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中的阻抗
咨询心理学第9章 心理咨询中阻抗

2.适当放松警惕,解除戒备心理 3.正确地进行判断,弄清到底是不是阻 力 4.准确区分不同种类的阻力 5.咨询双方要适时交流各自的感受
阻抗的处理技术
防止过度戒备
通过正确的诊断来减少 诚恳的态度来引导共同面对阻抗
8、自己的问题辩护 9.为咨询关系的建立设定先决条件 10.过多地纠缠以前发生的事情
阻抗的表现
讲话程度上:沉默、少言和多语
语言内容上:谈小事、纠缠于心理理论、 无关话题 讲话方式上: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 话题 咨询关系上:故意破坏如迟到、早退、声 称有事违约、不完成作业、诱惑咨询师等
表现为对痛苦经历的否认,对咨询进
展的抗拒。
阻抗的出现正表明已经触及到 问题的实质,是咨询的重要的好的
信号。紧抓住阻抗和控制阻抗,能 帮助咨询师达到咨询目标。
1.咨询者对阻力要持正确的态度
(1)不要把认识阻力和处理阻力当作心理咨询中头等 重要的大事。因为这样一来会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 关系变成一种攻与守的关系,咨询变成了一场决定输赢 的斗争。 (2)不要因为存在阻力而指责来访者,因为阻力并不 仅仅是来访者单方面的事,而是咨询关系中的双方相互 作用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咨询者对来 访者阻力的产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不要将来访者的阻力扩大化,把来访者所有的不 依从行为都归为阻力,对于某一特定的要求,来访者完 全有理由不遵从,他们可能有充分的理由,且往往与阻 力无关。通常说来,阻力现象大多发生在快要出现进步 或快要触及来访者问题的根源时。 (4)从本质上说,对成长的阻力是人性的一部分。阻 力的存在并非坏事,相反,有阻力恰好说明咨询已经产 生了某种效果。
四、阻抗的原因
麦克尔· 卡万纳格认为来自求助考的阻 抗主要原因有三个 (1)伴随着成长所必然带来的痛苦 (2)功能性的行为失调。这种行为失调的 心理行为,往往满足求助者的某一种需要, 或者是获益,或者掩盖更深的矛盾 (3)求助者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心理 动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访者原有的非适应性行为仍有 一定的心理功能 以酗酒行为为例。 (二)来访者开始新的行为需要付出一 定的代价(进展是痛苦的)
阻抗的识别和处理

a
5
•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 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 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心理咨询的进 展与效果将受释阻力,了解 阻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这种阻力, 使咨询取得进展。这里的关键是要调动对 方的积极性。
• 克服阻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需要 进行反复多次的解释和讨论,直至求助者 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
• 克服阻力是心理咨询的天然切入点。
a
7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 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
• 多数情况下,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 要包括几种类型: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 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 沉默出现时,咨询师自己先要保持镇静。
• 沉默现象有可能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危机, 但也可能是一种契机。
a
10
积极调整多话状态
• 有时多话的感觉来源于咨询师本身; • 多数情况下,多话是由求助者引起的。类
• 认知心理学认为阻抗是保护个体对现实建构的方式。认知图式是来访 者表征世界的方式,咨询则要求来访者改变组织和预测世界的方式, 抗拒改变可以避免遭受急剧的或者彻底的重构突袭。
a
4
阻抗的现代理解
• 任何个体从本性上都不能容忍选择的丧失, 一旦自主权受到威胁,个体就会产生拒绝 和反抗的动机和欣慰,个体会在此时反其 道而行之以维护自己的选择。 Brehm等
• 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一旦咨询师 确认咨询中出现了阻力,咨询师可以把这种信息反 馈给求助者。这种信息反馈一定要从帮助对方的角 度出发,并以诚恳的态度,以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 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一问题。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阻抗、解释与建议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阻抗、解释与建议一、心理咨询中的阻抗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些来访者不愿意涉及某一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等,因为这些“关节”在导致来访者的痛苦。
这时来访者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就是“阻抗”(resistance)。
一般来访者都会有程度不等的阻抗现象。
假如阻抗不过于影响咨询的进程,许多咨询师会不予理睬。
因为,有些阻抗在咨询的进程中会自行消解,有些阻抗咨询师往往要在咨询的后期再来处理。
但是,假如来访者的阻抗比较严重,已经明显影响了心理咨询的进程,那就需要咨询师来及时加以处理了。
来访者的阻抗表现为多种形式,譬如:言语少了,长时间停顿,诉说“想不起来了”。
过分地斟酌用词,故意掩饰信息,故意转移话题,或者来访者迟到,遗忘咨询时间,甚至取消预约的咨询。
在咨询心理学界,通常大家把来访者对咨询师发生的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s,来访者把爱慕的感觉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s,来访者把怨恨的感觉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也都视为阻抗表现。
