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蟋蟀在时报广场_教案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12.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蟋蟀(xī shuài):北方人俗称蛐蛐。
搜集(sōu):搜寻聚集。
琴弦(xián):亦作“琴絃”。
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
霓虹灯(ní):灯的一种。
在真空中玻璃管内充入氖或氩等惰性气体,两端安装电极,通电后发出红色或蓝色的光。
多用做广告灯或信号灯喧闹:声音大而热闹。
铃铛:líng dāng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
赎回(shú):用财物换回。
攒下(zǎn):积下。
÷孤苦伶仃:(líng dīng)孤单困苦无依无靠镍币(niâ):镍质的货币。
忧郁:愁闷。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报酬(chóu):作为报偿付给出力者的钱或实物。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弥漫:(mí)(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涟漪lián yī细小的波纹唠唠叨叨(lāo dao):闲聊或漫无目的地说个不停。
萦回:盘旋往复。
三、课文朗读:四、课文导语:五、常识(分发)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
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
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七年级语文下册《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作者及文学背景。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及语言特色。
2.2运用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把握与拓展。
2.2课文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1.2简介作者及文学背景。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探讨3.2分析课文结构,讨论语言特色。
4.课堂讲解4.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4.2分析课文主题,拓展相关内容。
5.课堂练习5.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5.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6.2拓展相关话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拓展练习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3.相关文学作品、文章。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练习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是否适量,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七、教学拓展1.以《蟋蟀在时报广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3.开展以自然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设计2:蟋蟀在时报广场

第12课《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
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思考、发言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点】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教学难点】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几幅纽约街头的图片录音带等。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字词积累。
2.故事情节。
3.主题。
二、深入理解1.播放歌曲《天堂》、《想家的时候》。
2.指导朗读,说说这首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3.提问:你能说说蟋蟀为什么在成功后却并快乐吗?4.师讲解: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入这个城市。
比如,许多民工虽然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来,就是这个原因。
在蟋蟀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了自由,他的演唱要受人安排。
5.举例子来阐释“边缘人”的心理。
(西方现代文明固然能给人带来丰裕的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因此,对于那些心地纯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他们更向往的是人类古老的乡土家园)三、续写练习1.准备活动讨论:假如蟋蟀回到了故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观点一:蟋蟀会后悔回到家乡。
观点二:蟋蟀适应乡下宁静,自由的生活。
观点三:短时间内它不会后悔,久而久之,会有悔意,但仍会在乡下生活下去。
时代广场的蟋蟀教案

时代广场的蟋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兴趣。
2. 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角色。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一本关于友谊和冒险的故事。
2. 讲述故事背景,时代广场是纽约市的一个繁华地方,蟋蟀柴斯特生活在这里。
3. 介绍主要角色:柴斯特、亨利、塔克和菲利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于友谊和冒险的理解。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色,了解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章:蟋蟀柴斯特的冒险开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柴斯特的冒险起因。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讲述柴斯特在时代广场的日常生活。
2. 介绍柴斯特如何遇到亨利、塔克和菲利普。
3. 描述柴斯特的冒险起因。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相关段落,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柴斯特的内心想法,理解他为何决定开始冒险。
3. 让学生讨论他们如果在柴斯特的位置,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第三章:柴斯特与新朋友的冒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柴斯特与新朋友们的冒险经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述柴斯特与亨利、塔克和菲利普一起经历的冒险。
2. 分析角色间的互动和友谊。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相关段落,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柴斯特与新朋友们的互动,讨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
第四章:柴斯特的困境与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柴斯特在冒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2.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内容:1. 讲述柴斯特在冒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2. 分析柴斯特如何克服困境,实现成长。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相关段落,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柴斯特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以及如何勇敢应对。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_教案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围绕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语言的运用体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3.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2. 读顺文,注意根据不同对象声情并茂地朗读。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乔治·塞尔登曾经养过一只“蟋蟀”,那只蟋蟀躺在《蟋蟀在时报广场》里。
40余年过去了,那只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鸣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动,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
在它的叫声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了解人性的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当代新童话标本的《蟋蟀在时报广场》。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梗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
2. 时报广场除了有蟋蟀,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在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四、交流讨论1. 关于角色①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蟋蟀切斯特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马里奥的父母②正直的蟋蟀、精明的老鼠、宽厚的猫儿,无不形象鲜明,生动可爱。
如果说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是城市流浪者的拟人化形象,那么蟋蟀切斯特无疑是乡村流浪歌手的化身,小学生马里奥一家则是城市贫民的代表。
切斯特,他的名字足以证明他是一只具有较高音乐天赋的蟋蟀。
因为他的名字是柴可夫斯基与李斯特两位音乐家名字的混合。
这不过是作家给他贴上的醒目标识,使我们不致将他与别的蟋蟀混同起来,其实他本人并没有那方面的自信,他最多能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乡下的歌手。
他为清澈的露珠欢呼,为芬芳的花朵歌唱,为寒冷与饥饿悲鸣,一切都来自他天然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蟋蟀在时报广场》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卡片(包含重点词语和句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型。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5. 拓展训练:(1)学生进行课后练笔,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庭作业: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future teaching 效果。
时代广场的蟋蟀 教案

