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从长周期看人口死亡率

从长周期看人口死亡率

从长周期看人口死亡率这方水土2012.1.16与毛泽东主席相关联的新中国的一切重大事件,无不成为某些群体抨击的话题,尤以五六十年代几件事炮火击中。

其中,六十年代人口死亡数字更被妖魔化得血腥吓人,以致极少数有话语权的人把整个毛泽东时代都描述得活不下去。

真实的历史究竟怎样?有此心病的大概不止我一个。

闷起来昏天黑地看各种资料各种文献,累成如下图表,使我了然于心。

一、新中国(1949~1990)人口死亡率快速持续下降图1:我国1949~1990年人口死亡率图示图1表1显示: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健康状况的起点是人口死亡率20‰、平均预期寿命35岁。

2、纵观1949-1990年四十余年,除1960年外,我国人口死亡率呈快速持续下降趋势。

195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为18‰,以后逐年递减。

解放后仅仅七八年的时间,人口死亡率就降至10.80‰,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到57岁,整整增长了22年!那一年恰是1957年。

3、它也记载了60年代令人扼腕叹息的曲折。

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和严重的政策失误,我国人口死亡率在1959年回升至14.59‰,1960年达到惊人的25.43‰。

图1表1显示出局面很快得到扭转,1961年人口死亡率回落到14.24‰,1962年人口死亡率降至10.02‰。

此后加速下降。

4、到1975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达到了68.2岁,人口死亡率降到7.32‰,而发达国家直到1980年死亡率还在9.0‰(见表2)。

到1980年,我国主要人口指标已经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国人口统计年鉴1985》;《中国卫生年鉴1990》;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钱信忠主编《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等等。

科技出版社1984.12人到七十不算稀!这就是毛泽东主席留给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命遗产。

历史是以百年纪的。

抓住一个时点去概括评论甚至否定一个时代,一定失之偏颇。

追溯中华民国38年,比之新中国38年,比较1911~1990年八十年,中国人口的生死变迁就更加了然。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吸烟是患肺癌主因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迅速上升。

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指出,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大幅攀升,分别上升了465%和96%。

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过去30年肺癌上升465%肺癌发病率每年增近27%吸烟是肺癌发病的首要高危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男性吸烟率集中在25岁—44岁和45岁—64岁人群。

国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戒烟10年,患肺癌的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降低一半。

中年以前戒烟,可减少90%以上归因烟草的危险。

对吸烟者来说,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当然越早越好。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吸烟可致13种癌症专家称,有明确证据显示吸烟导致的癌症有13种,包括肺癌、喉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白血病、肾癌、膀胱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被动吸烟导致的癌症有肺癌和白血病。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程书钧院士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立包括禁烟在内的健康教育课。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建议,55岁以上人群至少接受一次胸部CT检查而不是胸部X光筛查,尤其是吸烟超30年,每天吸烟超20支的高危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胸部CT检查。

给你提个醒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

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而患肺癌的危险将增加30%。

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吸烟年数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对于没有吸烟史的非高危人群,要想科学预防肺癌,除了要做到拒绝被动吸烟、重视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家庭装修后保持通风换气之外,也应每年进行定期体检筛查。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也可患肺癌王利民建议将高温爆炒的烹饪方法改成清蒸、水煮等温和一点的方法;另外可以多摄入维生素A、胡萝卜素、蔬菜、水果等含抗癌物质较丰富的食物。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说起让人害怕的病很多人都会想到“癌症”但有一种病,比癌症还危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那就是--「中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数据来源:the Lancet值得关注的问题:1、中国人的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

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目前最影响国人健康的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2、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的第3位爬到了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而且仍在继续攀升。

这和老龄化有关,也和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导致三高和肥胖增多有关。

3、肺癌正在成为新的健康杀手。

与1990年相比,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28.2%,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通俗理解为因疾病早死和残疾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排名从当年不起眼的第14位骤然上升到了第4位。

这和空气污染、老龄化不无关系。

此外,肝癌也从第11位升至第7位。

4、高血压的威胁不可小觑。

光是2017年,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254万人,其中96.7%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5、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要死因的第5名。

这也和老龄化、三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中风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血管性痴呆。

2008_2017年中国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专率趋势性分析_任永成

2008_2017年中国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专率趋势性分析_任永成

通过对死亡监测数据的分析,卫生工作者在探索人群健康状况变化规律的同时,不仅能实时确定和调整卫生工作重点,获得疾病预防控制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对实现全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增加所带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1]。

提高死因数据分析质量,对改善发展中国家卫生干预重点、减少可预防的死亡至关重要。

1987 年,中国卫生部建立了生命登记制度,对死亡发生和原因进行记录,到2005 年该系统已经覆盖了41 个城市站点和85 个农村站点,覆盖30 000 ~70 000 的人口; 2006 ~2012 年国家设立包含161 个监测点的死因监测系统,至2013 年该系统已扩充到605 个检监测点[2]。

