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脑炎的诊断和鉴别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鉴别诊断: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外观。
常规。
生化。
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
治疗原则:病原治疗: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对症治疗:甘露醇降颅压及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2.右上肺占位性病变待查。
鉴别诊断:肺结核。
肺部炎性肿块。
肺良性肿瘤。
进一步检查:支气管镜检和/或病灶细针穿刺活检。
胸部CT.腹部B超,了解有无转移灶。
痰细胞学检查。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
右侧肺切除术。
根据病理类型。
术后化疗。
放疗。
3.左侧肺炎。
鉴别诊断:其他类型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干酪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肺脓肿。
肺癌。
进一步检查:X线胸片。
痰培养+药敏试验。
4.胃癌。
失血性贫血。
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
胃炎。
进一步检查:胃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放射线检查:CT.胸部X片。
治疗原则:胃癌根治术加化疗。
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5.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功能IV级。
高血压病III期(2级,极高危险组)。
肺部感染。
鉴别诊断:冠心病。
扩张性心肌病。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进一步检查: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X线胸片,必要时胸部CT.腹部B超。
血A/G,血K+,Na+,Cl-.治疗原则:病因治疗:合理应用降血压药。
心衰治疗:吸氧。
利尿。
扩血管。
强心药。
对症治疗:控制感染等。
6.肠梗阻(不全性)。
左半结肠癌可能性大。
鉴别诊断:Corhn病。
乙状结肠扭转。
肠结核。
进一步检查:腹部B超。
钡剂灌肠造影。
纤维结肠镜检查。
治疗原则:胃肠减压,输液,低张灌肠。
开腹探查:肿瘤切除,肠道重建。
7.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下尿路感染。
肾、尿路结核。
慢性肾小球肾炎。
进一步检查:血培养。
尿培养。
尿细菌苗落计数+药敏试验。
肾功能(BUN,Scr,尿浓缩试验,尿渗透压,血尿β2-MG)泌尿系影像学检查。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

许多化脓菌均可引起。新生儿及2―3 月以内婴儿化脑常为大肠杆菌、其他 G-杆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 菌; 出生2-3月后小儿多为B族流感嗜 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5岁以上小朋友主要为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链球菌。
发病机制:多为由体内感染灶(主要为上 呼吸道、其次为皮肤粘膜等)化脓菌→入 血流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经过脑屏障至 脑膜→大量繁殖致蛛网膜、软脑膜等部位 旳化脓性脑膜炎。少数可由邻近组织感染 扩散引起,如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 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颅脑外伤、手术、脑 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
环境(化学剂)、宿主反应(免疫 异常)有关。多见于1~2岁婴幼 儿,死亡率约40%.重者虽然存活, 也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现仍无统一 旳诊疗原则,具有下列情况时可作 出诊疗:
1.病前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 2.反复呕吐、惊厥、进行性意识障
碍以至昏迷,无神经定位体征及脑 膜刺激征; 3.肝大,质硬,偶有黄疸; 4.谷草、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肌 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糖↓
睡、烦躁、惊厥、颈项强直、 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婴幼儿可有前囟膨隆 、颅缝增宽。
此期可出现颅神经障碍(Ⅲ、Ⅳ、 Ⅶ等)和脑炎体现如定向、语言、 运动障碍等。
(三) 晚期(昏迷期):约1-3 周,以上症状渐重,意识障碍加深 (蒙眬→半昏迷→昏迷),惊厥频 繁发作,极度消瘦,舟状腹,常水 盐代谢紊乱,最终颅内压急剧增高 造成脑疝,呼吸循环中枢麻痹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起病,可有口唇疱疹病史,伴发热,头颅MRI可见颞额叶出血性坏死,脑电图可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细胞数<1000×109/L,糖和氯化物正常。
2、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可有带状疱疹病史,病变程度较轻,预后较好,头颅CT无出血坏死表现,脑脊液中检出该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阳性可鉴别。
3、肠道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夏秋季节,一般恢复较快,2-3周症状可缓解,脑脊液中PCR检测出该病毒核酸可鉴别。
4、巨细胞病毒性脑炎: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脑脊液正常或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增高,体液检查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测出该病毒核酸可鉴别。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发病,影像学显示皮质下白质多发病灶,病毒学和相关抗体检查阴性。
6、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1000-100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
