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赏析
课外长篇文言文精选

课外长篇文言文赏析文章一:《离骚》《离骚》为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所写,骚体诗之巅峰。
它以屈原自身遭遇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与抗争。
此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奇特的想象,寓言式的描绘出一个风华正茂的英雄形象,寄寓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其辞藻华美、感情激昂、寓意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离骚》,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还能领略到楚辞艺术的魅力,对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二:《陈情表》《陈情表》为晋代李密所写,以孝道为题材,表达了李密对祖母的孝敬和报答之情。
文章以李密自述的形式,讲述了他幼年失孤、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故事,以及他在蜀汉和晋朝的特殊经历。
李密在文章中表示,尽管他知晓晋朝的政策,但他因祖母病重,仍决定放弃一切,返回家乡照顾祖母。
这种孝道精神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价值,也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的美德。
阅读《陈情表》,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密的孝道精神,还能领略到古代散文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方式。
文章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为宋代范仲淹所写,以岳阳楼为题材,描绘了楼台周围的景色和人物活动。
文章以精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
同时,范仲淹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岳阳楼及其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阅读《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还能领略到古代散文的优美和意境深远。
文章四:《赤壁赋》《赤壁赋》为宋代苏轼所写,以赤壁之战为题材,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抒发了苏轼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烈场面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同时,苏轼在文章中也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自由、正义和人性的追求。
阅读《赤壁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还能领略到古代散文的深邃和意境悠远。
文章五:《长恨歌》《长恨歌》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和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50 训俭示康

一、趣文导读僻性畏热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目无裘而服葛,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日:“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芘体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日:“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一个穷人去走富亲戚,无毛皮衣服,只能穿葛麻做的单服。
这人爱面子,恐富亲戚见笑,冬日里带上一把扇子,席间不住摇扇,对众宾客说:“我这人就怕热,即使冬日也喜欢取凉。
”酒席完后,主人看出了穷亲戚的做作,便请他留宿,并迎合他的做作劲,用单被篾席,在池畔亭台的风凉处搁铺,让他住下来。
这穷亲戚不便再改口,只得暗暗叫苦。
半夜后,天气更凉,穷亲戚只得披了薄被起来走动以御寒,不料失脚跌进池中。
主人来看他,惊问怎会跌入池中的,穷亲戚冻得直打哆嗦、但还是死要面子说:“我怕热怕得厉害,即使冬月里睡在凉亭中,也还想洗一洗凉水浴。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二年进士。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文言原文】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选自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古今对碰】【作品赏析】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47 农夫耕田

一、趣文导读说大话主人谓仆曰:“汝出外,须说几句大话,装我体面。
”仆领之。
值有言“三清殿大”者,仆曰:“只与我家租房一般。
”有言“龙衣船大”者,曰:“只与我家帐船一般。
”有言“牯牛腹大”者,曰:“只与我家主人肚皮一般。
”【译文】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外须说几句大话,替我装出一些体面。
”仆人答应了。
正赶上有人说“三清殿大”的,仆人说:“只跟我家的房子一样大。
”有人说“龙衣船大”的,仆人说:“只跟我家的小船一样大。
”有人说“牯牛肚子大”的,仆人说:“只和我家主人肚皮一样大。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浑然子》,明代张翀撰。
张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7 世纪,字子羽,号浑然子,图南,江都(今江苏南京) 人;一作江宁(今南京) 人。
【文言原文】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行者的实践,农夫与行者的对话,揭示了多方面的道理。
例如: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胜于说教,事非经过不知难;要学会动脑,不能快速否定别人的想法或做法。
三、强化训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农夫耕于.田()②数息.而后一锄()③予莫知所以..耕()④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⑤未及移时..()⑥气竭.汗雨()⑦且仆.于田()⑧乃子之术误.矣()⑨欲速则不达.也()⑩行者服而退.()2.翻译。
(10分)①甚矣,农之情也!②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③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④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预备课外文言文1-6讲义解析版

1 自相矛盾一、趣文导读相称一俗汉造一精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无一不备。
客至,问曰:“此中若有不相称者,幸指教,当去之。
”客曰:“件件俱精,只有一物可去。
”主人问:“是何物?”客曰:“就是足下。
”(选自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译文】有个平庸的人建造了一所精美之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没有一样不具备。
客人来了,主人问道:“室中如有不相称的,请你指教,以便去掉。
”客人说:“件件都精致,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去掉。
”主人说:“是什么东西?”客人说:“就是你。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文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说难》)【古今对碰】【作品赏析】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三、强化训练(共2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 誉.之曰()② 以.子之矛()③ 或.曰()④ 何如..()⑤ 夫.不可…… ()⑥ 同世而立.()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⑧ 物莫.能陷也()⑨ 吾矛之利.()⑩ 于物无不陷.也()【答案】① 赞美。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2 师旷问学

一、趣文导读聋哑二人聋哑二人,各自韦。
聋者见哑者,求哑者唱曲。
哑知其聋也,乃以唇开合而手为按节状。
聋者侧耳倾听良久,见哑者唇止,即曰:“久不闻佳音,今番更进。
”【译文】聋哑两人,都自我安慰。
聋子见了哑巴,要求哑巴唱歌。
哑巴知道他是个聋子,就做出嘴巴一张一合,并且用手打着节拍的样子。
聋子侧着耳朵,仔细地听了好长时间,看见哑巴的嘴唇合上,就说:“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优美的歌声了,现在我得到满足了。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一问一答,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
人的一生是一个学无止境过程,终身学习,将会受益终生。
这里,师旷做了个比喻,他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刚刚出来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最后,他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这个问句是点题。
师旷很巧妙地说明,年纪大了的人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的正午阳光,但是点着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走路强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知识梳理】三、强化训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⑤何.不秉烛乎()⑥如.秉烛之明()⑦孰.与昧行乎()⑧善.哉()⑨欲.学()⑩臣闻.之()2.翻译。
(10分)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何不秉烛乎?③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⑤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5. 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6.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强化训练参考答案:1. ①向。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一、重点篇目及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 “蕃”通“繁”,多。
如“可爱者甚蕃”。
2. 古今异义。
- 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境:古义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九下)文言文翻译简析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符子》[翻译]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说明】这则故事讽刺的是墨守成规。
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原因就是郑人没有注意到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规律,不知变通,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它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风云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斗。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何岳轶事

1 何岳轶【文章主旨】《何岳轶事》通过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小事,表现了他不贪财,不取意外之财的的好品质。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赏析】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何岳轶事》应该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写人、叙事的散文。
文中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拾金不昧,不贪财的美好品质。
语言简练,叙事通畅,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林积拾珠不昧林积,南剑人。
少时入京师,至蔡州,息旅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 逸至其父墓前,伏地而卧。牵挽鞭笞皆不起,惟长鸣。村 人闻是事,来视,忽刘某邻叟愤然至,以杖击牛曰:“曩 昔渠父堕河,使随波为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 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且留此一坟,岁需祭奠,为董氏子孙累,汝罪大矣。就死 汝分,哞哞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 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 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