目前中国死因数据的覆盖面和可信度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研究以卫生部提供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分析2008 ~2017 年中国前五位死因的长期趋势,以期找到干预重点,为制定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数据来源及研究内容死因及死亡专率数据来自于2009 ~2018《中国统计年鉴》,由中国卫生部提供,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

原始数据来源为逢“0”年份的全国人口普查和逢“5”年份的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 其余年份为基于全国人口的抽样调查,抽样样本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

人口抽样调查以省级为单位,包括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包括港澳台) 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具体抽样方法参见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部分的“资料来源”简介。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疾病谱、死因等。

疾病定义依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城市和农村死因数据,按性别和城乡地区分层分析影响中国居民死亡的前五位死因顺位及趋势。

1.2 统计学处理死亡数据的整理采用Excel 365。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我国34个省份从1990年-2017年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的研究。

这25种病因的死亡率为149/10万人,平均的死亡年龄为58岁。

死亡概率较高的前五名省份分别为西藏、河北、河南、贵州、黑龙江;后五名为香港、澳门、台湾、上海以及北京。

我国国民的“头号杀手”--中风该研究根据患者因某种疾病少活多少年的年数,分析了1990年以及2017年我国国民的十大死亡原因。

2017年的死亡原因变化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症、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道路交通和食管癌。

而1990年的死亡原因从高到低排列。

分别为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胃癌、肝癌、肺癌、道路交通以及自残。

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中,中风居于我国国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比因癌症致死的概率还要高。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我国感染性疾病的致死风险在逐渐降低,各种慢性病的致死风险逐渐上升。

而因癌症死亡的第一癌肿也转变为肺癌,肝癌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死亡风险也逐年上升。

中风的其中一项后遗症与血管性的痴呆也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据世卫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中风病例大致为500余万,因中风死亡的人数为196万人。

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指的是大脑血管病变或者血流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弥散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中风一般与患者的年龄、有三高疾病的患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的不良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于家族病史、年龄增长等诱因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以及控制自己的三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疾病基础的人群来讲,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应该限制食盐、脂肪的摄取、适当地进行运动、以及定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高血脂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高脂类食物的摄取;高血糖患者也需要长期控制自己的饮食。

我国死因谱顺位的变化

我国死因谱顺位的变化

我国死因谱顺位的变化
我国死因谱顺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人口结构变化、医疗水平提高、环境污染等多个因素。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死亡率逐渐上升,这导致我国死因谱整体呈现出老年化趋势。

其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一些传染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新兴疾病和慢性病的死亡率却呈上升趋势。

再者,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影响着死因谱的变化,例如某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与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一定关系。

此外,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外部因素也对死因谱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死因谱顺位的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人口结构、医疗水平、环境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死因谱的变化也将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而据1994年统计,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包袱,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1998年为例,我国因病、伤残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
1997年美国糖尿病的直接费用(医疗支出)411亿美元,间接费用(误工、劳动力损失)540亿美元。我国每年4000多亿元医疗卫生开支中,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约为188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总卫生费用的4%。
慢病是可以通过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的
世界医学研究表明,在慢病的形成的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也就是说,人们对慢病发病率上升诸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疾病流行病学因素是主要方面,是可控的因素,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遗传性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较难干预,居于其次的地位,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我国每年死于高血压并发症者在150万人以上,致残人数达百万之多。
负担重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达到60%以上
慢性非传染疾病是今后我国居民主要疾病负担,北京市居民存款目的中养老占11.3%,而预防意外事故和大病医疗的占到23.3%
“疾病是贫困的第二位原因”,目前国民经济增长为7-8%,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5-7%,
致残率高
在1998年调查资料中,城市居民残障率达16.79‰(大城市达18.92‰),中重度占54.8%。而在行走和起居方面中重度失能占50%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慢性病患病率日益增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是造成失能、残障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或非结核感染性疾病。

自1987年起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进入城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且稳定增长;自1997年农村人口出现类似的情况。

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结核病滑出前十位死亡原因。

自1992年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导致死亡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事儿于13年后出现于农村居民。

神经系统疾病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图1)。

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图1A)。

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

对于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

呼吸系统疾病在过去29年中一直是第四位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起增加至与心脏疾病同样的排名;然而,并未像心脏疾病一直呈增高趋势,其保持稳定水平。

在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一直是第五位死亡主要原因。

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与城市人口情况类似,1982年至1986年期间,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农村人口排名第一,1987年减少一半,之后在过去8年中轻微增加(图1B)。

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是第四位死亡原因,1987年起增加双倍,之后15年成为首位死亡原因,随后除2005年,在最近9年中均大幅度下降。

过去29年中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非常相似,2004年之前均低于农村居民。

2002年小幅度下降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自2003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分别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死亡原因,其水平几乎相同。

