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潘平安(1963-),男,湖北鄂州人,鄂州大学管理系讲师。 - 84 -

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潘平安

(鄂州大学 管理系,湖北 鄂州 436000)

摘 要:以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辨证地分析历史赋予孔子儒学“至圣”地位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正确认识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的真正内涵来确立其儒学“至圣”地位。

关键词:文化进程;偶然与必然;文化与政治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084-03

一、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孔子为儒家“至圣”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其作为儒家圣人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盛行和佛教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百家争鸣”中的孔子。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百家”之中,最著名的有儒、道、墨、名、法等各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尚存有楚简《老子》、今本《老子》。在今本《老子》中,有批判儒家仁、义、孝、慈学说的内容,但楚简《老子》基本上是肯定仁、义、孝、慈的,只是在仁、义之上,提出了一个“道”。《论语》中并无批判老子道家的内容。《论语》中有对“隐者”的记述,但 “隐者”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子道家,而孔子只表明与他们“道不同”而已,并未针锋相对进行批判。老子主张“无为”,孔子也有“无为而治”的话[1]。这说明,孔子思想,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包容性。墨家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墨家是公开批评儒家的,墨子提倡 “天志”而反对孔子的“命”,有明显的宗教内容。但墨子所反对的“命”,主要指孔子学说中的“命定论”思想,至于孔子的“知天命”、“畏天命”更深一层的意义,似乎未能进入墨子的视野。而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家“天人之学”最重要的问题,其影响深远。儒家并不一概反对“功”和“利”,

但是将“道”和“义”提升为第一原则,作为人生的准则,儒家关心社会的人文价值占了主导地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中国文化就其根源而言,是“儒道同源”。所谓“源”,正是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说的。这个源头,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更强调个人与自然相统一超社会的“天人合一”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追求人与社会、自然整体和谐的“天人合一”境界。

汉代宗教化中的孔子。就其政治涵义而言,汉代文化是统一的帝国文化。经过汉初短暂的“无为而治”之后,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在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汉代大儒董仲舒起了重要作用。在他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要废除其他各家学说,用孔子的学说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从文化的意义上说,董仲舒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宇宙论学说。其主要特征是,以天为最高主宰,将孔子的儒学进一步宗教化。汉代提倡经学,以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为经典,设博士官。到了东汉,“谶纬”之学盛行,“谶纬”之学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意在神化孔子,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也有一些科学因素。孔子的学说,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其中,敬畏天命的思想就表现了这一点。孔子的敬畏,就是敬畏自然界的神圣价值和使命,这种价值和使命正是要人来实现,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正含义。孔子从不以上帝的使者或上帝的神圣意志代言人而自命,而是以完成自然界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自任。汉代的宗教化运动,将天说成是人格化的神,将孔子也说成是神,这是对孔子学说的宗教化的发展。

道、佛并存时期的孔子。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儒家文化

潘平安: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儒学“至圣”地位的确定

- 85 -

是在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的时期。玄学兴起之时,有所谓“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但是其中的《周易》并不是道家著作,这说明,玄学从一开始就有融合儒、道的倾向。最早的玄学家何晏,有《论语集解》,最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则有《周易注》以及对《论语》的解释,他们都承认孔子是圣人。玄学融合儒、道的方式,通常是以道解儒,以老庄解孔,使孔子成为道家化的圣人。儒家提倡“名教”,而道家提倡“自然”,这是儒、道两家在其发展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主要倾向,也是当时人们的共识。特别是经过东汉末年在“名教”问题上暴露出各种不良倾向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引起玄学家们的重视。实际上,郭象的“崇有”之说,意味着孔子被玄学化之后,又一次在寻求自然与社会相统一中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唐朝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更是文化界掀起的第一次儒学复兴运动。这既是一次文学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运动,“文以载道”是其主要宗旨,这个“道”就是孔子之道。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将孔子的“仁义”规定为道之“定名”,他的《原人》,则以恢复孔子的人性学说为目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以“文以载道”为宗旨,提倡孔子学说,同时表现出吸收、融合佛教思想的倾向,为以后全面的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2]。

