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夫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君共勉一、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课件展示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__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2、__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类别屈原渔父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莞尔而笑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鼓枻而去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讨论问题:屈原—深思高举行到水穷处渔父—与世推移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屈原的形象:A.肖像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的形象:A、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B、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儒家:道家:入世出世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课件展示11)【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渔父》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37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渔父文本的进行细致化阅读,从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讨论,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流程:预习:翻译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一.导入:(t显示,学生朗读)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节选)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诗人理解诗人,运用余光中的诗中傲骨两字让学生初步感知屈原。
并提出问题:屈原为什么不游他国?二.屈原生平介绍: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公元前318-315年,升任楚怀王左徒,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深入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初次流放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
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
公元前302年,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损害楚国的利益,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次流放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
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
终年62岁。
三.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肖像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完成下列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于屈原外貌的句子,然后结合屈原的的精神得出: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
文中渔父的外貌没有,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渔父的诗句,从而概括出渔父的外貌。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9

【设计理念】教学案的课堂模式主要通过学生产生疑问与探究结合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1 能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
2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二、预习内容一文学常识了解,1作者是谁《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
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处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2屈原其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字;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楚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
秦兵攻破楚国郢都之后,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的作品计《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他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关于背景介绍《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75

渔父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宋飞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夫在乱世中的生死抉择,理解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和渔夫的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对生死的看法。
二、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辞官。
楚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三、预习检测渔父.憔悴....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弹冠..枯槁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濯.我足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五、课堂反馈第1段重点字词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何故至于..斯是以见放..第2段重点字词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第3段重点字词吾闻之.新.沐者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第4段重点字词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鼓:敲打(名作动)而:表修饰去:离开可以濯.我缨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是以见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六、课堂演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渔夫莞尔而笑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圣人不凝滞于物B、是以见放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遂去,不复与言七、导学探疑分组讨论: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对父亲为了抓捕大鲨鱼而冒险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
本课文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主要讲述了一个智慧渔父成功捕捉大鲨鱼并救出被鲨鱼吞噬的孩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渔父》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言点。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信息;•能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推理,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内容介绍与分析;•文字解读与讨论;•语言要点掌握;•阅读技巧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安排1. 教学方法•预习导入法:通过展示渔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视听教学法:使用录音和视频进行课文朗读和角色扮演。
2.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与预习(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渔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渔父形象的认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给学生呈现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朗读与理解(10分钟)•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学生个别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思考渔父是如何成功捕捉大鲨鱼的。
第三步: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和问题。
第四步:文本解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语言使用技巧;•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教案13222

语文:《渔父》教案1(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渔父》9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注意读音:《渔父》:“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二,出示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2.学生个读3.学生齐读三四两节四,自学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会的圈出来2,学生提出不会的地方,学生解决。
3,教师出示如下四个句子,学生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思考: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分析———渔父:“与世推移”具体表现: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引导学生注意动词淈、扬、哺、歠四个动词,理解这几个动词体现出的渔父所推崇的处世态度: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
具体表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坚定,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更体现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两人谁也未说服对方。
此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最后一段,理解渔父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
渔父:水清濯缨,水清濯足。
归纳人物形象:
屈原,品质高洁,始终不渝的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形象。
渔父,明哲保身、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超然姿态。
3、师总结:文章开篇以屈原从落魄中走来,向我们展示了他生的不幸,
接尾是以渔父在歌唱中离去而结束,预示了屈原必死的结局。
其实,屈原也只有一死,才成就了我们心中伟大的屈原,正如司马迁只有选择忍辱偷生,完成史记,才能永垂不朽一样。
那么,二者同样明垂史册,却是生与死不同的选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或者说,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时,都有什么选择的标准呢?(生: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我们还比较年轻,不会很快的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应该根据什么标准呢?(生:选择理想,实现价值。
)(屏显)
年轻的我们,也许离生死很遥远,然而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更为具体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只要谨记一点:理想,永远沿着理想的道路前行!
谨记理想,乐观的度过每一天!
谨记理想,努力的度过每一年!
谨记理想,坚强的度过这一生!
五、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