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1 加法 同步导学案(附答案)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导航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算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学会用迁移、类推、观察、“凑十法”等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 加法(P11~16)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掌握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正确的竖式进行计算。
2.在借助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导学两位数加法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难点剖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加起来,再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笔算方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列竖式的方法:以“25+12”为例,先写第一个加数25,然后在25左下方写上“+”号,接着在25下方写第2个加数12,注意12与25的数位对齐,最后在“+”号和12的下方画“”(相当于“=”号)。
例如: 25+ 12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不进位加【例】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分析】1.理解题意。
要想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就要把二(1)班学生人数和带队的老师人数合起来。
通过看图,我们得知二(1)班有学生35人,带队的老师有2人,可以列式为35+2,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2.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35+2,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设计一_第3课时《认识米》导学案设计

第3课时认识米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尺子某些时候用起来小,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12厘米长的尺子米尺学生准备:尺子米尺绳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实践操作,复习旧知。
(6分钟) 1.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手比画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1.思考后明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尺子。
2.回答问题并用手比画。
1.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作单位。
(2)食指宽约()厘米。
呢?3.引导学生讨论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3.交流用尺子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二、自主探究,引入新课。
(15分钟) 1.组织活动。
(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12厘米长)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在测量时有什么问题或想不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导学案设计优秀公开课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预习指南:计算连加、连减式题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
2.教jiÀo 材cÁi 第dì27 页yè例lì1(1)已知信息:第一组摘了( )个,第二组摘了( )个,第三组摘了( )个。
所求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2)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就要把三个组摘的南瓜数合起来,用( )的方法计算,列式是。
(3)探索算法。
方法一: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 )+( )的和,再用得到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28+34+22=( )方法二: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简便写法一:简便写法二:(4)解决问题:3.教材第27 页例2(1)已知信息:共有(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个,王叔叔运走了( )个。
所求问题:还剩多少个?(2)思路一:要求还剩多少个,就要从共有的( )个大南瓜里去掉李大爷运走的( )个,再去掉王叔叔运走的( )个,列式是。
思路二:先算出一共运走多少个,再求还剩多少个。
(3)探索算法。
方法一:用竖式计算,先算( )-( )=( ),再用所得的差减去( )。
84-40-26=( ) 简便写法:方法二:先算( )+( )=( ),再算( )-( )=( )。
(4) 解决问题:4.用竖式计算。
17+26+38= 25+16+37= 84-59-11= 90-27-34=参考答案1. 79 5 19 532. (1)28 34 22 (2)连加28+34+22(3)28 34 84 62 62 84 62 84 84 38+34+22=84(个)3. (1)84 40 26 (2)84 40 26 84 -40-26(3)84 40 44 26 18 44 44 18 44 18 40 26 66 84 66 18(4) 方法一:84-40-26=18(个)方法二:40+26=66(个) 84-66=18(个)4. 81 78 14 29 竖式略每日口算:69 73 75 91 73 24 88 79 52 6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拟采用环节
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总结
学习准备
多边形实物,实物投影仪,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一、回顾旧知。
出示窗格图片。
你能从这张图片中找到你认识的图形吗?
二、自主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1)回顾三角形
你能从图中找到三角形吗?请你将它指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说说它们有几条边,同样的方法摸一摸正方形。
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再次提问: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呢?
它们都是四边形,那么观察图形,你手里有四边形吗?找到它,然后把它们描出来。
总结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做四边形,那么观察这些图形(出示五边形)应该叫什么?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提示学生顺次摸一摸五边形的边。
强调图形地顺次连接和封闭性,它是由边“围”起来的。
三、自主练习,应用扩展
1.认识将要围出的图形,想要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应先注意找到什么?
