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以龙山土家为例摘要

诸多对民族的定义与划分存在着广泛争议,因此各个国家的识别情况与民族政策都是有巨大差异的,但都存在着各自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将尝试结合民族识别理论、具体土家的识别过程以及现在的存在状况,结合一些小调研与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综合一定的学术,更多的作为所谓“土家”一份子来表述一些想法。

关键词民族;利益;语言;族源

一、引子

在初二的时候,因为初三毕业考试的缘故,我们需要拍摄身份证,老师便叫我们回家将户口簿自己那一页拿出来带给老师。为避免丢失,老师便替我们保管,给了我们一个小纸条,上面写了姓名、出生、地址和民族,在我的小纸条上,老师在民族后面写了一个“土”,而其它人写了一个“土家”。我当时就知道“土”在中国语境下是另外一个民族,便去找了老师,老师说没有问题,不会误解的。那时候我就很奇怪,这个真的会没有问题吗?之后拿到身份证,华丽的变成了“土家”。因而,我那时便疑惑,这个民族有用吗?我在家乡写个“土”那就意味着“土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好像也并不如此的去区分,那这个有何意义呢?直到我参加高考前的三个月,省里面组织民族身份核查,并对父母均是少数民族的进行免费细致的体检,所以我那时才意识到可以在高考的基础上加上二十分,于是学校组织同学们改民族成分,父母不是的找爷爷奶奶一辈,反正能从祖上找到的都修改。之后还了解到诸如预科班、骨干计划等一些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我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定格我自己的位置,如同下海的企业家一般,无法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1。也就是说,我在我的身上难以找到土家族的影子,曾经在民族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讲故事”,我们成为了一个“民族”?就我而言,实为困顿,变迁之巨大,实为震惊。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浩浩荡荡的民族识别工作,毋庸置疑,这受到了苏联的巨大影响。结合实情中国的民族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但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会有误差及问题的存在,因此就有了很多地方前后行政区的变化。时过境迁,现在很多民族所依据的标准都

1流心著,《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0页

已式微,面对如此窘境,如何面对呢?本文将首先对民族理论作简短的分析,然后对具体的湘西州龙山县划分过程作介绍,争论最大的莫过于对族源的强调,再结合在坡脚做的小调研,最后对历史的与现状的问题做一个小结。

假装学术一点说,结合理论与案例,加入历史动态的资料,探讨这一地区的民族划分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所在。但实实在在我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实在无法去解开心中的疑惑,因而本着也不是一个学生的出发点,但我也并不完全是所谓的其中的人,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从两面出发去考虑一些问题,表述我的一些问题与思考,在所谓的客体与主体间找到一个我所认为的位置来叙述我的观点。

二、民族划分理论的简单分析

论及新中国的民族划分理论,首先来说说“民族”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与含义。早在1963年,林耀华先生就已经提出过这一问题了,认为章太炎不晚于1900年写作的《序种姓上》中所说“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并出五帝之臣属”,可能是“最早有关‘民族’一词的记载之一”2。1981年,金天明、王庆仁二先生又针对此问题, 提出新的更为明确的说法,“据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民族’一词最先出于1899 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3”,诸如“民族”最早使用的年代分析还有很多。黄兴涛通过文献分析,意义分析,“得出中文里的‘民族’一词最晚到1837 年时,就已经出现了。1872 年时, 已有华人在现代意义上加以使用4”。并进而认为,“作为双音节的‘民族’一词的出现,既是19 世纪初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民族交往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传统族类意识面临西方观念时实现转换变化的结果5”。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文化的翻译与转录过程中,是有差别存在的,因此,大部门人所认为的来自日本的“民族”一词的确是外来词,并在中国得到了普遍运用。也有不认为如此的,郝时远就自豪的认为“民族”是古汉语固有的词6,但就绝大部分学者们的认可来说,“民族”确实是舶来品。

“民族”一词,大多认可是从日本传入的,新中国的民族划分理论更不例外,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民族划分依据。“State国家nation民族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2林耀华,《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与译名问题》,《历史研究》,1963.04,1963年02期

3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的出现及使用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1.08,1981年08期4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在中文里何时出现?》,《浙江学刊》,2002.02,2002年01期

5同上

6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11,2004年06期

意见,就是一起产生和相继消亡的7”,之后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谈到:“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斯大林经过前人的定义,加之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给出了经典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929年,又稍有改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原则上差异不大。斯大林对这一定义也做了解读,首先他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这个历史时期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还补充到,不是任何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都是民族,他还认为不同的民族不一定要有不同的语言,可能生活的地域不同。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内部的经济联系去把民族内各部分结合起来,最后他还强调了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总之,四个因素要全部具备才能成为其民族8。

他还把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那对于中国来说,社会发展状况是不一的,因此在中国对于民族首先去掉了阶级的因素,“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问题理论和民族政策文献中,从来就把我国的所有各民族,不论他们在解放前或民主改革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一律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称之为民族9”。