宋明儒学中的孔子。宋明时期,儒学(又称“新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思潮,持续了七百多年,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正是在这个时期,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宋明儒学不同于宋以前的汉唐儒学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其经典依据已经由“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取代了原来的“五经”。汉、唐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以“五经”为经典的,“五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削”,但仍被认为是由孔子以前的圣人所传,特别是周公所传。

从文化史的角度讲,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儒家虽有“道统”之说,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韩愈又加上孟子,宋以后又加上二程、朱子,但真正建立儒家之“道”的是孔子,这无可置疑。宋明儒家建立了各自的儒学体系,内部也有不同流派,但是他们都以继承和发挥孔子思想为己任,都以孔子为圣人,这一点也是无可置疑的。有人说,讲儒学或儒家文化,应当从孔子开始,这完全正确。所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解释孔子的历史。

二、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成就了孔子儒学“至圣”地位

从偶然因素来看:一种思想学说在创立之后能否发展、巩固、长存,取决于人的提出、信奉、发展、巩固。儒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数次起落,绝处逢生。在这些重大的转机中,

常常是人的因素在起着微妙的作用。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儒学的存在兴盛唇齿关联,他历史地位的形成与这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密切关联。自古传至今的“礼”的观念(礼仪秩序、伦理道德)当时已普遍被人们接受,不只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派尊崇“礼”,其他诸家学派思想的核心也是“礼”。而孔子在无意之中利用了人们这种文化传统心理,并将它激发出来,他还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措施”为自己学说的保存流传开辟了途径。如历代儒家佼佼者们不断地为儒学添砖加瓦,为儒学的发展和地位的巩固所作的努力,以及为孔子历史地位的形成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些方面看,有其偶然性。

从必然因素看:孔子的“智慧”、儒学的“包容性”、统治者的喜好、重视成为形成其“至圣”地位的必然。

孔子“智慧”,不是说他的学说有多么博大精深,思想有多么深邃久远,而是说他如何使其学说得以保留至今,并发展成为正统思想,从而获得“至圣先师”、“文宣王”等名份。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和“仁”为核心,这只不过是孔子为达到“礼治”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性学说。当时,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因其保守的性格而提倡“克己复礼”,提倡礼仪秩序,一个历史的巧合,“时势造英雄”就这样地发生了。孔子的学说与道家学说、法家学说相比,有很大的易理解性与柔和性,所提倡的“礼”和“仁”又是强调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很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统治者和民众接受。所以说,迎合民众和统治者的“口味”,是孔子的“智慧”之一。另一个智慧是利用周室衰微而导致文化下移和学在四夷的机会兴办私学。三千弟子在当时已属不少,又有再传弟子......绵延不绝。可以说,孔子兴办私学,为其学说的流行,以至最终成为一大“显学”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儒学的“包容性”。大儒自身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大儒们“好学”的性格使他们博采众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兼并了其他思想学说。荀子以儒为主,博采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诸说,开创了“一部历代儒生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兼综百家的历史”[3]。荀子、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或许纯属个人的好学精神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具有的包容性。他们勤奋好学,求知心强,不拘于、也不满足于儒学的传统著作,于是他们就“跨领域学习”,这是出于迎合统治者统治需要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统治者的喜好、重视。孔子思想学说具有易理解性与柔和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是统治者们喜好儒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历代大儒,尤其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成为统治的工具。另一个原因是孔子著书立传。孔子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熟练地掌握了一般人所不能掌握的礼、乐、御、书、数六艺。他在周游列国吃尽闭门羹回到鲁国后,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便投入求知教育研究。在从事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 86 -

教育的同时注重著书立传,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这些书籍后来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虽然孔子决定自己“述而不作”,但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所编的《论语》却清楚地记载着他的思想观点[4]。一方面著书多,被民众接触到的机会就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在民众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统治者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才略,读书是一个重要途径。总之,统治者的个人因素对于儒学思想能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与这些统治者的个人“口味”、兴趣相“配合”才能得到重视,赢得生存空间。

