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2011.8三峡水库水位和流量
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

三峡水库与鄱阳湖水位的关系先贴几张图:这第一张是2010年1月1日到2011年6月24日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化图。
这是2010年8月1日到2011年6月24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的变化图。
这是鄱阳湖2010年9月的水位变化图,其中星子水位站代表湖内水位,湖口水位站代表鄱阳湖口处长江的水位。
鄱阳湖2010年10月的水位变化图找这些数据费了我不少工夫,如果大家能看到图,再往下讨论。
说明:前两张图是我从三峡公司找到的数据,自己做的图,选取的时间点是每日20时,不是平均值。
这个数据与平均值有一定误差,但算平均值比较麻烦,谁有兴趣自己去算。
其中水位、入库流量与平均值差别不大,出库流量差别较大,20时的出库流量可能因为是夜晚用电高峰期,多数是每日的高值,低值一般要低500-1000,每日都不大同。
我在做两曲线比较时做了往下调整,依据是11、12两个月水位保持平稳,所以出、入库线在11、12两个月基本重合。
但在某一天或某几天的时间段中可能还有较大误差,但不影响总的趋势。
讨论问题应该以第一张水位变化图为准,水位上升说明出小于入,是在蓄水;水位不升不降说明出基本等于入,来多少放多少;水位下降说明出大于入,水库在放水或叫往下游补水。
后两张图是九江水文局公布的,还有许多,但不全。
找不到洞庭湖的水文数据,所以无法针对洞庭湖讨论,不过应该与鄱阳湖类似,区别在于鄱阳湖口的长江水位还有洞庭湖、汉水的补充,汉水不影响洞庭湖口的水位。
今年鄱阳湖的最低水位并不是近年最低这些数据都是从九江水文网上找到的。
九江水文网比三峡集团网站好的地方是有一些水位变化曲线图,不好的地方是介绍比较概略,而且不全。
从2010年1月开始的图比较全,但2010年8月的图是错的,与9月份的完全一样,但这张图很明显可以看出是9月的,与7月的图接不上。
2010年1月以前的就是断断续续的,有的月份没有,最早的图是2005年的。
全部数据中有的有月最高、最低、平均水位,有的缺其中一部分。
【初中地理】关于三峡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关于三峡的地理知识防治长江中下游洪灾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在我国古代,云梦泽一直是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
云梦泽消亡后,洞庭湖替代云梦泽成为又一个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
因此,当时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但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和容积日渐萎缩,使其滞蓄长江洪水的能力大大削弱。
这就逼使大量洪水直接从荆江河槽下泄。
然而,时至今日,荆江河段的安全下泄流量(包括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只有每秒6万~6.8万立方米。
因此,每到汛期,荆江河段的洪水水位常高出两岸地面6~10米而形成“悬河”,时时威胁着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
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水库,使其能像云梦泽和洞庭湖一样来滞蓄和调蓄长江洪水,使长江中下游免受洪水灾害就十分必要。
在荆江河段上游,通过大量的勘探、测量与科研,寻找了几十年,论证了几十年,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坝址,这就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因此可以说,兴建三峡工程是历史的必然,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
“最后一盆清水”同样困扰这两个湖泊的,还有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洞庭湖早已清水不再。
2021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其整体水质仅为五类(水质共分为六个级别,最差的为劣五类,其次就是五类;劣五类、五类以及四类水都不适合作为饮用水——编者注)。
或许是痛定思痛,从当年年底开始,湖南省在半年之内关停了环洞庭湖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在采取了各种措施后,洞庭湖的局部水质已由劣五类和五类好转为三类。
不过,洞庭湖距离真正走出污染阴云仍十分遥远。
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在整个湖区,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水体和土壤都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尤其是随着枯水期水位的严重下降,水质往往很难得到保证。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影响分析--长江委水文局[1]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影响分析--长江委水文局[1]](https://img.taocdn.com/s3/m/16d0b1a20029bd64783e2c07.png)
长江流域2010年主汛期(6-8月)累计降雨量分布图
单位:mm
1.2
洪水分析
(1)洪水概况
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江段及重要支流发生严重洪水,且部分支流洪水恶 劣遭遇,发生超保证或历史记录洪水。抚河、信江、湘江、澧水、乌江、 嘉陵江、汉江等重要支流均发生或多次发生超警或以上洪水,其中,湘江、 乌江、汉江上游发生超保证水位的洪水,抚河、信江洪峰水位接近历史最 高,汉江支流丹江出现超100年一遇的洪水、嘉陵江支流渠江及汉江支流 白河、任河、坝河等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另外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 来最大入库流量70000m3/s,汉江丹江口水库出现建库以来第二大入库洪峰 34100m3/s。 受流域内集中性降雨阶段影响,2010年长江流域内发生的洪水具有明 显的阶段性特点,即为6月中下旬两湖水系区域洪水、7月中下旬长江上游 及汉江上游第一次洪水、7月下旬长江上游及汉江上游第二次洪水和8月中 下旬长江上游及汉江上游第三次洪水阶段;另外,受三峡及丹江口水库调 蓄影响,虽然中游沙市江段未出现超警洪水,但6月底至8月初期间长江中 下游干游大部江段发生超警洪水过程。