对于斯大林的定义,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思。在“50年代民族定义讨论中,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占了绝对的话语权10”,但当时中国的封建残余还浓厚存在的状况下,显然是开展不了民族划分工作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毛泽东对“民族”含义做出指示“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落或部族”,他还特别指出“名从主人”和“尊重民族意愿”。因此当时的民族划分工作便遵循了“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依据、就近认同”的大致原则,把斯大林的定义灵活运用。从这里不难看出,我国的民族划分依据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局限的,因此后来的很多问题与这一渊源是紧密相关的。进入60年代,“无休止的引证和解释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是那个时代人文社科学界学风文风最显著的特征11”,这与时代背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是分不开的。八九十年代后,深化讨论,并引进其他的海外观点,无论是学术,还是实践

7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98页

8转引自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103-106页

9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143-145页

10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09,2009年05期

11同上

上,都极大的摆脱了斯大林的束缚,理论反思、族群概念的介入、重新定义,因此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做出了新的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讲,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2。一定程度上,企图对原有的尴尬局面进行摆脱,但却难以跳脱既定的历史事实,争论并没有削减,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敏感度有所促发。

为了把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进行下去,由此把斯大林的定义作为一种学术的典范,而在实践中进行调整,把政治作为坚实的抵御堡垒,从而新中国的民族划分政治色彩显得浓厚,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60年代基本完成,遗留与更改民族成分等工作在80年代也基本结束13。1953年,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自报民族达400多个,之后便进行了民族的确认工作,先后经过民族调查、民族识别、更与解决遗留问题,这其间,标准的弹性、自愿的主观性加上政治的色彩,便奠定了民族的划分问题的基本基调。

在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下以及政府对人民意愿的遵从,从此开展起来了民族划分,民族划分不仅仅对人群进行了归类,与此相关的是国家对优惠民族政策的实施,这当然与国际的环境息息相关14。而在具体的利益刺激之下,人皆趋之,中国的民族划分也成为了民族政策的“他性”的反映。

三、龙山县的民族归属

土家族自然也嵌入到这样大的国家政治运动中,在划分过程中,两个人物是难以撇开的,一个是田心桃,一个是潘光旦。

具体进程而言,龙山县现在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在民族划分工作中,这里经过了不当划分、再次确认、修改更名,并改变了行政区划。1956年,中央民委派出湖南土家族识别调查小组,确定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82年,国家民委组织对相、渝、川、黔四省边界一些土家族的民族成分恢复座谈会。1952年8月建立湘西苗族自治区,并于1954年4月改称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

12https://www.360docs.net/doc/3818549120.html,/GB/64162/64165/79703/82267/5707059.html

13欧周,《民族识别工作的三个阶段》,《中国民族报》,2002.04.23

14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004年06期

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当然这与土家族的确认是密切相关的15。

在土家族的识别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在龙山县进行,为何要进行这一工作呢?或多或少与田心桃老人有直接的关系。1950年国庆,田心桃参加了国家典礼,但其身份是苗族,在毛主席接见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认同土家,划为苗族是不恰当的。在那之后,主要以潘光旦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实地的划分,而在土家族源的考察上,做出了杰出的论述,对于确定为一个民族,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外部作用。

下面主要以潘光旦先生为主线,并结合中南民族研究室的成果。

潘光旦先生主要考察了三个县,龙山县、永顺县和湖北的来凤县。在龙山人口中,“土家人”是占绝对优势的,约5个人中有3个人(潘光旦 1956),主要通过听取汇报、小型座谈、个别谈话、逢人便谈、接转信件等几种方式,听取了关于龙山县第十二区的“土家人”与龙山县基本情况的汇报,与龙山中学“土家”学生向宗武、彭江南、冉茂华、延平权等十二人进行了座谈,与龙山中学教师彭武一、龙山县民政科干部田鉴秋、龙山县洛塔乡农民向山全、龙山县第十二区区委向德厚、龙山县马皮呰乡长龚莲秀进行了个别谈话,还转接了十多封信,希望确认“土家”16。

经过潘光旦先生以及中南民族研究室汪明瑀、胡克瑾和杨自翘实地的调查,再加上一些文献等资料,得出了支持土家族为单一少数民族的鉴定。

第一“土家族”有很自觉与普遍的认同,他们自称为“比兹卡”,这个称呼来源古老,龙山中学学生延平权说:“我们家乡普选时,大家在填写民族成分问题上曾提出:填苗呢?还是填土家呢?老一辈人大加反对”。世代相传是“比兹卡”,“土家”知识真正原有称呼。“自称的存在与坚持,说明用到这自称的人不可能属于苗族,自称是一群有共同传统意识的人所由维持其传统意识与从而维护其群体生活的最有焦点性的表示17。”(潘光旦 1956)自称在认同与心理上极其重要,比如说海外华人华侨有时候自称华人,但其可能不会说汉语,但这一点上来讲,其认同也是强烈的,一个群体也是容易保持的。

第二,人口聚集程度比较集中,“湘西北‘土家’人口是二十四万七千三百零六人,其分布地区包括在龙山等五个县市”,“把湘、鄂、川、黔四省合并来看,土家总人口一定远不止三四十万。我们根据历史材料加以推测,情况也是如此,并且有可能还要多些”,龙山县

15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87-99页16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116-130页

