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

合集下载

《摸鱼儿》辛弃疾宋词赏析

《摸鱼儿》辛弃疾宋词赏析

《摸鱼儿》辛弃疾宋词赏析【原文】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

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

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

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

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

“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

如此,在作者看来,似乎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14.【南宋】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本期心情词签】(上方图片诗词为原文摘选)【本期关键词】霸道总裁儿女情长壮志难酬【诗词原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精华赏析】《摸鱼儿》又名《摸鱼子》,词调来自于唐代教坊曲。

那么我为什么说辛弃疾是宋代版的“霸道总裁”呢?那就是事业成功。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杀害的前两年;而济南已经被金政权统治了十二年,北宋的京城开封沦陷已经十四年。

在金国统治下的山东出生、长大,但辛弃疾始终心系宋朝,他甚至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揭竿起义,带领了一群起义军兄弟反抗金政权对汉人的压迫。

据说,辛弃疾还有一个外号,人称“青兕”,就是说啊,他长得高大魁梧,像犀牛那样威猛善斗。

这首词表面上用一种弃妇的口吻,抒发伤春、惜春的深情,实际上含蓄地蕴含着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霸道总裁的怨妇情结,正是这首《摸鱼儿》独特的地方,或许,正如前人所说,辛弃疾词的魅力,就正是这样一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的独特风格吧!【知识点·速读】1、曾经有人这样赞美过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辛弃疾不但是人中的豪杰,而且还是词人中的飞天之龙,是词人中的“霸才”。

2、这首词的下半阕,一连出现了历史上三个著名女性的历史故事。

第一位是汉武帝时候的陈皇后陈阿娇;第二位是汉成帝时候的赵皇后赵飞燕;第三位是唐玄宗时候的杨贵妃杨玉环。

3、“长门”的典故被后来的诗人词人频繁使用,专门用来代表遭到丈夫冷落或者遗弃的妻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经典版】.doc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经典版】.doc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摸鱼儿辛弃疾译文

摸鱼儿辛弃疾译文

摸鱼儿辛弃疾译文【最新版】目录1.辛弃疾的《摸鱼儿》及其背景2.《摸鱼儿》的文学价值和意义3.《摸鱼儿》的译文及其特点4.结语: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评价正文1.辛弃疾的《摸鱼儿》及其背景《摸鱼儿》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

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正值民族危亡之际,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的壮志难伸,只能通过词这种文学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摸鱼儿》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据传说,辛弃疾在一次巡视江防时,看到江上的渔民在摸鱼,不禁感慨万千,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壮志,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2.《摸鱼儿》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摸鱼儿》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江上的摸鱼为题材,通过对渔民摸鱼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壮志难伸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在词的形式上,辛弃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词的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作者以钓鱼和乘舟为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闲居江南,但心中仍然怀念着北方的家园,渴望恢复中原。

3.《摸鱼儿》的译文及其特点《摸鱼儿》的译文如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译文的特点如下:(1)在语言上,译文采用了现代汉语,使词的内容更易于理解。

(2)在形式上,译文尽量保持了原词的韵律和节奏,使词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保留。

(3)在表达上,译文通过意译的方式,传达了原词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4.结语: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评价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的词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被誉为“词中之冠”。

《摸鱼儿》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志凌云、忧国忧民的词人形象。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⑵消:经受⑶落红:落花⑷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⑸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⑹脉脉:绵长深厚貌。

⑺君:指善妒之人。

⑻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⑼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背景】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他的同事王正之在小山亭为他设宴饯行,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

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

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

“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通用)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

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

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

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闲愁折磨人最苦。

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注释】⑴摸鱼儿:词牌名⑵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⑶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

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⑷消:经受。

⑸怕:一作“恨” 0⑹落红:落花。

⑺无:一作“迷”。

⑻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⑼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⑽脉脉:绵长深厚。

(11) 君:指善妒之人(12) 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13) 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摸鱼儿》原文、注释及解析〔注释〕摸鱼儿[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②,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③。

春且住。

见说道④、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⑤。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⑥。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⑦?君莫舞⑧。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⑨!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⑩,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本篇选自辛弃疾《稼轩词》。

