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的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

2.2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钢尺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每次钢尺的振幅相同)。
注意事项:紧压钢尺,和桌面接触部分不能发出声音,避免产生干扰。
实验设计:将钢尺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两次实验中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实验结论:物体的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
例如:人心跳每分钟72次,则心跳频率为1.2Hz。
4.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产生及现象人耳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 到 20000Hz 。
人们把高于 20000Hz 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 的声叫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核爆炸,还有大象发出的声叫次声波。
人的发声频率在85-1100Hz,一般说来,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振动频率低;成年女子的声带短而薄,振动频率较高,所以女子说话的音调比男子高些。
5.有关改变振动的快慢来改变音调高低的例子(1)滑动梳子,快慢改变,则音调改变;(2)齿轮旋转,齿数不同,纸条发生振动的快慢不同,则频率不同;(3)管乐器、温水瓶等,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4)敲击编钟、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瓶子,质量越大,振动越慢,音调越低;(5)弦乐器,弦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6.频率相关知识、波形图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频率的高低在波形图上反映为波形的疏密。
如果声音的音调越低,则波形较稀疏,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较少,频率较低;如果声音的音调较高,则波形较密集,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较多,频率较高。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性知识总结

声音的特性--by仙女老师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尖细程度)1、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1)意义:反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2)符号:f(3)单位:赫兹,Hz2、频率越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实际应用长.松.粗.→振动频率越小(慢)音调越低.短.紧.细.→振动频率越大(快)音调越高.例子:①弦乐器:弦越细、越紧、越短,弦振动越快,音调越高②管乐器: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振动→水多→振动慢→音调低)吹(瓶中的空气..振动→水多空气少→振动快→音调高)二、响度:声音的大小1. 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2. 响度影响因素:①振幅②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③声音的分散程度3.力度影响振幅: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例如:引吭高歌,震耳欲聋三、音色:(音品)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发声方式有关例如:辨音识人,声音密码锁项目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特征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声方式等描述尖细或低沉响亮或微弱改变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说明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四、超声波、次声波1、人耳可听频率:20Hz~20000Hz2、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1)特点:①穿透性强,方向性好②人耳听不见,猫狗、海豚、蝙蝠可听见(2)应用:B超,声呐,超声导盲仪,超声碎石等3、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1)特点:①传播距离远,能量大,破坏力强②人耳听不见,狗、大象可听见(2)应用: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4、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传递信息....→例如定位,测距,挑拣材料,B超诊断病情等(2)声音具有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声波武器等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当代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噪声:(1)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2)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保角度)3、声音的等级:分贝(dB)(1)听觉下限:0dB(2)保证正常休息:小于50dB(3)保证正常工作学习:小于70dB(4)保护听力..90dB........:小于4、减弱噪声的方法:(1)声源处...(例如摩托车上的消音器)(2)传播过程中.....(例如公路两旁植树或安装隔音板)(3)人耳处...(例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5、噪声的应用:除草、脱水等——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