17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26页

更是集中,二十六万中有十六万18。

中南民族研究室也得出了结果:如龙山县第六区,全区人口22715人,其中土家15508,占68.22%;汉人6776,占29.05%;而苗族人只有431人,占1.93%19。

中南民族研究室的统计数字:

中南民族委员会湘西苗族自治区初步调查报告统计数字:

1953年中央民委会统计的数字20

从这里也看出了数字的变迁,实际调研所得到的准确的实际情况,在自报民族成分没有得到确认时,便选择了其他的民族,强制的民族划分使得一定要有归属,不符合自身也要采用,这极大地不适应具体情况。

18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19-536页

19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1页

20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3页

第三,有自己的语言,王静茹教授就已经提出“湘西土家语是土家人自己特有的语言”,并把土家语归属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在这里,“一般‘土家’人中,60%以上都会说‘土家’语;在土家人聚居最密集的区域里,会说‘土家语’的则占90%以上”,龙山中学的学生向宗武说道:我们学校里,土家学生占了一半。我们土家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不论颜欢说笑,抑或温习功课谈问题,均用我们自己的土话。

第四,“土家”要求独立的民族,客观事实的存在,再加上接受民族政策的启发,因此,口头的、书面的、行动性质的都产生了。

经过以上的审查,便确认了土家族的存在。同时,还有对土家族风俗、宗教信仰的调查,主要明显和有特征的有摆手舞、白帝天王信仰。各个乡都设有摆手堂,男女集群,鸣锣击鼓,举行摆手仪式,由土老师主持,据考证,这种摆手舞是一种军前舞,但也夹杂了农业动作。遇有疾病,都前往天王庙烧黄腊香,祈求许愿,日常生活中,也遵循很多禁忌并定期祭拜天王。

从以上先后调整修改,本来就反映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局限性,当然很多因素是难以确定的,勉为其难的去开展。自愿的原则是得到贯彻的,因为他们民族自我的认同是摆在前列的,就近认同也是一大民族识别方针,曾在没有识别土家的时候,填写苗族、汉族等。从这里看出,民族识别本来的强制性就太绝对,并非民族对任何单位个体都具有分类的功能;其次,自愿原则使得主观性也比较随意,就近原则也并不能完全的符合自我认同,与“名从主人”是有一些矛盾的;再次,很多的资料具有伪造性,还有很多资料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来讲,这三点都在这里出现,精致的理论与实践有延伸不到的死角。

四、冗乱的族源论争

在对土家进行民族识别的过程中,虽然对地域、语言、风俗等因素进行了考量,但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族源的强调和确证,而对所谓族源的强调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也成为土家族谈论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无论是是从县志还是学术期刊等等,都充满了各种的讨论,而这其中主要的说法有四种,巴人说、乌蛮说、江西说、土著说。

持巴人说的代表是潘光旦、彭武一,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代,从地域、历史、信仰、文化、姓氏、性格等来确认21。潘光旦从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

21黄柏权,《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论》,《贵州民族研究》,1999.05,1999年02期

驳斥了江西说、乌蛮说22,令人十分信服。彭武一也论证了巴人在土家族中的主体成分23。江西说则认为在现存的土家信仰中,彭公爵主、田好汉和向大官人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重要的祭祀对象,这主要与土司和溪州铜柱记有密切关系。乌蛮说则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乌蛮,土家族与乌蛮在习俗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还有就是土著说,认为土家族就是这里的本地人。当然这只是几个比较大的族源归属,还有濮人说、庸人说等等。

对于这些论证与追溯,对于其具体内容暂且不论,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如此这般强调族源有何意义呢?“强调共同的起源记忆与特定族号自称,以排除异己,建立并保持族群边界24”,共建共同的祖先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一个独特的族群,并以此获得潜在的利益。而一味的所谓的族源上争执,不仅不利于一个共同的民族认同的建立,而且为了历史而历史,已经偏离了现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知道如果我们正确地引导我们的脚步,我们可以到达哪里25”。

在这一点上,对于族源的过度争执是可以被再次讨论的。历史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而史料也存在巨大的立场与时代性,一味地对过去进行追溯,只会越来越迷糊我们自身。这种弃现实于不顾的做法实在是没有把握到民族真正的取向,而且忽视了具体的现实情境。在这样的混沌之下,没有一个标准,而在生活情境之下的人,更不会在乎从哪里来的问题,更多地关注我今天、明天生活怎么样。这不仅误导自身,还不利于去给他人传递,讨论了如此多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那我是不是可以反思土家族到底应不应该与周围民族分开这个根本的问题。过多的争执毫无用处,一则陷入到历史的迷雾中,越来越分辨不清出;二来忽视现实的真实情境,历史只不过应该教会我们怎么成为一体和更好的生活,如果说这两个方面都不能意识到,所谓的族源讨论也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何况如此林林总总,接受者云里雾里,而传递者本身也不明就里,如果是这样,讨论过去就没有任何价值,我们还不如学着为了现实如何去构建一个精致的过去。共建一套共有的历史祖先与价值体系,比起永远讨论不清楚的历史更为有效,毕竟每个人生活在现在,需要面对的是未来。过去虽然重要,但我却是回不去的。

五、迅速消失的语言

22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原载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辑刊(第四辑)》,1955 23彭武一,《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江汉论坛》,1983.04,1983年05期

