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

合集下载

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

感谢观看
(2)理想化移情: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或在他人理想化的、强有力的存在中维护自尊。
原发自恋平衡受到扰乱,个体保留了原始的自恋部分,将其认定为古老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父母形象。当 个体与之分离时,会引发深深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他需要维持与这个自体客体持续的溶合。
(3)另我移情:个体会模仿一个理想化的个人,以此来变得像他或理想化的他人融为一体。
自体心理学理论聚焦于自体的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 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这一视觉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病例与其自体连贯感的发展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因而个体的自尊会变的高度脆弱,个体还会发展出自体客体功能或人际策略,以诱发他人的反应来纠正自己的低 自尊。
自体心理学强调发展性的不足而非冲突性,由于缺乏共情能力,而且孩子从没有被看作有价值的、值得珍爱 的个体,因而孩子的一生都缺乏自体的感觉,因而逐渐发展出了所谓的“自体障碍”。这些自体障碍的创伤来自 于儿童早期没有从照顾者那里得到作为一个客体应有的重视、肯定和关怀,甚至是遭到虐待,儿童的自体经验很 少,也没有自我价值。
自体心理学理论
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理论
01 起源
目录
02 理论观点
自体心理学理论(self psychology theory):是在19世纪科胡特提出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聚焦于自体的 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
起源
1970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 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 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 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自体心理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致力于探索人类内在的潜能与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挑战,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途径,帮助个体从内心深处解构并超越这些限制。

本文将阐述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自我解构的关系,并探讨内在力量如何助力个体实现突破。

一、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自体心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

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在深处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境、适应环境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自体心理学通过对个体意识、个性、自由和爱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如何从内在引导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的关系在弗洛姆的观点中,自我解构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我解构是指个体审视和解构自身对社会角色、规范和期望的认同,摆脱一切对真实自我发展的阻碍。

自体心理学主张,个体应该超越外界期望和压力,通过深入挖掘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三、内在力量的意义与功能内在力量是指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的能量和能力,它们对个体发展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首先,内在力量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实现自我导向的生活。

其次,内在力量可以提升个体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最后,内在力量还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动力和支持。

四、如何激发和发展内在力量激发和发展内在力量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和途径:1. 深入自省: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内在力量。

2. 增强意识:个体需要增强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觉察,通过对情绪、感觉和思维过程的关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内外在冲突。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都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是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关注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情感状态、动机和行为表现,以及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处理各种生活问题。

个体心理学也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意义构建,认为每个个体都在不断追求对自身的理解和意义。

自体心理学(Autonomous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强调个体内在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能力。

自体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强调自我对生活的主动塑造和决策,倡导个体在心理健康和成长中具有自我决定性和内在动力,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自体心理学更关注个体内在力量和资源的开发,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因此,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在于焦点不同:个体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而自体心理学更注重个体
内在的自主性、潜能和发展,侧重于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

两者在心理治疗和个体发展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1️⃣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与核心概念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科胡特(Heinz Kohut)的开创性工作。

科胡特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这一理论,旨在深入探索个体自我(自体)的发展、结构及其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自体,简而言之,是个体主观经验的总和,包括了个人的身份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在自体心理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是“自体客体”(Selfobject)。

自体客体并非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外部对象,而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自体需要的经验或关系。

例如,一个温暖、支持的父母形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自体客体,因为它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安全感、自信以及自我价值感。

2️⃣ 自体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深化了对自体及其与人际关系之间复杂联系的理解。

早期,科胡特强调了自恋移情(Narcissistic Transference)的重要性,即个体在分析过程中将分析师视为满足其自体需要的客体。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内在冲突,也为治疗提供了契机。

随后,自体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自体经验(SelfExperience)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系列自体经验,如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zation)和双生(Twinship),这些经验对于形成健康、成熟的自体至关重要。

3️⃣ 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方式,帮助治疗师识别并处理那些阻碍个体自体发展的障碍。

例如,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获得足够自体客体经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低下、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通过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治疗师可以引导个体重新构建健康的自体经验,增强其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师作为自体客体的一种形式,通过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解与支持,为个体创造一个安全、接纳的治疗环境,从而促进其自体的发展与完善。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自体心理学是一门深入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并且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深入的研究。

下面我们将对自体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自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我是谁”,它试图探究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领域,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

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意识,在自体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觉察。

自我意识的出现使个体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帮助个体认知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观自我意识和客观自我意识。

主观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内心体验和现实感觉的觉察,而客观自我意识则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充当的角色和对他人的观察。

同时,自体心理学还研究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评价,而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认同。

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对于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通过意志力和决策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而自我调节则是个体通过认知和情绪调节来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进一步提高。

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多个方面。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心理学主张人类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内在的答案,而不是只依靠外部的因素来解决问题。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是由人类学家克尔凯郭尔(Carl Gustav Jung)发展起来。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世界,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智慧和能量。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类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调节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人们能够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路径。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体识别”,它指的是人们通过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本质和需要。

