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五章 简单电现象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物理是我们在初中接触的⼀门新学科,怎样学好物理呢?下⾯请跟⼩编⼀起来学习下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吧!希望可以帮助⼤家! 【第⼀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位。
2.刻度尺的使⽤⽅法: (1)使⽤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误差。
4.减⼩误差⽅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精密测量⼯具、改进测量⽅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第⼆章声现象】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的三个特性是:⾳调、响度、⾳⾊。
(⾳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噪声的产⽣、阻断噪声的传播、防⽌噪声进⼊⼈⽿。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作和学习,声⾳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声⾳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
【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

第二单元电路1.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对电的原有认识。
接着让学生们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通过调查家中的用电器来认识不同的电源和电都能为我们做什么,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的概念。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学生对电的前期认识,第二部分探索家庭用电器中供电的种类及安全用电,第三部分研讨如果没有电,我们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对电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基本的用电安全,但对于不同用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的电器如何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学生在过去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
2.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3.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
[难点]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教学准备】[教师]一张“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和一张“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关于电源(电厂、电池)和安全用电的 PPT。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电荷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教材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编者意图、教材内容与教法要求简介教材编写组 2004.2一、教材编写说明(一)编写原则1、体现原先“承前启后”的“启后”的总体要求,为八年级开始的分科学习作好一定的知识、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并将兴趣激励、自我评价、合作交流、人文关爱等方面的内容渗透贯穿于全书之中。
2、全面完成课程标准中必须完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全书能体现从能力上的阶梯要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渐进发展。
4、本册在一、二、四章中注重体现综合的特征,在第三章中着重体现分科的特征。
综合让学生体验到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筑在各学科全方位发展及相互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分科则重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结合对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研究精神、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学习,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书结构安排的目标处理(三)本书的一些编写特征1、内容上力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熟悉知识与兴趣方向靠拢,以求贴切、实效。
2、语言上以学生为本为目标,努力使学生读之感到亲切、有趣。
3、观察与体验:努力做到多方位展示,注重观察、分类、整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4、讨论与活动:努力做到多形式展现,注重合作与交流及表达能力的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辨过程的体验。
5、探索与研究:努力做到多角度激励,注重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6、思考与练习:努力做到多手段并举,注重收集筛选与归纳的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简介(一)《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内容分类统计(总共43课时)第一章认识海洋(12课时)第一节造福人类的海洋资源(5)海洋生物(1)海水的特点(1)海水的利用(1)海洋矿产(1)海洋的保护(1)第二节海洋开发(7)巨轮的沉与浮(1)物体的沉浮研究(1)潜海技术(1)海洋牧场(1)海洋空间开发(2)海洋开发计划(1)第二章能与能源(8课时)第一节能及其转化(3)能量(1)能的转化(1)能的转化器(1)第二节常用能源(2)能源(1)能源危机和节能(1)第三节新能源开发(3)太阳能和生物质能(1)海洋能源(1)核能和其它能源(1)第三章电磁世界(12课时)第一节简单的电现象(3)两种电荷(1)静电的特性(1)静电的应用与防止(1)第二节简单的磁现象(2)磁体与磁性(1)地球是个大磁体(1)第三节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磁效应现象(1)电流磁效应现象的应用(2)第四节电磁感应(2)电磁感应现象(1)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1)第五节通信手段的发展(2)信息和信息传播(1)现代通信手段(1)第四章人与自然(11课时)第一节人体的健康(6)运动增强肺功能(1)运动对心脏的作用(1)水平衡与健康(1)用脑健康(1)习惯与健康(1)影响健康的行为(1)第二节我国的自然资源(2)我国自然资源概况(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第三节环境与环境问题(3)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行为的要求(1)(二)本书对科学内容标准的安排1、科学统一的概念与过程第一章:主要体现演变与平衡,时间与空间,系统与模型。
《简单电现象》串联并联,电路奥秘

《简单电现象》串联并联,电路奥秘电,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神秘力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点亮一盏灯到驱动复杂的电子设备,电的作用无可替代。
而要理解电的运行原理,就不得不提到串联和并联这两种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
想象一下,电路就像是一条道路,电流就像是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车辆。
在串联电路中,这些“车辆”只能沿着一条单一的路线行驶,一个接一个,依次通过各个电器元件。
就好比一串糖葫芦,串在竹签上的山楂一个连着一个,电流必须依次经过每个元件才能形成完整的回路。
比如说,我们有两个灯泡串联在一起,然后连接到电源上。
当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它首先会经过第一个灯泡,然后才能到达第二个灯泡,最后回到电源的负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灯泡坏了,整个电路就会断开,电流无法流通,另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这是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唯一的,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断路,整个电路就无法正常工作。
串联电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个元件通过的电流是相同的。
无论在电路中的哪个位置,电流的大小都保持不变。
但是,串联电路中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是不同的,它们会根据元件的电阻大小按比例分配。
电阻越大的元件,两端的电压就越高。
与串联电路不同,并联电路就像是多条并行的道路。
电流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同时通过各个电器元件。
还是以灯泡为例,如果两个灯泡并联,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会分成两路,分别经过两个灯泡,然后在电源负极汇合。
在并联电路中,即使其中一个灯泡坏了,另一个灯泡仍然可以正常发光。
因为每个元件都有独立的电流路径,一个元件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元件的工作。
而且,并联电路中各个元件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而通过每个元件的电流则取决于它们的电阻大小。
电阻越小的元件,通过的电流就越大。
串联和并联电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家里的电灯通常是并联连接的,这样即使一个灯坏了,其他灯也能正常工作,不会让整个房间陷入黑暗。
而节日里装饰用的小彩灯则往往是串联的,一旦一个灯泡灯丝烧断,整串彩灯都会熄灭。
习题册参考答案-《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册》-A07-0246.docx