时代广场的蟋蟀教案教案标题:时代广场的蟋蟀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探索蟋蟀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蟋蟀的生态特点和适应能力。
2. 城市环境对蟋蟀生存的影响。
3. 设计并进行蟋蟀的实地观察和实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时代广场的繁华景象,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时代广场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是否有动物能够生存?知识讲解:1. 介绍蟋蟀的生态特点和适应能力,包括体形、生活习性、食物需求等。
2. 分析城市环境对蟋蟀生存的影响,如光污染、噪音、建筑结构等。
实地观察:1. 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适合观察的城市环境(如校园花坛、公园等)。
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并记录所选环境中是否存在蟋蟀,以及它们的数量和活动情况。
实验设计: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城市环境对蟋蟀生存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变量(如光照、温度、噪音等),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数据分析与讨论:1. 学生整理和分析实地观察和实验数据,讨论城市环境对蟋蟀生存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城市环境,为蟋蟀等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总结与展示: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2. 评价学生在数据分析与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总结与展示环节中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观察和实验,探索其他城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区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时代广场的繁华景象。
七年级语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蟋蟀的兴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述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蟋蟀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简要介绍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生字词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蟋蟀的故事。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蟋蟀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蟋蟀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述的场景。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围绕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语言的运用体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3.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 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2. 读顺文,注意根据不同对象声情并茂地朗读。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
乔治·塞尔登曾经养过一只“蟋蟀”,那只蟋蟀躺在《蟋蟀在时报广场》里。
40余年过去了,那只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鸣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动,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
在它的叫声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了解人性的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当代新童话标本的《蟋蟀在时报广场》。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梗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
2. 时报广场除了有蟋蟀,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你对他们的
认识。
在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
四、交流讨论
1. 关于角色
①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蟋蟀切斯特音乐教师斯梅
德利先生马里奥的父母
②正直的蟋蟀、精明的老鼠、宽厚的猫儿,无不形象鲜明,生动可爱。
如果说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是城市流浪者的拟人化形象,那么蟋蟀
切斯特无疑是乡村流浪歌手的化身,小学生马里奥一家则是城市贫
民的代表。
切斯特,他的名字足以证明他是一只具有较高音乐天赋
的蟋蟀。
因为他的名字是柴可夫斯基与李斯特两位音乐家名字的混
合。
这不过是作家给他贴上的醒目标识,使我们不致将他与别的蟋
蟀混同起来,其实他本人并没有那方面的自信,他最多能意识到自
己是一名乡下的歌手。
他为清澈的露珠欢呼,为芬芳的花朵歌唱,
为寒冷与饥饿悲鸣,一切都来自他天然的情感。
塔克老鼠与哈里猫,
这两个“纽约佬”有相当丰富的生存经验、技能和阅历,他们熟悉
都市犹如切斯特熟悉乡下一样。
乔治·塞尔登将城市人的精神及习
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塔克老鼠与哈里猫活脱脱就是两个纽约的居民。
他们具有看风使舵的本领,凡事都能找到于己有利的一面,我们完
全不用担心切斯特会被这两个纽约佬教唆坏了,或者遭到他们的算
计。
塔克老鼠与哈里猫的本质不坏,他们不过是沾染了一些城里人
的恶习而已。
2. 关于故事
①概括情节并无唯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切斯特初到纽
约、初露才华、误食钞票、答谢朋友、引发大火、广场音乐会,塔
克友情资助、指导学唱等。
②情节曲折动人。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节告诉读者:友谊助
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
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
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
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
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
一个一无所有
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
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
他的成功完
全来自真情:是马里奥使得无家可归的切斯特有了归宿;是素不相识
的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发现了切斯特的音乐才能,又是他的宣传,
使切斯特家喻户晓,“人们积聚在报摊周围听切斯特演奏”,切斯特很
快就成了广播和电视里的“新闻人物”。
切斯特能够成为“纽约最著
名的音乐家”,还得力于塔克的帮助,“他认定蟋蟀切斯特是很有才能
的。
他告诉切斯特,才能是宝贵的东西,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掉”。
塔克自告奋勇做切斯特的“业务经理”,并“指导切斯特跟着收音机
更好地学习人类的音乐”。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切斯
特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作者通过蟋蟀切斯特的成功,热情地讴歌了
友谊与真情。
作者把蟋蟀切斯特在纽约的遭遇写得曲折而又深切感
人。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讨、鉴赏课文
1.文章中哪些描写显示了切斯特对朋友的忠诚?
文中有很多,只要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即可。
2.课文中关于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描写有何特色?
文中共有4次相关的描写,仔细精读品味。
第1次与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
第2次与塔克老鼠与哈里猫。
第3次与马里奥一家。
第4次广场音乐会。
作者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如“马里奥的妈妈从来
没有见过报摊周围挤满了这么多人……这一天,为了听切斯特演奏,有
七百八十三人上班迟到”。
蟋蟀的演奏传到了大街上,“行人全都停下来
倾听……在歌声飘荡萦回的那几分钟里,时报广场像黄昏时候的草地一
样安静”。
这些都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详略结合,侧面描写为主,是描写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特色。
3.切斯特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作者的意图何在?
作为一个乡村流浪歌手,蟋蟀切斯特虽然在纽约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这是一个带有世界性
的问题,在中国也有不少这样被称作“边缘人”的问题。
正因为切斯特
在乡下生活惯了,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他虽然成了
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但却感到失去了自由,“他一向喜欢自由自在地歌
唱,不习惯在规定的时间演奏规定的节目,也不喜欢别人盯着他看”。
因
此他怀念家乡的生活,“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
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
正是这些原因使切斯特“念念不忘乡下的
生活”。
作者的意图可由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如:乔治·塞尔登在一个夜晚路过地铁车站时听到了一声蟋蟀的鸣叫,就想起了遥远的康
涅狄克州,他的故乡。
读一读余光中、鲁迅、黑塞·希门内斯……这些
经典作家关于故乡的文字,我们就知道故乡是什么地方了。
这只蟋蟀使
我们找回了家的感觉。
上路吧,跟着这只能找到快乐源泉的蟋蟀,走吧
走吧走吧。
所有获得成功、远离家乡,或生活在不幸中的人都应听听这
只蟋蟀的鸣叫。
惭愧,或者感动。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