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会与王室权利之谜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和教权是两个重要的权力机构。
王权代表着政治和世俗的权威,而教权则代表着宗教和精神上的权威。
这两个权力机构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王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中世纪的王权源自古罗马帝国的遗产,但在中世纪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首先,中世纪的王权是继承性的,即由君主家族世袭而来。
这种继承性的特点使得王权在社会中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中世纪的王权享有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国王被视为上帝任命的统治者,具有神圣的地位。
他们承担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并对国家事务做出最终决策。
第三,王权还拥有军事力量,并控制着领土和资源。
国王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此外,国王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机构来规范国家的运作,确保权力的稳定和延续。
二、教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由天主教教廷所代表。
教廷是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威机构,总部设在罗马。
教廷的首领是教皇,他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
教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权宣称拥有绝对的宗教权威。
教皇被视为上帝代表的代表,他有权解释和制定宗教教义,并对信徒的信仰和行为进行约束。
其次,教权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土地。
教廷通过独特的经济体系,如十字军东征和教会奉献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
这使得教皇和教廷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第三,教权还通过宗教法庭来维护神权。
宗教法庭是教廷设立的专门法院,负责审判宗教罪行和异端行为。
这种法庭的存在使得教权能够对信仰异端和异教徒进行打击和镇压。
三、王权与教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王权和教权在某种程度上互相依存。
王权需要教权的祝福和宗教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教权则需要王权的支持和保护来维护自己的教会权威。
此外,王权和教权经常会因为权力和利益的竞争而发生冲突。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
欧洲中世纪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
在中世纪的西欧,可以说教会这一宗教势力与政权同时作为了政治力量。
教会以上帝之名,政权以世俗之名,二者间由最初的相互依靠,合作走向了敌对的局面,但同样作为统治工具,两者应当是始终统一的,而彼此之间利益的对立又让两者关系有了不一样的微妙变化。
在这里,我想以教会势力的发展为线索将两者斗分为三大阶段,即教会势力的起步,鼎盛及衰落。
首先,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中世纪西欧的黑暗与二者之间的矛盾摩擦十分不开干系的,政权的镇压与教会的压迫让中世纪成为西欧的黑暗时期已是事实,在这里也不赘述。
然而,正是因为两者起初的共同相互需要,也为早起的西欧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稳定的基础。
“统治阶级为稳定统治,给自己的统治罩上一层神秘的光圈,使人民安于天命,企图借助神权来强化自己的统治。
于是,统治者开始不断向教会供奉土地,粮食和金银财宝,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会经济。
”例举基督教例子来说,米兰敕令的颁布绝对是不得不提的,自此罗马君主对基督教大力扶持,基督教也因此从一个被犹太教赶出庙堂并屡受罗马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公开、合法的宗教,走上了正式发展的历程。
这对早期的宗教发展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后来又在法兰克首领克洛维征服各地中,要求被征服地百姓放弃原有的原始多神教信仰,统一信仰基督教,对于即巩固了基督教的稳定地位,又统一了信仰,为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苦难以及生老病死等问题的困惑的解决给了希望,更加利于政权的统治。
而另一方面,教会也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说白了,是教会企图得到政权的庇护。
虽然两者是相互利用,但的的确确稳固了中世纪初期的统治。
随着政权对教会势力的进一步依赖到了11-14世纪,天主教会势力逐渐增强,教权企图与皇权分庭抗礼。
王权与教权

互为依存
强化王权;
•教会为获得国家的 •丕平篡位 大力扶持,以发展壮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 大自己 卡诺莎觐见
•奠定教皇国基础, 并使罗马教会掌 握了世俗权力
教皇当时完全摆 脱了世俗君主的 控制,具备了与 之抗衡的能力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于 世俗政权
相互斗争、 1 1 ~ •教会权势的膨胀; 教权高于王 1 3 世 •王权的衰弱 纪 权 1 3 世 •13世纪末叶,十字 军运动失败导致教 相互斗争、 纪 以 后 权衰弱; 王权上升、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教权衰微
王权与教权
合作 争斗
王胜教衰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1、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以获得国家 的大力扶植。
(西欧)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 态发展出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 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 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 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 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
13课
14课
三、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 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 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 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 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 ;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 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 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主教叙任权 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 – ——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 主教叙任权之争暂告中止
二、卡诺莎觐见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1、背景:11世纪起,教会权势膨胀,王权软弱
在英国教堂君主,首的关系相