7、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增多,常为50-500×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降低,抗结核治疗有效,脑脊液抗酸染色阳性可明确诊断。
8、隐球菌脑膜炎: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通常隐匿起病,颅神经尤其视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细胞数通常低于500×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降低,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可明确诊断。
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主要 包括病因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二.免疫治疗
治疗
三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 病 毒 一药 物 治 疗
五、对症支持治疗
四.抗菌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阿昔洛韦: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体外
CNS感染途径
①血行感染: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 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或肌肉注射、静脉输血等进 入血流,面部感染时病原体也可经静脉逆行^颅, 或孕妇感染的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 ②直接感染:穿透性颅外伤或邻近组织感染后病 原体蔓延进入颅内; ③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粘 膜.然后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
确诊尚需 如下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下列病毒性脑炎鉴别:
带状疱疹 病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脑 炎 肠道病 毒性脑 炎 急性播 散性脑 脊髓炎 :
本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 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 性脑损害,临床表现意 识模糊,共济失调,局 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 征。病人多有胸腰部带 状疱疹的病史,头颅 cT无出血性坏死的表 现,血清及脑脊液检出 该病毒抗原、抗体和病 毒核酸阳性,可资鉴别 。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或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 节 •而HSV-2则大多数是由原发感染所致,且HSV-2所引 起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是新生儿通过产道是被HSV2感染所致。
4.头痛、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 变,有时以全身性或部分性运 动性发作为首发症状,病情缓 慢进展,精神症状表现突出, 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临床常见症状 语减少、情感淡漠和表情呆滞 约2/3的病例发生于40 发病年龄 ,或有动作增多、行为奇特及 岁以上的成人 冲动行为,智能障碍也较明显 5. 偏盲、偏瘫、失语、眼 肌麻痹、共济失调、多动( 2. 原发感染潜 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 潜伏期 伏期2-21天, 挛)、脑膜刺激征等,多数 平均6天 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意 识模糊或谵妄,随病情加 神经症状 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 3.可有发热、全身 不适、头痛、肌痛 迷或去皮质状态,约l/3 、嗜睡、腹痛和腹 病人可出现全身性或部分 泻等症状,多急性 性痫性发作 起病,约l/4患者 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以往报道预后差 可有口唇疱疹史; 前驱期表现 ,死亡率高达40%,70%,现因特异性抗 发病后患者体温可 HsV药物的应用使多数患者得到早期有效 高达38.4~40.0 的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 度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
脑炎是指脑组织的炎症反应,通常是由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微
生物感染引起的。
脑炎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
死亡,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和鉴别脑炎的病因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脑炎患者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头痛:头痛是脑炎的常见症状,程度和部位不一,可伴随呕吐。
3. 意识障碍:脑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精神异常、昏迷等症状。
4. 抽搐:脑炎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可能导致抽搐发作。
二、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脑炎患者的脑脊液常出现蛋白质升高、细胞数增加、糖量下降等异常。
2. 病原学检测:通过脑脊液或血清标本检测病原体的DNA、RNA、抗体等,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
三、影像学检查
1. 头部CT/MRI:可以观察到脑实质、脑膜、脑室等器官结构的异
常变化。
2. PET-CT:对于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脑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四、鉴别诊断
1. 病毒性脑炎:通常伴有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状,如呼吸道感染、皮疹等。