24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第93页

25杜丽燕余灵灵编,杨富芳译,《布里奇曼文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31页

前面论及,对于土家族源,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定论,而是一味的争吵,如此争吵也就忽视了其它的因素,特别是语言,语言被看作是民族的重要要素,不仅起着社会交际的功能,而且还深深影响着思维的过程26。当然,这里主要是外部语言学27的讨论,结合在坡脚对土家语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一定的分析。

针对坡脚,刘伦文写过一本较为详细的社会文化专著,这里不赘述,这里提及的土家语在其调研时已经遭遇重重危机、濒临灭绝28。十年后,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两百份问卷的调查29。根据调查结果,其中完全会说土家语的有79人,占总人数的39.5%,这部分人主要是中老年人;会说一些土家语的有78人,占总人数的39.0%;能听懂但不会说的有27人,百分比为13.5%;完全不懂土家语的只有16人,仅占8.0%。其中40人认为土家语会很快消失,他们认为10年之内,坡脚几乎没有什么人会说土家语了,有位老人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在外面都不讲土话,怕别人笑,认为很‘土’”。据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在坡脚当地竟然已经没有少年儿童熟练掌握完全会说土家语了。下面是几个直观的图表:

表1 各年龄阶段使用频率的情况

26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7-10页

27(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2011.11重印),第25页

28刘伦文著,《母语留存区土家族社会文化:坡脚社区调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第262-282页

29本调研系2014年暑假几位大学生联合自发进行,并在此表示感谢

表2 各年龄掌握情况表

表3 抢救必要性的表格

表4 对土家语自豪感与认同感

在龙山坡脚的情况尚且如此,在其它乡镇的情况自然更加糟糕。看一看笔者所在的中村,“一般‘土家’人中,60%以上都会说‘土家’语;在土家人聚居最密集的区域里,会说‘土家语’的则占90%以上30”,同时中南民族研究室也得出了结果:如龙山县第六区,全区人口22715人,其中土家15508,占68.22%;汉人6776,占29.05%;而苗族人只有431人,占1.93%31。再根据中村当时属于第七区,就紧邻第六区,所以中村应该有不少土家人,1956年距今恰好五十年,但村中早已有九旬老者,古稀之年的老人更是众多,但却一句土话都不会,难免太过冲突、太不符合现实。

就龙山的土家语而言,已经呈现死亡的现状,丝毫感受不到所谓民族语言的氛围。直到笔者高二的时候才听说县里面有会说土家语的,不免为之惊奇,而这也为所谓的民族认同蒙上阴影。语言的奔溃如此之迅速,可能是由其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作为一种无文字的语言,难以记载与传递,而作为一种没有用处和利益的语言,自然是没有人当回事。

也就是,半个世纪前语言还蔚为大观的情况,在现在已经是风卷云残或消失殆尽。我惊讶于其中的迅猛,更多地是担心并没有对其有足够的认识。而这其中,土家族中间本来就不纯洁更加促使了对这一点的忽视,我可以选择土家族,因为那样子有用,这个语言没有什么用,我表示不在意。

土家语的迅速消失是一个客观的现状,但有的地区竟然找不到一丝痕迹,只能证明民族识别时的不充分或人为意识,一些人仅仅只是旗号和幌子,或者根本没有相应的观念。

六、一些简单的思考

民族划分不仅仅依据了苏联的模式,也在中国的语境下进行了变通,特别是对自我认同的尊重,剔除压迫很重要,而当成为一种手段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有不正当的目的,民族划分也并不完美。具体到土家族的识别过程中,对于族源的强调无疑走上了一些歧路,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时,不仅争论不清楚,而对于语言却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的做好传承的措施,没有文字的土家语自然是不利于传承,而流动的增加直接中断了原有的口耳相传,但这掩盖不了土家族本身就不是一体的事实,这与民族的优惠政策息息相关,究其根本,源头还是在民族划分与对自我认同的强调。过度的强调政策的导向以及对“名从主人”的认同,这是两个出发的基本点。由此,我也开始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距离新中国民族划分工作结束也已将近半个世纪,而在这其间,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

30潘乃穆、潘乃和著,《潘光旦文集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18页

31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页

人们的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对于民族成分也有了新的思考与反思,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民族”与政治的联结越来越紧密,很多的民族冲突问题以及民族政治宗教都是其反映。并且越来越多的用“族群”概念,“民族”则较少的出现。与之相关的还有各地的交流增多,使得经济生活难以割舍,信息的渠道拓宽,并且存在大量的交流,因此而带来的很多语言消失以及特殊文化的消弭也是愈演愈烈的。但其背后,“对民族群体的利益的关注与维护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32”。

从以下湘西州人口普查状况可以看出,在第三次普查后,汉族人口急剧变少,不排除其外迁的可能性,但主要原因是纷纷改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现在土家族已经超过500万。05年末,龙山县土家族人口达到28.54万(国家民委 2007),相比1956年的12.5万增长了一倍多,当然不难看出其中是有很多修改民族成分的,主要是适应当地,并且享受少数民族的良好待遇,考高加分无疑是最为直接与受益的。

