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初中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8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9【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离骚节选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离骚》选段,使学生了解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诗歌的魅力;4.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离骚》选段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摩屈原在《离骚》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屈原和《离骚》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该诗歌作品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预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让学生对于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由教师分发的《离骚》选段,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欣赏分析(15分钟)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讨论《离骚》选段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进行指导和评价。

5. 创作赏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离骚》相关的创作作品,如音乐、绘画等,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分析。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要复习和整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离骚》选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创作赏析能力表现不够突出,可能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方式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感受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其浪漫主义风格。

3.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出《离骚》。

2.屈原简介
介绍屈原的生平、成就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4.文言字词和句式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5.诗歌内容解读
(1)逐段讲解诗歌内容,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分析屈原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孤独悲愤等。

6.浪漫主义风格赏析
(1)介绍浪漫主义的特点。

(2)从想象丰富、象征手法、抒情强烈等方面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7.爱国情怀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2)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文言知识、浪漫主义风格和爱国情怀。

9.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短文。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一、导课中国诗歌王国,诗歌成就最高在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里吗?对,在先秦。

现实主义的源头,孔子编纂的《诗经》,那么浪漫主义的源头,是什么呢?《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而西汉刘向辑录的《楚辞》里,成就最高的是屈原;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最高的首篇是《离骚》。

今天,我们就追随伟大诗人的脚步,一起来欣赏我们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抒情诗,屈原的《离骚》。

二、解题《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晚年的作品。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五种: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即离骚,遭忧。

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

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⑥王逸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说法最可信的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

——《百度百科》三、作者(中国历史上纪念一个人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物喻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可谓引喻之妙。

以下是离骚节选优秀教案,随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
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