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 (3)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二、鼓励提问: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九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科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3分)1.(8分)(1)沉舟侧畔千帆过(2)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后天下之乐而乐2.(9分)(1)娆嘶曳(2)A(解析:生生不息主要强调事物的生长、繁殖和变化,而源远流长则更侧重于事物的历史悠久和传承。
“汇入…洪流中”,“汇成…洪流”。
“墨守成规”指的是严格遵守老规矩办理事务,不肯稍作变更或革新;“固步自封”则偏重在不求进取,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
)(3)D(解析: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提高…能力”“树立…意识”;语序不当:只有先树立某种意识后才会提高相应的能力。
)3.(6分)(评分标准:选择具体方法2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谈谈具体收获2分)示例一: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我采取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我快速阅读名著后,首先知晓主人公是尼摩船长,与尼摩船长有关的内容专心细读,再梳理他与阿龙纳斯等人在大海上航行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样阅读使我能够尽快把握全书的内容,对小说有个概括的了解,体会了科学和幻想带来的魅力。
示例二:阅读《西游记》时,我采取了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
我对作品“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情节进行精读,对作品中一些打斗场面、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诗句,我运用了跳读。
从而体会出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示例三:阅读《骆驼祥子》时,我采取了圈点批注的方法。
我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对文章中出现的有关祥子语段做圈点批注,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了解其悲惨命运的原因。
这样阅读使我能够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和巩固。
二、阅读(67分)(一)(7分)4.(3分)A(解析:不是诗人被贬三年,而是贾谊被贬长沙三年。
)5.(4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二)(16分)6.(3分)A7.(3分)(1)岁:②年;(2)缘:沿着;(3)寤:醒8.(6分)(1)(3分)我撑着(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

语文答案一、1.C2. B3. C4.B5.B6.A7.D8.A9.C 10.C 11.D二、12.(1)直挂云帆济沧海(2)但愿人长久(3)月是故乡明(4)人迹板桥霜(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13.(1)命名,取名。
(2)这,这样。
14.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名望在当时很高。
15.张溥冬天手冻裂了,每天多次用热水泡手,然后继续抄书,表现张浔“幼嗜学”;别人向他求取诗文时,他不起草稿,能够很快完成创作,表现了张溥“诗文敏捷”。
四、16.作者写自己面对母亲白发时说,“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写自己想还给妻子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而不得;写自己想用染发剂也“挡不住白发”。
相同的感受:伤感于时光难返、青春难再,却又无可奈何。
17.(1)认为妻子小题大做(不在意)(2)发现妻子黑头发里埋藏着很多白发(3)自责(内疚)(4)想还妻子一头美丽的黑发18.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比作秋光中的芦花,表现了作者听闻老者的话后释然与快活的心情。
19.生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生命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关感和优势,无论我们处在哪一阶段,都要用好它的优势、享受它的美感。
五、20.从三天上座率来看,三部电影,周末上座率高,非周末时间上座率相对较低。
从三部电影来看。
《长安三万里》的上座率均高于同日其他两部电影。
21.①浓郁的国风元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②观众在电影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唐朝的历史和文化,体会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③大量唐诗元素的融入,使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2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武松(3)孙悟空(4)鲁迅23.答案示例:小说由史进寻访师父王进遇到鲁达,引出鲁达拳打镇关西,又因拳打镇关西而到武台山出家等情节。
这样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由一个情节引出另一个情节,从而使小说人物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形成环环相扣连环体。
《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但愿人长久》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3、指导朗读(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
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2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47)

是通假字,“喻”是重点实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0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入、出、则”,“入、出”应译为“在国内、在国外”,“则”应译为“如果”。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303.试题分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根据六个人的经历以及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出身卑微,但都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总结能力。
点评:寻找共性,要看语段的内容及其隐含的意思,还要注意文章中总结议论的语句,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0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用法上不同的一项是()故天将降.(A)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B)其心志,劳.(C)其筋骨,饿.(D)其体肤A.A B.B C.C D.D30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九年级上诗词三首《行路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练习及答案

《行路难》(其一)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
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诗中的“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答: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渺茫。
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答:“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6、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7、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作用: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9、诗中的“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答: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渺茫。
10、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1、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答: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1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答: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投箸.(zhù)婵.娟(chán)闻笛赋.(fù)B.金樽.(zūn)丙辰.(chén)冰塞.川(sāi)C.绮.户(qǐ)琼.楼(qóng)长.精神(zhǎng)D.宋阁.(gé)宫阙.(què)烂柯.人(kě)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珍羞.(害羞)不胜.寒(经受不住)B.直.方钱(直接)冰塞.川(堵塞)C.济.沧海(渡)弃.置身(丢弃放在边)D.万木春.(春天)把.酒(执,持)3.下列诗句和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怀旧空吟闻笛斌,到乡翻似烂柯人。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
4.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___”。
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___________》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_》。
诗人_____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_____,洛阳人,有“__________”之称。
(3)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___________”。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_________”;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_________”,为“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姜尚、伊尹自比,希望将来也像他们那样得遇贤君明主,成就大业。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修改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8437dc4b73f242326c5fe8.png)
第一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教学目标( 1 ) 知识目标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 学习文包诗写法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2 )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
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五、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六、说教法与学法(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 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 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 埋怨 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 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 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 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 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 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 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 共同拥有着一轮明月!
转朱阁,低绮(qǐ)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 1、文中描写的是怎 样的一个夜晚? 2、苏轼为什么要写 这首词?创作中, 他的的心情经历了哪 几次变化?
苏轼 做官 品尝 观赏 皓月当空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吟诵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拓展训练
举头望 明月 低头 思故乡。 海上生 明月 天涯 共此时。
1、把左边的空 格填完整。 2、你对《静夜思》的赏析,请 大家模仿它,写一写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 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 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 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 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 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 皓月当空 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 万里无云 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 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 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 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侯,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 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 有七个年头了!
2. 但愿人长久
花好月圆
明镜高悬 团团圆圆
皓月当空 欢聚一堂 合家欢乐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是北宋杰出 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并称为“三 苏”。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