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

线索十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
科技文艺
时间
科技
文学
两汉
造纸术
汉赋、乐府诗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朝 清朝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 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印刷术、火药、 赵州桥
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火药用于军事、《梦 溪笔谈》
宋应星《天工开物》 《永乐大典》
唐诗 宋词、元曲
小说
《四库全书》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水 利 灌
线 索 九 : 中 国 古 代 农
线 索 八 : 中 国 古 代 历
线线线 索索索 七六五 ::: 中中中 国国国 古古古 代代代 的历的
线 索 四 : 中 国 古 代 的
线 索 三 : 中 国 古 代 选
线 索 二 : 中 国 古 代 经
中 央 制 度
地 方 治
线 索 一 : 中 国 古 代 政
两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金朝:大定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
线索六: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战役和起义
商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东汉:黄巾大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唐宋:黄巢起义;靖康之变;岳飞抗金 明清:戚继光平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李自成起义;雅克萨之战;白莲教起义
中 国 古 代 《
中 外
史 历
史 纲
线 要
中 国
索 史
部 分
梳 》
( 第
课理
·
1-15
思 想 领 域
科 技 文
线 索 十 三 : 中 国 古 代
线 索 十 二 : 中 国 古 代
货 币 演 变
市 场 发
中国古代史线索

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2、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3、三国两晋南北朝:4、隋唐:5、宋元:6、明清:专题一先秦文明【单元综述】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发展和西周的强盛,到春秋时期开始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中国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的转变。
【知识网络】大变革时代军事上: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水利工程政治上:思想上:时期:表现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秦汉) 【单元综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的时期。
政治方面,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到汉代,统治者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从地方制度看,否定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虽然时战时和,但是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形式主要有:战争、和亲、迁徙、设机构。
对外关系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方面,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史学有杰出成就。
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知识网络】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秦王扫六合”建立起我国巩固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政治:创立制度文化:,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经济:思想:民族:北;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政治:颁布,削夺侯国经济:将收归中央,统一思想:军事: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造纸术:前期发明,东汉改进。
数学:《九章算术》医学:华佗与麻沸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文学:司马迁《史记》秦汉文化汉朝的民族关系汉元帝时,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汉武帝时,;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中国古代史线索简表

分封制;
宗法制;
①农业:耕作方式:石器锄耕;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手工业:青铜时代;冶铜、冶铁、制瓷、丝织等。
③工商食官,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
官府垄断;
文字发展。
春秋战国
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①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同时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各国变法。
②经济——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秦的统一;
秦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中朝”和“外朝”、郡国制、“七王之乱”、推恩令、察举制。
①农业:(无)
②手工业:冶铁、炼钢、制瓷。
③商业:秦汉统一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汉朝商业发展概况;丝绸之路。
①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尊儒措施。
②文化:《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张仲景;汉赋;书法;绘画。
①政治——中央集权加强,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
②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已南移。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民间文化迅速兴起。
③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④思想——儒学思辨化(哲学化),发展为理学。
⑤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魏晋
南北朝
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①思想:儒学受佛、道挑战
②文化:《齐民要术》;书法、绘画。
隋唐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①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强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②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线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
从原始社会的形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隋唐盛世和宋元明清的兴衰,中国古代史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中国古代史的不同阶段及其基本线索。
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21年)1. 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00年)人类最早生活在原始社会,凭借狩猎、渔猎和采集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过渡至农业社会,并建立起最早的氏族和部落组织。
2.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端。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王朝,商朝以商汤建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王朝更迭。
3.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阶段,周朝衰落,列国混战。
春秋战国时期有众多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等,也有著名的兵家、儒家等思想学派形成,为后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奠定基础。
二、封建社会和帝国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1. 秦汉帝国的崛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实行郡县制、均田制和统一文字等重大制度改革。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繁荣,但也存在着统一分裂的局面。
3. 隋唐帝国的辉煌(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隋炀帝统一南北,隋朝建立后倾向统一中央集权,随后唐朝取代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
三、宋元明清时代(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1. 宋朝的兴衰(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北宋南宋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特征,但战乱频仍导致南宋灭亡。
中国历史基本线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三国(220—280年) 曹魏(220—265年):洛阳、曹丕 蜀汉(221—263年):成都、刘备 东吴(222—280年):建邺、孙权 西晋(265—420年):洛阳、司马炎 东晋(317—420年):建业、司马睿(顾恺 之、王羲之)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齐、梁、陈(建康)南方经济 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东魏—北齐 (《齐民要术》 西魏—北周
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独裁 军阀割据混战(黎元洪、段祺瑞、 府院之争) 二次革命(刺杀宋教任)、护国运 动、护法运动、袁世凯复辟、《二 十一条》、张勋复辟、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 (1919—1927年)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 后汉、后晋、后周)政权更替频繁 十国:割据、相对稳定
北宋(960—1127年):开封(汴京) 陈桥兵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禁 军、文臣当地方官、澶渊之盟、靖康 之变、王安石变法、 南宋(1127—1279年):临安(杭 州)、赵构、岳飞、韩世忠 程朱理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沈括与“十 二气历”、三大发明、宋词、《清明 上河图》
(2)战略相持:诱降、奴化、三光、 掠夺 汪伪政权、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皖南事变 枣宜会战(张自忠) 豫湘桂战役 国统区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百团大战 根据地建设(三三制、减租减息、整 风)
(3)战略反攻: 中共七大(1949年春、延 安、毛泽东思想)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 日、9月2日)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1)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氏族公社: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文化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1)形成:夏(前2070年——前1600年)(2)发展:商(前1600年——前1046年)(3)鼎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是疆域空前的文明古国。
(4)瓦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西汉(前202)、东汉(25)(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581)、唐(618---907)(4)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907-960—1271--1368(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朝(前期)1368—1644入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春秋:应运而生——战国:初步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宋明:新体系(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体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维新变法:利用——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文革十年:全盘否定并政治化——改革开放后:正确认识和继承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地主阶级: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农民阶级: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史从元谋人开始叙述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为止,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元谋人、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群时期。
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阶段。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主要是用石器对大自然作斗争。
当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现象。
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我国的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20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共一千五六百年。
夏朝的奴隶主阶级开始建立国家。
商朝的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暴的统治,农业、手工业使用奴隶劳动,青铜冶炼技术有较高水平。
西周发展了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发展起来,私田逐渐增多,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是建立在残酷压榨奴隶的基础上的。
奴隶用智慧和劳动,发展了生产,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明。
我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长达2300多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形成并初步发展。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灭六国,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新局面。
西汉则是发展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国家。
这一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 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当时,国家虽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北方各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接触频繁,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生产技术得到了交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基本线索