三、从正确认识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真正内涵来确立儒学“至圣”地位

文化孔子主要是从其学问、人格定位的。孔子的学问非常丰富,认真分析可归纳为:学习求知教育类、修身养性类、生活起居类、社会交往类、行为规范类、政治管理类、事理哲学类、艺术鉴赏类。这些学问,在发生了诚信危机和道德沦丧的当今社会,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正是医治现实社会人们良心和正义发生了病变的良药。孔子的学说有这些作用,是因为他的主要学说和实践是集中在人格修养上,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他教导人的行为如何与兽区别开来,教人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可以说,孔子的学问是一切哲学的根本,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社会文明的根本。孔子的“人格理论”是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伟大理论。人的修养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政治体制的,所以孔子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强的“超越性”。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和学人,把孔子尊为“圣人”,并

非是“造神”、心血来潮,是对孔子学问和人格的理性认同。可以说,历史尽管跨越了数千年,但迄今为止在伦理人格学的建设、思维和学术的广博和渊深上,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哪个思想家建立系统的“伦理人格学”,还没有超过孔子的学人。这就是文化孔子,一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个集思想、哲学、历史、教育、艺术和美德一身的孔子,是对其历史儒学“至圣”地位的肯定。

政治孔子是从服从与服务于统冶者需要而定位的。什么是“政治的孔子”呢?人们把孔子建立的文化系统、人格形象和封建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把孔子本身等同于封建统治者,这时候的孔子就变成政治的孔子了[5]。从本质上看,人们打倒孔子并不是打倒文化的孔子,也不是打倒孔子本身,而是打倒政治的孔子,打倒被政治异化了的孔子。打倒孔子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重新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推进社会的前进。从这点看,打倒政治的孔子是顺应了历史的趋势。事实上,理论和实践是有区别、有距离的。孔子的学问是理论,封建统治者将孔子的文化精神推广运用是实践。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在推广运用中是否把握了孔子文化精神的真谛,二是真心诚意地实践孔子的文化精神还是背离孔子的文化精神。封建统治者只要真心实意弘扬孔子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吸取其它有益的文化思想,学而不厌,砥砺人格,修身齐家,德才兼备,情为民所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一定能“治国平天下”,一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封建统治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雍正等帝王在这方面就做得卓有成效。这些人,是孔子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不把孔子作为文化精神的旗帜。

参考文献:

[1] 张秋生,王洪军.中国儒学史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4.24-26. [2] 陈志良,加涧.中国儒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33. [3] 胡适.说儒[A].先秦儒家研究[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4.12-15. [4] 胡祖尧.汲取孔子的智慧[N].中国青年报,2003-04-13(18). [5] 王洪军.政治与信仰之间[J].中国儒学研究,2001,(4):20-22.

On Confucius Holy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AN Ping-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Ezhou University, Hubei Ezhou 436000, China)

Abstract: Most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Confucius from the respects of his core thought, ethics and morals, politics opinions, doctrine, function and contribution, etc. But they seldom concern how Confucius formed 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The unique point in the article is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of Confucius holy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with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al progres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genuin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onfucius and political Confucius so as to establish holy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 cultural progress;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culture and politics

责任编辑、校对:于生存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doc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是对经与权生动鲜活的诠释。本文从个体的人伦道德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权变;个体;社会;方法论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子罕”篇”未可与权”;”微子”篇”废中权”;”尧曰”篇”谨权量”。《(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后来被引申为灵活变通,借指在面对具体境遇中的道德冲突时,行为主体在选择道德行为时的权衡变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重礼,推崇仁政,”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孔子的权变思想突出一个”变”字,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变,而是以礼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说,权变是实现礼的手段,是具体的措施方法,礼是根本原则,二者相比较,权变则是围绕礼而进行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灵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原则,但实质上正是与原则性相合。”可以说”权变”是一种度时势,审轻重,而不失其节的为人处世

