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但愿人长久汇总

合集下载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喜悦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想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专门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现在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慢慢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如何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内心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什么缘故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确实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尽管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内心看起来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材说明《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通过。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想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middot;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专门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想念之情,寄予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恩爱的美好情感。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截了当描写月色,却使人感受到它的明亮,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专门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以后的幸福向往。

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和宽敞胸襟。

2但愿人长久 (3)

2但愿人长久 (3)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 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 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 埋怨 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 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 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 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 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 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 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 共同拥有着一轮明月!
转朱阁,低绮(qǐ)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 1、文中描写的是怎 样的一个夜晚? 2、苏轼为什么要写 这首词?创作中, 他的的心情经历了哪 几次变化?



苏轼 做官 品尝 观赏 皓月当空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吟诵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拓展训练
举头望 明月 低头 思故乡。 海上生 明月 天涯 共此时。
1、把左边的空 格填完整。 2、你对《静夜思》的赏析,请 大家模仿它,写一写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 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 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 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 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 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的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词作品《水调歌头》的第二段,其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2、但愿:希望3、归去:回到天上去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课文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喜悦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想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专门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现在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慢慢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如何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内心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什么缘故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确实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尽管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内心看起来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附《但愿人长久》片段赏析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想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

讲到“埋怨”那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聪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形。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生:是埋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快乐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常因为一些不快乐的事而埋怨过谁吗?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师:哦?那苏轼是因什么缘故不快乐?生:他原先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因此不快乐。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明白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生:“他眼睁睁……内心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快乐,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圆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部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部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部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部诗句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全诗词内容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全诗词内容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全诗词内容【词内容】;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赏析】:这首词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
这首诗词全文那可真是太美啦!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看,苏轼这开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气势,就好像一个豪情万丈的人,站在高山之巅,对着那一轮明月大声呼喊,难道你不觉得特别有气魄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多像我们有时候面对美好的梦想,想去追求,却又害怕其中的艰难,这不就是我们内心常常有的纠结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画面感,就如同月光轻柔地抚摸着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无法入睡的人啊,心里该是有着多少的思绪。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是不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简直就是人生的真谛!这不就跟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一样自然又无奈吗?
我觉得这首词啊,充满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那种深情和豁达,真的让人感动。

它告诉我们,人生总有不如意,但只要我们心怀希望,珍惜眼前,就像那共赏的一轮明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不是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但愿人长久2、但愿人长久一、教材解读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基础知识提示1、字音方面:“躺、睁”是后鼻音,“官、念、隐”是前鼻音,“埋怨”中“埋”读mai,2、字形:“念”上面是“今”,“缺”的左边不能写错。

3、本课语言优美,是进行成语、名句积累的好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积累。

4、课前准备: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苏轼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因此,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人物.三、朗读提示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一,简介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思念弟弟,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1、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来背一背,说一说诗的意思。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迎来我国的传统节目“中秋节”,当皓月当空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越是这明亮的月亮,就更勾引起出门在外的游子或与亲人分离的人们的思念之情。

你还记得哪首古诗是由月亮勾起了作者的思亲之情。

学生交流。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际,因思念自己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而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水调歌头》配乐朗读2、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过程,来了解苏轼当时的心理变化。

揭示课题。

(板书:但愿人长久)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提出要求:(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师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官念屈躺睁悲隐缺虽埋慰(2)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组织交流。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的介绍。

(3)仔细读一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来吗?(4)再读课文。

进一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

画出相关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三、词朗读四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1、听音乐《水调歌头》2、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了写苏轼感情发展变化的词语,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细读课文(一)感悟“思念”过渡:情到深处意更浓,这首词就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

让我们来用心的读一读课文的2、3两小节,相信聪明的你们肯定能体会出苏轼特别思念弟弟的原因。

(可以从中秋佳节,触景生情,手足情深三个方面去理解)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再读第2、3小节,然后齐读。

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二)感悟“埋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1、出示并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2、为什么埋怨月亮呢?花好月圆,人不圆,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不应该对苏轼有什么怨恨,可偏偏这月亮无情,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却是更加的圆更加的亮,好像是在戏弄这些离别的人。

3、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

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4、“……”省略号说明什么?他还会对月亮说什么呢?过渡: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和太多的惆怅了。

(三)感悟“宽慰”。

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诗人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什么?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1、那么他后来是否一直在埋怨?他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2、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有十全十美呢!”读读这一段,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甚至让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有快乐、幸福的时刻吗?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3、小结:是啊。

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喜怒哀乐”哪里会十全十美呢?4、所以苏轼就说:课件出示并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再读。

5、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

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到这些,苏轼的心里也似乎宽慰起来。

理解这个词语。

6、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

配乐读、背诵。

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7、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并进行朗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8、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可以读读词,可以读那一段话,当然,也可以对月亮说说心里话。

三、延伸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猜!是哪两句?2、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

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3、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婵娟”指的是什么?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

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五、课后作业: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1、有关“月亮”的诗词2、有关“苏轼”的诗词3、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板书设计2、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思念弟弟埋怨:月圆人不圆宽慰:真情留人间相关链接:《水调歌头》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

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夜晚。

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五、练习设计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一、给带点字选正确的读音。

(多音字及二类字)朝(cháo zháo)廷皓(gào hào )月品尝(cháng sháng)似(shì sì)乎不禁(jīn jìn)埋(mái mán)怨二、课文内容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