(表格来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

以笔者所在高中为例,在高考上报民族成分时,大量学生改为土家族,有的父母都为汉族的,于是便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那里寻找土家族。学校积极要求同学改为少数民族,民政局等部门也是很自觉的配合,只要父母有一方便能改为土家族。起先,班上有十多名汉族,等到后来,班上只有两名同学是汉族,而全班总人数是50多人。当然这就与少数民族

32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2004年06期

政策有关,因为可以在高考中多加20分,就算是这里的汉族也能够加上十分,甚至很多都在这里注册学籍而在外面学习最后回到这里考试。这里不难看出,土家族作为少数民族,对其身份的归属,被涂抹上了一种工具的效能。

笔者还遇到一种情况,在没有触及民族成分确认时,随意说自己的民族都是不受怀疑的。有一村民其父母都是汉族,但在上户口时,他居然成为了土家族,由于自己没有太多离开本土也没太多核查,因此,没有产生问题。而现在,他的女儿也是土家族,在高考民族成分确认时,由于他是土家族,因此其女儿便加上了20分。

在这里,我们先不谈公不公平的问题,就拿民族原有的定义来说,这里很难符合,其政策性导向引导却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把身份证上的民族成分作为一种利益的工具,甚至是改来改去。“族群性有两种特性,第一种特性包括构成客观族群要素的共同语言、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原生特质;第二种特性即结构性族群性表现为受一种政策或结构导向影响的现代特性33”,因此更多的表现为政策性的导向,一种现实性、利益性的考虑。

当然,随着交流增多,前面也提及了语言的问题,龙山县只有靛房、农车等偏远地区还存在土家语,而且土家语的传承更是一大难题,语言所起到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便得不到表现,从而其民族的抵御力是很容易下降的,特别是其以语言为依托的文化更容易受到冲击。与此同时,还有摆手舞、土家族的原有节日以及一些信仰与习俗,也渐渐的弹出了视野。这从整个民族层面上来看,曾经一个主要的土家族聚居区,并且至今还认为有很浓厚的土家族文化,其实在一个本土人看起来却不是这样子。越来越多的接受外界思想,当地原有的事物迅速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去追寻原有的民族性,没有人对原有的文化与风俗等感兴趣。

就当初的出发点来说,某种程度上民族的依据已名存实亡。时过境迁,需要从动态的来考虑。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生存是需要空间、权力与利益的,“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对族群身份实行了制度化确认,这客观上使族群成员的族群认同具有了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体现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成份’,它有意无意地提醒人们自己所具有的‘民族成份’与族群差别,与‘民族成份’相关的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会在客观上固化人们的族群认同34”。因此,享受着民族政策带来的优越,并没有担心因为现代化对原有文化、语言等的冲击,因

33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2004年06期

34明跃玲,《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以湘西红土溪村的民族识别过程为个案》,《云南社会科学》,2008.03,2008年02期

为曾经那个过程已经经历,不需要去维持进而获得利益。从族群理论上讲,“原生论”的认同是不断的削弱,而“工具论”却在不断的增强。因为政治上的因素,从而结合为整体,加之以这个认同。

“正因为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缓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利益观,协调好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各个族群的利益关系,关注弱小民族的利益,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35”。既然各民族都在关注民族利益,而我国对少数民族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因此分好蛋糕的工作很重要。

就这里的情况简短总结来说,随着大趋势与大潮流,民族成分中的实际性、利益性增强,当然这与原生性的民族认同受到削弱紧密相关,大量的本民族文化没有保存,以及用于特定交流的语言也不再普遍,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领域中理性人经济性的思想灌输,这使得以本来独特的依据标准现在成为历史。原生性的认同丧失,当然需要一种新的凝聚点,借以民族政策的优惠,更能促进其心中利益的追逐,使其整体不被压缩。从今天来看,当初的历史民族划分意义荡然无存,正在形成新的团体建构,而“民族”实际上的政治性使其本身就成为一个问题与棘手的事物,“族群”似乎更能灵活反应与切实表达一种社会的能动性。不可否认曾经民族划分的成果,但现在主要的效果体现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就具体的文化心理等等已经日益殆尽,或许开始就是政治的运用。

回归到民族的划分与“名从主人”的原则上,潘光旦先生在此基础上对土家族进行了识别并获得了成功,“我们是完全符合一个少数民族的…敬爱的毛主席,希望您能和中央一定要给我们作出决定36”,最终这个心理疙瘩解开了。可这是不是给自己又系上了一个结,一个再也解不开的结,那就是现在的“我”如何讲述“土家族故事”?从这个结上面还是需要回到当初的年代,当然不是为了利益,更多的是革命时期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未来的讴歌,响应者政府的号召,进而积极参加民族的自觉。但当“名从主人”并蒙上民族政策优惠的条件,这个动机的纯洁性就值得深思了,因而也就有了“为了高考二十分,我就改个民族成分吧”。无疑,这对原本土家族不甚坚固的民族体系更受到冲击,那便是从外部浸入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分化,不何为,只为何。

七、小结

35罗树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族群认同的几个问题——与于鹏杰同志商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8,2005年04期