第二部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直流电路1§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一、填空题1.电流、电源、负载、控制装置、连接导线2.电源、负载、车架、电动机、金属机体3.电路原理、方框、印刷电路4.原理图、连接关系、实际大小、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5.矩形框、箭头、直线6.印刷电路7.搭铁二、判断题1.√2.√三、选择题1.( B) 2 .( A)四、名词解释(本答案仅作参考)1.通路也称闭路,它是指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沿着导线经过负载最终回到电源的负极,电流形成闭合路径。
这是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
2.断路也称开路,它是指电路某处因某种需要或发生故障而断开,不能构成回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
3.指电路中的某元器件因内部击穿损坏或被导线直接短接等原因,电流未经该元器件或负载,直接从电源正极到达负极的现象。
短路通常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应尽量避免。
五、简答题1.电路图是指将电路中各元器件用图形符号表示,并用引线连接而成的关系图。
2.电路图能让我们简洁、直观地表达和了解电路的组成,便于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1性能,便于电路的设计和安装。
现在,人们更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进行虚拟的电路实验,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从根本上说,方框图也是一种原理图。
不过它不是像原理图那样详细地绘制了电路中全部的元器件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而只是简单地将电路按照功能划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用一个方框来代表,在方框中加上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说明,方框间用直线或带箭头的直线连接,表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 2电流、电压及其测量一、填空题1.电荷有规则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流。
2.电荷量、安培、安、 A3.直流、直流、DC4.稳恒直流5.脉动直流6.交变、交流、 AC7.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8.交流电流表、交流电流、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串9.电压、 Uab10.伏特、 V11.电位、大地12.电动势、 E、伏特13.交流电压表、交流电压、直流电压表、直流电压14.化学能、电能、直15. 200 ~ 60016.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二、判断题1.×2.√3.√4.√5.×6.×2三、选择题1.(A) 2 .(C) 3 .(A) 4 .(B)四、简答题1.电源的作用与水泵相似,它不断地将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向正极,从而使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电位差(电压),这样电路中才能有持续的电流。
第五章 电解及库仑分析法

第五章电解及库仑分析法教师:李国清一.教学目的:⑴掌握电解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⑵掌握库仑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⑶了解控制电位法和控制电流法的优缺点⑷掌握控制电极电位的方法⑸了解电极超电位的影响因素⑹了解库仑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和原理二.教学重难点:⑴电解分析及库仑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⑵控制阴极电位的方法三.教学难点:阴极电位的控制,库仑滴定终点的确定四.教具:多媒体计算机。
五.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提问、讨论。
六.教学过程:§1.概述电解分析法是将被测溶液置于电解装置中进行电解,使被测离子在电极上以金属或其它形式析出,由电解所增加的重量求算出其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是重量分析法,因而又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是在电解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不是通过称量电解析出物的重量,而是通过测量被测物质在100%电流效率下电解所消耗的电量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按实验所控制的参数(E 或i )不同,本章的方法可分为控制电位法和控制电流法。
控制电位法是控制电极电位在某一恒定值,使电位有一定差值的几种离子能够分别进行测定,因而选择性较高,但分析时间较长;控制电流法是控制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一般为2~5A ,电解速度较快,分析时间较短,但选择性较差,需要有适当的指示电解完全或电流效率100%的方法。
控制电位电解法控制电流电解法库仑滴定法控制电位库仑法§2 基本原理当直流电通过某种电解质溶液时,电极与溶液界面发生化学变化,引起溶液中物质分解,这种现象称为电解。
一.分解电压和过电位水溶液中除了电解质的离子外,还有由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换句话说,水溶液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究竟哪一种离子先发生电极反应,不仅与其在电动序中的相对位置有关,也与其在溶液中的浓度有关,在某些情况下还与构成电极的材料有关。
如在铂电极上电解硫酸铜溶液。
当外加电压较小时,不能引起电极反应,几乎没有电流或只有很小电流通过电解池。
初中物理竞赛教程(基础篇)第22讲 简单的电现象