阻抗发生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它反映了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假如咨询师能够化解,并帮助来访者分析阻抗,就有可能使来访者发生改变。
一般心理咨询师会按如下的程序处理阻抗:1.努力同感来访者,积极建立咨访关系。
良好的咨访关系有助于消除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戒备和不安,增进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过程的信任,这对尽可能降低来访者的阻抗心理非常重要。
2.评估阻抗。
假如阻抗不影响咨询进程,暂时忽略它;假如阻抗明显影响咨询进程,着手处理阻抗。
3.处理阻抗。
一种方法是咨询师不提及来访者在“阻抗”,而是具体“面质”阻抗表现,以引导来访者作进一步的自我分析与自我认识。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指出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存在“阻抗”态度,帮助来访者调整一下对心理咨询或心理咨询师的认识。
通常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采取第一种方法比较多。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Personality, 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 :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第6天晨间:阻抗和治疗联盟

5.6 阻抗Hanni Scheid-Gerlach阻抗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阻抗是治疗中除了移情之外需要工作的另一主要内容。
阻抗是治疗关系中防御机制的一个动力方面。
术语“阻抗”第一次是出现在弗洛伊德的著作“癔症研究”(1895)中。
他发现,修通阻抗是与患者的无意识心理建立联系的主要途径。
阻抗意味着无意识的力量正在阻碍着精神分析的积极过程。
阻抗总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是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例如:一位患者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甚至笑着谈论一些伤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患者并没有以一种恰当的情感方式在哀伤;他采用的是一种防御哀伤情感的方式。
防御是一种维持病理系统的无意识力量。
这种病理系统始建于童年期;因此,与早年生活中的客体的情感关系会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关系中(Merton Gill,1982)。
某些与这些早年客体的情感关系会非常令人害怕,因此必须被防御,即使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也要如此。
因此,我们能够说,在治疗开始时,患者就会采用某些防御机制、或者阻抗,而这些阻抗将会出现在对治疗师的移情中。
阻抗的表现形式多样,列举如下:5.6.1意识/潜意识地对治疗师的阻抗患者通常不会谈论自己对治疗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时候他们会理想化治疗师。
“你总是穿着靓丽,你一定很富有”——他们不敢说治疗师的坏话。
他们还不敢对治疗师说的话包括约一些被禁止的想法,主要都是些丑陋邪恶的事情,如性的想法、攻击性的冲动等。
他们不会评论治疗师的家具或者油画,因为他们担心分析师的反应,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害怕面对生命中其他重要问题一样。
5.6.2. 对治疗本身的抵抗有些患者告诉精神分析师这个治疗对他没用,他不值得这么好的分析师为他做治疗。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将好的感觉移情到治疗师身上,虽然他认为这种治疗方式对他无效。
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他克服对治疗的恐惧或者阻抗。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询问患者,他从治疗中得到的和他对这个治疗方式的感受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5.6.3.未从治疗中获益患者解释说,每次离开诊室他就忘记了我们所讨论的事情。
反移情、自体心理学的防御与阻抗--渔歌轻飏自体课9

反移情、自体心理学的防御与阻抗--渔歌轻飏自体课9渔歌轻飏第五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自体课9——“反移情、自体心理学的防御与阻抗”这堂课学习了,自体的反移情与其他定义下的反移情有何区别;以及自体心理学中的防御和阻抗、如何对咨询中的防御阻抗进行工作。
关于反移情的观点有很多,最早来自于弗洛伊德的解释,认为反移情是分析师的移情反应,而“分析师所能发挥的治疗功效,仅止于自己的情结和内在抗拒许可之地步。
”弗洛伊德认为反移情是分析师的盲点。
而科胡特认同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未修通的、有害的。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反移情并非有害,反可以利用来工作。
比如海曼对反移情的定义很宽阔,他认为反移情包括分析师被激起的、针对来访者的一切情感,即“分析师必须应用反移情—作为理解来访者的钥匙。
”如不同人格发展水平带给咨询师的感受也会不同,可以利用这个“不同”对来访者有更多的理解和评估。
除此外,还有温尼科特认为反移情是“情感上的共鸣与同理”;克莱因和比昂则将反移情视为投射—认同的结果等等。
另有一种是来自奥林奇的观点,他认为不存在单纯的移情或反移情,只有“共同移情”。
即这个过程一定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彼此勾起,共同完成的。
这一观点基于的理论背景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解释者永远在创造新的。
”解释学是基于对宗教的理解。
如每个人阅读翻译圣经可能都不一样。
因个人的经验、视角、态度、感受不同,参与后的工作结果也不同。
魏老师提到,这里与科胡特强调在咨询中“试错”的态度相对应——在咨询中要有相对开放的心态,建立假设并去验证,但当发现来访者的反应不对时,要及时尝试修改。
咨询师需要时刻批判自身的视界。
