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野的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十五从军征的译文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东向看一作:东向望)
译文:
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拿着捣掉壳的野谷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1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的一首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选自汉《乐府诗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此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哀景写哀情,读起来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战争主题及感受生离死别的的悲惨场景对学生来说太过遥远,理解上比较困难。
同时这是他们上小学以来所学的最长的一首乐府诗,生字生词较多,总体上来说难度较大。
所以本课确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歌内涵,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为了更完整的展示本堂课,课前安排预习查找不会认读的生字词,以及难懂的字词,让学生做得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也是适应他们进入中学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安排教学过程。
为了营造氛围,通过激情导入和让学生听读音频。
诗歌的主体内容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入手,创设想象情景,多次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涵。
理解各句诗的教学过程类似。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形成总体印象。
最后把主题引入到这一切的悲惨之源—战争。
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悲惨、和平的可贵。
教学时我运用了三个策略:第一:引导自主学习,读通古诗。
让学生把字词读准,把诗读顺,初步知道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初步理解诗句所描写的意思。
第三:细细品读诗句,深入诗境。
这是教学的重点。
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十五从军征

把谷子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 去皮壳或捣碎。 贻: 送。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含 义,。3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自学指导三: 1.前六句写出了什么? 2.中间六句写出了什么? 3.后四句写出了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 的?)3分钟后说说.
பைடு நூலகம்
• 当堂训练: • 有感情地读自已喜欢的 段落。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 生字。
2、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圈、画、 查、注,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 解。
3分钟后,齐读课文。
理解词语:
有阿谁: 有哪些人。 冢: 坟墓。
窦:
孔、洞。 中庭: 院子中间。
理解词语:
《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推荐《十五从军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2]。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3]。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5]。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ā):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2]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
累累(léi léi):连续不断的样子。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4]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5]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6]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本篇出自《乐府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见《无名氏·长歌行》篇。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该诗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老兵的思想感情。
老兵还乡,得知亲人尽亡、目睹家园荒凉后,不禁悲从中来、泪沾衣襟。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几乎被迫服役终生的老兵形象,揭示了他凄楚、迷惘的内心世界,从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下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

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ē shuí?yáo kàn shì 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tù cóng gǒu dòu rù,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bù zhī yíē shuí!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竟然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位老兵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教师范读。
师: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同学们在预习中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2、逐句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古诗二首之十五从军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秦(qí n)二声 • 秦朝时代明亮的月亮。 • 汉朝时代的边关。 • 秦朝的月亮照在汉朝的 边关上。
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
本意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那么这句的意思应该是: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诗人暗示,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 了时间的久远。
狗窦(gǒu)—狗出入的洞。
旅谷(lǚ gǔ)—野生的谷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ē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zhǒng
十 五 从 军 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汉 kuí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gēng 《 chōng 乐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府 yí 诗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集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里 1里=500米 万里=500万米 • 长征 很远的征途。 • 人未还 人还没有回来。战争对人们有着很 大的影响,写出了诗人的悲愤。 • 出征到万里之外的将士们还没有回来。 • 征(zhēng)读一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只要是…… 龙城 地名,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 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 • 为抗击匈奴做出了贡献的李广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如果有汉代李广这样英 勇善战的将军在。 • 但使 不要写成但是! • •
还有
还
huán归还
积累 累 lěi果实累累 lèi 劳累
léi
四、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葵( )羮( )贻( )柏( )秦( ) 魁( )耕( )抬( )拍( )奏( ) 葵花 羹饭 遗赠 松柏 秦朝 夺魁 耕耘 抬头 拍手 演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
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
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
(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
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结构。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
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窦:旅葵:
羹:贻: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