孔子的儒家思想

浅谈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即爱人。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孔子“有教无类”的观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学体系,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人可以剥夺。他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生贵贱,均可来受教。他自己的学生就有很多是出生卑微的人,如陋巷简居的颜回、出生寒微的子路等等。他指出老师教书育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而学生在学习是应该做到“举一反三”、“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更要“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思想至今仍有启发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为政以德”,他认为要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国家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里又涉及到礼制问题,实际上就是孔子的“礼治”主义,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认为,只有使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行为规范,才能实现儒家心目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儒家的“礼”实质上也是一种法,它以维护宗教的等级制度为核心,若违反了礼的规定,就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它与“仁”共同构成国家治乱的的两大因素。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例如在清代,人们拒绝接受新事物,固守着封建礼教,使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 儒家的“德治”主义主张用道德去感化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是最根本彻底的方法,不是法律可以轻易办到的。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 - 孔子和儒家演讲 孔子和儒家演讲 我个人一般把孔子的思想分为三个方面:仁、礼和教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分为两部分,即人与人之间的“仁”和政治上的“仁”。孔子最著名的话中的第一个“仁”是“仁者爱人”,“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对自己做的事”,提倡对别人的爱和体贴。当然,儒家的爱人并不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不分青红皂白的博爱,儒家的“爱人”至少不侵犯他人,超越极限的是等级之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这是最流行的解释,更深的我能理解一些却不能解释它;第二种“仁慈的政府”是强调那些掌管政府的人的“仁慈”。首先,这是政府负责人的共同要求。在《论语》中,“以德治国,如北辰,就是其中之一,众星在此”强调了这一点。第二是强调掌权者的素质,特别是皇帝的以身作则,“政府是也,其身是也,不可命令;他不是异性恋,所以他做不到。”领导者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来领导自己的团队,但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孔子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例如,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对他们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某所学校的一名辅导员能够创造XXXX年?因为儒家的“礼”事实上,它是规定人们相互相处的规则,这是这个社会学习书籍的必要条件,但它却招致了

无数对孔子的批评,用鲁迅的话说,这是“吃人的道德准则”事实上,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好坏,因为人们彼此相处,除了法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规则来维护然而,中国来自于拥有一个家庭和一个世界的想法。老子是皇帝,他的儿子是皇帝,他的孙子是皇帝。因此,它不允许离开这个框架。也就是说,世世代代保持现状是必要的。你该怎么办?尊重和自卑是不允许混淆的。儒家思想满足了封建帝王的需要。儒家的“礼”源于周的礼。孔子本人是一个复古的狂热分子。他喜欢古代制度,主张“法律面前”,即向过去学习。追随祖先留下的东西是件好事。改革将耗费人力和金钱。这正是皇帝们所需要的。如果我们代代相传,我们就不会搞砸。我们都能把工作做好,社会就会和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框架。每一代人都继承下一代人的框架,可以传承下去。这种思想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来适应它,社会才能进步,但是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改革总是出现的是控制,而不是开放。因此,即使资本主义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它也是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当然,这与清朝统治者严重的民族主义倾向和封闭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事实上,我认为雇佣关系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范文最新推荐的“ - ”的定义在宋代应该更为恰当,但与明代一样,它被当时思想相对落后的统治者扼杀了。 的最后一个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这也是现在素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宏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严重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对我国过去、还有现代都有着强大的影响。20世纪初,由于中国落伍挨打,人们在寻找落伍的原因时,许多人把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是罪魁。从那之后,关于儒家“误国”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儒家思想是造成我国落伍的思想根源吗?我们现在还要不要继承儒家思想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少家可怜,自小努力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源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孔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应该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或,最初指的是,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其仁义、中庸之道,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孔子提出的“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而他主张的“礼”,则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1.礼的思想: 礼属于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又是制度规范,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要恰当,也是用以识别身份高低以及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界定谁应服从于谁,应当如何做,而制定的各种标准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