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为其饯行,作者写下此词。

②消,禁受得住,消受。

③落红,落花。

④见说道,听说。

⑤怨春不语,埋怨春天没有答理。

言外指春天自管逝去。

⑥算,料想。

殷勤,其主语是蛛网,不是蜘蛛。

画檐,饰有彩绘的屋檐。

惹,牵,挂。

⑦长门事,托名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说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居长门宫。

她以黄金百斤赠司马相如,托其“为文以悟主上(汉武帝),陈皇后复得幸(得宠)”。

但史书所载,陈皇后并未再得宠幸。

长门,汉代宫名。

准拟,准定,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

佳期,指陈皇后复得汉武帝宠幸而相会的好日子。

蛾眉,原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这里借指美人,指陈皇后。

脉(mo墨)脉,形容含情深沉未露而又有欲吐之意。

⑧舞,双关语,既指舞蹈,又指得意的样子。

⑨玉环,杨贵妃小名,唐玄宗的宠妃。

安禄山乱起,唐玄宗逃蜀途经马嵬坡时,因军士逼迫,她被赐死。

赵飞燕,汉成帝宠幸的皇后,后被废为庶人,自杀。

此两人都善舞,又以妒忌著称,暗暗呼应上文的“有人妒”、“君莫舞”。

⑩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解析〕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所作的词。

