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雁丘词》赏析公众号 2017-08-25摸鱼⼉·雁丘词⾦⼁元好问⼄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雁,杀之矣。
其脱⽹者悲鸣不能去,竟⾃投于地⽽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之上,垒⽯为识,号⽈“雁丘”。
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
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暗啼风⾬。
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黄⼟。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空⽩《摸鱼⼉·雁丘词》赏析输⼊上阕探求⼤雁殉情根源:多少次秋去春回,多少次⽐翼双飞,多少年⽢苦与共……多少年⼼⼼相印的贞洁爱情,已经化为,终⽣相依为命的⼿⾜亲情,只愿随君死,不忍苟且⽣。
下阙怀古伤今,伤感⽆限,盛情讴歌真爱千古流芳。
全词⾸句即天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死相许?”,情义凄切,感⼈肺腑,共鸣天下,成为千古名句。
究竟“情”为何物?可谓众说纷纭。
我经过核实,⾃古经典名著有两处明确记载:《黄帝内经》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礼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物学意义上的七种⾃然⼈情。
“情本体”认为: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和⽂化积淀,七情已经变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性七情:亲情、友情、爱情、⼈际关系情、乡⼟家园情、集体奋进情、科学艺术情。
古往今来,爱情⼀直是最迷⼈的情感,令⽆数痴情男⼥⽣死相许:我有⼀朋友,结婚之⽇,新娘扬⾔:三⽇离婚。
朋友笑⽽不语。
婚后,两⼈夫唱妇随,恩恩爱爱。
⼗多年后,偶遇车祸,媳妇当场⾝亡,朋友⽣命垂危。
朋友拒绝治疗,只想⼀死了之,后在医⽣和家⼈的反复劝说之下,才同意做了⼿术,死⽽复⽣。
最终让朋友回⼼转意的就是七情中最重要的亲情,他上有七⼗⽼母要养,下有⼗五岁的⼉⼦要育,任重道远。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之欧阳术创编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全词却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词前有段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捕雁者告诉他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能不令人震撼了!老夫子不禁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难道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同甘共苦、生死相许呢?!下面,简单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
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①,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②!
横汾路③,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④。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⑤,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双飞客:指雁。
雁常常成双飞翔。
②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
③横汾路:指雁的埋葬地汾水之畔。
④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
⑤骚人:指诗人。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
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
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的生活。
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
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人,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
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
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的悼念之情。
元好问《摸鱼儿 雁丘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摸鱼儿》是词牌名,源自唐代教坊曲《摸鱼子》,北宋初年据旧谱制词名《摸鱼儿》,始词为欧阳修作。
《摸鱼儿》比较知名的有两首词,一首是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其中有名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广为人知,另一首则是元好(hào)问所做的本词《雁丘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
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
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去世,年寿六十八。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词、文、曲,以诗作成就最高,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其“丧乱诗”尤为著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相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元曲之功。
平生著作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传世。
《摸鱼儿·雁丘词》是作者16岁时的作品,后经整理修改而成。
当时元好问的父亲为泽州陵川县(今山西晋城陵川县)县令,他随父亲在陵川师从郝晋卿修习学业。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迈陂塘雁丘词(摸鱼儿)元好问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第一段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第二段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之欧阳计创编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全词却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词前有段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捕雁者告诉他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能不令人震撼了!老夫子不禁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难道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同甘共苦、生死相许呢?!下面,简单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
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诗词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诗词赏析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金朝:元好问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
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
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
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仅仅旧家儿女。
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赏析作者在小序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
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
因为这个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
故事哀婉,令人动情。
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
此词与《雁丘词》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
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
“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
“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
“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
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
“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
“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
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个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
古诗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赏析

古诗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赏析《摸鱼儿·雁丘词》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前言】《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注释】⑴《摸鱼儿》: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⑶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
明昌元年罢免乡试。
府试试期在秋八月。
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
⑷识(zhì):标志。
⑸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
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⑹无宫商:不协音律。
⑺直教:竟使。
许:随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全词却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
词前有段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捕雁者告诉他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能不令人震撼了!老夫子不禁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难道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同甘共苦、生死相许呢?!
下面,简单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
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
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
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
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
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
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