2.3 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为分析三峡水库对中下游干流水文情势影响,采用还原计算方法假定 三峡水库不拦蓄,将上游来水演算至水库坝前,并平移至宜昌站。以此为 输入,分别还原计算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流量过程,并相应分析洪峰 值;其他边界条件如清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来水均采用实际过 程,区间来水则依据实况降雨采用降雨径流模型计算得到。 若三峡水库不拦蓄,则经还原分析7月中下旬长江上游出现坝址入库流 量洪峰为65000 m3/s、52800 m3/s的双峰洪水过程。依据宜昌站流量(三 峡水库还原)过程,相应计算中下游干流各站的水位流量过程或洪峰,并 与实况进行综合比较和合理分析。 从对最高水位的影响值看,本次洪水过程中三峡水库拦洪调度对荆江 河段洪峰水位的影响值约2.5m左右,城螺河段洪峰水位影响值约0.9m,下 游河段洪峰水位影响值0.1~0.4m;其中,沙市、城陵矶最高水位可能分别 接近相应保证水位45m、34.4m,汉口、大通最高洪峰水位将达28.3m、 14.9m。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影响分析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影响分析王俊1, 李键庸1, 周新春1(1.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摘要:201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暴雨过程频繁、降雨集中且强度大,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洪水,洪水发生的范围广,局部地区洪水量级大。
2010年是否为继1998年后长江流域又一次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另外,三峡水库7月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70000m3/s,其间三峡水库实施了有效的防洪拦蓄,三峡蓄泄对上游干游寸滩和中下游地区水文情势影响又如何?为了解2010年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水及三峡水库蓄泄水的影响等,分别从2010年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水、三峡水库对洪水的拦蓄、近年来汛末蓄水对重庆主城区泥沙淤积及中下游水文情势影响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2010年; 长江; 暴雨洪水; 三峡水库; 蓄泄影响1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分析1.1 暴雨分析(1)暴雨概况从多雨区的空间分布分析,201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经历“二下二上”4个集中性强降雨阶段,即前2个阶段多雨区位于中下游地区,后2个则位于长江上游偏北和汉江中上游,各阶段降水强度多以大~暴雨、局地大暴雨为主。
具体为①6月中下旬(16~24日)多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水系,最大降雨中心出现在信江和抚河一带;②7月8~15日期间主雨区略有北抬,多雨区主要发生长江中下游干流至两湖水系偏北地区一带,最大降雨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干流区间;③7月15~25日期间,主雨区西进北抬,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最大降雨中心出现渠江;④8月12~25日期间多雨区再次出现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一带。
作者简介:王俊,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长期从事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等领域应用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
(2)暴雨特征①年初降雨明显偏少,春夏季降雨偏多,但空间分布不均。
2010年1~2月长江流域降雨量与多年同期相比总体上偏少2成,其中,长江上游偏少4成,发生严重干旱,但鄱阳湖水系偏多3成。
三峡工程水文说明书

一、洪水计算对洪水、1日洪量、(3-1)日洪量和(6-3)日洪量进行P—Ⅲ型配线得到:349596/ Q m s=洪峰0.1635C v=0.4905C s=对1日洪量进行P —Ⅲ型配线得到:3142.851W m =亿0.1635C v =0.4905C s =对 (3-1)日洪量进行P —Ⅲ型配线得到:33180.848W m -=亿0.1650C v =0.4950C s =对 (6-3)日洪量进行P —Ⅲ型配线得到:363104.483W m -=亿0.1642C v =0.5226C s =由此可以算出各频率下的洪峰流量和洪量,可以求得放大比例:1.781 1.781 1.709 1.533 用放大倍比比例对洪水过程进行放大得到各频率下的洪水过程:由以上表格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到,各频率下洪水过程的曲线:二、泥沙分析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
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威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
但长江的含沙量有季节性差异,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来得大,因此三峡水电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应对,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种方式与目前水电站的一般运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
在三峡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将发生轻度淤积,但主要是填充死库容,影响不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排沙比例会逐渐提高,在80至100年后,将基本达到平衡,不再出现新的淤积,旧有淤积也可以通过由临时船闸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强疏浚等方法清理。
那时水库将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库容,不会对发电、航运以及沿岸城镇尤其是重庆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将缓慢下降。
三峡径流量的粗略计算要点

三峡径流量的粗略计算2003年媒体曾有报导声称三峡大坝“固如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四年后的第二篇稿件该数字改为“千年一遇”。
而到了2008年,又变成了“三峡大坝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年说夺峡大坝防洪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仿佛被愚弄,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或者说三峡大坝原来是一个神话。
今年7月20日,当三峡大坝的九个泄洪闸完全放闸时,三峡大坝的蓄洪防洪的功能似乎变毫无意义。
与邻为壑,与下游为壑已是不争事实。
最后只剩下所谓的“错峰”和“削峰”作用了,就是洪峰的级别降低了,超警戒水面略有降低。
长江委提供数据显示,三峡水库蓄洪总库容为221亿立方米,但长江的总径流量接近一万亿立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水量集中在雨季,因此“三峡工程防洪能力有限,不能包打天下。
