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合集下载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摘要: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

厌倦了书法诗歌和武艺的项羽,因一句“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便开始了他习兵法之路。

项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年青时便有凌云之志。

在一次秦始皇于渡浙江出巡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后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于此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魂不散。

关键词:项羽性格项羽本纪正文:鲁迅曾这样称赞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后,开始写《史记》,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共历十余年。

朝代更替,历史兴衰都通过不同的人物事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司马迁的笔触,让这些英雄变得有血有肉,支撑着历史的骨架,还原给我们一个最真实的历史。

这其间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在秦汉之际为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项羽虽说最终归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历史的成败决定于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项羽其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就奠定了他注定不凡的基础。

心怀大志却浮躁粗疏。

项羽曾这样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年少时便有如此凌云之志,却单单止于浅尝辄止、略知其义,又不肯继续学下去。

对一件事没有足够的专注力,使得他不能成为一个军事家或者文学家。

他虽粗疏浮躁,但这种性格却使得他豪迈不群、富有野心,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颇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豪言壮志,也使得他在巨鹿之战中初露头角。

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

巨鹿之战、东城快战中都对项羽进行了泼墨。

他审时度势、果敢坚毅,善于决策的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东城快战中,他仅持二十八名骑兵,便杀出数千层敌兵的层层包围之圈。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项羽,字羽,世称项籍,项羽者也。

项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

对于项羽的性格分析,则需要从他的勇猛、深思熟虑和自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项羽勇猛的性格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项羽生性勇猛,有勇有谋,对战场上的搏杀极为擅长。

在他的征战生涯中,他率军打破孙膑的华山阵,攻破张良的阴阳洞,击败韩信、王离等一众战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项羽的勇武之道,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血统。

据记载,项羽的曾祖父曾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的镇守之臣。

这使得他有了弘赫的家族底蕴。

此外,项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过人的武功,并在割席断粮之时,上山劫粮,劫取后牟、钟离之人的粮食,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

然而,项羽的勇猛却常常掩盖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勇而过于鲁莽,缺少细致入微的谋略,导致了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频频受到汉军的打击。

相对于项羽,有才智的刘邦选择了以阵地战为主,并采取缓兵之计,消耗项羽的力量,最终扭转了战局。

从这一点看来,项羽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他思考问题的浅薄和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项羽的深思熟虑又是对其性格的补充和扬弃。

项羽并不是纯粹的武夫,他是一个懂得冷静思考和分析形势的将领。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时,多次使用谋略,诱使敌人上当,并对刘邦的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赤壁之战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战役。

项羽的深思熟虑可以从他的自我批评中看出。

项羽曾在刘邦的两个岛屿之间呆了数日,大臣们劝他速战,以免被追兵困住。

但项羽却回答道:“我待之可以得一大战。

”可见项羽很明确地知道刘邦的深思熟虑,但他更加重视自己对战争的决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项羽的自负也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项羽自负而好大喜功,缺乏危机意识,满腔豪情使得他无法细致思考问题,从而在战局中处处吃亏。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他的部队被困于垓下,由于对战局的判断错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以及项羽的败亡。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田静项羽(前233~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其先祖为楚贵族。

秦末,项羽跟随叔父相梁加入到反秦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并成为领袖,号称“西楚霸王”。

灭秦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刎乌江。

在人们心目中,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人们,他的传奇故事感染着人们。

两千多年来,人们怀念他,咏叹他,评论他,留下了无数传奇、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他的故事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

一、辉煌短暂的一生项羽年幼时跟随叔父项梁生活,因此,项梁对项羽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秦时,项梁因为杀人,躲避到吴中(今江苏苏州)以逃避官府治罪。

吴中一带每逢有大的徭役或丧事,项梁都亲自主持,暗地里以兵法训练宾客子弟,这使得项梁逐渐成为吴中一带的显赫人物。

项羽学习书法,没有成绩,又去学剑,也不成,项梁很生气。

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1]。

项梁于是教习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然而也只学了大概,不肯穷其究竟。

秦始皇末年,项羽已长成一个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伟岸男子,即使是吴中子弟,也对项羽惧怕万分。

秦始皇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时,项羽与叔父项梁一同观看。

项羽看到秦始皇雄伟壮观的车马仪仗,十分羡慕,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项梁慌忙用手掩其口,避免祸从口出。

但由此事,项梁开始对项羽刮目相看。

1、将门虎子,反秦英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的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揭竿而起,掀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天下豪杰蜂起,原六国贵族纷纷自立反秦。

项梁与项羽闻风而动,杀掉秦会稽首通,得精兵八千人。

项梁自立为会稽首,项羽为裨将,投入到反秦斗争的洪流中。

项羽跟随项梁起事后不久,陈胜牺牲,其部将召平攻广陵(今江苏扬州)未下,乃矫陈胜命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命其引兵西击秦军。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本文重新论证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问题,以项羽的事迹为时间线索,着重考察了项羽“英雄”、“悲剧”的具体内涵,并与众所周知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多重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了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项羽悲剧英雄
项羽在困境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同时自己的生命中也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可以说,项羽自杀了数次,只不过前几次未遂而已。巨鹿之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①
我们不禁会意识到,当生命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苟活或者选择牺牲,这成为一个问题。项羽选择的没有任何犹豫。海德格尔坚信:“本真的向死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优于毫无个性的大众生命。”⑨这似乎是对所有选择战争又选择自杀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反之,生命向死寂转该的回归,是它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既人有死亡的本能。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这似乎是对短暂生命的慰藉。⑩歌德指出了不死的那条路,即变。这对于英雄们来说太难了。几近对牛弹琴,他们是永远相信自己的一群人。不过人们应该庆幸能够欣赏英雄在反抗平庸和无价值时的壮烈情景。我觉得变是出路,变是相信有未来,相信未来更美好。《英雄本色》的英文名字恰是a better tomorrow。我们应该相信未来。
⑦同①第231页。
⑧《审美学》,周常鼎、尤西林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作为楚国的统治者和抗秦战士,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项羽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塑造和评价。

首先,项羽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和天赋的统帅。

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这使得他在抗秦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在创立一系列军事政策和战斗策略,项羽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他决策果断,勇猛果敢,不惧艰难困苦,这给他的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士气,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

其次,项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他为了解放楚国和众多被压迫的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秦朝抗争。

他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始终抱有一颗为国家献身的赤子之心。

他在楚汉之争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爱国精神仍然感染和激励着后人。

然而,项羽的形象也有其负面的一面。

他有时表现出冲动和任性的一面。

在刚刚得势时,他过于傲慢自大,缺乏谦虚和谨慎。

他对待朋友和部下的态度也有时过于霸道,并且因为这些原因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支持者。

同时,他在政治上的疏忽和不成熟也导致最终的失败,无法有效地统治国家。

最后,项羽的形象也受到了历史记载的影响和解释的不同。

在史书中,项羽的形象颇受争议。

有些历史记载赞扬他的英勇和聪明,赋予他抗秦的英雄光环;而另一些记载则对他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批判。

这些不同的记载和解释使得公众对他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冲动和疏忽也导致了失败。

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将继续被讨论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

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英雄形象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

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

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

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

《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

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

他身边谋士很少。

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

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

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

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
这位忠诚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