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⑵消:经受⑶落红:落花⑷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⑸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⑹脉脉:绵长深厚貌。

⑺君:指善妒之人。

⑻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⑼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背景】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他的同事王正之在小山亭为他设宴饯行,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

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

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

“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古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代]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惜春、爱国、苦闷、壮志译文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闲愁折磨人最苦。

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注释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

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消:经受。

怕:一作“恨”。

落红:落花。

无:一作“迷”。

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

脉脉:绵长深厚。

君:指善妒之人。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古诗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翻译赏析

古诗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翻译赏析

古诗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翻译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前言】《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

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

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注释】⑴摸鱼儿:词牌名。

⑵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⑶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

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⑷消:经受。

⑸怕:一作“恨”。

⑹落红:落花。

⑺无:一作“迷”。

⑻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⑼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⑽脉脉:绵长深厚。

⑾君:指善妒之人。

⑿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⒀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翻译】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注释〕摸鱼儿[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②,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③。

春且住。

见说道④、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⑤。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⑥。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⑦?君莫舞⑧。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⑨!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⑩,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本篇选自辛弃疾《稼轩词》。

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为其饯行,作者写下此词。

②消,禁受得住,消受。

③落红,落花。

④见说道,听说。

⑤怨春不语,埋怨春天没有答理。

言外指春天自管逝去。

⑥算,料想。

殷勤,其主语是蛛网,不是蜘蛛。

画檐,饰有彩绘的屋檐。

惹,牵,挂。

⑦长门事,托名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说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居长门宫。

她以黄金百斤赠司马相如,托其“为文以悟主上(汉武帝),陈皇后复得幸(得宠)”。

但史书所载,陈皇后并未再得宠幸。

长门,汉代宫名。

准拟,准定,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

佳期,指陈皇后复得汉武帝宠幸而相会的好日子。

蛾眉,原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这里借指美人,指陈皇后。

脉(mo墨)脉,形容含情深沉未露而又有欲吐之意。

⑧舞,双关语,既指舞蹈,又指得意的样子。

⑨玉环,杨贵妃小名,唐玄宗的宠妃。

安禄山乱起,唐玄宗逃蜀途经马嵬坡时,因军士逼迫,她被赐死。

赵飞燕,汉成帝宠幸的皇后,后被废为庶人,自杀。

此两人都善舞,又以妒忌著称,暗暗呼应上文的“有人妒”、“君莫舞”。

⑩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解析〕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所作的词。

作者自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渡淮水归南宋,十七年中他抗击金军、恢复中原失地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侍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1.稼轩2.B3.和派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风雨无期 闲愁难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风雨无期 闲愁难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轩 当弱宋末造 , 负管乐之才 , 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 , 无处发泄 ……
故其 悲歌慷 慨 , 抑郁无 聊 之 气 , 一 寄之 于 词 。 ” ( 清徐 铣 撰 , 唐 圭璋 校 注
《 词 苑丛谈 》 , 上 海 古籍 出版社 l 9 8 1年版 )
《 摸 鱼儿 ・ 更 能 消几 番 风 雨 》 一 词 作 于辛 弃 疾从 湖 北 转运 副 使 调
效 的催化 剂 , 加速 了春 的无 情离 去 。 词 人继 而转 为惜 春 , 而 惜 春 之 情尽 藏 于 “ 长怕 花 开早 ” , 似 无 道 理
而 又极备 情 理 , 这种 奇情 在其 “ 春未 来 时先 借 问 。晚恨 开迟 , 早 又飘 零
从惜 春 到 留春 , 再到怨春 , 一步步发展 , 层 层 递 进 。最 后 无 他 法 , 只得 以画檐上 的蛛 网尽 日黏 住 柳 絮 来 留住 春 天 的脚 步 。此 语 意 借用 苏 轼 的词 《 虚 飘飘 》 “ 虚 飘飘 , 画檐 结 蛛 网” 和 周 邦 彦 的《 点绛 唇 》 “ 柳 丝
( 《 水龙 吟 ・登 建康 赏 心 亭 》 ) 对应 , 言外 之 意 则 为 “ 树 犹 如此 , 人何 以
堪? ” 哀怨与悲伤齐 出, 一番风雨 , 一番狼藉 , 凋落的是 花草 , 流逝的是
华 年 。而就在 这“ 风雨无 凭 准” 的暮春 , “ 匆 匆 春 又归 去 ” 。风 雨犹 如 高
为湖南 转 运 副使之 际 , 是年 暮 春三 月 , 同僚 王正 之 置酒 小 山亭 , 为其 饯
行, 感物伤时而赋此篇 。此词借对暮春景色的描绘 , 而实抒心 中抑郁
之情 , 物之 不得 其 平 而 鸣 , 有情 有 境 , 且 有 一 股 真 气 在 。王 国维 在 《 人 间词话 》 中评为 : “ 幼 安 之佳 处 , 在有 性 情 , 有 境 界 。 即 以气 象论 , 亦 有 ‘ 横 素波 , 干青 云 ’ 之慨 。 ” 这 里 有三 个层 面 的解 析 , 就其 情而 言 , 慷慨 激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代: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闲愁折磨人最苦。

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注释: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代: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

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

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

“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

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

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

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

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蛾眉”,形容女子眉如飞蛾触须,代指美人。

据《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

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

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

事实上,《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

正如《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

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

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

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

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

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

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

他痛恨权*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

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的美女。

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

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

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

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北宋柳永《蝶恋花》)……从这些词中,读者可以想见:靠着高楼,会看见一点点下坠的残阳、苍茫迷蒙的江水、轻烟笼罩的垂柳。

这些都会令人伤悲。

所以,辛弃疾说“休去倚危楼”,他害怕看到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害怕由此想到江河日下的国家。

他的哀愁,本就已经太多太多了。

译文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闲愁折磨人最苦。

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

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

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消:经受。

怕:一作“恨”。

落红:落花。

无:一作“迷”。

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脉脉:绵长深厚。

君:指善妒之人。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一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

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

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