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探究

合集下载

用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

用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
题。
研究性学 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 中不适应新 形势的 弊端 , 让学生模拟科学探究 的过程 , 怀着快乐 , 兴趣 的情绪进行学 习 , “ 我 学 ” “ 要 学 ” 变 要 为 我 。 那 么 , 何 在 化 学 教学 中进 行 研 究 性 学 习 ? 如 1 在 新授 课 中开 展 研 究性 学 习 “ 授之 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 “ 的教育思想 , 在奠定我 国扎实的基 础教育方面功绩卓著 。也正因如此 , 多少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 直跳不 出授这个圈子 , 而研究性学 习是注重 已有的知识去 “ 猎 取” 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 “ 新 主动性发现式学 习法” 一句话 , , 研究 性学 习不是奉送“ 猎物” 也不是简单提供 “ 猎枪 ” 而是在书 L学海 , 【 1 中营造充满情趣 而以富于竞赛规则的“ 渔猎场” : 例如 :盐类水解” “ 的教学 , 部就班_ 课时 , 按 L 学生 的反映大多 淡漠 。在研究性学 习中, 先提 出问题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是盐 , 为什 么在我们 的 日常生活 和生产 中都把它们 当作碱在使 用呢 ? 这样从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人手提出问题 , 容易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进入学 习。 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 , 首先学生按照老师的指 导, p 用 H试纸 测定 C ,O N 、 HC 、 a I HC O a N 1N C 三种盐溶液 的 D , H值 得到盐溶 液并 不是都显中性 的科学事实。 水 本 是 中性 的 , 中 C( ):C( H ) 为 什 么 加 入 水 H O 。 C O N 、 HC 、 a 1 种 盐 后 , 液 就 会 分 别 显 碱 性 、 性 、 HC O a N 1N C _ 一 溶 酸 中性呢?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了, 急于知道为什么。 通过 引导和分析讨论 , 使学生 尽可能独立认 识到 C ,O HC O 与水 电离 出的 H 结合生成弱 电解质 C ,O H, C O N 溶 H C O 是 HC O a 液显碱性 的原 因; H N 与水电离的 O 接合生 成弱电解质 N H一 H・ HO的原 因, N I 是 HC 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 a 1 N C 溶液中 N c 一 a和 l 都不与水发生反应 , 溶液 中C H ) C O t ) ( 、 ( t 浓度 不发生 改变 , 因 此 N C溶 液 呈 中性 。 a1 那么 , 如果 任意给你 一种盐 , 你如何判断它的水溶液 的酸碱 性 ? 分 析 N C0、 N A。S ■ 种盐 溶 液 的酸 碱 性 。 a1 K O 、1 O ) ( 同学们 先用 上面 的理 论分析研 究 判断三 种盐 溶液 的酸碱 性 。然后再用 p H试纸分别检验 种盐溶液 的酸碱性是否与 自已 分析的结果一致 。 最后总结 归纳 , 如果某盐 的离 子能 与水 电离 出的 H 或 O 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 么这种盐溶液就可 能显弱酸性或弱碱性 。 那 事后 , 同学们说:这样 的学习 自己愿 意钻研 , “ 喜欢交流 , 习 学 不再是痛 苦的事 , 且印象深刻 ” 参 与各表达 的机会 多了 , 而 自 尊和 自信也随之而来 , t q己喜欢的事再忙也不觉得 累” …… 2 在 实 验 中开 展研 究性 学 习 本来“ 少年 不识 愁滋味” 可 中学生学化学 大多反映“ 听就 , 一 懂, 一看就会 , 一放就忘 , 一做就错” 化学知识零散 , 在学习化学知 识时 , 不是印象模糊 , 就是顾此失彼 , 久而久之 , 基础难扎实 , 成绩 上不去 , 趣低 下来 。显然 , 文字叙述变成身世临其境 的学生 兴 将 活动 , 利于激起学 生求知 、 思维 的欲望 。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高中化学教师适应新课改、具备新理念、研究新教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研究性学习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理念;新教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中。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一味地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应当贯彻实施现在的新教材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生学习打基础的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活动课程。

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以下优点:(1)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当前化学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方式普遍存在,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自主独立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提供了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着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到整体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化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化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浅论化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确定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台重头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它将改变学生以往对教师教学的一味接受、依赖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思考、参与实践、学会批判、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而有所创造……但我们如若能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让每一位学生每一天都在接受这种教学氛围的熏陶,让“研究”式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岂不更好! 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点初探,赘述几点体会,恳请商榷。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内重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广泛的参与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的一种学习。

因为学生是自己选择的课题,有兴趣、有求知欲,所以都乐于参加。

那么在课内,本节课全班只有一个课题,又怎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也主动参与?这就要看我们老师是怎样创设教学的“情境”了?1.创设“热门话题”情境,使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诱导性。

上一节新课,如何“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导入法”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

