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合集下载

八大心理学视角

八大心理学视角

八大心理学视角:
八大心理学视角包括:生物学视角、认知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全人视角、发展视角、社会文化视角、自体心理学视角和客体关系理论视角。

这些视角为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1.生物学视角:关注生理过程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

2.认知视角: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加工过程。

3.行为主义视角: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主张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

4.全人视角:强调人的整体性,包括心理动力学(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和特质与气质心理学等。

5.发展视角: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随年龄和经验的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毕生发展心理学等。

6.社会文化视角: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7.自体心理学视角:从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如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

8.客体关系理论视角:关注人际关系和互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着陈登义医师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它指点出读者于本书中将踫到的各种景像之精华以及一些特殊且值得观赏的地方。

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

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

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

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

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形塑其人格。

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依德人格模式不相同。

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依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艾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

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

Michael Wolf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精神分析包括对心理的理解和治疗,而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内部世界。

什么是内部世界呢?个体内部世界的结构如何,是遵循什么原则而工作,又是如何被构建并形成的?它如何与自己、与外部世界及现实发生联系,其中的动力学过程是怎样的呢?人类的内部世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尽管近来一些研究显示婴儿自出生就有行为能力,不仅仅是反应能力,甚至在出生前还是胎儿时就已具有不同的能力,然而人类的内部世界是从出生后第一个月才开始萌芽,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发展形成。

这个发展过程有赖于婴儿与父母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相互作用关系。

由此产生了第一个精神分析的观点:内部世界是通过内化这些相互作用的体验而形成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模式可见于作为主体的婴儿,也可见于成人,对于我们来说也可见于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或自体仅存在于与其他客体发生的相互关系当中,而这个客体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内部客体是通过对外部客体的内化而形成的,主要是对早年和父母的相互关系的内化。

本文将讨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些重要理论概念,尽管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本能驱力都有来源并有目标,而其来源和目标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变量(包括客体)对它的影响作用很小。

这里客体是指驱力目标得以实现的对象,它是可变的,随环境改变而发生改变。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儿最初的爱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他指出早期的吮吸关系是所有后来爱的关系的原型。

在这个观点中,他第一次扩展了早期关系的实质,认为它不仅仅是口欲性欲。

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爱。

自我心理学家们(如Hartmann, Mahler, Spitz)认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他们也强调客体关系的发展是以自我功能发展为基础。

目前普遍认为新生儿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生命体,没有心理结构的分化,没有心理地形学上的分化,也没有心理动力性的分化。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展开全文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有马侗领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心理学体系。

这个概念在马侗领所著《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有自体关系的概念可以看到,自体关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化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概念,自体客体在科胡特定义为,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而在自体关系心理学中,自体客体是指内化到自体内部的客体,这个客体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和自体结合建构成为心理功能,这个客体包括正性的客体和负性的客体。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自体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内化的自体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重要概念:一、发展阶段混沌期(0-6个月,会延续到1.5岁左右):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像在子宫里一样,当然孩子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一切都是交织着一起的,这个时期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心理发展一切原始材料,包括强与弱的两级。

脆弱期(6个月-3岁左右):婴儿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托管在父母身上,婴儿内心还很脆弱,对重要的抚养人极大的依赖,但这个时期孩子大量认同父母,内化各种心理功能。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著 / 陈登义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并将精华部分提炼出来。

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

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

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塑造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

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

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塑造其人格。

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伊德人格模式不相同。

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伊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阿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1️⃣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与核心概念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科胡特(Heinz Kohut)的开创性工作。

科胡特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这一理论,旨在深入探索个体自我(自体)的发展、结构及其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自体,简而言之,是个体主观经验的总和,包括了个人的身份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在自体心理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是“自体客体”(Selfobject)。

自体客体并非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外部对象,而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自体需要的经验或关系。

例如,一个温暖、支持的父母形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自体客体,因为它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安全感、自信以及自我价值感。

2️⃣ 自体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深化了对自体及其与人际关系之间复杂联系的理解。

早期,科胡特强调了自恋移情(Narcissistic Transference)的重要性,即个体在分析过程中将分析师视为满足其自体需要的客体。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内在冲突,也为治疗提供了契机。

随后,自体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自体经验(SelfExperience)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系列自体经验,如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zation)和双生(Twinship),这些经验对于形成健康、成熟的自体至关重要。

