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
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023年青岛版(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照相机和眼睛》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

2023年青岛版(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照相机和眼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新)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的第二课时《照相机和眼睛》。
本节课指导学生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研究照相机和眼睛的特点,通过制作照相机探究成像特点,类比探究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准备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器材,激发实验制作和探究欲望。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做一个‘照相机’,玩一玩”,引导学生使用纸盒、凸透镜、半透明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分析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使所照景物的图像通过凸透镜能够清晰地落在底片上。
活动二“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
”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树立科学无处不在的意识。
2.树立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四、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能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思考。
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的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对生活的指导。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备课人:目录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71给动物分类72鱼类133鸟类164哺乳类22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285运动与位置286不同的运动357运动的快慢39第三单元常见的力468力与运动469弹力5110摩擦力6011浮力70第四单元简单电路8512点亮小灯泡8513导体和绝缘体9014电路暗箱9615生活中的电102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0616常见的岩石10617.认识矿物111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116专项学习123像工程师那样……123活动手册参考答案132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分析】不同的植物食用部分不同,要掌握各部分部位。
9.请写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
【答案】
【解析】【解答】鸡蛋各部分的结构从外到内是蛋壳、蛋黄和胚。
【分析】鸡蛋中的蛋壳起到保护的作用,蛋黄起到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而胚是发育为新生命的结构。
10.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
【答案】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5.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鸡 B.青蛙 C.老鼠
【答案】C
【解析】【解答】A、鸡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青蛙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C、老鼠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像青蛙和鸡这种,先产卵再经过孵化,变成动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卵生;像猫、狗这样的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胎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胎生。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解析】【解答】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和胎生的分类。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还有像开足马力上坡的小轿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上搬运货物等等。
探索:制作斜面。
用右边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斜坡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相同的小木块。
青岛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6《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6.《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分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根据学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人们按需要用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的问题“米中混进了沙子,怎样将它们分离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
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
第二个探究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逐步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混合物是可以分离的,不同的混合物有不同的分离方法。
3.根据混合物的的性质不同,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2.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探究兴趣。
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处理问题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3课教学设计结论: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台球、电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击球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
实验材料: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的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平整的桌面。
实验步骤:(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距离可长、可短) ,然后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4)观察比较蓝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中红色球。
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且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
实验记录: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实验解析:带槽的轨道形状影响着蓝色球的运动方式,在直线轨道中蓝色球做直线运动,曲线轨道中蓝色球做曲线运动。
实验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蓝色球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观察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
实验材料:小球、实验桌、塑料桶和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1)预测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的运动路线,并在记录单中画出小球可能的运动路线,与同学交流想法。
(2)预测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并在记录单中画出小球可能的运动路线,与同学交流想法。
(3)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把小球摆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推出或用手指弹射小球,并认真观察小球的运动变化过程。
(4)画出或是修改实验记录单中的小球的运动路线。
认识曲线运动。
要求学生在确定物体运动路线时,可以先在物体上确定一个点,再观察这个点的运动路线。
或者把蓝球当着一个点,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小球的运动轨迹会受到力的影响。
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小球做直线运动。
当冲出桌面(5)整理实验用品。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开始时,小球会在平整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直线运动,当冲出桌面后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掉落,运动的路线会变为曲线。
小学科学《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小学科学《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变化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变化中的新物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水、澄清石灰水、硬币、铁锈等。
2. 教学工具: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探究活动一: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和蜡烛残余物。
3. 分析讨论:蜡烛燃烧产生了什么新物质?3. 探究活动二:铁锈的形成。
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发现铁锈是一种新物质。
3. 分析讨论:铁锈是如何形成的?4. 探究活动三:二氧化碳的。
1. 学生分组实验,将澄清石灰水加入二氧化碳气体。
2.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3. 分析讨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什么?5. 总结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还有哪些变化中会产生新物质?3. 展示相关实例,加深学生对变化中新物质的认识。
五、同步练习1. 选择题:1) 物质在变化中一定会产生()。
A. 新的物质B. 相同物质的量的物质C. 原有物质D. 其他物质2) 下列哪个现象没有产生新物质?()A. 蜡烛燃烧B. 铁钉生锈C. 冰融化D. 水沸腾2. 简答题:1) 请描述一下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2) 铁锈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解释原因。
3. 实验报告:1) 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填写实验报告。
2) 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填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6. 教学活动一:观察水的沸腾1. 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案(含教学反思)+练习(含答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探索1:观察与描述观察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有什么特点?(展示实物)明确:岩石和土壤特点比较记录表二、探索2:采集与用途1、我们可以从哪里采到岩石和土壤?【提示】①到野外采集岩石和土壤,需有父母陪伴,注意安全②带上简易工具,如小铲、方便袋、榔头等明确:我们可以在山上、采石场、小溪边和戈壁滩等地方采到岩石。
在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可以采到土壤。
2、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知道岩石和土壤都有什么用途吗?明确:岩石可以用来建筑材料、提炼矿物、用来装饰和制成艺术品。
土壤是动植物的栖息地,可以固定植物的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够促进作物生长。
三、探索3: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1)岩石的故事◆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
地球的年龄约是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定的。
【魔鬼塔】魔鬼塔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东北部,临贝尔富什河附近的丘陵上,是一座巨型的圆柱体岩石,被誉为美国国家名胜。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说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化石】地壳中保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或痕迹叫化石。
◆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2)土壤的故事在气候、生物等因素综合作下,岩石可形成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基岩碎屑、基岩4层。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
(3)拓展: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岩石和土壤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四、探索4:整理交流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资料卡片】岩石和土壤知识记录表五、研讨1、你认为岩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里发现它们?明确:◆与土壤相比,岩石体积大,质地硬;土壤颗粒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答案一、填空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逻辑思维就是(指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12、质疑精神是指(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13、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14、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6、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7、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等规则。
18、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19、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应用(教学媒介)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0、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2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23、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24、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
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5、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6、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27、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
28、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29、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30、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31、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3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34、((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3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36、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
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37、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
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38、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9、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0、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1、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42、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4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4、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4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4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47、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48、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教学任务)之上,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这三方面: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答:一、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答:《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作如下两种解释: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
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
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答:一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是判断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三是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
5、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答: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6、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
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
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7、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答: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答: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9、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1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答:1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答: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13、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答: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14、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答: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15、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答:首先要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是否有问题,一定要防止材料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错误认识;其次教师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不要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其三是材料要最有利于学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