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他又主张回复到周礼社会,以达到拯救春秋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理想。企求建立一个互敬互爱、人人各得其志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种想象的理想社会曾令中国文人崇尚近千年。对于礼,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礼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贵族化的礼,但是孔子又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了,力求使他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他所希望的是礼不是贵族的专用品,而是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而“礼教”则成为了这一封建统治工具的最高形式。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礼”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时可以说儒家文化起初的“礼”和后来的“礼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2.仁的思想: 仁就是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爱人包括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以人为本。仁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为深远。孔子的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而孔子首开私学,弟子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最近,百草止水悲哀地发现,有一股反孔和反儒的力量伴随着政府重树儒家价值观而日渐茁壮成长。更令人悲哀的是,这批反孔反儒的力量,不是左派,而是部分右派,也就是一部分主张民主的人士。 过去政府反孔反儒,左派人士自然无一列外地投身其中;如今政府挺孔挺儒,除了大部分左派沉默以外,还有一部分左派也为挺孔挺儒大张旗鼓。这给人一个印象,就好像政府过去喜欢搞的平反一样,也在给孔子和儒学平反。而且,不仅仅是平反,还大树特树,并在全世界大建孔子学院。现在反孔反儒的部分民主右派人士,大概就是因为政府紧抱孔儒的大腿,所以才本能地反孔和反儒。甚至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孔儒是中国自古及今的一切独裁者的统治基础和救命稻草。 那么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政府标榜和支持的是什么?那一部分民主人士反对的又是什么呢? 原来啊,政府宣扬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第一是“忠”和“孝”,第二是教育。显而易见,政府的着眼点是在“忠”字上,也就是要求大家都能忠君爱国,接受和支持党的永久统治。而反孔反儒的民主人士也是着眼于“忠”字,认为孔儒要求人民无条件地忠于统治者,做统治者的忠实奴才,所以孔儒哲学就是奴才哲学,是奴化中国两千余年的罪魁祸首。显而易见,假如政府不为孔子平反也不大树特树儒学的话,至少民主人士是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反孔反儒人士,而继续坚持反孔反儒的肯定是那些左派! 孔子及其儒家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不是忠孝,也不是教育,而是“仁爱”。仁爱到底是什么意思?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别人。对君王来说,就是要爱护全国的臣民;对大臣来说,就是爱护属下和百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相互友爱。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学会仁爱了,这个世界才会是个美好的世界! 那么,孔子到底用什么来实现“仁爱”价值观呢?是“克己复礼”!就是克制每个人心中的不良情绪和欲望并回归到周礼制度的老路。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只有西周才是理想社会,那是周公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最美好体制。正是因为西周从国王到诸侯都克制自己的欲望,都严格遵循周礼制度,才造就了和平繁荣强大的西周王朝。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全部的梦想就是将西周的和平和繁荣重现。很可惜的是,人类的道德一直在滑坡,礼崩乐坏是社会发展的无奈的必然,所以孔子的梦想注定他一生以及其后的几千年内都不可能实现。 孔子生卒于混乱的春秋,春秋之后就是战火连天的战国,战国之后就迎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王社会。中央集权的帝王体制一经诞生,就备受历朝历代帝王们的喜爱,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帝王们的贪婪欲望,赋予了帝王们庞大到极点的权柄和奢侈无度的享受空间。 夏商周三代,国王的经济财源主要来自于国都及其附近的自己的直属领地,各诸侯国的进贡仅仅是次要的辅助部分。国王虽然能够领导诸侯,但各诸侯都是世袭,而且诸侯国内的真正统治者是诸侯国的国主。从国王到大臣和诸侯国国主,再到各诸侯国臣子和臣民,大家都靠“礼”的制度来区别和约束,任何人都不可逾越和破坏。当然,这个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推行依赖于上行下效,也就是由国王带头大家才会次第遵循,期间国王之外的任何人逾越不遵都会有相关级别的权力机构进行制裁和惩罚。所以,一旦国王带头违礼违制,这个礼仪体制就会崩溃,西周最终礼崩乐坏就是这个缘故。 等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以后,整个国家成为帝王的私有财产,所有县级以上主要官吏任免均出自帝王掌控的中央,帝王直接对全国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举国人口皆为帝王直接治下的子民。这样,帝王的权力膨胀到极限,财产膨胀到极限,随之欲望也膨胀到极限。譬如,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可以直接在全国征用青春美少女为其嫔妃或宫女。如此极权,你想靠“礼”来约束他是不可能的,让他们自我克制并做到仁爱也是极难。所以,这种体制的帝王,最讨厌的就是孔儒,秦始皇才会肆无忌惮地焚书坑儒。不仅秦始皇讨厌孔儒,汉朝开国帝王刘邦也极端讨厌儒士,明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甚至要将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开除出儒家圣殿。 然而,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后,就残民以逞暴虐天下,结果秦朝建制仅仅二十余年便宣告崩溃。秦朝灭亡后,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令历代帝王爱不释手,同时又为秦朝因之早夭而心惊胆颤。这让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极权虽好,但是不能极欲。一旦因极权在手而落入极欲窠臼,就容易皇朝旦夕倾覆。怎样握住极权而又避免极欲呢?汉初的皇室选择的是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的开启就是因此造就。然而黄老之学为出世之学,不仅不好理解,也不好推广。甚至汉朝皇室在社会推广黄老之学时,无意中却助长了儒学的复兴和泛滥。老子不愧是孔子的老师啊,当老师的学说思想被力推时,学生的思想居然能够在汉室忽略和压抑中趁势崛起。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与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3)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根本所在。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它是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修身处世 正文: 一、何为中庸? 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有一见,即《雍也》篇所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中庸这种道德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中庸”呢?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衡量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不能有稍微的一点偏差。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这是中庸的本意。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折中带有懦弱的贬义色彩,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而孔子所说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公平地对待人与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并非采取各自退让一步的作法,模糊道德的界限。孔子强调的中庸,其实是包含了变通之意的,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而在变通的过程中,中庸又有着不偏不倚的稳定功能,是变通与稳定的高度统一,在变通的基础上追求事物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僵死的、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是和谐,时中,是相对稳定,这点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中庸的本质所在。 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1.中庸思想与人格的塑造 “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乃是他自己的人格。”人格的塑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好的人格,总是可以令人受益一生。一个人,倘若太上进,未必是件好事。上进的人往往过于功利,将自己禁锢在名利的牢笼,难以自拔。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在寻找捷径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未免太过遗憾。联系到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些人太过在于名利等身外之物,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以天之骄子自居,不愿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到最后因为能力有限,不得不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到后来就失去激情,自暴自弃过完一生。相对于那些上进的人,太过被动的人同样是不幸福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虽然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不懂得争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羡慕别人,也只能算是井底之蛙。相对于前两者,最好的人生应该能够奋起拼搏,却不忘欣赏沿途风景的人。努力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将自己禁锢的束缚。当久久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应该停下来歇歇,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得更快。把过程留给自己,把结果交给命运,会舍才会有得,最美的人生不过如此。 2.中庸与处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冲突,人们往往需要运用中庸思想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面对矛盾,只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自私得久了,便受人厌恶,渐渐被人疏远了。永远只为别人考虑的人,也并不明智。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别人太好,反而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的关心很廉价。真正遇到矛盾的时候,不要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