在英国教堂君主,首的关系相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经济对英格兰以后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英格兰王权与基督教教权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英格兰王权与教权关系是处于联合和斗争的“二元对立、统一”特定状态当中。
基督教保证了王权的合法性,王权对教会给予庇护,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二者在封建的经济、政治权益上有“天然的”矛盾,二者也因此展开激烈的斗争。
二者联合与斗争的最大影响是加速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国作为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对于它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国的王权世俗权威在中世纪被确立和强化,基督教又时时刻刻充斥着中世纪西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及二者的关系对中世纪英国以及后来英国的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时期的政教关系值得探讨。
国外学者对中世纪英国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有很多论述,其著作名称中虽没有以两者关系为题,但在其论述中多有涉及,以王觉非等译肯尼思.O.摩根主编的《牛津英国通史》和肯尼斯.海奥森-史密斯(Kenneth Hylson-Smith)的《从罗马时期到宗教改革的英国基督教》(Christianity England from Roman Times to the Reformation) 为代表。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和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较为重要。
孟广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和刘城的《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是国内学者对中世纪英国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比较系统论述的专著,二者在著作中对中世纪英国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关系问题有一些专门的论述。
结合其它文章和专著中关于此问题的论述,国内学术界对中世纪英国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关系问题的观点可以总结为:英国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起就处于一种二元统治状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而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正是处于一种既联合又斗争的状态当中。
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的联合是处于主导地位,而斗争大多处于从属的地位,并且探讨的多是双方联合的理论基础以及其表现,双方斗争的原因及表现等。
第四节----王权与教权

西欧社会王权极为软弱, 封建势力强大 卡 诺 莎 觐 见 教权强大,万流归宗
王教之争B:13世纪以后 a)原因: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失败,教会威望骤 降,教权开始没落。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 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到 加强。 b)表现: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 廷移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 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1377年,教廷 虽然迁回罗马,但天主教会又出现了三个教皇鼎立 的分裂局面。 c)影响: 教权急剧衰落。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 格里高利七世
格里高利七世
格列高利七世1073年敕令
1、罗马天主教会就有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 任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教权 > 王权
我,作为教皇, 位于上帝与芸芸众生 之间,高于世间一切 的帝王。 ——英诺森三世
神学笼罩下的欧洲中世纪文化 一、经院哲学
概念: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时间:初兴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 主张: i. 理性服从信仰,哲学为神学服务 ii. 重视形式逻辑 iii.真理在圣经中已经揭示无遗 iv.他们的任务只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 代表:阿奎那是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 目的: 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影响: 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哲学思想)的发 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列那狐的形象是复杂的。尽管故事里说他是 贵族男爵,但他在与狼、熊、狮子和神父等的斗 争中是一个反封建的人物。他捉弄国王,杀害大 臣,嘲笑教会,几乎无法无天。他的胜利标志着 市民智慧战胜了封建暴力。另一方面,列那狐又 肆意欺凌和虐杀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很多没有防 卫能力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了 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是城市上层分 子的形象。故事通过列那狐的经历,形象地反映 出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充满欺诈、掠夺和弱 肉强食的野蛮世界,作者为中世纪法国惨受剥削 和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发出愤怒的抗议。
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_王立

百花园地2014年6月8日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文/王立中世纪英国政治机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议会的兴起。
议会逐渐成长为定型的政治实体,在封建时代已发挥作用,并一直保存下来,构成了近代英国代议制政府的基石。
可以说,关于“议会与王权的关系”的研究史学界是见仁见智、争论颇多,甚至出现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提法。
一种认为“议会是与王权相对立的政治机构,议会有力地限制了王权,贵族和教会在议会中始终扮演着法律之代表的角色”。
执意要将中古的议会君主制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联系起来,西方学者持此观点者居多。
另一种则认为“议会始终是作为王国政府的一个政治机构而存在的,并非是王权的异己力量,它具有既限制王权又维护王权的双重政治功能”。
中国的很多学者持这种观点。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理解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呢?窃以为不应夸大中世纪议会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的“宪政”意义,中世纪的英国议会制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
下面本文就议会的职能作一分析,来阐明自己的看法。
14世纪时法律和法令有了区分。
法律由国王和大会议制定,已是普遍性的,不受时间的限制的;而法令是由国王和其御前会议制定,是临时的行政命令或专门为某事颁布的规章等。
议会兴起后,立法也有时有议会的参与,即请愿书通过成为法律,但其书面语言仍然是说明经下院请求,上院同意,由国王制定的。
后来下院利用请愿书设法取得法律的创制权。
1327年,爱德华二世被废,反对党控制局势,议会以下院全体名义提出请愿书,要求改革,这是认为下院全体提出议案之始。
在当时的语言中,请愿书和议案是可以互换的,其意义并无什么不同,都是指一种抱怨、申诉,到15世纪才有了向议会提出请愿书的习惯法,才有了公法案和私法案的称呼。
请愿书如被通过,即可成为法律,下院通过提出请愿书而逐渐争取获得法律的创制权。
但这种立法的创制权并不巩固,其形式仍是下院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也可对请愿书作出修改,而且即使接受,这种请愿书也不能原样作为立法通过,还必须由御前会议成员改写成为一种法案,再由议会通过。
欧洲中世纪政教关系简论