官方公布数据应当是准确可靠的,而所谓长江的年径流量也应是三峡段的数据,如果是长江入海口的径流量,那么和三峡水库蓄洪总库容进行比较就毫无意义了,长江入海口的径流量应当是三峡段径流量的数倍。
在苦恼和失望之余,把报纸上公布的数据,用小学生常用的四则运算进行了一些粗略的计算,得出一些惊人数据,供大家进行分析。
长江的年径流量接近一万亿立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水量集中在雨季。
如果进行比较粗略的统计。
把六、七、八三个月算为雨季,共92天,每天以86400秒计。
如以水量占百分之七十,长江的雨季径流量应为7千亿立方米,计算求出雨季平均流量:7000 ÷ 92 = 76.08 亿立方米 (雨季平均每天的径流量)760800 ÷ 86400(秒)= 8.8 万立方米/秒(雨季平均每秒的流量)旱季以百分之三十经流量计算,就应当有3000亿立方米,以旱季273天计,计算求出旱季平均流量:3000 ÷ 273 = 10.98 亿立方米 (旱季平均每天的径流量)109800 ÷ 86400(秒)= 1.27 万立方米/秒 (旱季平均每秒的流量)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峡水库蓄洪总库为221 亿立方米,雨季三天的径流量就可以完全装满,甚至溢出:76.08 × 3 = 228.24 亿立方米所以原来指望三峡水库蓄洪和防洪完全是痴心妄想,最多有调洪作用,但这也存在问题,汛期三峡大坝不断泄洪,使长江长期保持高水位,对支流形成顶托,排洪不畅,延长受灾的时间。
三峡大坝资料

三峡大坝资料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已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
长江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距葛洲坝上游38公里。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
排沙孔分散布置于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
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
水电站厂房位于泄洪坝左、右两侧,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
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E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
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诸多综合措施中的一项关键性工程。
工程建成后,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大大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威胁。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847亿度的年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1/9。
三峡水库蓄水后,川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直达重庆,并有利于库区内发展养殖业。
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前水位抬高110米,瞿塘峡和巫峡江段,水位仅分别抬高38—46米。
除屈原祠、张飞庙和少数石刻需上迁外,其它景点雄姿依旧。
随着水陆交通的改善,将增添如高岚、小三峡、神农架、溶洞群、神农溪、格子河石林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再加上两座现代奇观—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到那时,沿江两岸的仙境画廊与现代科技奇葩交相辉映,景色更加迷人。
它是一个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整个项目预计2009年完工,项目总投资约2050亿元人民币。
建成后将能发电18000兆瓦,相当于18个核电站的发电量。
同时,将改善650公里长江航线的航运条件,使得我国中部地区资源运输条件得到改善。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点击量:963 回复数:0 举报人杰地不灵发表于 2011-05-17 13:32:37三峡水库有三个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见图7)。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均为海拔高程,故在书写时均不再注明”海拔高程”四个字,三峡水库的水位采用的是以上海吴淞口海平面为零点的”吴淞高程”。
图7三峡水库三个特征水位示意图一、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及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172米、175米、177米三个方案。
正常蓄水位愈高,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愈大,但水库淹没及移民数量愈大,泥沙淤积愈难处理,投资愈多,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愈大。
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比较结果符合上述规律,但没有大的本质差别.考虑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是论证阶段经有关专家组、有关部门和地方反复研究,一致推荐的,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初设阶段仍推荐采用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相应的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二、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每年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叫做防洪限制水位,也叫汛期限制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在同样的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防洪限制水位愈低,防洪库容愈大,使防洪调度有更大灵活性;对水库排沙愈有利,从而对库尾回水变动区航道也有利;但减小了汛期的发电水头,对发电不利。
初设阶段,长江委也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140米、145米、150米三个方案.140米方案虽有24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但汛期发电量约损失30~38亿千瓦时,机组出力降低约9%.150米方案,在水库运行初期对库尾泥沙淤积影响不大,但随着水库运用时间的延长,高于145米方案,重庆河段的累积性淤积将增加,工程整治措施的难度有所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