咨询师的解释永远带着自己的理解,在咨询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界限——是否自己的理解解释覆盖了来访者的真正感受——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就是超出界限了。
因此咨询师要不断修正觉察,看是不是带有太多自身自以为的内容掺入其中。
魏老师谈到,其实不管哪种反移情的定义,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一个区分,以此确认当进行督导或工作时,知道自己谈论的反移情到底是什么,确认我们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浅谈心理咨询中的阻抗现象

与沉默相反,赘言多表现为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的讲话。 在积极回答咨询师的提问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 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其注意力等,以免除由此而产生的焦 虑与其他痛苦体验。赘言的另一种表现是反复诉说。来访者对已经澄清 的问题仍然一次次重提,或在枝节问题上喋喋不休,回避接触实质性问 题,为自己的问题及症状做辩解,否认事实。
来访者密切私人关系的做法,表现了其达到控制咨访关 系发展的欲望和目的。
A
10
(二)咨询者自身阻抗的表现形式
1.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表现出来的阻抗。 如:对来访者的直接反感、排斥的态度; 以各种借口推托或拖延对来访者的咨询; “有意”给来访者提出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以讽刺挖苦的态度口吻对待来访者; 轻易拒绝讨论来访者所关注的或者认为是重 要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总是关心自己的感兴趣的东西。
所有这些理论均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 刻的影响。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 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 当,则心理咨询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A
6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一)来访者的阻抗
1、言语表达程度上的阻抗 来访者言语表达程度上的阻抗有三种:沉默、少言和赘言。
议论小事指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谈话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以达 到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回避谈论的核心问题的目的。
虚假提问指来访者通过对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而实际上毫无意义 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中心议题。这类问题往往与心理咨询本身没有 密切联系,也常使咨询师无从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LF PSYCHOLOGY'S VIEW OF RESISTANCE --PROTECTING THE SELF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resistances as interferences and obstacles that must be removed or modified, self psychology recognizes that resistances are important in preserving the self. 自体心理学中的阻抗——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自体心理学中的阻抗 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与传统观念中将阻抗视为必须被清除或修正的干扰 和阻碍不同, 和阻碍不同,自体心理学认为阻抗在自我保护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柯胡特简洁的表明了他的观点: 有重要的作用。柯胡特简洁的表明了他的观点: 所有那些所谓的阻抗都是为自我基本目的服务的, “所有那些所谓的阻抗都是为自我基本目的服务的, 完全没有被克服的必要。 完全没有被克服的必要。”
Clinical concept of resistance
In the course of this difficult work I began to attach a deeper significance to the resistance offered by the patient in the reproduction of her memories and to make a careful collection of the occasions on which it was particularly marked .. 在困难的工作过程中我试图去找寻阻抗的更 深层意义,这涉及到病人如何重建她的记忆, 深层意义,这涉及到病人如何重建她的记忆,如 何收集那些被特意标记过场景信息。 何收集那些被特意标记过场景信息。佛洛依德对 于阻抗的理解促使他对防御进行概念化定义, 于阻抗的理解促使他对防御进行概念化定义,与 此同时对自由联想进行谨慎的启发也是他在技术 层面的一次改变。 层面的一次改变。
Summary
Several examples serve to show how severely traumatized patients can become fixated on primitive, highly organized selfobject configurations. As patients feel understood, they internalize anxietyrelieving functions. They feel less vulnerable and more capable of moving forward in the treatment. 诸多案例告诉我们被严重伤害过的病人会变得固 着于高度组织化的自体客体结构上。 着于高度组织化的自体客体结构上。可只要病人 感受到理解,他们就可以内化消退焦虑的功能。 感受到理解,他们就可以内化消退焦虑的功能。 他们不再脆弱不堪并会随着治疗进程变得愈发好 转。
The concept of resistance in self psychology
Rowe. Crayt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50.1 (Winter 1996): 66-74.