然而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考性、趣味性,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应该能引入研究的契机,引入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讲“氯气”这节课时,笔者就先播放、讲述中央电视台新闻记录片一段:xx省制“黑心棉”窝点,用氯气通入水池中来漂白“黑棉絮”,使“黑心棉”更具欺骗性……以此引入课题“氯气”。

因为学生们都想知道氯气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漂白性?氯气又是如何制得的?氯气为什么可以装在钢瓶中……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所以都较主动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阅读、观察实验、讨论,教学效果颇佳。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实验中奥秘的欲望。

研究化学性质,多数都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但必须避免“验证性”实验,因为那样还是将课本知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不能通过探究、思考、讨论使学生自己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良好 氛 围
行信 息的处理 , 导致半途 而废 。再加上 高考仍 然是我 国 目前选拔人才 的主要途径 , 因此大部分学 生学习化学是 为了应付高考 , 多数学生对研究 性学 习的价值 取 向理解 不深 刻 , 为升学考试而学 习的现象还很 严重 。这必将使 很多学生 的学 习动力只是停 留在较低层 次上 , 缺乏开展 研究性学 习的兴趣及研 究性学 习的内驱力 。 ( 全 社会 支持教 育、 四) 支持 学生参 与社会 实践 的氛
育 的 愿 望 和动 力 。 ( ) 生 对研 究性 学 习积 极 性不 高 三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近 两年 化 学 中 考 试 题 中 的 知 识 运 用 、 验 设 计 题 , 实
如何识别 资料 的价 值 , 何对 现 有 资料 进行 分 析与 综 如 合, 对于学生来 说都存 在不 同程度 的 困难 。此时 , 师 教
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说 明和设 计实验 ; 收集 在 了最 新 化学 科 学 与 社 会 发展 的 报 道 后 , 少 学 生 无 法 进 不
生 的学习过程 , 既要 敢放 ( 让学 生 自主学习 ) 还要会 收 , ( 对学习过程 的全 面把握 ) 要充 分利 用激励 机制 , 于 , 善 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 问题 、 思考 问题 、 解决 问题、 表达 能力 、 思想觉 悟等 多方面进行 及时评 价 , 要努力探 索一种重过程 、 兼顾结果 的多元 化、 激励性 、 民主、 开放、 动态的评价方式 。研 究性 学习评 价既要 考虑学 生参 与 活动 、 成研究性 学 习 目标 的一般 情况 , 达 又要 关注学 生 在某一些方 面的特别收获 , 顾及 学生 的个别 差异。要使 认真参加研究性学 习活动的学生普 遍获得成功 的体 验 , 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 ( ) 养全 社会 支 持教 育 、 持 开 展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三 培 支

高中化学学科与研究型课题整合初探

高中化学学科与研究型课题整合初探

5 6 4 1 0 0 )
等; 了解 白色 污 染 , 树 立 环 保 意 识 教学 设 计 : 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 , 塑料 、 合成纤维 、 合 成橡 胶及 新 型 高分 子 材 料 , 在 教 材 中作 了一 定 的 介绍 . 根 据 教 材 的 特 点将 学 生 分 为 四个 大 组 ( 按 学 生 的 个 人 兴 趣 自 由组 合 ) . 分 别 就 以 上 四个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在 每 个 大 组 的基 础 上 又将 学 生 分成小组 ( 一般4 —5 人为宜 ) , 就 这 一 研 究 领 域 中 的 某 一 问题 进 行 研究 。
力和注意学 习方法的指导 , 让 学 生 通 过 自学 、 探索 、 发 现 获 得
科 学 知识 。
《 化学课程标准》 将研 究型学 习列入课 程计划 , 一 个 新 的 教 学 理 念 在 逐 步 形 成 。研 究 性 学 习与 学 科 课 程 是 新课 程 体 系 的两大支柱 , 二者相互联 系 , 将 达 到 相 互 促 进 的 目的 。 就 化 学 学科而言 , 化 学 学 科 以其 实 践 性 、 综合性 、 广泛性 、 适 用 性 的 特 点, 促 进学生对化 学学科知识 的掌握 , 从而关 注社会 、 关 注 生 活, 提高能力 。 高 二 学 生 已 经 具 备 一 定 的化 学 基 础 知识 .掌 握 一 些 基 本 的 利 用 化 学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具 有 一定 的 信 息 占有 量, 以及 跨 学 科 的综 合 思 维 能 力 。 在 高 二 年 级 开 展 研 究 型 学 习
的创新 精神 和实践 能力 。”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 知 识 的 陈 旧和更新 周 期越 来越 短 , 人 们 获 取 知 识 不 再 局 限 于 学 校 的学 习 期 间 , 人们 需要 的是“ 终身 学习 ” 。因此 , 当 今 的 教 学方 法 不能 只停 留在 “ 教 什么” 、 “ 如何教 ” 等方面 。 而 应 该 重 视“ 如何学 ” 、 “ 如何 学 之有 方 ” 的研究。 强 调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能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新 课 程 视 窗
■ 吴 毅
摘 要: 新 的课 程标准 中 , 鉴 于在新 的时代背景 之下我们应 当培养极具创新能力与研 究精 神的科研 型人才 , 故而提 出了研究性学 习这一教学理念。 我们 应立足课堂 、 挖掘教 材资源 、 更 新学习方法 , 使学 生 主动参与教学 , 在开 放 、 民主 、 活跃 的课 堂气氛 中培 养学生独立 自主 、 主动求索 、 勇于面对困难 甚至挫折 的精神和能力 ,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 关键词 : 高 中化学 ; 研究性学习 ; 教学策略 在新的课程改革 背景之下 , 高 中阶段 的化学 教 学不再是以衡 量学生掌握 了多少具体的学科知识 为 主要评判标准 ,而是要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 程中 增长多少能力 , 包括对化学学科知识 的认知 , 对 于化 学学科整体知识脉络 的把握 ,对于化学学科知识本 质 的 理 解 ,还 有对 化 学 知 识 在 生 活 中的 运 用及 研究 等 。从这个层 面来讲 , 要达到这样 的教学 目标 , 我们 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研究性学习策略 。那么什 么是 研究性学习呢?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 原则与步骤分别 是 什 么 ? 本 文 中 笔 者就 结 合 自己 的教 学 实 践 展 开论 述, 不周之处望大家谅解 。
极性 。 三 研 究 性 学 习要 注 重 研 究 的 过程
就如 当前教改理念要求注重学习过程 而不仅仅 是看 重学 习结果和 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注重 过程性评价 的道理一样 ,我们在高中阶段展开化学 学科 的研究性学 习的 目标不能定位在要学 生研究 出 多么高深 而尖端 的理论来 ,毕竟他们 不具备那样 的 知识基础 与底蕴 。 我们应该 明 白, 在高 中阶段展 开研