第22讲简单的电现象22.1学习提要22.1. 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人们把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2. 1.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2.1.3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通常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对外不显示带电性。
中性原子失去电子,对外显示带正电。
对外显示带正电的原子一般称作正离子。
中性原子得到多余电子,对外显示带负电。
对外显示带负电的原子一般称作负离子。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实现了电子的转移。
22.1.4 接触起电让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接触起电。
接触时,电荷从带电体上转移到不带电的物体上,使之带上同种电荷。
22.1. 5 感应起电用感应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要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
1.分离法若导体A、B两部分可以分并,则应先将A、B分离,如图22-1(a)所示,然后再移开带电体C。
这样就可以分别使A、B带上等量异种的电荷。
(a)(b)(c)图22-12. 接地法若导体D不能分离,可用接地法。
感应起电后,用手接触一下导体,或将导体与地接通一下,使导体D和地球成为一体,地球变成这个导体的最远端。
当导体D与地球分离以后,整个导体D 就带与C相异种的电荷,如图22-1(c)所示。
这个办法必须注意:先用手接触一下导体,这个“一下”,包括先接触然后断开,最后才能移走带电体C,否则导体不可能感应起电。
22.1.6电流的形成1. 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的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以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的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第五章简单电现象
1、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各是什么?
答:(1)原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
(2)实质:自由电子的转移。
2、把一个带电的碎纸片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纸片带什么电荷?答:带负电荷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引上,随后又被弹开,这是为什么?
答:纸屑被吸引上来,是因为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了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接触后,由于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纸屑和橡胶棒带上了同种电荷,又相互排斥而分开。
4、运送油料的油罐车后面拖着一根“尾巴”,这根“尾巴”由环相套的铁环做成,它有什么用呢?
答:油罐车行驶时,油罐里的油料会不断地和罐壁摩擦、撞击、使油罐带上电荷。
当油罐表面积聚了较多的电荷时,油罐与大地之间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极易引燃油料,造成严重的事故。
油罐车车尾的铁链则可以将油罐表面的电荷及时导入大地,保证油罐车运输途中的安全。
5、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标语:“禁止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请说出理由?
答:塑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产生的电荷不能很快泄放,容易产生积聚静电。
石油产品的绝缘性也很好,尤其是汽油、苯、二硫化碳等绝缘性更好。
当汽油等易燃液体在塑料窜器中来回振荡、磨擦、冲击、飞溅时,能产生几十伏、风百伏、甚至成千上万伏的高电压。
这两种物质均为绝缘体,只要静电压达到300伏时,就会产生静电放电现象,闪烁出火花。
由于汽油的着火点很低,所以容易使散发于容器周围的汽油蒸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6、为什么加油站不可以打手机?
答:汽油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1.3%至6%,就会发生爆炸。
尤其是夏天,温度高,汽油挥发快,加油站内汽油的浓度较高,当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任何细小的火花或肉眼看不到的静电都会引起爆炸。
所以加油站里所有的电器物品都必须具备防火防爆功能,甚至包括电灯。
但目前市面所有出售的手机都不具备防爆功能,因此在按键的瞬间会产生人眼看不见的静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
7、发现燃气泄露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一旦发生漏气,要迅速关闭角阀,然后开门窗进行通风,绝对不能使用屋里的电灯开关。
如果角阀漏气制止不了,要立即移到室外通风好无明火的地方,通知液化气站处理。
一旦角阀漏气着火,角阀又不能关闭的,应向瓶上浇水,并同时报警。
报警时,千万不能使用家里的电话,因为拿起或放下电话时,就有可能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爆炸。
最好是走到户外安全的地方,再打电话报警。
8、飞机的轮胎为什么要用导电橡胶?
答:飞机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与大气之间的不断摩擦,飞机会带有很多电荷,落地后这些电荷通过导电橡胶及时导入大地,可以防止地勤人员受到静电的伤害。
9、某人身披长发,一天她洗完头发并晾干后用塑料木梳梳头时发现头发随梳子飘了起来,这是为什么?梳的次数越多头发越蓬松,这又是为什么?
答:塑料木梳与头发摩擦起电,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随着木梳飘了起来;梳的次数越多,聚集的电荷越多,头发带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蓬松。
10、许多家用电器的开关旁边都有指示灯,是利用发光二极管来显示电源的通断的,指示灯与用电器的工作电路是串联还是串联?答:开关断开时,指示灯和用电器串联,有微弱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发光,用电器不能工作。
开关闭合时,发光二极管指示灯被开关短路,用电器工作。
11、供电线上用铜线好还是用铝线好?
答:铜的电阻率比铝小,所以导电能力比铝强,但是铜线密度大,同等条件下比铝重,且价格贵,为了减小输电时对电线杆压力,减小形变,为了经济,长距离的供电线往往用铝线。
铜线的导电性能比铝线好,一般只适合短距离传输电能,长距离的电力传输用钢芯铝绞线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