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合集下载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回顾与展望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回顾与展望

2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量的四倍。评估结果表明,这些国家自主贡献将使全球 平均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5年下降8%,到2030年下 降9% ;使2010-2030年之间的全球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 与1990-2010年相比下降1/3。在所评估的国家自主贡献 中,所有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都是 无条件的,有条件的自主贡献约占总体减排量的25%。
哥 本 哈 根 协 议 2009年 在 丹 麦 哥 本 哈 根 举 行 的 COP15大会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一份没有法律 约束力的参考文件,力图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将全球气温的增长控制在2℃以下。为了达到2℃目标, 需要大幅削减全球排放,并尽快使全球排放达到峰值。 文件规定公约附件I缔约方应单独或集体地承担2020年 覆盖所有经济部门的减排目标,非附件I缔约方也应提 交减缓行动方案。发达国家将通过投资等方式在20102012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增资金300亿美元用于适应 和减缓行动。
2015年10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 对全世界146个国家截止到2015年10月1日所做的国家自 主贡献所能够产生的总体影响进行了评估。146项国家 自主贡献包括了《公约》涵盖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四分之 三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 放量的86%,相当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国家排放
巴厘路线图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COP13大 会上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进一步确认了公约和议定书 下的“双轨”谈判进程,并要求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 行的《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 会议上最终达成谈判协议。在届时要达成的协议中,公 约附件I名单中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将继续在议定书下 承担量化的、有雄心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尤为 重要的是,会议制定了《巴厘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四方 面的内容,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被形象地称为未 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

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04
突破性进展三:资金和技术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情况概述
承诺增加资金支持
在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将大幅度增加对发展 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设立气候基金
发达国家同意设立专门的气候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的项目。
室气体排放。
适应气候变化
探讨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 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应对
能力。
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
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转让环保技术,提供资 金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
化挑战。
国际合作与共识形成
国家间合作
01
加强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共同制定减排政策,推
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国际组织作用
02
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协调各国行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
实现共赢发展
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 球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发展。
05
突破性进展四:民间参与和社会动员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水平
普及气候变化知识
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渠道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帮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
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活动
强化国际合作
峰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 变化带来的挑战,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 。
提升公众意识
峰会成果引发了全球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分析
减排压力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减排压力将持续增大,各国需制定更具雄心 的减排目标和政策。

2023年会议基本情况

2023年会议基本情况

2023年会议基本情况2023年,将举办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在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全球合作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以下是2023年几个重要会议的基本情况。

一、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WEF)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于1月份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会议之一,每年吸引来自政府、商界、学术界和国际组织的重要人士参加。

该论坛的主题通常涵盖全球经济问题、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将聚焦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会议将讨论全球经济形势、贸易争端、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等议题,并努力推动全球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二、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是继《巴黎协定》达成后的第29次气候变化大会,也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面对面的大型气候变化会议。

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包括加大减排力度、实现全球碳中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各国将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措施,减缓全球变暖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2023年世界卫生大会(WHA)2023年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其目标是促进全球卫生事务的发展,制定卫生政策并提供卫生服务。

预计2023年世界卫生大会的主要议题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和卫生系统改革等。

这些议题与当前全球面临的COVID-19大流行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挑战息息相关,将为全球卫生事务的合作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战略方向。

四、2023年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WTO MC13)2023年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将于6月份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主要由各成员国的贸易部长参加。

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包括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等。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

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

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

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

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

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

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

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

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

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

来自195个国家以及欧盟的代表将出席此次大会,各方的代表团人数总计将达到1万人。

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也将参加巴黎气候大会,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人数将达1.4万人。

大会注册记者数量已超过3000人。

预计巴黎气候大会举办期间,巴黎的公交和地铁客流量每天将增加7万人次。

1992年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时事新闻稿国际会议上的重要讨论

时事新闻稿国际会议上的重要讨论

时事新闻稿国际会议上的重要讨论(无标题)近日,国际会议上的一场重要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各国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就全球性的时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本文将对此次会议上的重要讨论进行概要回顾。