欧洲中世纪政教关系简论【摘要】:在漫长的中古时期,欧洲长期处于教会的神权和国家的王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欧洲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
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三个阶段来论述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关系,简析其起因、经过和结果。
【关键词】:政权;教权;政教关系欧洲的政权与教权是一对相辅相成、彼此需要的伙伴,世俗领域的最高统治者国王或皇帝视罗马教会为加强君权和控制臣民的手段,教权也需要依靠世俗政权来扩大影响、增强实力。
这种复杂的政教关系在西欧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支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
一.基督教兴起与皇权支持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权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一方面,教会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拔任免也需要得到国王的肯定;另一方面,王权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祈祷,并从教皇那里获得自己合法存在的依据。
这样,教会和君主各有其独立管辖的领域,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管理人间的事务。
关于中世纪前期的政教关系的理论,首推教皇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5世纪提出的“双剑论”,即上帝把象征最高宗教权力的剑交给教皇执掌,把象征最高世俗权力的剑交给皇帝执掌。
自此中世纪的欧洲就有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这一说。
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开始,以后的皇帝们大都遵循君士坦丁大帝确定的基调,对基督教采取宽容和扶植的政策,基督教也因此从一个被犹太教赶出庙堂并屡受罗马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公开、合法的宗教,走上了正式发展的历程。
在基督教最初的发展中,罗马皇帝的支持以及基督教与王权的结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王之香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摘要: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了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对于教会权与王权之间的这场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斗争,本文试从中古西欧历史入手,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以期能了解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和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教权王权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一边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的文明城市”。
⑤卷七,p400 “公元5世纪,“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破了旧日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分割了西欧,历史出现了倒退。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西欧出现了一个断层时期,残存的古典文化大多隐藏在修道院里。
基督教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中成为一片文明的绿洲,它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寻觅一条恢复秩序及文明教化的艰辛道路的责任。
蛮族应处于“英雄时代”无力承担此任,必须在教会的指引下建立国家。
因而教会在帮助蛮族建国、治国及扩张过程中与世俗政权结成一种密切相连的二元关系。
教会权力系统与世俗权力系统并存的权力二元化结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
教会摄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
⑥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在西欧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它的发展盛期在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经济和政治的条件所决定的。
基督教在中世纪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天主教有严密、完善的组织,教会靠此分享西欧政权。
9世纪的欧洲实现了基督教化,教会遍及城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外汉俞露露
80213013
论中世纪教会与王权之谜
在我看来,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存在,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刃。
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维护王室尊严权利的屏障,它帮助政权稳定,人民信服,但同时,作为欧洲政界的另一大势力,与王室又有着权利之争。
欧洲,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
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
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
在权利的更迭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论斗争输赢如何,基督教,确实是作为一种全民性的信仰而千百年的流传,至今仍源源不息。
除去在政权的争夺上,教会在某些方面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
单是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上的诸多进步,被教会野蛮掩盖,甚至扼杀。
多少启蒙的进步的思想,被狠狠扼杀。
海帕西娅,贞德,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等,都遭到教会的残忍对待,或是被严刑,或是被剥夺人权,罄竹难书。
但,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教会对于蛊惑人心,得到“太平”社会,又有着一定的贡献。
比如,大家都坚持做礼拜,相信会有地狱与天堂之存在,坚信人的一切都有身在看,会有终极审判的存在。
所有人在做着任何事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旦违背法律,违背规则,又会为自己添下多少罪域。
于是,大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对外界的任何都保持一种进而远之的距离,以策安全。
以此,社会,又怎么可能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稳定。
为什么说是一段时间的稳定呢?自然是因为人,作为万物之主,世界之灵魂的所在,在受到巨大的压力大打击之下,虽然会被镇压,但势必会反弹地更加厉害。
于是,在欧洲历史上,也并不是一直太太平平。
公元10至11世纪,格里高利一世在改革天主教会时,所提出的新理论代表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社会理想,即在尘世建立起一元化的神权统治,实际上是建立起教皇权的一元化统治。
从此,欧洲王权开始滑向教会。
而在,英诺森三世时期,随着他登上彼德宝座,教皇的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了。
教皇的权力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
一直到不断有欧洲国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丹麦、波兰、立陶宛、匈牙利等。
但这样到了16世纪,天主教教会的荒淫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反抗,再就是马丁路德的改革·瑞士加尔文等人的改革。
英王亨利8世成立新教,而不是听于罗马教廷。
再就是最后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实力与资产阶级的过度了。
风云际会,惊天变。
教会的势力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
教会权力衰落,而王室,则作为权力的代表长存下来。
当然,那些被资产阶级革命所影响的王室,暂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