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物理是八年级上册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八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科版物理知识。

一、教科版物理知识点1、力和压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或改变其形状。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压迫的程度。

学习力和压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诸多实验和现象。

2、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改变位置的过程,而力则是影响运动的因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3、机械能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物理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压力和浮力压力和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中压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压迫程度,而浮力则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学习压力和浮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实验。

5、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中,光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制造等。

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学习物理需要先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且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增强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举一反三学习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简单的问题推导出更复杂的问题。

在练习物理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从而举一反三,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练习常识题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题。

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巩固基本概念,也可以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学科是一个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科目,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a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b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c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1.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事先选择作为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说的运动和静止具有性,相对于来说的。

2.速度: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在的路程。

公式:v=,导出公式:S=;t=。

单位:①国际单位:;②常用单位:;换算关系:1m/s= km/h。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经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测平均速度: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时间:测量工具:。

长度:测量工具:;长度的单位有、、、、、、七个(从大到小写出来)。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长度单位的换算:0.06m= dm= mm;500um= cm;刻度尺:⑴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⑵会放:刻度尺要,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⑶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⑷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⑸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和。

6.误差:和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②用更精密的仪器。

误差只能而不能,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7.声音的产生: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声音的传播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 v 液 v气 ,声音以的形式向外传播。

(v空气=340m/s)8.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声音的高低用(符号是)表示,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还有与有关;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一般材料、、影响振动频率;音色:又叫音品映了声音的和。

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9. 噪声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减弱噪声的(1)从处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教科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物理复习纲要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1um=103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二、简单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角度的概念:角度是用来描述两条射线之间的开合程度的物理量。

2. 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度量单位有两种,一种是角度,用小圆圈“°”表示;另一种是弧度,用“rad”表示。

3. 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是描述角度与三角形边长之间关
系的函数。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
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若一个物体同时具有两个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公
式计算出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

6.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的状态。

7.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9. 动能与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出物
体的动能。

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功。

10. 力的合成与分解: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计算出合外力和合内力。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部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建议参考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教材。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选择题)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讨论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一、物理量
1、时间。

物理学的一种基本量,它一般以秒(s)为单位。

2、距离。

物理学的另一种基本量,它一般以米(m)计算。

3、加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速率,一般以米/秒的平方(m/s2)计算。

4、功率。

机械能量单位时间变换的速率,一般以瓦(W)计算。

5、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率,一般以米/秒计算。

二、力学
1、力的效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三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它的加速度。

3、物理学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抗力,它能够减缓物体的运动和停止物体的运动。

4、压力压力是每平方米收到的压力,一般以帕斯卡(Pa)计算。

三、电学
1、电容电容是一种电介质,它可以储存电能。

2、电压电压是电动势,它可以用伏特(V)来表示。

3、电流电流是电荷流动的量,可以用安培(A)表示。

4、导电性导电性是指电荷能够在物体表面得以发挥作用。

5、电阻电阻是抗电流作用的量,可以用欧姆(Ω)来表示。

四、声学
1、振动振动是物体处于有序或无序运动状态的一种态度。

2、声音声音是一种由振动产生的有音调的波,可以用分贝(dB)表示。

3、声压声压是振动产生的压力,它可以使物体的一些部位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有关物理学: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

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

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

(1L=1000 mL、1L=1dm3、1 mL =1 cm3)7) 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 控制变量法: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宏观世界的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运动的描述:1)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不可选被研究物体做参照物。

5) 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实例分析:小明坐火车、本与笔、风洞、空中加油、同步卫星。

三、运动的快慢:四、其他声现象:1)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

若小于0.1s,原声和回声叠加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

因此在屋子里说话的声音比在操场上响亮。

2)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1/2vt)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3) 共鸣:条件→频率相同4) 噪声:物理学定义: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叫噪声。

其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从环境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的声音都是噪声。

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声等。

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阻止其进入耳朵。

三种方法:吸声、隔声、消声5)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率高、反射强(倒车雷达,声纳);穿透能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破碎”能力强(超声加湿器、碎石、除垢、洗牙)。

6)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次声的来源: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次声的应用: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次声源进行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7)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一、光的传播:1)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为天然光源与人造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三者位置)、小孔成像(倒立实像,与孔形状无关)。

应用:激光准直、站队成直线、射击时“三点一线”、木工检测木料表面是否平滑。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3) 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空气和真空中的速度接近。

在水中和玻璃中依次减小。

4) 光年:长度单位,1光年≈9×1015m。

一个天文单位: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5) 光传播能量和信息:像太阳能灶、激光打孔及切割、浴霸等说明光可以传播能量;交通信号灯、海员用旗语交流信息,聋哑人通过手势、动作及表情的变换进行交流等传播信息。

6)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二、光的反射1) 概念: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表述中入射、反射的顺序。

3) 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为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的为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

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发光物体是漫反射现象。

三、平面镜及其成像特点1) 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后成为发散的光线,则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称为“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因为它不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实质: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与物上下一致,左右对调。

4)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注:发生折射时,在界面也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光在发生折射的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路可逆)2) 光的折射规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四线合一”,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均为零。

4) 生活中的折射:从岸上看水里的景物或从水里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升高了的虚像。

五、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 a.要借助工具作图;b.是实际光线画实线,否则画虚线;c.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之间不要断开;d.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e.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f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g.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h.相关的等距标记、垂直标记、对应点的字母标记、镜面背后斜线标记要完整。

六、透镜1)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是透镜的对称轴3) 光心:薄透镜的中心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O表示。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4)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5)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这些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凹透镜的焦距。

6)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折射能力越强。

7) 透镜的分辨方法:?触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放大法:看书上放大的字的是凸透镜。

补充:物近(离焦点)像远像(实像和虚像)变大;一倍分虚实,二倍分大小;实像与物异侧,虚像与物同侧;实像有大、中、小,虚像都是放大的(凹透镜成像是正立缩小虚像)。

八、常见的光学仪器1) 放大镜:获得更大像,应使物体在物距不超过一倍焦距时尽量远离透镜。

2)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景物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为像距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应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离景物近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大些。

3) 投影仪: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为像距。

屏幕上要成正立的像,幻灯片必须倒放。

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应当使凸透镜与幻灯片或投影片的距离减小,同时应把幻灯机或投影仪远离屏幕。

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它是对物体的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望远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先由物镜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成实像,再由目镜放大成虚像。

我们看远处的物体通过望远镜使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晰。

九、眼睛1) 眼睛: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相当于凸透镜,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2) 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