研 究性学 习 的含 义

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和性学习整合教学

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和性学习整合教学

浅谈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学摘要:新课标和新大纲要求将现代技术教育、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了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整合实验,从课堂教学科学性、思维性、逻辑性、兴趣性四个方面进行教改实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究策略整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同一程度上的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作准备。

三者相互并行而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为了有效开展化学教学,教师必须将三者进行整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一种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

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激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

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

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

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

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

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近年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旨在实现学生的内在提升和主体解放。

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质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及体会对研究性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自已实践获取经验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研究性学习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内容。

学习内容不限于课本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资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以自主性、探索性为学习基础。

学生仿照科学家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4.采用时间、空间开放的组织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指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为主体性、创新性、开放性、研究性、先进性、统一性、过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

对于中学生,主要通过多样化的具体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研究性学习的种类1.实验探究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探究
发表时间:2012-02-27T11:20:4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02月总第49期供稿作者:倪长秀[导读] 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倪长秀贵州省岑巩县凯本中学557508
摘要:近来,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出现了热潮。

笔者通过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在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的环境设计以及收获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提供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整合教材问题情境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为此,我们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就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的环境设计
1.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时,学生完成对照实验:把锌片和铜片不连接及把锌片和铜片连接在一起,分别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对照观察实验现象,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在一个检流计的两个接线柱上,然后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指针是否偏转后,我们又增设了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原电池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增设了:把石墨棒与锌片用导线外接一个小灯泡后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学生看到小灯泡发光,一节干电池也能使小灯泡发光,学生自然得出了原电池的概念。

这时,学生热情高涨,教师适时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及试剂,让学生设计装置图,并用大屏幕显示参考图,让学生一并完成实验(看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然后学生讨论、发言,很快归纳出了形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

整节课,学生探究问题高潮迭起,堪称成功的案例。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

“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座的某位同学的家长要创办一家工厂去生产Al(OH)3,原料就是铝屑、稀硫酸和氢氧化钠,请大家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Al(OH)3。

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

通过创设这个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开发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

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下,我们强调,要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能提供丰富的思维加工素材,便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图式”。

4.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

如何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呢?卢家楣先生在其著作《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提出的关于 “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和艺术”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的体会是: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

而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除此之外,教师要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的氛围和环境,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5.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选拔鉴别,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只用纸笔测验的单一方式给每一位学生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取得高分,学习环境则是一味地解答试题。

研究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侧重于激励学生,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初步建立了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认定其态度是否端正,如是否主动参加查阅资料、提出设想、与他人积极合作、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等;二是看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以及程度、水平的高低;三是看其研究成果质量高低。

评价应该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评价方法不拘一格。

实践证明,上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保障,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环境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否则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收获与反思
通过尝试上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与学,使学生不再受课堂探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课堂途径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出课题。

课外,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备课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是制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通过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学会了主动探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今后应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又一块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2002(9):41高等理科教育教学研究。

2.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5.李晓文王莹编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