会议开始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识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他们探讨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各国纷纷就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就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接下来的讨论聚焦于全球经济与贸易。

与会代表们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他们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自由贸易,加强跨国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等建议,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讨论的第三部分,与会代表们围绕国际安全与反恐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他们就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情报、加大力度打击极端势力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蔓延,维护全球安全。

最后,与会代表们还围绕全球发展议程展开了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全球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取得更稳定和平等的成果。

他们关注了贫困问题、教育、卫生、性别平等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全球发展进程。

此次国际会议上的重要讨论为全球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与会代表们共同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呼吁各国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次讨论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全球治理进程,也为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此次国际会议的重要讨论,我们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迎接全球面临的挑战,实现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国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在未来的发展中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ipcc六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ipcc六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ipcc六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1.气候变化的证据: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证据。

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3. 气候变化的后果: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丧失、食品安全受到威胁等后果。

4.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报告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能源效率、实行碳定价等。

5.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报告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改善水资源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减少灾害风险等。

6.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国际合作是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IPCC六次报告的发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也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1 -。

气候变化会议概要(英文版)

气候变化会议概要(英文版)

气候变化会议概要(英文版)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SummaryThe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was held with the aim of addressing the pressing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e conference brought together scientists, policymakers, and exper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discuss and explore potential solution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The conference began with an opening ceremony, where renowned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and leaders emphasized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ey highlighted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rising global temperatures, including natural disasters, sea-level rise, an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The need for immediate action was stressed, urging global unity and collaboration to tackle this global challenge.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focused on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Prominent scientists presented their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ing the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global warming. It was emphasized th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rimarily caused by burning fossil fuels and deforestation, were the main driver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ession concluded that urgent and drastic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as imperative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delved in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different sectors. Experts presented case studies and research on various sectors, including agriculture, waterresources, health, and energy. It was highlighted that these sectors were high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required immediate adaptation measures. Increased heatwaves, droughts, and flood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threat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 Moreover, experts emphasized the need to invest i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o reduce reliance on fossil fuel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focused on policy meas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Policymaker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presented their initiatives and policie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was emphasized that global coopera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partnerships, was essential to effectively combat climate change. The Paris Agreement, which aimed to limit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o well below 2 degrees Celsius, was discussed extensively. The session stressed the need for countries to fulfill their commitments and enhance their efforts to achieve the goals outlined in the agreement.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concentrated on financ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Experts presented innovative financing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to mobilize funds for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It was emphasized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to developing nations to assist in their effort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 The importance of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 through investments in clea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le practices, was also highlighted.The conference concluded with a call to action, where delegates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immediate and ambitious measur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awareness and edu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was stressed, encourag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to adopt sustainable practices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role of youth in driving change and urged governments to involve and empower young people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In conclusion, the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discussions and collaborations o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e conference highlighted the urgency of the issue and called for immediate actio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Global cooperation, innovative financing, and public awareness were identified as key elements in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outcomes of this conference serve as a catalyst for urgent and decisive action to preserve our planet for future generations.Continued:One important aspect that was discussed during the conference wa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Experts presented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hat can help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dapt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se technologies includ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solar, wind,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as well as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 was emphasized that investing in these technologies is not only crucial for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presents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jobcreation.Another significant topic that was addressed during the conference was the need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volve preserving and restoring ecosystems, such as forests, wetlands, and coral reefs, which can help sequester carbon dioxide and provide resilienc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Expert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and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s to safeguard these vital ecosystems. Furthermore, it was recognized that indigenous communities have valuable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efforts.The conference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equality in climate action. Women are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yet they play a crucial role as agents of change and decision-makers in their communities. It was highlighted that empowering women and ensuring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s can lead to mor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solutions. Moreover, gender-responsive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recognizing the need to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promote women's leadership in climate action.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sessions, the conference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participants. Various side events and exhibitions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showcase their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s and share best practices. Theseinteractions fostered collaboration and inspired new idea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The conference also witnessed the launch of several important initiatives and commitments. Many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announced ambitious targets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s in renewable energy and climate resilience. For example, several countries pledged to achieve net-zero emissions by 2050, demonstrating their commitment to a low-carbon future. Furthermore, private sector entit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mmitted to divest from fossil fuel projects and support green investments. These commitments and initiatives are expected to accelerate climate action and drive the global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However, while the conference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disagreements were also evident. Some countries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ransitioning to a low-carbon economy, particularly for developing nations. The issue of climate justice, which calls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ak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for historical emissions and provide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lso sparked debates. These discussions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solution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needs of different nations.The conference concluded with a sense of urgency and determination to act. The outcom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serve as valuable inputs for futur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policymaking processes.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commitments made during the conference are translated into concrete actions at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Governments, businesses, civil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must work together to implement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ensure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In conclusion, the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brought together diverse stakeholders and fostered critical discussions 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conference highlighted the urgent need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dapt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 nature-based solutions, gender 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re emphasized as crucial elements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e outcomes of the conference provide a roadmap for action and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unity and collective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momentum generated by the conference is sustained, and decisive actions are taken to protect our planet and safeguard the well-being of future generations.。

