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域理论中,语域的界定及其制约因素,即语场,语旨,语式。
语域的功能和它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语域;语场;语旨;语式1.语域的定义语域一词最早是Reid在1956年对双语现象进行研究是提出的。
随着语域概念的提出,语言学家开始定义语域。
在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一书中,夸克(1972)认为语域是在某种语篇中根据不同的话语主题出现的变体。
在1981年,Leech的Style in Fiction中提出语域是非方言类型的语言变体,如政治语言与家庭语言,口语与书面语,宗教,法律语言等。
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XX)中,语域是指由相同职业或兴趣爱好的特定人群使用的语言变体,如,医生,集邮爱好者。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得知语域是一种语言变体。
这一观点在Halliday 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1964年,Halliday等人在对“语言规划框架”时,认为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由功能区分的语言功能变体就是语域。
如,在法庭使用的语言和学校上课时的用语不同,两者属于不同的语域。
1978年,Halliday改变了之前的观点。
他认为语域是和某种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是因情景语景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本文采用了后者的定义。
2.语域的影响因素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密切,语域体现语境,语境影响语域。
影响语域的情景语境主要有三个方面: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话语范围或语场是指交谈的主题以及交谈发生的背景场地等情景因素。
话语范围可以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大类。
技术性话语是指某一行业或专业的话语,如,商务谈判,法律咨询等。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目前翻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特别关注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本文探究的不是具体翻译方法,而是采用语域分析方法,结合语篇性质及特点,通过中英互译典型例证,找出翻译需要审视的几个问题,希望对翻译有所裨益。
1 语域理论概介语域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语域可分为三个变项: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参加的整个活动。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等[1]。
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
2 从语域理论的视角论翻译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报道用词力求新奇。
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等方面的词语,以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
以下一则实例借用了军事用语,加强了宣传效果。
例一原文:Ronald Reagan’s 1985 budget took a thunderous shelling l ast week. Testifying in Washingto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Paul Bolcker fired the single most damaging salvo…(Wall Street Takes a Dive[2])译文:罗纳德·里根1985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上周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联邦储备局主席保罗沃尔克在华盛顿作证时,放了最厉害的一炮……(华尔街股价下跌) 该例中译文与原文语场相同,主题是一则股票重大消息,其交际意图是标新立异,引起轰动效应。
语旨虽有差异,原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英文读者,译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中文读者。
中英文语式一致,都是书面语。
语域理论及在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语域理论及在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指每个人活动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其对不同陌生场景的个人适应能力,即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行为特征和交际行为的范畴。
它包括了语言环境、群体心理、交际目的和情境等要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人的语域能力越强,越能获得成功的文化交际,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语域理论在教育和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人才,他们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此,在师范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语域理论,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域理论在师范生教学中的应用2.1 加强口语课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一种跨文化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特别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过程。
采用互动教学法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中师生的语言交流互动,帮助师范生在实战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教学: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需要进行针对性分层教学,例如按照学生作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纪进行分层,按照学业要求分层,以及按照独立能力分层等。
这能够更好的培养师范生在不同情境下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提供模拟和实践机会:可以提供诸如模拟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测试环境等的机会,让师范生能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模拟实际领域的情境,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强化文化教育和国际化教学,增强师范生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和能力语域理论中强调了群体心理、情境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素养和能力。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人类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多种多样。
语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幽默的生成与解读。
本文以热门美剧《老友记》为例,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表现。
二、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社会环境、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下的使用。
它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不同语境下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会有所不同。
因此,幽默的产生往往与特定语域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语境和交际目的密切相关。
三、《老友记》中的幽默表现《老友记》是一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喜剧,其幽默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对话、情节到角色设定都充满了幽默元素。
在语域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幽默表现:1. 口语化语域《老友记》中的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语域下的幽默往往来源于对日常用语的不合常规使用,或者是对常用表达方式的反讽和夸张。
如角色间的调侃、打趣,常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产生幽默效果。
2. 情境化语域情境化语域指的是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
在《老友记》中,不同情境下的对话和情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比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尴尬局面时,角色们的反应和对话往往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成分,让人在笑声中反思生活。
3. 文化语域《老友记》中的幽默也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特点,如对个人主义、友情、家庭等价值观的展现。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剧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更加生动有趣,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四、幽默的产生机制从语域理论的角度来看,幽默的产生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语境偏离幽默往往产生于对语境的偏离和突破。
在《老友记》中,这种偏离常常表现在对话的突然转折、情节的出乎意料等方面。
2. 语言游戏通过玩弄语言游戏,如双关、反讽、夸张等手法,可以在特定语域下产生幽默效果。
3. 文化共鸣幽默往往建立在文化共鸣的基础上。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旨在让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语域”理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儿童语言表达。
一、关于“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环境,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使用场合、语言的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或内容。
在“语域”中,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语言,实现对话、交流等目的。
“语域”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环境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指出同样的语言,如果在不同的“语域”中使用,其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语境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注重环境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室、活动室等场地,设置适宜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儿童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
另外,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引导和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儿童逐渐融入语言交流的环境中。
2.针对不同语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3.注重实践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训练,帮助儿童通过实践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语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让儿童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总结。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语言特点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诗意。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汕尾渔歌为例,深入探讨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