36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125页

民族划分是新中国的重要工作,对各民族的历史、社会、语言等做了大量的调查,也划分出了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民族划分一开端,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策略与智慧,领导人指出把学术与政治分开,艺术性的使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划分初期,其文化、心理、语言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反映,但就其具体过程,也有错误识别与修改的存在,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本身具有不足。在格局奠定后,对少数民族很好的优惠政策,包括高考加分、计划生育放宽、变通执行等等,使得政治意味进一步被赋予。

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偏离了对民族本身内核的忠实,更多地依据了政策指引及“名从主人”与“就近原则”。起初对国家政治运动的热情,而后转化为对现实利益的追逐,在这过程中,土家族无疑被冲击的粉碎。作为一个民族而不讨论认同,过度的强调族源历史,讨论族源历史却深陷其中不能抽离;严重忽视语言与现实的问题,土家语岌岌可危,作为一个八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不免让人疑惑。

回顾当年的识别过程,却已觉得十分遥远,不知这其中究竟发生了如何天翻地覆。要么是变迁过于剧烈,以至原有荡然无存,要么是当初那么做应该可以再思量思量。

虽作为土家族,但我却不知道怎么去讲述土家族的故事,我身上看不到所谓的民族灵魂与核心,更可怕的是一点影子都没有遮到我。曾经解开了结,土家族被识别;而却为我又系上了结,我识别不了我自己。

参考文献

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国家民委编辑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十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2011.11重印)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流心著.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刘伦文著.母语留存区土家族社会文化:坡脚社区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

杜丽燕余灵灵编.杨富芳译.布里奇曼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林耀华.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与译名问题[J].历史研究.1963.04,1963年02期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J].云南社会科学.1984.04,1984年02期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004年06期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01,1980年01期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民族研究.2010.09,2010年05期

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的出现及使用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1.08,1981年08期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11,2004年06期

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J].民族研究.2009.09,2009年05期

曹兴.国际上民族划分的缺陷与出路[N].中国民族报.2014.02.07

欧周.民族识别工作的三个阶段[N].中国民族报.2002.04.23

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6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J].浙江学刊.2002.02,2002年01期

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2004.12,2004年06期

明跃玲.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以湘西红土溪村的民族识别过程为个案[J].云南社会科学.2008.03,2008年02期

罗树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族群认同的几个问题——与于鹏杰同志商榷[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8,2005年04期

彭武一.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J].江汉论坛.1983.04,1983年05期

黄柏权.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9.05,1999年02期

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一: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 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实行这样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原因的,请让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从理论角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现在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基本类型,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中央权力机关集中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和主要权利,中央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我国便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无产阶级要坚持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的同时,又肯定了自治制的必要性和适宜性。再看我们的老大哥苏联,列宁把民族的区域自治作为无产阶级在国家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上解决民族问题的普 遍原则。他说:“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

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族的集中制。”毕竟每个民族有自己 的问题,统一的国家若是用统一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势必会与民族的特色、文化发生冲突,这时就将与民族的集中制发生冲突。这说明了我国要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而统一的国家,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其次我们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在历史上,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 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在民族分布上,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这说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是顺应历史的趋势和中国的国情的。 最后,我们发现我国没有实行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实行了创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其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我国国情和苏联不同决不能生搬硬套。从上面我们分析的国情来看,一是我国与苏联的历史不同,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三、教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具:PPT课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 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回忆初中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地位: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活动:“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聚居是否等同于居住?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自治机关”四个字打开相关链接补充知识:自治机关的双重地位学生活动:做笔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并思考:怎么认识“自治权”呢? 学生活动:学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展开讨论。 2、(1)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那么该如何理解“自治权”是它的核心内容呢?教师展示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给材料积极探究思考。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2篇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2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41个少数民族共17万余人散杂居住,占全市总人口的14.4%;民族乡镇17个(其中仁和区5个,米易县5个,盐边县7个),占全市44个乡镇的39%,全市共有少数民族村171个,占全市352个村的48.6%;民族地区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 近年来,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全市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部署,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各级政府抓住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定点扶贫等措施,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部分地区开始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坚持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整合民宗、农牧、交通、水务、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村通”工程初步改善了民族地区3.65万群众的交通条件;通过水利建设和抗旱救灾工程改善了民族地区1.12万群众饮水及1.1万亩土地灌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民族地区核桃、烤烟、芒果等经

济林果种植面积和牲畜养殖总量,不断拓宽民区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新农合等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享受民族待遇县税收分享政策、凉山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后期扶持政策、增加省级民族资金投入额度等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XX年8月,在奋力推进攀枝花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座谈会和攀枝花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同时印发了《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攀委发〔XX〕12号)。县(区)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认为,该文件体现了民族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结合,是促进我市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民族工作的重点及措施,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夯实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增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委认为:当前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族关系更加和睦,近年来的民族工作卓有成效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困难及问题

民族宗教工作汇报材料(多篇)