明太祖(1368-1398)清太祖努尔哈赤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魏 蜀
十六国
吴
西 晋
北朝:北魏分东西, 北齐、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
第四阶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1、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其速亡后, 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2、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对后世有重 要影响的举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均田 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 的选官制度。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所实 行的开明民族政策,恩威并用,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大大促 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活跃,超 过以往各代。统一局面的实现、统治政策的调整,民族交往的 扩大,使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4、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荣。安史之乱后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5、隋唐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学技术走在世 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成果卓著。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 200年)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秦创立皇帝制、三公 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 得到强化。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 位。 2、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 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3、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丝绸之路 开辟。 4、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秦的统一和统一 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出现了很多领先世 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此 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公元前
1300年
约公元前
殷
商 1600年
汤
夏亳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一、商朝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二、国家体制:内外服制
1、“内服”和“外服”
“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外服”: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四方) 内外服关系: • 商与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 — 方国联盟 ― 商王是共主 • 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2、地位: • 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 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 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印证商朝为信史
c)典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 i. 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ii.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iii.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d)折射的历史 i.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ii.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iii.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iv. 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e)作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1)工艺成熟,数量众多 典型:司母戊鼎
(2)以礼器为主,专用礼典、祭祀活动 (3)青铜器的功能:
身份地位的象征、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商朝的农业
马永铜盉(盛酒器,商代后期) 从中可以透视到哪些历史信息?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二) 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的文字。
商卜狩猎的牛胛骨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 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 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 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 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 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 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 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 象的重要资料。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二) 文字:甲骨文
1、出土:安阳殷墟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史的范围,是指远古 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它包 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 个依次更迭的社会阶段。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亡交替与社会形态的发 展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到七八千年; 重要事件:农耕生活—开始生产性经济 活动;地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 第二历史时期:距今四五千年到夏商; 重要事件:农耕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
b)建立: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公元 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c)影响: i.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ii. 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iii. 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设官分职、军
队、监狱、刑法
考古中的夏文化
a) 背景:寻找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b)地点: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引人瞩目。
2、原因:
(1)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2)巩固统治的需要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一)、商朝经济 1、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青铜器制造业
“世界青铜器之王”-司母戊鼎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尊等青铜器的用途?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一)、商朝经济 1、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青铜器制造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 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 障。
考古资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最迟至距 今5000-4000年前,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 起。
农业的起源意义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 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 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 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 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 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的意义
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的许 多具体情境。(墓地和随葬品的差 异——原始平等关系已破坏,等级 存在;部落冲突计划,政治实体已 产生)
表明中华大地文明起源是多元的, 中原地区是核心。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文献中的夏文化
a) 夏朝建立背景: i.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ii.禹在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河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阳殷墟
殷墟宫殿区妇好墓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二) 文字:甲骨文
1、出土:安阳殷墟 2、地位: • 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齿
中国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大、小篆 —— 隶书 —— 楷书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二) 文字:甲骨文
1、出土:安阳殷墟
2、地位: • 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 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 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 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 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神话和传说
特点:
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春秋战国炎黄
传说) 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 不是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