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晋升降级的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晋升降级的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晋升降级的文学常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官职晋升和降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晋升官职意味着荣誉和特权,而降级则意味着丢失权力和地位。

本文将介绍古代官职晋升降级的一些文学常识,以增加对古代官员的了解。

贤能晋升古代中国的官员晋升的首要条件是贤能。

贤能包括品德高尚、才干出众以及对国家有出色贡献等方面。

贤能的官员通常会受到朝廷重用,他们的职位晋升往往较快。

考试选拔古代官员的晋升也与考试选拔有关。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科举制度,其中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成为官员的途径之一。

科举考试是非常严格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的人才有机会晋升为官员。

从小官到大官古代的官员往往需要从小职位开始,逐步晋升到高级官职。

官员的晋升通常需要经历多个层级,如从乡级官员晋升到县级、府级,再到省级官员。

每一级别的晋升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表现。

失职和降级官员若失职或犯错,可能会遭到降级处罚。

降级是对官员的一种惩罚手段,它意味着被撤销原本的职位,并低级别地重新任职。

降级对官员的声誉和权力是一种重大打击,也是一种警示和约束。

禁止降级在某些情况下,官员也可能被禁止降级。

例如,当官员达到某个特定的职位时,即使犯了错,也不会被直接降级,而是会受到其他形式的处罚。

衡量晋升的标准古代官职晋升通常是根据官员的表现来决定的。

不同职位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包括工作成绩、声望、政绩等方面。

在考虑晋升时,朝廷会综合评估官员的各个方面,确定是否具备晋升的资格。

结论古代中国的官职晋升降级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一个官员在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的变化。

了解古代官职晋升降级的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高考文化常识之古代职官国家机关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①“三省”a.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②“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古代中国曾经建立过大量官职,涵盖到地方、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这些官职不光体现出政权权力和官僚体系结构,同时又是一个种类丰富、复杂的文学话题。

考古学和文学史学开始研究古代官职制度,发现它们的变化复杂的多样性,其中的数目和种类也极其庞大。

在文学作品中,官职也是诗词、文言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重要的题材,因此,了解古代官职称号也是文学常识。

秦汉时代作为古代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时期,官制也广泛应用于剧作中。

秦汉时代的官职有“太监”(主管朝廷后宫事务)、“尹”(地方土官)、“太傅”(大臣和参与朝政的尊贵人物)、“正字”(统计收税、审查兵役等)、“都尉”(军事官职)等,古的故事剧《赵氏孤儿》中的主角都担任过各种官职:赵括任“行中郎”,糜夫人任“内侍”,冯相任“太学博士”等。

另外,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将军”、“太守”(地方土官)、“丞相”(朝廷大臣)、“谏议大夫”(顾一大臣向君主提出建议)、“太傅”(兼管朝廷正义)等;《三国演义》中曹操任“中郎将”,司马懿任“侍中”,孙权任“丞相”,刘备任“太尉”,诸葛亮任“军师”;关羽任“征西大将军”等。

汉代以后,官职称号如“后”(皇后)、“君”(公子)、“尉”(印第官、参与地方统治)、“县令”(县的最高官员)、“司马”(将军)、“文官”(公务员)、“太守”(军事官职)等。

《红楼梦》中,冯燕任“宴政阁大经学官”,贾母任“京兆尹官”,贾赦任“翰林学士”,贾琏任“内丞”,王夫人任“太监”;《水浒传》中,林冲任“镇南将军”,宋江后害任“镇北大都督”,卢俊义任“桂阳太守”,宋清任西夏国“令长”,虎痴任“知府”等。

此外,还有宋代的官职,如“天子”(皇帝)、“宰相”(丞相及其一致性官员)、“武公”(元老)、“道明大元帅”(最高军力)、“太学博士”(最高文职)、“广文大夫”(管理艺术)、“无役大夫”(统治文献)。

古典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中,李白任“宴政阁大夫”,白居易任“颜国大夫”,王维任“韩文学士”,杜甫任“顺德大夫”;《西游记》中,孙悟空任“紫霞仙子前使”,唐僧任“唐僧圣衣学士”,猪八戒任“道教使臣”,沙僧任“观音子弟”,罗汉任“方丈统师”。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职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职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代都有所不同。