民族宗教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市委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实际工作,全局上下认真讨论,努力在思维方式上实现跨越,实现“三个转变”:从无所作为向积极进取、创新举措转变,从满足于不出事向统筹协调、多干事干成事转变,从自我封闭向借力造势、活跃局面转变;树立“五种理念”: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的理念,以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为本的理念,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抓住大事、建设亮点的理念。按照新的理念确定新的思路,民族工作“抓发展、创特色、育亮点、促团结”;宗教工作“抓管理、搞服务、促适应、保稳定”,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下面我向市委的各位领导汇报我市的民族和宗教工作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市委领导参考。 一、民族工作 我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2个民族乡,9个民族村。全市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29150人,占总人口的6.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3712人。 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加速推进民族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为全市工作重点。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乡的扶持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加快民族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呼和**和**两个民族乡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乡,多年来经济结构单一,种植结构单一,一直以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与市场脱钩,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近年来我们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是种植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种植结构。利用举办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讲座,开展市场咨询服务等活动,引导和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使农民尽快了解和进入市场,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优化了两个乡的种植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杂粮杂豆、花生、辣椒、油葵、玉米制种等经济作物已逐步形成主导作物,占两个乡种植面积的60—80%。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组织农民与相关部门和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农民按照合同签订要求种植,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等项目服务,产后包收。比如辣椒、制种玉米的种植,所有的种植户都与相关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 2、发展牧业经济,培育主导产业。 几年来,我市在抓好传统牧业改良、科学饲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奶牛的开发,培育新的牧业经济增长点。发展奶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两个民族乡,蒙古族人口较多,有传统的养牛习惯,特别是**乡距乌市较近,依靠乌市蒙牛乳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看准了这一优势,把发展奶牛做为两个民族乡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狠抓落实。从xx年开始用于两个乡奶牛业投资达2500万元,其中贷款1500万元,现在两个乡的奶牛业已成为两个乡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加快发展民族乡基础建设的主要做法。 1、抓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两个民族乡地处偏远,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资源信息表 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第二节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 第三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能以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为己任。 二、学前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民族英雄的事例及相关具体政策。 2.教师:整合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媒体演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指出我国一些主要的自治区的具体位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讨论交流】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生:(略)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知识窗】教材P50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媒体演示】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 马本斋(1901年—1944年),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组织了60人的回民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了联系。在吕正操支持帮助下,1938年7月他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在党的领导下,马本斋对队伍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队伍很快由三四百人发展到六七百人。同年10月,马本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名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归纳】中国各族人民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3、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 (1)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同全国其他行政区域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政权机关,是在中央政权机关领导下建立的一级地方政权,必须受上级政权机关的领导。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全国人民同样也是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根本大法,必须共同遵守执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西藏是藏民族聚居区,藏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95%,汉族和回、珞巴、门巴等其他民族人口占5%。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民主改革后,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和宗教事务工作总结

民族和宗教事务工作总结 作为局党组书记和行政要紧负责人,一年来,我注意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导作用、凝结作用和带头作用,努力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 一是坚持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充分发挥班长作用,带好班子。工作中,我注重协调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到善断别武断、统揽别包揽、放手别撒手、保护别袒护、大度别糊涂,别搞家长制、一言堂,重大事项,都由党组集体决策;还注意把集体领导同个人分工负责结合起来,形成集体领导的合力。依照各个成员的专长、特点,把担子分担到班子成员肩上,使每个人都有工作压力,既交任务也给予相应的权力,让大伙儿都能积极大胆、制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职、权、责达到高度统一,按照分工敞开手足、尽心尽责地开展工作,心一起往民族宗教事业进展上想,劲一起往争创一流工作上使。 二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别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工作中,我把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履行好职责的重要前提,仔细学习政管理论、经济理论及政策法规,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当好班长。一年来,我经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经过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树立了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的思想;经过党的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进一步坚决了在新形势下,克服困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信心。 与此并且,我别断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以及业务知识学习,从实际动身,加强调查研究,探找民族宗教工作服务全市经济建设、服务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及信教群众的新途径。先后组织了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多方面调研活动,在市政协杂志、河南省领导内参、法人维权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调研理论文章,工作之余自己可以做到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当中、宗教活动场所,广交朋友,从中了解民族宗教工作的实际状况,听取群众反映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梳理了在新形势下搞好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服务的思路,改变了自己以往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靠单纯听汇报、看书面材料的状况,增强了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转变工作作风,使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成为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廉政勤政,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的重要性,领导者的个运气行,对机关作风建设妨碍重大。我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作为个人的座右铭,严格执行十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廉政勤政,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一年来,我局制定了多项制度规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决别收取礼金、有价证券和其它支付凭证,决别同意可能妨碍执行公务的各种宴请、礼品、资金、赞助,别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和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严格执行公务活动接待、小汽车和通迅工具配备、购买和装修住房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在各类公务活动中坚持厉行节省,反对铺张白费,到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别同意接待,从源头抓起,树立艰难奋斗、清正廉洁的价格工作者良好形象。 廉生勤、勤生绩,具体工作中,我坚持把加快经济进展,促进社会稳定放在民族宗教工作的全局中思考,坚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当好政府的参谋;坚定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措施,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咨询题;坚持依法行政,政策公开透明,办事公道,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拓宽思路,力求创新,别断改进工作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一年来,虽然我在做好本职工作上付出了努力,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省、市领确信,但仍存在诸多别脚,如:对下基层钻研别够,对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在队伍