Das ich
ego Freud(1856-1939) I was one of the first writers to use the term “selfesteem ”。(1890)
我的思考
边缘性人格
观察,解释 阻抗 理解 干预 移情
反思 康 复
谢谢观看!
• Thanks for your seeing!
Object——relation theory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 )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 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 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 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 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 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 一词为弗洛伊德( 客体 一词为弗洛伊德 ) 所使用,对婴儿而言, 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 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 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 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 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之间的互 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back
传统观点中的阻抗——对理性意识和冲突解 传统观点中的阻抗——对理性意识和冲突解 —— 决反防御
在传统观点中阻抗表现为反抗冲动意识的 防御和无意识自我满足式放任, 防御和无意识自我满足式放任,因为阻抗被 看成是对治疗的一种干扰行为, 看成是对治疗的一种干扰行为,理所当然的 被认为应该克服。 被认为应该克服。
Ego-psychology 自我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
(2)Transference 移情
(3)Selfobject transference 自体客体移情 Object——relation theory 客体关系理论
选题依据及写作目的
• resistance(阻抗)是患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必然反 应。传统精神分析观点将阻抗视为对治疗行为的抗拒。这 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分析师对到阻抗的策略。甚至是治疗的 效果。柯胡特曾经因为无法应对痛患者沟通的僵局而中止 治疗,这迫使他对传统精神分析中的做多理论进行反思。 “阻抗”的再定义对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在 客观上推动的临床心理治疗技术革新和发展。 • 本文旨在通过论述阻抗概念不同时期的发展,结合具体 临床案例探讨心理问题治疗新模式。
Case of Ms.O
Ms. O., an intelligent, attractive twenty-sixyear-old Hispanic woman, was the youngest of six siblings. She lived in a crowded apartment, with only two rooms, one of which served both as a bedroom and kitchen for the entire family.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of her life, she had the attention of her parents, but then suffered abrupt and severe emotional estrangement from them as they became overwhelmed by their circumstances and had little time for her. Ms. O. was sexually molested by her older brother when she was five years of age and was subjected to the nightly sounds of her mother and father having intercourse in an adjoining bed. 缺陷性案例
TRADITIONAL VIEW OF RESISTANCE-DEFENSE AGAINST AWARENESS AND RESOLUTION OF CONFLICT Traditional view of resistances as treatment interferences that must be overcome as they defend against awareness of impulses and allow for unconscious instinctual gratification.
Heinz Hartmann ego self Self psychychology(自我心理学) William James Erik Erikson
Development of theory
Traditional psychoanalysis 传统精神分析 (1)Resistance 阻抗
Handling resistance of traditional view
In a general sense, the handling of resistances (both tactical and strategic) involv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 therapeutic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tient increasingly accepts and uses the analyst's vantage point in regard to change and psychic maturation, and increasingly recognizes his own resistances as internal psychic operations activated in opposition to the avowed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在一般意义上,处理阻抗( 在一般意义上,处理阻抗(无论是战略性还是战术 性阻抗)涉及到治疗情境的建立和维持, 性阻抗)涉及到治疗情境的建立和维持,在该情境 中病人逐渐接受和运用分析者的客观位置来实现改 变和寻求心理成熟, 变和寻求心理成熟,并且慢慢了解到他自己的阻抗 是自己内部被激活的心理作用, 是自己内部被激活的心理作用,这种作用对分析师 所倡导的治疗目的有反作用。 所倡导的治疗目的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