---------------------------------------------------------------范文最新推荐------------------------------------------------------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 孔子与儒家演讲稿 我个人一般把孔子的思想分为三个方面:仁,礼和教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分为两部分,对于人与人相处之间的“仁”和政治上的“仁”。第一个“仁”用孔子最著名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的是爱人和为别人考虑,当然儒家的爱人不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无差别的博爱,儒家的“爱人”的最低限度是不侵犯他人,限度之上是分等级的爱,不同的人不同的爱,这是最通俗的解释,更深层次的我能意会一些但是无法言传;第二种”仁政”就是强调为政者的“仁”,首先强调德政这是对为政者的普遍要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就强调了这一点;第二是强调的当政者的素质,尤其强调帝王的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遂令不行”,要求领导者用自己的行为去带领自己的团队,但是这也是儒家在孔子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举个例子来说吧,某学校某辅导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老师那里加印象分,竟然能够让20多个大一大二的男生去给他孩子的学校锄地去,而且不发放专业工具,给的是铁锹,连学校特色都发挥不好,但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些同学因为干活太卖力,手给磨破了,我想说这就是TMD的荒唐,但就是一个辅导员手里有一些让不让你进学生会入不入党的权 1 / 8

力就能让他的学生干这种荒唐事,那么在春秋时期呢?帝王手里握着生杀大权,还有一大帮人吃不饱肚子,他根本不愁找到听话的还能干活的人,所以没人管孔子这一套,我行我素,反正有人干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呢?是因为儒家思想中的“礼”。其实就是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这对于这个社会来书是必需的,但是却为孔子招来了阵阵骂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吃人的礼教”。其实礼教其本身并没有好坏,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除了法律外,需要一些其他的规矩来维护。但是中国自来有的是家天下的思想,老子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孙子也的是皇帝,不能出了这个框框,也就是说要一代一代下去的维持现状,你该干嘛干嘛,尊卑不能乱,而儒家思想正好契合了封建帝王的需求。儒家的“礼”来源于周礼,孔子本人是一个复古狂热分子,他喜欢古代的制度,主张“法前”,就是向前学习,祖宗留下来的去遵循就好,改革会劳民伤财,这正好是那些帝王所需要的。一代一代下去,咱们不能乱,都好好的各安其职,社会也就和谐了,每个人有自己的框框,一代人继承一代人的框框,传下去就ok了。这样的思想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其相适应,社会才能取得进步,但是中国的封建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改革始终涌现的是控制,而不是开放。所以即使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也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当然这与清朝统治者严重的民族主义倾向和闭塞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我觉得雇佣关系在宋朝已经产生了,把资本主义萌芽