作者自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渡淮水归南宋,十七年中他抗击金军、恢复中原失地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多样的风格
豪放——独特的沉郁、悲凉的审美特征; 婉约——柔、软、香的审美特征;清新自然、 潇洒闲适、淡雅颓废;最大的特点:
柔中有刚。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 玲
珑”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
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
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5、体裁和手法多样化 • 比兴:《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蛾儿写丰富的想象:《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 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 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 而 “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 和 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 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例如: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又把 愁来做个天。(丑奴儿)
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 的语汇入词,信手拈来,如从己 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 命力,而且空前的扩大丰富了词 的语汇。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 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 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地。虽形 式松散,但语义流动连贯。
春意阑珊实指国家大事,并非词家个人闲愁。作 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是溶入国事之中,主要是对 国家前途暗淡的担忧。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匆匆归 去,是对南 宋 朝廷不思振作的哀怨。
怨春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紧承上句,春沉默不语,一片苦心遭冷淡, 故而“怨”之,暗示忠言逆耳,不被理解的困 窘。
谢 本 谢 单 ! 元 结 束 ,
艺术特色
抒情手法上
《摸鱼儿》以婉约含蓄见长,通篇采用比 兴,不直抒己见,而是因物起兴,借景抒情, 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拟人化的手法和典 故运用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 风格上
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在芬芳悱恻 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其手法较近婉 约,与其它豪放词篇迥然有别,可谓柔 中有刚。
梁启超: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殷勤”点出蜘蛛情殷意苦,为沾飞絮而忙碌 的情景;也暗含词人要象蜘蛛般辛勤顽强地 挽救南宋危局,无奈官卑职小,心有余力不 足,在政治上不能发挥重大作用——体现了 词人对国事的一片赤诚,交织着作者的一番 苦心,抒发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也表示出:词人挽救危局的举动不也如蜘蛛 挽留春天一样,难有作为。
著名的比兴体词,以婉约风格赋予寄托。 继承了屈原美人香草文学的创作艺术,通篇 比喻象征手法,借儿女情以写君臣事,借古 事讽今人 。 眼看春光已逝,国事日非,词人借对春 老花残和后妃失宠的感叹,暗示南宋朝廷的 艰危处境,抒发自己愤怒忧虑的哀怨感情; 词作看似委婉,实则激烈,绵里藏针。
怜惜春天逝去,而徒然希望留住 春天的心情,“落红、芳草、飞絮”构成 一 幅幅暮春图画。
摸 鱼 儿
教学要点
• 了解辛弃疾豪放派词的特色,其悲愤慷 慨的主导风格及其成因。 • 掌握《摸鱼儿》词的用典艺术。 • 试用“赋”与“比兴”等不同的手法创 作表达人们惜春、伤时的诗句。
生平介绍
肝肠似火 色貌如花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 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 生擒张安国的少年英雄
与苏词相比,他们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 豪爽而著称,不同的是: • 苏词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 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 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 的平静。 • 辛词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 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 的悲愤。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 旷,稼轩之词豪。”指出了苏辛之间的主 要区别。
第二期(1162—1181)
南渡初期南归后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献《美芹十论》《九议》,提抗金方 略,但辗转各地,文韬武略与伟大抱 负总难施展。无奈作词以抒怀,反映 重整河山的壮志,抒发对投降政策的 义愤,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初步 形成豪雄悲壮的词风。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年近而立之年,英雄失意
《 南 乡 子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 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 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 王朝的昏暗,认为这是最感痛心 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 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 怨沉痛,凄怆欲绝。同时,此景 回应上片,借暮春晚景,暗示南 宋的没落命运,寄托了作者对国 事的无限哀伤。
艺术特色
结构上
着眼于一个“春”字,以 “匆匆春又归去”为这首词 的主题和单线,有条不紊地 安排了上下片内容。
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
参与北伐时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虽无意仕途,但自思报国日短,68 岁的老英雄仍毅然出山,并隔江北 望,吟出千古名篇。
——作者直捣黄龙的梦想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 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人苦闷和痛苦的表白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坛高峰——稼轩词的艺术特色
1、内容扩大,题材拓宽 • 数量最多,现存词作620余首,居宋 代词人之首; • 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 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 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 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 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 多。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
留春: 作者炽热爱国情怀的进一步流露。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两句有三层意思: 首句迎面呼住,情急语重; 次句引出缘由; 结句点明势在必留,春仿佛有知觉,有来去路 径可循,笔墨形象,具体可感,联想丰富, 比喻生 动;更是作者炽热爱国情怀的进一步流露。
“草迷归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有志之 士一筹莫展,这更是黑暗现实的缩影。
小结: 上片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 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 已难挽回。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 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 盾心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 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 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感慨。
下片:写自身遭遇。
从古代后妃失宠被 废的故事写起,以娥眉 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 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 心。最后以伤春结束。
上片:惜春、留春、怨春;
“春”是南宋王朝的化身。
• 惜春:
残春风雨起笔,一问一结,有突兀警动之感, 有一误再误,又要失去复国良机的沉痛;开 始就表现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无限 忧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化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风雨”象征国家被风吹雨打,国事飘摇。 “又”:感叹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又暗寓自己又徒 长一岁,报国愿望再次化作清水。 “长怕”:语感强烈,极写花落春归的忧惧,更何况 风雨的几番摧残已使“落红无数”,这更对词人造 成巨大的感情冲击;惜春之情,深沉凝重,悲切感 人。 “落红无数”,正指狼烟遍地,国土沦亡,当权者不 思恢复、却一味媚敌投降、丧权辱国,以至偏安而 不可得的严重现实。
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借宠妃杨玉环、赵飞燕的 结局讥刺当权的小人,不 要因一时受宠而得意忘 形,总有一天也将化为灰 烬,诅咒投降派不会有好 下场,讽刺极为尖锐,至 此七句为全词筋节所在。
闲愁最苦。
闲愁是精神上的苦闷,是无可奈何的忧愁, 是不能征战沙场,爱国热忱受冷遇的忧愁。 正话反说,是愁极怨极的表现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借用“长门”事,借两情言君臣:正表露出词 人原望上书后取得皇帝信任,但为当权者所嫉, 壮志难酬的心情。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千金”二句:反用典故, 满怀的深情向谁倾诉? 词人遭忌受谗、不为信任的 苦闷,报国无门的愤懑,尽 数言明,又与“春不语”相 呼应;自屈原以后,借美女 遭弃比喻忠臣被逐是文人常 用的艺术手法。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
时期——稼轩,屡遭谗忌的苦闷。 创作的丰收期,抒发豪情壮志外更添 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也颇多闲情 逸志之作。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苏轼《虚飘飘》:“虚飘飘,画檐结蛛网, 银汉鹊桥成。” 喻义盖有三说: • 或以为喻关心国事者,人少势孤; • 或以为蛛网惹絮喻小人误国; • 或以为隐喻南宋残败政局,经不起几番 风雨。
“惹”将无情之物“蛛网”变为有情,寄情 于景,以景见情。 “飞絮”暗寓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即将不保, 剩水残山,即如留下的点点飞絮而已。
•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 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 •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 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 这些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 “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 者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