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二、鼓励提问: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4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
(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教具准备: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2、课件3、相关资料图片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参考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但愿人长久》,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味。
(2)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但愿人长久》,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5. 欣赏与提高:(1)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体会诗词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小诗,锻炼语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但愿人长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可以是描述一次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或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6篇)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音乐教材但愿人长久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但愿人长久》的歌词。
2、学生能够分辨并演奏歌曲中的旋律。
3、学生能够合唱歌曲,并通过合作演奏乐器加强整体表现。
教学准备:1、录音机或其他音乐播放设备。
2、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歌曲(5分钟)1、教师播放《但愿人长久》的音乐。
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旋律和情感。
3、教师问学生对这首歌有什么印象,鼓励学生分享感受。
Step 2:学习歌词(10分钟)1、教师分发歌词,并逐句读给学生听。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重点强调每个词的发音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Step 3:学习旋律(15分钟)1、教师演奏歌曲的旋律,学生跟随教师的演奏。
2、教师以简单的音符表示旋律,让学生模仿敲打课桌或其他平面乐器来演奏旋律。
3、学生分组合作演奏旋律,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来演奏。
Step 4:合唱与合奏(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唱歌曲,重点强调和声的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演奏乐器,让学生分工合作,形成整体的音乐表现。
3、学生分组进行合奏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来演奏。
Step 5:表演与反馈(1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每个小组轮流演奏歌曲。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表演,提出改进意见和赞扬。
3、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音乐的力量和表达方式。
Step 6: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乐器演奏歌曲的旋律。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6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6篇)《但愿人长久》篇1一.导入新课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二.新授课文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
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2.谁能读一下?3.一起读两遍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板书:思念亲人三. 精读课文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
(注意表达完整)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四.学习全词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2. 谁想试读一下?3. 读得好。
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五.诗词拓展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生:李白《静夜思》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还有其他诗吗?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
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倪也兵黄山“三峰”我都爬,光明莲花天都下,奇峰怪松没看够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生:美。
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
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传统诗词的兴趣,学会欣赏苏轼的诗歌;
2、使学生理解《但愿人长久》的内容,重点体会诗中的风景与意境;
3、激发学生对社会变迁、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思考;
4、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勇于担当、志存高远。
三、教学重点
通过苏轼的诗歌,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但愿人长久》。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苏轼的诗歌《但愿人长久》,并准备一些有关历史的资料,比如苏轼的传记、治世通调、当时的政治形势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步骤
1、交代课题:让学生预习本课的教材,并作一定的了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游走在《但愿人长久》诗歌中,通过简单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3、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历史资料,了解苏轼的诗歌《但愿人长久》的背景知识;
4、谈论诗歌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重点体会诗中的风景与意境;
5、思考诗歌的寓意:让学生思考诗歌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著名的诗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句。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
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要把它读好,请跟我读。
“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m ái ”,可以组成“埋伏”“埋藏”等。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
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
1-3自然段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长大以后却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师做动作)分别又有——(引说)七个年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师查看资料了解到此时的苏轼家中的亲人几乎都已去世,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了,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3、苏轼的情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拿起笔,准备听写。
你默对了吗?尤其是这几个字,和老师对一对。
2、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你能把这几句诗读好吗?
3、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句子变红色)其中的“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
板块二:精读第四段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他为什么又埋怨起月亮来呢?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各自读一读,全班交流]
1、 中秋之夜,月圆人不圆,苏轼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眼睁睁地望着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
好受呀!听老师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老师突出了哪些词语。
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2、 师:苏轼埋怨月亮,看似没有道理,其实正是因为在苏轼眼里
,月亮也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同情他们手足分离啊!
板块三:精读课文5-6段
1、
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五、六自然段。
同座之间再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
这五行词的意思现在知道了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用横线把诗句的意思划下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各自读一读,画一画]
3、苏轼想到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悲欢离合,只要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分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想,诗人不仅安慰了自己,还向天下所有人发出了美好的祝愿。
将这几句诗的意思轻声地读一读,能背诵出来就更好了。
[现场教师组织四人小组背诵]
3、学到这儿,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
思吗?
[现场教师组织交流]
板块四:欣赏全诗
1、想到这儿,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了一首词:水
调歌头。
你们
想知道整首词的内容吗?古代的许多词可以用来演唱,下面就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