2. 细菌性脑炎:起病急骤、病情重、预后差,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3. 真菌性脑炎: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诊断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脑炎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尽快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脑炎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学特征和疾病要点

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学特征和疾病要点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分类概念回顾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改变以灰质和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
脑炎分为感染性和分感染性,感染性脑炎就是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如COVID-19感染导致脑炎。
非感染性脑炎,如免疫介导性的,妊娠引起的和药物引起的。
而免疫介导这组疾病就以自身免疫性脑炎多见,重要特点为:①非感染性;②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缓解。
AE分类:按抗原部位分类,按离子通道分类,按解剖部位来分类。
①重点关注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其中的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但又最不典型的,它的临床表现各异,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包括肢体无力、记忆下降、精神异常等,同样也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症状。
特别是当病人早期以反应迟钝、活动缓慢到急诊室就诊时,需要特别警惕,容易漏诊和误诊。
②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和抗AMPAR抗体相关脑炎较易识别,这四种脑炎的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边缘系统,以精神、行为、记忆下降为突出表现,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
但值得注意的是抗NMDAR脑炎同样也可以累及边缘系统,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③自身免疫性脑炎还包括抗GAD65抗体相关脑炎,抗细胞内抗原抗体介导的以副肿瘤综合征为代表的疾病。
自边缘叶脑炎影像学特征概念回顾边缘系统是包含海绵体及杏仁体在内,负责多种功能如情绪、嗅觉、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为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主要表现为海马和/或杏仁核肿胀、信号增高。
发病初期,MRI可表现为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颞叶内侧高信号,长期随访发现41%-95%的患者发展为海马萎缩。
图1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影像学表现①为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的脑炎,主要是以边缘系统损害为主,影像学上大多数以颞叶对称性损害,亦可为非对称性。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脑炎和脑膜炎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它们都涉及到大脑和脑膜的炎症。
尽管两者可能共享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地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
- 脑炎:脑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脑膜炎:细菌感染是导致脑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脑膜炎球菌感染。
临床表现
- 脑炎:脑炎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嗜睡、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 脑膜炎: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颈部强直、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典型的克尔森征和___征阳性。
辅助检查
- 脑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病毒性基因检测阳性。
- 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细菌培养阳性。
影像学检查
- 脑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等。
- 脑膜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膜增厚、脑裂隙模糊等。
治疗方法
- 脑炎:脑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补液、控制发作,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 脑膜炎:脑膜炎需要紧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早期的干预可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几个概念问题:1.此处所谓常见脑炎是指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2.此处所谓脑炎是一个统称、泛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种多样,一般感染部位在脑膜的称为脑膜炎,感染部位在脑实质的称为脑炎,脑膜和脑实质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膜脑炎,脑膜和脊髓膜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脊髓膜炎。
疾病名称中习惯称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但实际很多情况下实质上是脑膜脑炎。