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 Labov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语言或社会方言,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产物,应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语域则指的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言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和风格。
二、汕尾渔歌的语言特点1.口头传承与表演特质汕尾渔歌是一种以口头传承和表演形式传播的民俗文化。
在歌曲的表演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有动作、表情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这些元素凸显了渔歌作为一种表演性民俗文化的特点。
2.海洋生活体验的体现汕尾地处海洋之滨,渔民是当地重要的职业群体。
因此,汕尾渔歌中常出现海洋、渔民和船只等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
通过词汇的使用,渔歌体现了海洋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环境的表达。
例如,“啊呶一匹船喊渔鱼,勾鳍鳍里面渔头”,生动地描绘出了渔民在海洋中捕鱼的情景。
3.地方特色与民俗寓意汕尾渔歌还展现了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
在词汇使用上,渔歌往往运用当地方言、俚语以及词语的特点,使得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同时,渔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寓意,如对渔民勇壮和生活安康的祝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三、汕尾渔歌语言特点的深层含义1.传统文化的延续汕尾渔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用语言的方式传承了汕尾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
渔歌语言特点的保留和传播,使得古老的海洋文化得以延续,这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民俗意象的寄托语言特点中展现出的海洋生活体验、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通过渔歌的传唱和表演,将这些意象寄托给了听众。
听众通过感受和理解渔歌中的语言特点,加深对海洋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社会关系的凝聚渔歌作为一种社交性的歌曲形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和传播机制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语域理论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幽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美剧《老友记》为例,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幽默的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
二、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指在不同社会语境下,语言使用的变化和差异。
它包括语场、语式和语旨三个要素,即语言使用时的场合、方式和对象。
在不同的语域中,语言的功能和表达方式都会有所变化,这也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三、《老友记》中的幽默分析1. 语场下的幽默《老友记》的语场主要是在一个友情的社交圈内,通过描述六个好友之间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来展现幽默。
在特定的语场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具有特定的主题和情境,这种情境下的语言使用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例如,在某一集中,乔伊(Joey)和瑞秋(Rachel)争论谁是更好的演员时,两人都用各种夸大的言辞来证明自己的演技。
由于语场的特定性,这种争论既显得幽默又不失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
2. 语式下的幽默《老友记》的对话形式多样,包括口语、书面语、俚语等。
不同的语式在表达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例如,剧中人物经常使用夸张、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3. 语旨下的幽默在《老友记》中,人物之间的亲疏关系和互动方式都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某一集中,罗斯(Ross)向瑞秋表白时被拒绝后,罗斯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种在特定语旨下的表达方式既让人感到心酸又觉得好笑。
四、《老友记》中幽默的传播机制《老友记》中的幽默不仅在剧情内部传播,还通过观众之间的分享和讨论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
这种传播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剧情内部的情节发展来传播幽默;二是通过观众之间的分享和讨论来扩大幽默的影响力。
此外,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也为《老友记》中的幽默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语域理论-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摘要: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语域理论体现了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关系。
它力图研究和揭示语言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及规则,以帮助语言使用者了解和掌握语境对语言的制约规律。
本文在梳理语域理论的形成、模式、发展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语域理论在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域理论交际应用语域概念最初是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
目前语域一词已成为语言学领域常用术语之一。
但是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里,它的含义是有差别的。
普通语言学里的语域主要针对词汇而言。
在社会语言学里,语域指“根据使用目的而形成的语言变体”(Hudson,1996:45)。
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对语域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语域理论。
一、对语域理论的认识1.语域理论的形成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
弗思(John Rupert Firth)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语境”这个术语,他将情景语境因素归纳为参与者的有关特征、相关事物及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
韩礼德从弗思的“情境语境”得到启示,于1964年提出“语域”(r egisters)这个术语。
将语域定义为“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2.语域理论的模式韩礼德认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一个统一层面的两种表现形式。
文化语境是潜在的抽象的;情景语境是具体的,直接与语言发生关系,是语言活动以语篇生成的直接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域理论概述
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
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 Gregory )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
1978
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 situation type )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
即一整套在行为上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决定这一整套可选择系统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行为潜势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当行为潜势和句子,单词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语言潜势 ( linguistic potential )”,即整个语言系统。
因此,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即决定着讲话者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能够说的话。
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实际说的话。
文化语境由无数具体的情景语境所组成。
而这些无数的情景语境,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可归纳为数目不多的情景类型。
这些情景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而且情景类型的改变会引起语言的变异。
例如,“售货员在商店卖货”和“师傅教徒弟修理机器”的用语就不一样。
这就在语言中形成了各种各样受语境因素支配的语言变体。
这些语言变体就是不同类别的语域。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语域理论来发现支配语言变异的一般规律,从而认识什么语境因素决定什么语言特征。
语境因素决定什么语言特征。
韩礼德把这些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语境( field ),
交际者( tenor )和语式( mode)。
在国内,中国海洋大学的张德禄教授对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进行了
概述,包括语域定义,语域决定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 ideational )交际意义( interpersonal )和语篇意义
( textual ) 语域的特点和语域两大功能。
胡壮麟等阐述了语域研究目的,语域误用,转换和混合等,还提出了语域理论的广泛,指出其中最广泛的应用是语言教学。
广大一线教师也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语域对特殊用途英语(ESP教学的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同时也有部分人主要基于语域的预测功能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张沉香从教学实践方面研究论证了语域理论在博士生英语听说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域分析来预测听力语篇有利于提高听力效度,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王雅丽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在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指出新闻语篇的语场决定话题所需词汇,而词汇又能体现语场;同时通过例证说明新闻语篇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式即新闻语体在词汇选择,主体结构和信息分布,修辞手段方面的不同,总结出语境,语域和语言表达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并未明确是什么样的关系。
毛红霞通过例证说明语域理论和英语语篇的关系,以及在英语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指出学生听力能
力差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听力语篇的“预期能力”。
通过国内外有关理论文献回顾可以看出,?Z 域理论为中国英语
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研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语域理论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缺乏该理论应用的实证研究。
国内近十年发表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论文大多采用非实证研究法,有关语域理论应用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专业用途英语和英语写作,阅读教学方面。
我们预期语域理论研究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听力学习信心和听力课程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