第六章 第二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依据,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 性。 教学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课时分配:1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民族的实际采取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为什么我国要采取“民族区

域自治”这种形式而不采取“联邦制”形式呢?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以及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但是我国的国情和革命发展过程,与俄国完全不同。我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国内各民族不仅没有出现过分裂,相反团结的越来越紧密。所以,不需要“联邦制”的“过渡”形式来达到集中统一。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地区很广,超过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我国民族分布的这种复杂情况,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第二、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进行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问题2、如何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是不是自治地方?什么是自治机关?包括地方检察院和法院吗?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畴。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属于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系。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问题3、什么是自治权?包括那些方面?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问题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乡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根本要求,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发展好民族区域经济,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全乡少数民族村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全乡地处中山河谷地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418.65 。呈“三大冲,六面坡,两大煤田一条河”的地形。 2、土地利用 全乡总面积 56.4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15706.7 亩 , 占总面积的18.6% 。其中:水田2916.7 亩, 旱地

12790.1 亩 , 林地 20945.9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24.9%; 牧草地 23522.4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38.7%, 园地 60.5 亩 , 占 0.07% 。 3、地理位置 **乡位于**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毗邻,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4、气候 全乡气候温湿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 ℃,年平均降雨量 1482.3 毫米。 5、交通条件 全乡有郎关公路 14.6 公里,化捞公路 19.2公里,在建靛红公路**乡过境段,村级公路网络已基本贯通,贵昆铁路和株六过境段长9.8km,内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6、人口素质和民族结构 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428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9%,初中文化的有2315人,占32.9%,高中文化的有21人,占0.3%,中专文化的有48人,占0.7%,大专文化的有28人,占0.4%,大学文化的有14人,占0.2%。小学阶段适龄人员的毛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高中阶段毛学率达99%。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

市民族宗教局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市民族宗教局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 结 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依法治市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 2016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总结去年的基础上,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了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为确保今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我局调整充实了“六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安排3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制定有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和工作制度。二是制定普法工作计划。领导重视,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制定了2016年度工作计划,并对半年工作和全年工作进行了总结。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全年用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经费10000元,比上年增长了50%,保证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常抓,工作落实 一是建立学法制度,保障学习质量。2016年,我局建立了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学法制度和干部职工学法制度,制定了2016年度学法计划,全局集中学法2次,学法

有教材、记录。每位参学对象学法时间在40学时以上,学法笔记在2000字以上。二是重视普法培训工作。按要求参加了依法治市办组织的年度普法骨干培训班及各种普法工作会议。同时,我局利用各类会议对干部职工进行了以会代训,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三是完成普法教材征订及考试任务。按要求积极征订各类普法书籍,保证干部职工学法有教材;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市年度学法考试,做到征订率、参学率、参考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将学法及考试情况记入《六五普法考核合格证》及《干部考核卡片》,并送依法治市办盖章确认。四是开展主题发展宣传活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月法制宣传月”、“”全国法制宣传日暨云南省宪法宣传周等主题法律宣传活动。年内到红甸乡席草寨开展宣传活动1次。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和有关信息按时报依法治市办。 三、依法治理,效能突出 一是结合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强学法阵地建设,开展学法用法先进个人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二是制定了《**市民宗局依法治局管理规定》,进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三是开展了重点项目治理工作。在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爱国主义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是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爱国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及分布图(DOC)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分布背景介绍 编辑 分布特点

编辑 人口数目 编辑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分布地区 编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6.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300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 。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基本政策 编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生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明显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执教人:奉贤中学胡菊芳 授课班级:高二(13) 授课时间:2007年4月18日上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过程与能力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 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条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 导入:我们知道曾经在地图上存在的国家,如南斯拉夫、苏联,现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导致国家联盟的解体。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也有一些矛盾冲突,所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至关国家稳定发展的大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依据这个原则,我国又将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我国的行政地图 提问: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有几个,怎么称呼的?(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提问:5个自治区与其他的一般行政区是否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学生调查:上海、奉贤地区少数民族人员数量(包括流动、常住) 提问:上海有少数民族居住,但是为什么没有民族自治的地方?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完美版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 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 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客观题答题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客观题答题分析 来源:文都教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2019年毛中特中出选择题的高频考点。下面,文都教育考研政治老师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客观题作出答题分析。 一、练习题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D.民族地区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所以,A选项是正确选项。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D.民族地区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需要

答案:B 解析: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所以,B选项是正确选项。 二、答题思路 同学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考点时,首先,要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背景;其次,会结合相关材料重点掌握、综合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政治基础、现实条件等。 以上是文都考研政治老师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对客观题作出的答题分析,希望对考研同学有所帮助。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 几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南。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民族宗教问题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坚持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之策,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把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团结起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贯穿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始终。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和信教群众聚居区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要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民族宗教工作的核心。要按照尊重、团结、帮助、引导的原则,落实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制度。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民族宗教工作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党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宗教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要善于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下大力气抓好依法管理,确保宗教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努力把涉及宗教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影响民族地区和信教群众聚居区稳定的复杂问题,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处理好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用全省的发展来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用民族地区的发展来促进全省的发展。处理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保安族甘肃省。 裕固族甘肃省。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云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