此三种脑炎以下简称为病脑、化脑、结脑。
此三种脑炎不是儿科特有,在内科病人也有。
以下以儿科患者特点为主加以复习。
一、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脑膜同时受累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2岁以内小儿发病率较高,6~11月份发生较多。
一、病因:有100多种病毒,但常见的有常见的有肠道v(virus)、单纯疱疹v、虫媒v(如乙脑v)、腺v、巨细胞包涵体v及某些传染病v(如腮腺炎v、麻疹v等)。
可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一)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1.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v、柯萨奇v、埃可v、冠状v)2.流行性腮腺炎v3.麻疹v4.风疹v5.疱疹v(1)单纯疱疹v(2)水痘带状疱疹v(3)巨细胞包涵体v(4)ED病毒(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痘v7.微小v8.流感病毒A和B9.腺v10.其他,如(1)呼吸道合胞v(2)副流感v(3)轮状v(4)乙肝v(二)虫媒v1.流行性乙型脑炎v2.蜱传播脑炎v(三)经哺乳动物传播的病毒1.狂犬v2.淋巴脉络丛脑膜炎v二.感染途径:(一)病毒入侵途径:主要有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系统。
其中呼吸道为主要途径。
(二)扩散途径:1.随血液进入:(1)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局部复制→淋巴系统→血液→初级病毒血症→全身器官→再次复制→次级病毒血症→多次循环→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中和;(2)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局部复制→淋巴系统→有抗免疫能力→达到一定浓度后→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有些病毒本身可以损伤血脑屏障,如HIV-1病毒感染血脑屏障内皮细胞→以非细胞溶解机制→中枢神经系统(CNS).或:病毒感染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直接感染脑实质,或经脑脊液→脑实质、脊髓实质.2 .延神经进入: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初级复制→局部周围神经→轴索→中枢神经系统。
如狂犬v、脊髓灰质炎v 、带状疱疹v、单纯疱疹v.三、病毒进入CNS后对其损伤:(一)直接侵袭:病毒大量增殖→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炎细胞侵润。
(二)免疫反应:可致脱髓鞘病变,和血管及其周围损伤→影响脑循环→加重损伤。
四、临床表现:因脑受累部位、程度不同,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可1~2周恢复,也可数周或数月恢复;可由轻→迅速加重;也可突然起病。
但大多先有前驱症状。
(一)前驱症状:上感症状,头痛、发热、精神萎靡、恶心、呕吐、腹痛、肌痛。
(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1.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婴儿前囟饱满,严重时可呈现去脑强直状态,甚至脑疝发生。
2.意识障碍:轻者可无,重者可有,或有精神症状和异常行为。
少数精神症状非常突出。
3.惊厥:全身性或局灶性抽搐。
4.病理征和脑膜刺激征均可阳性。
5.局灶性症状体征:如肢体瘫痪、失语、颅神经障碍。
一侧大脑血管病变为主时→急性偏瘫。
小脑受累明显→共济失调。
脑干受累明显→交叉性偏瘫、中枢性呼衰后组颅神经受累明显→吞咽困难、声音低微。
基底神经节受累明显→手足徐动、舞蹈动作、扭转痉挛。
(三)其他系统症状:如单纯疱疹v脑炎→口唇或角膜疱疹;肠道v脑炎→心肌炎、各种皮疹;腮腺炎v脑炎→腮腺肿大。
由于病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往部分资料将其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精神型、局灶型、癫痫型、昏迷型、基底节型、混合型等;也有的分为一般型、意识障碍型、精神异常型、抽搐型、瘫痪型等。
五、辅助检查:1.CSF:压力增高(正常:新生儿30―80mmH2O;儿童70―200mmH2O),外观多清亮,白细胞数增高,多﹤3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单纯疱疹V脑炎常可有红细胞。
蛋白正常(﹤0.4g/L)或轻度增高,糖(新生儿3.9―4.9mmol /L,儿童2.8―4.4mmol/L)和氯化物(新生儿111―123mmol /L,儿童118―128mmol/L)无明显改变。
部分患儿CSF可正常。
涂片、培养无细菌发现。
2.病毒学检查:(1)病毒分离与鉴定:具有确诊价值。
(2)血清学检查:从CSF中测特异性抗体(IgM或IgG)阳性。
(3)分子生物学技术:用DNA杂交、PCR技术从脑组织和CSF中检出病毒DNA序列确定病原。
3.脑电图:主要为弥漫性高幅慢波,,可有痫样放电波,但为非特异性,须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作为参考。
4.影像学检查:轻症、早期病脑多不能发现异常改变。
严重病例CT、MRI可显示大小不等,界限不清、不规则高或低密度影灶。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病史、临床表现、CSF检查和病原学鉴定。
应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1.化脑,2.结脑,3.真菌性脑膜炎,4. Reyes、中毒性脑病等。
七、治疗: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
八、预后:多在1―2w内康复,部分病程较长。
重症可死亡或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瘫痪、癫痫、智力低下、失语、失明。
单纯疱疹v脑炎和乙脑死亡率在10%以上。
九、预防:有些v因接种疫苗发病明显减少:风疹、麻疹、小儿麻痹、乙脑、流腮等。
增强体质、注意卫生、消灭蚊虫。
十、特殊的病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由嗜神经的乙脑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病,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家禽、家畜、病毒血症期的患者为传染源。
属一种虫媒传染病。
有高度季节性,多于7―9月份流行。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