孔子与儒家思想来源

孔子与儒家思想来源:文学修养09-06-25 17:38:02 在线论坛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对我国过去、还有现代都有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由于中国落后挨打,人们在寻找落后的原因时,许多人把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是罪魁。从那之后,关于儒家“误国”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儒家思想是造成我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吗?我们现在还要不要继承儒家思想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孔子是我们值得纪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他从神恢复到人,或从妖魔化的鬼恢复到人,对于正确认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本网提示:采用本网信息,务经授权并注明本网域名。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2008-11-29) 白兰静(中国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 [摘要]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

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子与儒家文化 (1)正名 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2)义 含义: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仁 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4)礼 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忠恕之道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6)知命 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与儒家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其源流,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正统文化却是由汉儒确立的,而且至汉儒、宋儒、清儒,以及现代新儒学对孔子的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导民向善’ 孔子一生收徒授业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忙点啥?可以说只为导人以正,使社会人心向善。 正如《大略》所言;“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 《论语.为政》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把周天子所领导的国度中描写男女相爱的诗,列为《诗》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就包含了夫子对社会形态的指导思想和高深的见解。 儒家文化是取与伦理纲常相一致的正道,法之于天,则之于地,不违四时节度,不悖人伦物理,顺乎自然者可称之为正。其特点是维护纲常以利后嗣、安定社会和延续社会。文化承‘天之经地之义’,发端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汇点:男女夫妇、人伦。起之于孝,由孝而礼,于礼行义,循义达仁。 在《礼记》中记有,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会有男女追求,只是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来约束这才是关键点,再说明白一点,社会的根本内容追根问底也就只是这些,只有这些。但要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十个字的内容做好了,可就不易了。 从古到今几千年,全世界各国的各朝各代所忙的不外乎这十个字所说的事,但又忙得如何?这些都是在干什么?都是在‘为政’。社会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只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饭,男女长大了就要承担起传宗接代、繁衍后嗣的任务,男子当婚女子当嫁,除了这此以外,还有哪些是大事呢?儒家把这个列为了首要,并使其端正,这才是为政的正经事和最终目的。 举个近点的例子,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批判了封资修,把男女之间正当追求都变成了神秘的、丑陋的、甚至是邪恶的事,就能体会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的正常观念,不使其扭曲,能‘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着实可贵。只是我们现在还处于论证‘执两用中’正确性的阶段。 《论语.为政》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大意为:『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荀子·儒效》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写了一篇《儒效》的文章,收录了其与秦昭王的一段对话,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有这样的描写。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崔日韦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3-0043-02 一、中庸的内涵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二十篇、一万一千言中仅出现了一次,盖孔子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故罕言中庸,但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窃以为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两用中。“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很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再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和“文”是为两个极端,朴实超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就显得虚浮,文采和朴实搭配恰当,这才是“中庸之道”。 2.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时期的大夫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发挥了史伯的观点,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孔子发展完善了史伯以来关于“和”与“同”的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的思想。“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见解的和谐与统一,君子以道义为原则,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忠言,热心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重公尚义,从而求得相互和谐一致。“同”是指无原则的认同,小人以私利当头,因此不能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交融,也就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 3.权变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中庸之道虽然是天下之达道与真理,但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君子能够对中庸之理时时省察,应时制宜,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孔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符合中庸之道十全十美之人是很少的,那就要结交狂放激进和洁身自好的人,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现实生活中的孔子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说:“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并赞扬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身处乱世就要清静自守,保全自身免遭刑戮,如《周易·系辞下》所言“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在有道之邦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施展出来。孟子认为孔子达到了“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之境界,故称赞他为“圣之时者”。 二、中庸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