2、读清题目要求,认真审题。
四、自主总结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设计意图: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使新知的展开显得十分自然。
引导学生回想认识的图形,联想它们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合作领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地尝试和探索,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尊重差异,体现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2、积累知识,厚积薄发
使数学学习成为沟通课本与生活的桥梁。
3、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基本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强调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突出重点强化练习
作业设计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还应符合本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关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因材施教。
二、作业形式
1、导学案预习提示
2、课后练习题
三、作业要求
1、按时完成作业
2、态度端正书写认真,格式规范
3、错误试题要订正或重做
四、作业布置
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后练习
2、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后练习
3、第三单角的初步认识课后练习
4、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后练习
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课后练习
6、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课后练习
7、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后练习
8、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课后练习
9、总复习
五、作业批改
对学生平时作业要采用全改全批、面批、学生互批的形式进行。
及时收交及时批改。
六、作业讲评
通过批改找出共性问题,讲评前,表扬作业优秀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对共性问题设计强化练习,进行重点讲评。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学习目标。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知识要点。
- 厘米的认识。
-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 米的认识。
- 米尺的长度是1米。
- 张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作单位。
- 单位换算。
- 1米 = 100厘米。
3. 典型例题。
- 例1: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 一支铅笔长()厘米。
- 先将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一棵大树高约10()。
- 因为大树比较高,所以用米作单位。
- 例3:1米 - 30厘米 =()厘米。
-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用100厘米 - 30厘米 = 70厘米。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学习目标。
-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知识要点。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5+27,先算5 + 7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6 - 38,先算6 - 8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6 - 8 = 8,十位上4 - 3 = 1,结果是18。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 典型例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导学案附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P2~4)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了解厘米、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用直尺、卷尺以厘米、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米的认识。
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导学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剖析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的左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几,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当然,也可以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尺的任意位置,只需用物体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字得到的就是物体的长度。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统一长度单位【例】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分析】1.古代的长度单位。
庹(tuǒ):把双臂展开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
拃(zhǎ):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
脚长:以脚掌的长度为长度单位。
2.画面分析。
上图是古代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块石头很大,人们把展开两臂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度单位,去量石头一面的长度,用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去量布的长度,用脚长去量竹竿的长度。
3.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同学和老师一起用柞作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解答】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桃树上有 36 个桃子,梨树上有 48 个梨,桃子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4. 用竖式计算。 56+37= 46+24= 38+25= 29+48=
4. 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列竖式要注意( 齐,十位和( 进一。 )对齐。然后从(
)对齐,也就是个位和(
)对 )
(2)完成练习六。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39 页例 1、例 2 并完成第 39 页做一做。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年级
数学
教师 课型
导学案
时间 新授课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学习重点) 2.会列竖式计算,并会自己检验对错。(学习难点)
一、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先口算,再用竖式计算。 25+3= 43+34= 55+33= 61+25=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 爸爸今年 49 岁,小明比爸爸小 28 岁,小明今年几岁?
2. 小贝和小娇踢毽子,小贝踢了 34 下,小娇比她多踢 12 下。小娇踢了多少下?
三、 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小明的妈妈有 100 元钱,她在下面的衣服中买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她应该付多少 钱?(列出两种可能性)她买的上衣比裤子贵 3 元,则她买的上衣和裤子各多少钱?
)元。 )元。
4. 一个数比 64 少 7,这个数是多少? 知识点:解决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5. 一班得了 12 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得了 12 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 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6. 二(1)班参加美术小组的有 34 人,参加笛子小组的比参加美术小组的少 9 人。参加笛 子小组的有多少人?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年级
数学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导学案
时间
100 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学习重点) 2.理解计算方法,从例 1 重点学习并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 2 着重学习计算顺序。(学习 难点)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口算并说出算法。 17+2= 5+13= 2+14=
2.静静、欣欣和凡凡在跳绳,静静跳了 36 下,欣欣跳了 43 下,凡凡跳了 27 下。静静、 欣欣和凡凡一共跳了多少下?
3.一本漫画书一共有 80 页,小刚第一天看了 23 页,第二天看了 28 页。还剩下多少页没 有看?
知识点: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4.用竖式计算 14+60+5= 77-15-37= 23+26+19= 80-37-34=
二、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算一算。 78-13= 51-42 = 50-15= 97-77 =
32+6.5= 2. 想一想,填一填
25+57=
20-13=
59+46=
(1)小红有 10 元钱,明明比她多 2 元,明明有( (2)小红有 10 元钱,明明比她少 2 元,明明有( 3. 一个数比 57 多 7,这个数是多少?