3️⃣ 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方式,帮助治疗师识别并处理那些阻碍个体自体发展的障碍。

例如,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获得足够自体客体经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低下、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通过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治疗师可以引导个体重新构建健康的自体经验,增强其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师作为自体客体的一种形式,通过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解与支持,为个体创造一个安全、接纳的治疗环境,从而促进其自体的发展与完善。

2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2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阶段
• 传统阶段:坚定地忠诚于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 , 人称“精神分析先生” 。 • 转变阶段:主要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来改 造自恋理论,自体是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 其自恋和自体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的补充。《自体的分析》 (1971 ) • 激进阶段:彻底抛弃了利比多的观念,完全用新 的理论模式取代传统的本能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 展,主要用个体对自体和自身客体(selfobject)的 关系的体验来说明自体的发展、变化。《自体的 修复》(1978) 、《分析如何进行治疗》(1984)
自体心理学
• 科胡特(Heinz Kohut)
1913-1981。
• 科胡特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 自恋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精 神分析新学派 ——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基本观点
• 自体(self)是人格结构的
核心,人格的发展状况取决 于自体的发展状况。 • 自体的发展不但独立于本能 ,而且统摄本能。
(Goldstein,2001)
评估指引(Goldstein,2001)
1. 探索案主当前生活情景中的有意义 的关系和社会支持,并明确它们是 如何影响案主的。 2. 探索案主是否正在经历生活转变或 生活事件,它们可能激发了分离- 一体化议题、重要自身客体及其支 持的丧失、罪恶感或自我惩罚的感 觉。 3. 思考案主的当前问题是否与其独特 的与自己、他人和世界观察方式和 联结方式有关。
• 个体的自体就是通过蜕变性内化而逐步发 展的。 • 自体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儿童与其自身客体 之间的互动的性质。
• 如果自身客体与个体的互动良好,也就是自身 客体能够神入地满足个体的自恋需要(即巩固 自体的需要),那么个体就会发展出内聚的、 具有活力的、功能健全的自体;反之,个体就 会形成分裂的、衰弱的、功能混乱的自体。

澄清对自体心理学的几个误解徐钧

澄清对自体心理学的几个误解徐钧

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发展,不过对于自体心理学由于许多与客体关系概念的仿佛类似,还有对于自体心理学文献阅读的局限,所以经常引起误解.这里就几个经常出现的一般误解作一个简单的澄清。

1、自体心理学的发生来源于自恋型人格障碍(DSM所定义的)——这是错误的。

这里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指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而是指一系列自体缺损的自恋型症侯群。

在科胡特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自体缺陷疾患定义中,它除了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还包括神经症,也包括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等。

2、科胡特仅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否定,这不是全面的。

这是把科胡特有利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断章取义拿出来说的原因。

按照科胡特著作中观点的进展来看。

在1971年的著作中,他还作为一种技术来讨论自体心理学的某些理念,但自体心理学可以说还没有正式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1978年的著作中,他发展出自体心理学的框架,提出有五种自体缺陷,包括部分神经症等等的治疗。

这时候他主张传统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平行互补的理论观点,也就是以上认为的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但到1984年出版的他的遗作(科胡特逝世于1981年11月)中,科胡特已经很明显的驳斥了传统精神分析诸根基性概念——俄底浦斯情结等,也不再使用超我等等概念。

在科胡特看来,俄底浦斯情结的形成并不是人类的先天性宿命,而是不善于养育的父母之于儿童自私且没有耐心及其不神入的不良后果。

如果父母居然在家庭的孩子、父、母的三角关系中竞争,正如那个希腊故事中所阐述的,那对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自私的准备杀死和抛弃亲生孩子,这是一种对于自体胜任感的伤害性行为。

这一不神入自体客体,导致孩子的自体胜任感的崩解,随之而起的就是暴怒和衍生的攻击行为。

所以俄底浦斯情结绝非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诅咒,而是某些无法神入的人类在家庭中扭曲关系的后果。

俄底浦斯情结在自体心理学看来,绝非所有神经症的源头,而最多是少部分神经症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摘要作为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流派,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两个理论体系在渊源和内容上具有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一致的理论态度,又有着不同的理论建构。

这两种理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关键词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科赫特精神分析作为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就不断有着各种新的发展,产生各种新的理论,由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荣格创立了心理分析理论,阿德勒埃克森等人也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精神分系的理论发展中,最重要的则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 theory)和科赫特(Heinz Kohut)创立的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理论。