声音的特性知识点精析1.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5.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考点概览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特性考题出现频率很高。
在声音特性三个主要知识点中,考查音调和音色较多,主要关注点是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与物体的结构有关,同一物体,当其结构发生变化时,其振动频率也相应跟着变化,也就是说音调也会发生变化(如乐器的演奏、瓶中水量多少等);对于音色,音色是不同物体所独有的特征,相同材料和结构的两个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音色,所以辨别不同物体声音靠的是音色,在中考考题中此类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至于响度也会出现在考题中,但相比前两个考点,响度出现的概率稍低。
对于音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人耳所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二、超过20000Hz叫超声波(蝙蝠发出的声波);三、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波);四、不同动物听觉范围不同。
1.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和音调有关词语有:歇斯底里、尖叫、男高音、女高音、声音低沉等等。
在中考题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现象、诗词与声现象知识点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题目,出现的较多,属于高频考点,在复习中应多搜集这类问题.2。
声音的响度: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大小,响度是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的,物体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也就是说声音越大。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二物理声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物体使周围空气发生振动,形成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听者的耳朵。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才能传播。
2.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2.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2 声音强度声音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声音强度的单位为分贝(dB)。
通常,人类可以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为0dB,而常见的谈话声音约为60-70dB。
2.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程度,与频率有关。
声音的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也称为声音的音高。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每秒340米。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1500米。
4.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当人们发出声音时,声波会遇到墙壁或其他物体,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通过测量回声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物体和人之间的距离。
5. 声音的吸收与传导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导和吸收情况也是不同的。
固体是最好的声音传导体,而气体(如空气)则是最差的声音传导体。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不同,例如,软材料(如海绵)可以吸收大部分声音,而硬材料(如金属)则会产生回声。
6. 声音的干扰与衍射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声波会相互干扰,产生共振或抵消效应。
此外,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波绕过物体传播。
7.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话、音乐播放器、扬声器等都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工作的。
初二物理同步精品预习专项-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特性知识点1.音调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1)音调的理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我们经常说“这首歌调太高,唱不上去”就是指音调高。
通俗地讲:音调高时,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时,声音比较低沉。
一般情况下,女生说话时声音尖细,音调高:男生说话时声音比较粗,音调低。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大量实验表明,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因此,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
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因此又可以说音调的高低由频率来决定。
它们的关系为: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2.响度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探究: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在鼓面上的跳动情况,并仔细辨别声音,实验情况如下表所示。
探究归纳: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声音响度越小。
拓展延伸: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除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大。
如听老师讲课,前排同学比后排同学听得清楚。
(2)声音的分散程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出去,用喇叭形状的传声筒传声,可以使声音尽量集中在传声筒所指方向上,也就能传得更远。
如果声音能沿着管道传播,则分散得更少,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
易错警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二者是声音的两种不同特性,科学地描述音调用“高”或“低”,响度用“大”或“小”。
但在生活中,描述声音的特性很随意,描述也不太清楚,同学们要很好地区分它们。
典型例题题干: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的响度大,的音调高。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音调: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符号:f)(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单位:次/秒,又记作:赫兹,符号:Hz(读作赫兹)。
(4)应用:铁路工人检查铁路螺栓是否松动、判定碗等容器是否破裂、空气乐器等;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1)提出问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钢尺伸出的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5.超声和次声:它们是声,但人们都听不见;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1)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2)次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3)拓展:①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大多数能听见次声波;②次声波对人体的内部器官危害比较大;③超声波可以用作声呐、雷达等;还可以用来焊接、作手术刀、清洗精密仪器等;【例题1】下列词语中的“高”字是指音调的是( )A.高歌猛进 B.请勿高声喧哗C.女高音歌唱家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答案】C【解析】解:A、高歌猛进,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请勿高声喧哗,是让人说话声音的响度小一些;故B错误;C、女高音歌唱家,是指女歌手的音调高;故C正确;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C。
【变式1】“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描述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答案】A【解析】解:“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小,故BCD错误,A正确。
八年级物理 声音的特性

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前预习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为Hz 。
(3)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超声波与次声波(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20000 Hz。
(2)物理学中,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称为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称为次声波。
3.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音色(1)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
课堂练习知识点1 音调1.手机中的“全民K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体验一把当歌唱家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评价。
“全民K歌”的评论中就有“靓颖海豚音在你面前也不过如此”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海豚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A.音调高B.振幅大C.响度大D.音色好2.(2018·昆明一模)“我是歌手”的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里的。
知识点2 超声波与次声波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知识点3 响度4.为了让学生上课听得更清楚,许多老师上课时都会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
以下关于扩音器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B )A.提高声音的音调B.增大声音的响度C.改变声音的音色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5.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
两次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A.重敲音调高B.轻敲响度大C.两次敲击音色不同D.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知识点4 音色6.(2019·曲靖初二秋季期末)梁代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能分辨蝉鸣声和鸟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声音的特性知识点精细梳理

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1 声音的三要素1.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2.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参考资料]: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
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知识点2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参考资料]:我们是怎样听到他人的声音的?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首先,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传播物质,假如声源处与人耳处之间是真空,则人耳听不到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就不可能直接交谈);其次,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000次,所以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每秒20次或高于20000次时,人耳也听不到此声音;第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还与声音的响度有关,若发声体振幅太小,或距离人耳太远,人耳也不能听到声音.(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2)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某同学调节天平平衡时,未发现游码在标尺上2g处,始终无法调平天平,于是,她在左盘内放了1g 沙子,终于通过平衡螺母把天平调平衡了,开始称量物体时,她在右盘放入20g砝码2个,5g砝码1个,并将游码移到4g处,天平刚好再次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是()A.49g B.48g C.45g D.47g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初二物理《声音的特性》
的知识点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
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频率单位是:
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响度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
体距离的远近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litude).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20-4000Hz 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