哥本哈根会议介绍

哥本哈根会议介绍

哥本哈根会议介绍哥本哈根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环境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此次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

会议的目标是通过制定全球性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以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急剧升温的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广泛认为,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正经历着无法逆转的气候变化,如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

为了避免这些灾难性影响,各国政府决定通过国际合作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确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会议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减排协议,取代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

根据这个协议,各国将立即开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达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60-80%的目标,以遏制全球升温在2摄氏度以下。

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突破性成果。

会议期间,各国在减排目标、技术转移、资金援助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发达国家主要关注减排责任和成本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这些分歧导致了会议的进展缓慢,最终未能达成一项全球性的减排协议。

尽管如此,哥本哈根会议仍然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会议期间,许多国家宣布了减排目标和计划。

其中,美国和中国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它们都宣布了减排目标。

另外,各国政府还达成了一些非法约束性的协议,如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哥本哈根会议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间活动和意识形态变革。

数万名来自各地的示威者齐聚哥本哈根,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媒体、学者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这促使各国政府在未来会议上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全球性的减排协议,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期间取得的一些成果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正文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

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

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1全球气候变化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当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1.2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

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

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

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

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

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

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1.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

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

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⑴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⑵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⑶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

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

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⑷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

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2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不仅是对我们当代人的威胁,而且是对我们后代生存的威胁。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国际社会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着手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通过了具体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京都议定书》。

2007年12月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各国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

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

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1.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

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

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

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

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2.2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作为联合国历史上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京都协议书》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虽然美国这个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4的国家拒绝签署,但它的生效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人类在保护地球家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2.3巴厘岛路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7年12月3日至15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大会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和活动。

会议共通过了28项决议,其内容涉及适应气候变化基金、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转让、能力建设、《京都议定书》下的灵活机制、国家通讯、财务和行政问题以及执行公约的长期行动等。

最为重要的是,大会最终艰难地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

会议结束后,一些媒体兴奋地将“巴厘岛路线图”称之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拯救地球的路标”,但是记者以为,这个路线图作为“后京都”时代的产物,其实际作用是否具有指标意义还需时间考验。

路线图首先就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结束后,即2012年后的新的国际合作协议的谈判做出了安排。

第二是确定了现在到2012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巴厘岛路线图”还确定了一些支持性的行动。

例如,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一项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决议。

此次会议总体来说,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

根据“巴厘岛路线图”,发达国家缔约方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责任,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则要以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方式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2.4《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与19日下午落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