一,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容1,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和梅兰妮·克莱因等人所开拓。

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该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客体关系而非弗洛伊德理论中“利比多”的推动作用。

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寻求客体的动机,而人类的一切活动,究其根源都是为了与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

因此,客体关系具有动力的性质,它是心理活动的机能,也是人格的动力来源。

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

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

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具有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自我,这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

但是,由于自我具有关系的本质,它总是会不断地寻求建立同客体之间满意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又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挫折) 。

由于婴儿的能力有限,它们只能采取从主观上改造客体的方式来应对挫折,由此也使得原始自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连续体,而成为一个多重的结构,即内心结构( endop sychicstucture)。

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内心结构是由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三个部分、六种成分所构成的,即中心自我与理想客体( ideal object,即被接受的客体,是被带入内部的好母亲,它通过好的乳房经验而建立) 、力比多自我与令人兴奋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与令人拒绝的客体。

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与克莱因的心态概念,构想了一个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

在自我客体关系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每一阶段中,身体需要与特定的身体区域———例如口唇、肛门和生殖器———只是自我偶然的兴趣所在。

个体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归根结底主要发展的是心理方面的关系特性,而力比多的满足仅是次要的。

而与此对应的,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早期经历的密切关系,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此发展出的心理治疗理论,也着眼于对客体关系的分析与利用。

2,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旨在理解和解释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自身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自体”(self)与“自恋”。

科赫特认为,人格的最中心结构是有缺陷的(defective)。

而自恋正是这种由于中心结构的匮乏而在个体早期产生的,科赫特用“自恋利比多”替代了传统的利比多。

对客体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自恋性地在体验他人”——也就是说,通过将自恋利比多投注到他人客体之上来对自体进行构建。

他对自体的界定有狭义的及广义的,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所用的界定是广义的。

广义的自体是“整个心理结构的中心”。

这个自体就其核心而言是无法被知悉的,只能借由对他人心理外显现象的内省和同理观察才能得知。

而狭义的自体是指“一种单元,空间上连贯且时间上持久,它是外在印象的接收者”。

一个核心自体具有两个主要组成成份。

一个是夸大表现性(grandiose-exhibitionistic)的自体,另一个成份是孩童理理想化的双亲意象(imago)。

在个体经历的初期,伴随着儿童的发展,正常的父母偶而会对孩童的需求未予符合或延迟给予满足,但这挫败是可承受的,不是创伤性的,而满足并不是过度纵容放任的(overindulgent)。

这种恰恰好的挫败迫使一个孩童以特定功能的形式采纳自体客体的各面向。

孩童抽回了某些从自体客体来的神奇性、自恋性期望,并获得内在结构的某些微小成份(particle)。

孩童的心理组织试图借由建造新结构来处理其自恋平衡上的障碍,由此逐渐形成了取代原来的自体客体的新的心理结构。

这个结构形成的过程称之为转换型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经历了转换性内化之后,个体从而能够由自体而非客体来行使心理功能,形成了科赫特所说的成熟的自恋。

成熟的自恋个体包括分化的“双极自体”:即夸大自体(健康的自我肯定,相对于镜射的自体客体)与理想化父母意象(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欣羡)。

在这两极之间有个充满张力的圆弧,在夸大自体附近聚集着一堆抱负,而在理想化意象周遭则聚集着一堆理想。

在自体的两极之间其张力和心理能量会引发行动,使得这个人会被他或她的抱负所“驱使”,并被他或她的理想所“带领”。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利比多是从“自淫”(autoeroticism)到自恋到客体爱一路发展来的。

科赫特的独立发展轴线则是,从自淫到自恋再到较高形式的成熟自恋。

正常成人有自恋需求,并终其一生透过自体客体继续其对自体镜射的需求。

然后,自恋会终其一生继续不断地被转化为各种不同形式。

成年期所显现的健康自恋有下面各种形式,如创造力、幽默及同理心。

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风格的是自恋自体(即夸大-表现性自体)、自我和超我(带着其内化的种种理想)三者之间的互相运作。

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立场从科赫特的学术生涯上来看,科赫特是独立而并非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体心理学,但是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当代发展,二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在一封给玛勒的信中,科赫特写道,他们只是在同一座山中从不同旳方向挖掘隧道罢了。