秦汉以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将官吏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然有种种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

一三公、三省、二府夫。

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

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

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将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中书省,以中书监、令为首长,参掌中枢机密。

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门下省,以侍中为首长,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首长(宰相)。

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委派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员成了实际的宰相,三省的首长没有什么权力了,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从此正式确定了“宰相”的官号。

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

我国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二)

我国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二)

我国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二)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二)27、判官:官名,隋始置判官。

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

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权位渐重。

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群牧等使府及州。

元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

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为州判。

2008年高考湖南卷“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

”28、通判:古代的中央特派员。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2014年高考广东卷“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29、掾属:佐治的官吏。

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己选任,不由朝廷任命。

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2008年高考北京卷“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30、主簿:古代官名。

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015年高考江苏卷“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薄。

”31、知府:又称“知州”,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

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吏”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查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32、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州牧管理一州人民,李密《陈情表》中“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牧伯就是州牧。

33、牧伯:古代州牧与方伯的合称,用以指封疆大吏,汉代以后用以尊称州郡的长官。

34、知县: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秦国商鞅变法,合并各个小乡为县,设置令及职责。

古代官职体系

古代官职体系

古代官职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官职体系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官员按照一定的等级和职责划分成不同的官职,以便管理和治理国家。

古代官职体系的建立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东亚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职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官职体系可以追溯至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以周代的官制最为完善和规范。

在周代,官员按照“九品官人制”进行划分,总共分为九品,即九品中正、中农、中工、从九品下等等。

每个品级都有相应的管理职责和薪酬待遇,上至中央官员,下至地方官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官职系统。

在古代官职体系中,最高的官职是皇帝,他统治全国,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皇帝下设各种官职,如太子,皇后,皇子等,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除皇帝外,古代官职体系中的官员通常分为三大类:文官、武官和工匠。

文官主要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和治理,具有权力和威望,通常来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文官按照品级划分,分为九品官员和九品卿、王爵等。

九品中正为最高级别的官员,地位尊贵,权力大,通常为宰相、大学士等。

工匠负责手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管理和生产,通常来自手工匠人家庭,具有精湛的工艺和技能。

工匠按照品级划分,分为九品工匠和九品匠师、工头等。

九品工匠为最高级别的工匠,地位尊贵,技艺高超,通常为宫廷工匠、名匠等。

古代官职体系在历史上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文官武将制”等,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官职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二篇示例:古代的官职体系是一个严密而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所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官职体系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员的等级和职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能力和功绩所确定的。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古代官职文学常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养。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古代官职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篇1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3.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文化常识二(官职)

文化常识二(官职)

文化常识二(官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文化常识二(官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文化常识二(官职)的全部内容。

二、官职常识(一)官职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置,战国时各国沿置,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唐以后多作为实际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丞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总理全国政务。

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西汉末至南
北朝,或称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

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代于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明初沿置,不久即废。

宰相:古代对在朝廷上总揽政务的最高长官的泛称,并非具体
官职。

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为宰相;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以及参于政务的重要将军均为宰相,随君主指定而任事,无定员亦无定名。

隋唐定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实际上仍要君主为其特选其它官职加上个“同平章事”,方成为实际上宰相。

宋以后,遂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与次一等的“参知政事”合称宰执。

明代为加强独裁,废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处理政务,而以内阁之大学士协助,所以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在内阁之外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内阁大学士仍拜相,称为外廷,军机处则称为内廷。

可见由先秦到明清,随着皇权的加大加重,宰相的权力逐渐减弱。

尉:春秋时晋国始在上、中、下三军设置,主发众使民。

后来
各国皆在将军下设尉,秦以后朝廷设太尉,为武官之长。

历代多沿置,但从汉以后逐渐变为一种官阶虚衔,无实权。

宋徽宗时定为武官最高官阶。

元以后废用。

大良造: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柱国:亦称上柱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武官,地位次于令尹。

唐以后作为勋等,沿至清代始废。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景、屈三姓贵族。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范文】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