自体识别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也是探索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自体心理学也极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它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生理和认知反应。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了解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情感、信念和行为来优化这种互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成果和经验。

自体心理学还特别关注人类心理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些阴暗面,包括潜意识、压抑、冲突等。

它认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许多隐藏的情感和思想,它们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因素。

自体心理学主张要认真面对这些阴暗面,通过自体识别和沟通的技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这些情感和思想,消除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自体心理学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和成长,不仅仅依赖于自我认识和思考,同时还需要关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

自体心理学主张人类要认真探索这些背景,寻找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平衡,通过自我调整和发展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探索自我、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学科。

它认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身内在力量的产物,通过自我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独立而充满意义的人生之路。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它探索人类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现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受到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层面的影响。

在这一学科中,人们试图理解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体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关系的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则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自体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三、情感与态度情感是人类情感经验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则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和态度。

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个体发展与成长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自体心理学试图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个体健康与幸福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在平衡状态的体现,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和谐。

个体的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通过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六、结语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理想为前导,以抱负为动力,以才智和技能去投入生活, 从中获得成就,体验到意义,原是每个健康人的正常追求。
自恋现在合法了
• 病人自体缺失的需求记忆被激活,他并非有清晰意向性的,而是无意 识地开始以一种过往需求与作为自体客体的治疗师做连接。 • 治疗师成了病人自体的自体客体,此时治疗师就开始包容、消化,以 神入的方式去理解和反馈病人。 • 经由恰好的挫折,病人逐渐去幻像化而发展其自体,通过转变的内化作 用而到达健康自体的重建。
• • • 如果说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底浦斯问题,那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 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而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澄清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区别 “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自体客体”关系是一辈子心理生活的要素 质.......自体心理学也认为在心理学层面上,人不可能从依赖(共生)发展到独 立(自主).在我们的观点中,正常的心理生活发展的特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间关系本质的 概念,而不是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更特别的是,我们不能用爱之客体(love object)取 代自体客体或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等等这些观点来理解此一进展过程„(1984年) 如果和客体关系理论相比,自体心理学强调的点接近客体关系温尼科特理论所说的绝 对依赖或者说你我未分自恋的点.但自体心理学将此表述为自体终生的核心功能之基 础,而非仅仅是早期一个阶段. 科胡特曾坦言他的理论基础更多来自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科胡特在著作中想说明,当代精神分析,包括哈特曼学派、克莱因学派、温尼科特学派, 他们都呈现更加具有包容同理的治疗特点,这些特点为自体心理学所提炼为有意识的。
《俄狄浦斯王》文本中,不是看见一个有弑父娶母竞争性 的儿子,而首先看见一个自恋自私,且无法真正同理关心 自己亲子的父亲,不敢承担自己的犯罪后果的父亲,甚至 可以牺牲自己的亲子,逃避神之惩罚的人格障碍患者—底 比斯国王拉依俄斯。 拉依俄斯用铁丝穿通婴儿的脚,这一创伤事件可以隐喻, 在临床上那些无法同理自己亲子的父母,养育过程中无法 真正理解、接纳儿童的发展阶段,而粗暴和诱惑地回应儿 童的创伤性后果。 所以,以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 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凌驾的 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结形成。
在维也纳获得医学学位,并在芝加哥大 学接受神经和精神医学的训练。他在芝 加哥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精神医学至 1981年为止。他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 院毕业并在那里担任教职与训练分析师。 身为许多专业论文的作者。他曾是美国 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1964-65),国 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1965-73),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档案馆的副馆长 (1971-81),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成 员。他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 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 士学位。
被重新定义的水仙花
——基础于神入的自体心理学
自恋——
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
• 希腊少年Narcissu为自己在水中反映的美丽容貌所迷惑,因此日夜守 在池边,不饮不食不睡,终至于死。 • 众神怜悯Narcisssu,于是把他变成了水仙花。 • 弗洛伊德:对于自体(自我内在影像)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从里 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 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 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 弗洛伊德:同时由于自恋的人专注对象是自己,所以无法发展出移情, 所以无法分析。
自体有哪三极?如何呈现移情? 人类共有的自尊抱负、理想、才智和技能的分享 自尊抱负=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的镜映移情关系 理想=理想化自体——与自体客体的理想化移情关系 才智和技能的分享=另我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密友移情 关系
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的镜映移情关系及案例
• 镜映移情关系:是指病人对 得到治疗师的肯定的需要 或欲望.
• 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 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 而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 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
自恋的自体之发展
• 在生命最早期,自体客体起到情绪 共鸣作用。这时候自体相当部分 的情绪功能是内化自体客体的功 能建立的。 • 自体客体:是被自体经验为其自 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 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 。 • 当生命发展阶段中,自体客体没 有足够的共情自体所需要时候, 自体就会产生暴怒、郁闷等。而 长期如此创伤,自体的发展就受 到障碍。而对自恋的需求就会病 态的反复表现在该个体的行为中。
• 案例:我想你是我能够找到的唯 一治愈我的治疗师
另我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密友移情关系
• 密友移情:在治疗关系中, 病人需要与治疗师产生相 同感或亲和感的连结反应。 密友移情关系回应一个人 类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 默许,可以拥有别人的人 道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 觉。
科胡特-俄狄浦斯情结
• 俄狄浦斯情结:本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 • 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 延续的喜悦之情,或过度放纵或令儿童创伤性回应时,儿童的俄结就 成为真正病态的,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在实际治疗中,理论只能是参考的框架,不能按照理论去想病人。
但不管这个治疗师怎么不思考理论,在实践中治疗师还是受到某种价值理解框架的限 制,对于熟悉理论的治疗师理论还是会在他们的前意识层面运作。