在有些框架下,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也会被看做客体关系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在术语使用上的重叠,更重要的则是由于二者对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立场。

首先,两种理论都批评弗洛伊德的利比多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使,来满足他们对各种目标的欲望,这些目标通常是他人。

弗洛伊德由此首先建立了“客体”的概念。

但是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了人的本能需要相对忽视了人们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依恋的需要。

与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相比,满足性和攻击的需要是次要的。

科赫特同样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利比多并非最基本的,他认为是对自身的威胁和伤害导致了不正常的性和攻击行为,而非性和攻击本能的压抑导致了变态心理。

两种理论构建了类似的新的心理结构来取代传统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结构来作为对心理进行分析的主要框架。

客体关系理论将“客体关系”引入了个体的人格结构,不同层次类型的客体关系成为人格结构层次的主要部分,科赫特则相应的构建了“双极自体”。

在传统理论中发生于不同心理结构的推动与压抑关系则被看做是在这些结构中发生作用的。

两种理论中都认为,这种结构在个体初期是未分化的,是伴随着与外部客体的和交互作用而逐渐得以建立,由此分别构建了各自的人格发展理论。

但实际上除了对作用机理的阐述不同,以及重点分析了婴儿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外,两种理论都并未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大的颠覆。

所以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但在病理解释上,两种理论最为一致,即都将心理变态的产生归因于自体意识感的缺乏。

这实际上还是源于两种理论对传统利比多模式的改革,但二者由此出发的理论延伸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三,概念以及理论差异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与诸多客体关系理论最显著的差别首先在于对于“自恋”的不同态度。

和传统上对于有着自我中心色彩的“自恋”的态度一致,很多客体关系理论者也把自恋看成基本上是病态的。

而科赫特则将自恋视为健康。

科赫特觉得自恋基本上是正常及健康的,有它自己的发展或转化轴线,可以在某个特定点上固着住,因此有其自身的病理形式而需要自身的治疗形式。

这实际上可以说是科赫特的理论的独有之处,而并非仅仅是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区别。

其他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自恋型的心理结构给个体所带来的病态行为,因而将“自恋”定义为病态,并且企图建立不同于自恋的健康心理结构模式来作为纠正偏差的指导。

而科赫特则看到了作为建康心理结构的自恋结构的存在,因而构建出处在自恋的心理结构框架之内的心理发展和治疗的理论。

而科赫特之所以会将整个心理结构都建构在自恋的框架之内,更深层的理路基础则是他对“自体”的重视。

“自体”的核心地位才是科赫特的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最核心的差别。

在诸多客体关系理论中,一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客体关系对心理结构的作用上,这的确是找到了比本能利比多更合适的心理结构运作方式,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却没有一致的心理作用的中心,仅仅提出了一个涵盖性的松散的自我,来将诸多客体关系纳入其内。

客体关系理论的关注点则一直在于不同类型客体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与压抑在其中的具体发生过程。

也正是由于缺乏心理机制运作的核心,所以客体关系理论中也会有想要整合客体关系理论与传统利比多的尝试。

而科赫特的理论一开始就将关注点定位在作为心理结构核心的“自体”上,科赫特发现了完满自体(full self)的不存在(absence),从而将“自恋”作为个体心理运作的基本机制,以至于提出了“自恋利比多”的概念来作为基础的心理动力。

与本能利比多不同的是,自恋利比多的投注对象首先是“自体客体”,用科赫特的话来说就是这引发个体“自恋地体验他人”。

在这里,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成为了科赫特理论框架的填充,或者说,科赫特的理论成为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导引。

但是,客体关系理论也并非一直没有发现“自体”在客体关系运作中的核心地位,最为明显的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病理解释,在采用客体关系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客体关系理论已经能够得出,病态的发生在客体关系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客体关系所组成的个体自我的缺损。

这正是自体心理学理论从另外的由上到下的方向上所得出的推论。

但另外要提到就是,尽管一致性很高,但是两种理论中一些关键概念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

科赫特对“客体”一词的使用不同于标准的精神分析用法,他使用“自体客体”及“真实客体”来表达客体关系的经验本质而不是传统的用语如“部分客体”及“完整客体”。

“自体”(self)则更是个难以界定及概念化的词。

理论家看待和观察个体所用的特别方法会导致不同的见解而产生不同的对自体的界定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