2010年在中国农村居民观察到主要慢性疾病增加趋势,由1982年443.1人/十万人增加至2010年489.4人/十万人。

关于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的数据发表于自1998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城市和农村地区男性及女性前十位死亡原因见补充附录中表A3-A6,关于死亡前五位原因比例趋势比较见图2。

在过去23年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城市男性人口中排首位(图2A),均比同年城市女性人口高(图2B);而对于城市女性人口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通常排首位。

剩余死亡模式在城市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中类似。

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1988年至2010年逐渐增加,2001年替代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男性人口排名首位(图2C),而在农村女性人口中,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率每年均高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图2D)。

农村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剩余死亡模式类似。

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10大主要死亡原因的相对比例见图3A,这些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28.2%)、心脏疾病(22.3%)、脑血管疾病(21.6%)、呼吸系统疾病(11.8%)、损伤和中毒(6.6%)、内分泌和代谢疾病(3.1%)、消化系统疾病(2.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感染性疾病(1.2%)和神经系统疾病(1.0%)。

恶性肿瘤中,肺癌(28.2%)、肝癌(22.3%)、胃癌(21.6%)、结直肠癌(11.8%)、食管癌(6.6%)、乳腺癌(3.1%)、白血病(2.9%)、膀胱癌(1.2%)、宫颈癌(1.1%)和鼻咽癌(1.0%)是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A)。

2010年农村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及相对比例完全不同,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5.0%)、恶性肿瘤(24.7%)、心脏疾病(19.1%)、呼吸系统疾病(15.1%)、损伤和中毒(9.1%)、消化系统疾病(2.5%)、内分泌和代谢疾病(1.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1%)、感染性疾病(1.1%)、神经系统疾病(0.7%)。

恶性肿瘤中,肺癌(27.2%)、肝癌(22.3%)、胃癌(18.7%)、食管癌(16.3%)、结直肠癌(6.7%)、白血病(2.8%)、乳腺癌(2.4%)、鼻咽癌(1.7%)、宫颈癌(1.0%)、膀胱癌(0.9%)为前十位肿瘤类型(图3B)。

如附录表A7所示,2004-2005年肺癌成为首位癌症死亡原因,1990-1992年排名第三,1973年-1975年排名第四。

2010年城市人口(图4A)和农村人口(图4B)不同年龄组死亡模式类似。

年龄小于40岁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和中毒,这不包括小于1岁的新生儿。

2010年,超过20%的30至74岁中国人死于癌症。

不包括小于4岁的新生儿及围产期婴儿,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而感染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总体下降。

上述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在过去近30年中超过85%的死亡归因于以下五种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其他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等。

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原因被认为与烟草相关,我们注意到中国近30年来的烟草相关死亡率大幅度增长。

2010年,中国估计有28.1%成年人(52.9%男性和2.4%女性)为现时吸烟者,即中国估计有301百万现时吸烟者,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者(N Engl J Med 2011; 364: 2469-2470)。

此外,估计72%的非吸烟者包括180百万儿童暴露于二手烟;中国戒烟率非常低,只有11%吸烟者成功戒烟,82%吸烟者从未考虑戒烟(Lancet 2011; 377: 1218-1220)。

据估计,吸烟是2005年大约673000中国成人过早死亡的原因,归因于吸烟的男性死亡数多于女性(N Engl J Med 2009; 360: 150-159)。

此外,男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癌,女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实际上,肺癌近年成为中国最常见的癌症。

大约有153百万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但是只有24%的人知晓其患病,只有19%的人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Circulation 2008; 118: 2679-2686)。

更遗憾的是,只有24%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只有不足5%的所有高血压患者能够完全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人如此之低的的控制率可能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风险有关。

据估计在中国大约2.11百万心血管死亡由高血压引起,其中1.15百万人为过早死亡。

此外,0.22百万心血管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前期,其中0.12百万人为过早死亡。

所有高血压相关死亡中,心血管疾病死亡超过80%(Lancet 2009; 374: 1765-1772)。

过去近30年中,运输方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事故及损伤的新模式,而迅速都市化对于促进这种趋势起关键作用,尤其是交通相关及职业事故、损伤。

交通相关损伤、自杀、溺水和高空坠落占所有损伤死亡的79%;农村损伤死亡率是城市的两倍,男性损伤死亡率为女性的两倍。

我们的显示显示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第五位主要死亡原因,大约占中国所有死亡的5~10%。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城乡移民国家,导致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191百万增加至2009年的622百万,预计接下来的10年将会有另外200百万城乡移民者。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达51%,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化导致人类行为、饮食及社会结构改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精神障碍等有重大影响(Lancet 2012; 379: 843-852)。

鉴于饮食及体力活动的改变,城市居民成人高血压和儿童超重、肥胖率几乎为农村居民的两倍便不足为奇。

早期的研究报道了中国城市化相关的饮食和体力活动改变伴随癌症增加,而城市和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非常不同。

城市化也会导致精神疾病,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7%的中国成年人患有一种或更多种精神疾病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