知识点:用简单的两步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小明家种了两棵桃树,第一棵树上长了 45 个桃子,第二棵树上的桃子比第一棵树上多 5 个,第二棵树上有多少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5.李奶奶家养了 44 只小鸡, 母鸡比小鸡少 5 只, 母鸡有多少只?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二(1)班男生有 22 人,女生比男生少 2 人。女生有多少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
三、 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①二年级绘画小组有女生 32 人,男生 18 人。二年 48 加一位数时,把这个一位数加到 48 的十位上去了,结果得 98,你知 道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吗?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18 页例 1 并完成做一做第 1、第 2 题
②上衣:62 元/件
裤子:45 元/条
鞋子:29 元/双
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吗?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23 页例 4 并完成第 24 页做一做。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年级
教师 课型
数学
新授课
导学案
时间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学习目标:
1.会用学过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 (学习重点) 2.初步学会结合信息,提出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学校修建围墙,第一天运来砖 55 块,比第二天多运 15 块。两天共运来砖多少块?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32 页例 5 并完成第 32 页做一做。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年级
教师 课型
数学学科
时间 新授课
导学案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学习目标:
1.了解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结构。 2.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重点) 3. 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学习难点)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1+47= 46-18= 38+53=
76-48+20=
18+(43-13)=
95-(46-38)=
2. 菜场运来青菜 58 千克,又运来萝卜 20 千克,青菜比萝卜多运来多少千克?
3.小明有 43 枚邮票,小东的邮票数比小明少 17 枚。小东有多少枚邮票?两人一共有多少 枚?
(2)要是有一个加数的个位为 0,就不需要相同数位对齐。 ( (3)竖式计算时从十位加起。 ( 2. 用竖式计算: 3. 看图列式计算。 ) 42+45=
31+60=
列式:
二、 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①笔算减法的方法: ( 么减, 十位退“1”当( )要对齐, 先从( )减。 )位来减起, 个位不够怎
(2)要是有一个加数的个位为 0,就不需要相同数位对齐。 ( (3)竖式计算时从十位加起。 ( 2.用竖式计算。 23+6= 4+25= 42+45= 31+60= )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 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①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方法是: ( 2. 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14 页例 3 并完成相应做一做。 )对齐,先从( )位加起。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年级
教师 课型
数学
新授课
导学案
时间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2.会列式计算,并会自己检验对错。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计算并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17-7= 15-4= 18-6= 14-2=
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美国和俄罗斯一共得了多少枚金牌?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加减混合
年级
教师 课型
数学学科
时间 新授课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学习重点)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题目。 (学习难点)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用竖式计算。 25+28+36= 77-58-11= 75-46-21= 51+(76-38)=
5.图书馆 3 月借出图书 26 本,4 月借出 37 本,5 月归还 34 本。3 个月图书馆一共借出了 多少本图书?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计算。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学校合唱队原有 64 人,有 7 人毕业了,又新加人了 15 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2.小明有 23 支笔,小红有 25 支笔,小米有 5 支笔。 (1)小明和小米一共有多少支笔?
(2)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支笔?
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32+6= 24+3= 52+43=
4.看图列式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判断。 (1)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 ) )
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减法 3. 用竖式计算。 48-18= 25-21= 88-72= 34-13=
4. 青蛙妈妈吃了 58 只害虫,小青蛙吃了 24 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 虫?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 用竖式计算。 45-23= 68-36= 71-60= 89-4=
3.新知识预习 预习第 27 页例 1、例 2 并完成第 28 页上面个做一做第 1、第 2 题。
二
学校 课题 班级 连加、连减
年级
教师 课型
数学学科
时间 新授课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学习重点)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学习难点)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用竖式计算。 45+51= 27-19= 81-45= 56+36=
2.小华有 10 支铅笔,他又买了 5 支,九天后他再买了 12 支,他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3.二(1)班同学做了 80 朵小红花,送给二(2)班 22 朵,又送给二(3)班 38 朵, 一共送出了( )朵,还有(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