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但愿人长久

合集下载

2、但愿人长久(1)

2、但愿人长久(1)
备课笔记
单元、章、节

课题
2.但愿人长久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板书
设计
2、但愿人长久
思念
苏轼————苏辙
但愿人长久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教学程序和内容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并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苏教版第七册《2、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喜悦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想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专门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现在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慢慢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如何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内心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什么缘故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确实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尽管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内心看起来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材说明《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通过。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想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middot;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专门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想念之情,寄予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恩爱的美好情感。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截了当描写月色,却使人感受到它的明亮,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专门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以后的幸福向往。

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和宽敞胸襟。

但愿人长久千里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的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啊。

一、从字面意思来看1. “但愿”呢,就是只希望的意思。

就像我们平常说“但愿明天不下雨”,就是表达一种希望的情绪。

2. “人长久”,这里的人可以理解为自己思念的人,长久就是长长久久,希望这个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

3. “千里”指的是距离,可能自己和思念的人相隔很远,远在千里之外。

4. “共婵娟”,婵娟在古代指月亮。

就是说虽然相隔千里,但是都能一起看到这美丽的月亮。

这就像现在我们和远方的朋友,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抬头看到同一轮月亮的时候,就感觉彼此的心是相连的。

二、从情感内涵来看1. 这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就像我们上大学离开了家乡,思念家乡的父母亲人。

苏轼当时和弟弟苏辙分别,他很想念弟弟,这种思念就通过这句诗传达出来了。

2. 还有一种美好的祝愿。

即使相隔很远,还是希望对方一切都好。

就好比我们给远方的朋友发祝福,希望他们幸福安康。

3.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这也体现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虽然不能相聚,但是可以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有一种看开了距离的感觉。

三、从文化意义来看1. 在古代的诗词文化里,月亮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

很多诗人都会用月亮来表达思念,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这句诗里的月亮,也是承载了这种思念文化。

2. 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后世很多作品在表达思念或者祝福的时候,都会借鉴这种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的手法。

3. 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重视亲情、友情,即使面临距离的阻隔,也不会减少对他人的关怀和祝福。

2 但愿人长久

2 但愿人长久

2 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3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中秋月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方法:合作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教学进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诗歌诵读比赛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布置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进程:一、复习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细读课文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但愿人长久-

●教材解读: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

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教材解读: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

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国标苏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单元《2、但愿人长久》教案

国标苏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单元《2、但愿人长久》教案

2、但愿人长久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学习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学习过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2 但愿人长久)二初读课文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诗歌诵读比赛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复习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细读课文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四上2《但愿人长久》薛城实验

四上2《但愿人长久》薛城实验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案。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评课稿听了孙燕老师的《但愿人长久》,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设计的很精巧。

特别注重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她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和枯燥的书本结合起来,使学生学的很轻松。

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要做到“四小”即“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

怎样让学生做到这“四小”呢?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我身为低年级儿童的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学习积极性受情绪的影响,要想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须采生动有趣的教法。

而朗读表演就是一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这堂课,孙燕老师就多处使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被吸引,情绪一直高涨。

整节课中,朗读始终贯穿其中,孙燕老师不断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片段、句子、词语。

学生从中不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同时也掌握并复习了本课新学的字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有了这些积极的情感,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阅读对与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还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就像课刚开始时,孙燕老师插入介绍了苏轼三父子的文学知识,这一来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文学气息,现在都提倡教学上人文性文学性要相结合,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现在老师上课不应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课中,孙老师复习词语的时候,还适当的进行了拓展,把一些相似容易出错的字拎出来学习,让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又有新知识融入进来。

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要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谚语,学生明显对这块热情很高,发言踊跃。

大部分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愿意参与进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 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 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 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 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 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 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 词尽废。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 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 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 心绪不宁。
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心里不禁埋 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 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 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 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 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字
官 尝 赏 绪 睁 宽 虽 缺 悲 隐
词语
官司 官员 尝试 品尝 观赏 屈指 但愿 情绪 睁眼 虽然 虽说 隐身 隐
形 宽大 宽带 悲剧 悲惨 悲伤 悲哀
四字词语
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 悲观失望 十全十美 心绪不宁 赏心悦目 隐隐约约
课文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 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