两面性的胃口,他们在革命失败后动摇、变节,但又不能承认自己的反动立场,马赫主义就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理论依据,并以之对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针对俄国出现的上述情况,列宁在1908年2月开始搜集材料,阅读一些专门文献,子同年10月终于在日内瓦写成《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该书手稿秘密转移到莫斯科,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正式出版,现收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14卷和《列宁选集》第2卷。

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列宁对当时流行的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潮,特别是马赫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恩格斯逝世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经验和科学的成果,发展和阐明了许多哲学原理。

主要概括如下:
第一,阐述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列宁将各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概括为两条相反的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按照两条不同的路线,唯物主义者坚持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理论就是意识反映物质的理论,即:“物质存在于我们之外。

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

列宁一再强调,不肯定地回答“关于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问题”,“就不能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而明确地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正是唯物主义的第一要义。

第二,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列宁指出,认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原理,指出人们的感觉、思想除了反映客观存在以外,它不会有别的内容,然而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同时指出人们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之所以无限是因为客观事物按其规律来说是可以不断认识的。

列宁就人的认识过程总结说:人类认识的总过程,大致要经过两个阶段即从物质到精神的阶段和从精神到物质的阶段。

认识是这两个阶段在不同水平上的循环往复,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

列宁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观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所谓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列宁又对真理的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给予辩证的解决,指出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

同时又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

”即告诉我们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构成,而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的成分,解决了二者的关系问题。

列宁在文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他指出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能隔离的关系。

第四,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原理和哲学上的党性原则,揭露了马赫主义哲学“无党性”的实质。

理,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世界观,是一块不可分割的钢铁。

列宁说,二者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而决不可丢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否则就会离开客观真理,落人资产阶级自由的谬论的怀抱。

列宁在文中还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哲学的党性就是阶级性在哲学上的集中表现。

列宁说:“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为资产阶级和宗教服务的,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哲学无党性的实质,指出:“哲学上的无党性,不过是卑鄙地掩盖起来的对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阿谈奉迎而已。


列宁的这部著作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

它完成了从思想理论上克服马赫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企图,是在恩格斯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系统、最完整的阐述,从而保证了党在失败的形势下,不致丧失蓬勃朝气,并为将来做了充分的精神准备。

50—60年代,毛泽东多次说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他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

一是批评唯心主义,特别是批评他认为党内存在的某些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在本书“哲学篇”《问题出在唯心的经验论》条目中,将作论述。

一是强调《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革命低潮时容易出现的悲观失望情绪的批判。

例如,1959年2月12日同印度共产党的高士谈话时,他说:我们犯过“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教育了我们。

党开始长大了,后来又跌下来,又小了。

党转入地下,然后想法斗争,搞根据地,我们又长起来了。

每当跌下来时,党内就产生失望情绪,俄国的情况也一样。

1905年革命失败后,跌下来,悲观失望,搞召回派,唯心主义哲学,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这种情况而写的。

俄国的这一跌,列宁叫做1905年的军事演习。

如果单从理论上看,毛泽东对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体会,并倡导人们认真读它,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因为这是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应该指出的是,50年代末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现实的了解,对党内思想倾向的估计,逐渐有了偏差。

因此,他有时号召人们读这本书,读那本书的现实针对性,也出现了偏差,有不正确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