例如来访者对于治疗师等对象的暴怒或诱惑,应该理解成来访者自体的缺陷——一种 自恋需求的次生状态,而非原生状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相遇时候发生的某种转移关 系。治疗师需要在恰好的挫折的互动中,作为自体客体去神入来访者的自体。从而是 来访者的自体获得更良好的自体客体功能或者说自我协同功能。 科胡特认为自体心理学这样的理解,能够使治疗师更宽阔的理解整个治疗进程和来访 者。而可能会比克莱因学派更少一些不适当的对质性,同时更加在设置上有适度弹性 而少冷漠。特别是没有古典学派和克莱因学派的成熟道德主义设置的预设。所以一个 具有人性的、宽阔的理论学习对于治疗进程和理解来访者是有巨大帮助的。

• •
自体心理学与一些客体关系理论等的区别
• 文化的自体客体,和客体 关系理论可能不同的处理 • 非道德主义和成熟主义的 自体自体心理学的方式:联结 密友移情或者理想化移情 的非面质方式

科胡特在其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中有建设性的提示,自体心理学可能和 古典精神分析或者克莱因学派在当代实 践中并不是差异的,而是总结了比较有 效的疗效因子。 这些疗效因子并不是自体心理学独有的, 而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疗中都具备的, 但差异可能仅仅在无意识和有意识。 投射—认同如果作为一种临床过程的客 观现象,不单是克莱因学派的专家才会 遇见,而自体心理学家也会遇见。但在 临床治疗中,科胡特分析,不同理论中真 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诠释的内 容,而是诠释内容时候的气氛和治疗师 的方式。任何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因子的 存在可能比学派理论更加普遍。
现代自体心理学的原则
• “分析师必须观察被分析者的行为,并对他 的联想开放地倾听,我指的是他必须抗拒诱 惑,不能将对病人的理解压缩成任何他所持 理论的先入为主的概念的僵化模型中 • 那可能是克莱因派、栾克学派、荣格学派、 阿德勒学派、经典精神分析(包括自我心理 学),或甚至是自体心理学派的。 他必须等待到能够更精确地了解病人需求的 本质,才能经由比较正确的解释,向病人传 达他的理解。“ (1984)
与弗洛伊德的火车之缘 临终前的演讲
• 科胡特(1913_1981):精神分析治愈本质演变的思考
• • • • • 精神分析历史表明分析治愈的本质是随着对于来访者的精神结构的认识加深而演变的。 古典学派的治愈本质:从无意识到意识 自我心理学派的治愈本质:自我对于本我领地的扩展 客体关系学派和人际学派:好客体的内化——包容和同理 自体心理学:自体客体的神入与自体的接触,在恰好的挫折导致的结构下,获得自体的 重建
自体的重建
• 自体基础于恰好挫折的结 构,由自体客体对之神入 的回应,通过转变的内化 作用吸收了自体客体良好 功能,自体是能够神入和接 纳自己的.然后也具有理解 他人的良好能力. 同时也可以形成自体的高 内聚密度,而感受到生命的 意义和快乐.并有能力忍受 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快乐.
自体心理学与一些客体关系理论等的区别
沙盘工作案例: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的镜映移情关系
理想化自体——与自体客体的理想化移情关系
• 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 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 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 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 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 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 候,助你维持自体系统的 稳定性。(Basch,1986)
恰好的挫折: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 •

科胡特在1964年提出“恰好的挫折”对于 心理发展和治疗的贡献: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 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 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恰到好处挫折...... 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 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 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 由无数良性的回忆,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 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 内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 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 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反攻击态度凌驾, 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 力要求。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 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 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 力。”
贴近体验和远离体验
• 借助贴近体验性共情观察, 理解来访者的“自体”的发 展——但不是做为一个“概 念”而是一种具有时空连续 性的内在体验。 • 借助远离体验的观察,得到 对来访者自体发展障碍的认 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