人对乙脑v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达53―9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乙脑发病急,病死率较高(约6―15%)。
(一)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症状,重症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二)临床病期可分为4期:1.初热期;起病初3―4天,相当于病毒血症期。
2.极期:病程的第4―10天,病情发展到高峰,死亡病人多发生于本期3.恢复期:多数病人于病程的8―11天后进入本期,一般2周左右渐恢复正常。
部分病人恢复期症状持续较长,大多6―12个月后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少数病人于6―12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则进入后遗症期,如经积极治疗,仍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以至痊愈。
(三)临床分型:1.轻型:病程5―7天,无恢复期症状。
2.普通型:病程10天左右,恢复期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精神症状。
3.重型:病程>2周,有恢复期症状,少数有后遗症。
4.极重型:多于3―5天内死亡,存活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四)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季节、年龄、接种史等)2.临床表现3.实验检查:(1)血象:白细胞数升高,一般1―2万/mm3少数可3―4万mm3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可达80%以上;(2)CSF:压力增高,白细胞多50―500/mm3,个别可达1000/mm3以上,早期以中性粒为主,少数可无明显改变。
(3)特异性IgM抗体(感染后第4天即可出现)阳性,可做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五)鉴别诊断: 1.化脑;2.结脑;3.其他病脑;4.中毒性菌痢;5.其他:脑型痢疾、中暑、Royes、中毒性脑病。
(六)治疗:无特效治疗,对症、支持。
重点为把握住三关:高热、惊厥、呼衰。
(七)预防:1.控制管理传染源;2.防蚊灭蚊;3.预防接种。
二、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化脑),是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冬春季多发。
一、病因:(一)病原学:许多化脓菌均可引起。
新生儿及2―3月以内婴儿化脑常为大肠杆菌、其他G-杆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出生2-3月后小儿多为B族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5岁以上儿童主要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二)小儿免疫力弱,血脑屏障功能差。
二、发病机制:多为由体内感染灶(主要为上呼吸道、其次为皮肤粘膜等)化脓菌→入血流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通过脑屏障至脑膜→大量繁殖致蛛网膜、软脑膜等部位的化脓性脑膜炎。
少数可由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颅脑外伤、手术、脑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三、病理:蛛网膜下腔增宽、蛛网膜和软脑膜普遍受累。
脑组织表面、基底部、脑沟、脑裂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物覆盖,脊髓表面也受累,血管充血。
渗出物中:含大量中性粒细胞,部分单核、淋巴细胞,纤维蛋白。
严重时:(一)动静脉均可受累→中性粒细胞侵润→血管炎、痉挛→闭塞→坏死出血或脑梗死(二)1.感染扩散→脑室内膜→脑室膜炎→脓液阻塞、粘连、纤维化→孔、管流通不畅(马氏孔、路氏孔、室间孔、正中孔、外侧孔、大脑及中脑导水管) →阻塞性脑积水。
2.软脑膜下、脑室周围的脑实质→细胞侵润、出血、坏死变性→脑膜脑炎。
3.大脑表面、基底部、蛛网膜颗粒→炎症粘连、萎缩→CSF回吸收障碍→交通性脑积水。
4.炎症→脑神经→失明、耳聋、面瘫等。
5.炎症→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硬膜下积液、积脓。
6.炎症→脑水肿、CSF循环障碍、硬膜下积液等→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疝。
7.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CSF中蛋白增加。
8.葡萄糖运转障碍、利用增加→CSF中葡萄糖含量下降→可出现乳酸酸中毒。
9.脊神经及神经根受累→脑膜刺激征。
10.以上因素综合→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惊厥。
四、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多数起病较急。
发病前数日常有上感或胃肠道症状。
暴发流脑起病急骤,迅速出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DIC、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障碍。
(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高热、头痛、萎靡、乏力、关节酸痛、皮肤出血点或瘀斑、充血性皮疹,由全身感染或菌血症所致。
小婴儿常拒食、嗜睡、易激惹、烦躁哭闹、目光呆滞。
(三)NS表现:1.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2.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可以血压升高、心动过缓。
婴儿可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增宽。
重症可呼吸、循环功能改变、昏迷、去大脑强直、甚至脑疝。
若颅内压增高时间较长、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
3.意识障碍:嗜睡、模糊、昏迷等,也可烦躁不安、激惹、迟钝等精神症状。
4.局灶体征:部分因颅神经受累(Ⅱ、Ⅲ、Ⅳ、Ⅵ、Ⅶ、Ⅷ)、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多由血管闭塞引起。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常缺乏典型症状体征,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发热可有可无,甚至体温不升。
主要表现为:少动、哭声弱或呈高调、拒食、呕吐、吸吮力差、黄疸、发绀、呼吸不规则、甚至惊厥、休克、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