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得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得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就是人体最大得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得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得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得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得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得就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得就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得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得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得就是痛觉。

6、嗅觉得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得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得环境中,会因为大脑得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得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得腥味了)(2)不同动物得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得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得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得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得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得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得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得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得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得味觉就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得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得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得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得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得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得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串讲 (6)

七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串讲 (6)

第3节 耳和听觉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距离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
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
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大 ,实验中同学们
A.振动
A
)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解析]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肥皂膜上,引起肥皂膜振动。
第3节 耳和听觉
8.放爆竹和礼花时,你若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 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第3节 耳和听觉
[解析]将细绳绕在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 细绳、食指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第3节 耳和听觉
22.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图中[1]有 _____________ 听小骨 。 传导声波至鼓膜 的作用;[3][4][5]共同组成______ (2)按声波在耳内的传导,
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D.人如果没有耳廓就不能听到声音
第3节 耳和听觉
[解析]外界传来的声音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振 动传给耳蜗,位于耳蜗里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成声音信息,通过听神
经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人就听到了声音。
第3节 耳和听觉
19.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应该( ①迅速张开口 同时双手堵耳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②迅速闭嘴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道1)外耳包括耳廓听小骨;鼓膜、鼓室、包括2)中耳。

耳蜗、前庭、3)内耳包括半规管)各结构的功能4 ;外耳道能传导声波;耳廓能收集声波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和骨传声)人耳感知声音(2的途径: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空气传声3:(经、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1例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例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填 _________产生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名称,同下),卫生员告诉 _________)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3 的是使,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到他其军人遇巨大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_________发达有关。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不能”)。

填受损时,5()当A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能”或二、声音声音的产生1.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而:声音是1()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作用
对光有发散作用
对光有会聚作用
实例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等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镜、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共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且符合光路的可逆性
典例3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用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4)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该实验,发现实验效果更好。请你对这位同学的做法做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一个优点即可)
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判断物体和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典例1 [绍兴模拟]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观察每次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可说明它们分居法线两侧B.入射角为 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续表
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面光滑
表面凹凸不平
平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射时
反射光平行,且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在任何方向上都可以看到反射光
生活实例
水面反光、玻璃反光等
看电影、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等
相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典例2 在雨过天晴、明月当空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①与温度有关。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②与介质有关。

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声波)(结构图)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传递振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注意:听神经和听觉神经中枢不属于耳的结构2.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并传导)→耳蜗(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3.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

急性中耳炎就是因为细菌从从咽部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

飞机起飞时或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可以迅速张开嘴(或者闭上嘴巴同时捂住耳朵),目的是张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和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我们平时会晕车(船)的原因是:1.位觉感受器太灵敏(内因);2.过长或过强的外部刺激(外因)6.声音的三要素(填空题中常见的几组词语搭配:物体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声音的音调、音调的高低)(1)音调:声音的高低,主要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50Hz表示物体在1秒内振动50次。

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雷达、B超、洗牙、粉碎结石、声纳等),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题关键词:(高音、低音、低沉、尖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物体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

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声带的粗细、长短差异引起的,一般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

演奏弦乐时,手指按压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

(2)响度:声音的大小,主要与振动的幅度和到声源物体的距离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调”,而是指“响度”。

解题关键词:(敲击力度大小、距离远近、振动幅度)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

超过50dB的嘈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

(3)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与物体的结构、材质有关,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

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

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4)课本相关实验a.音调相关:①塑料尺以不同速度在梳子上划过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②将钢尺压紧在桌面,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后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响度相关:在鼓面上撒些纸屑,不同力度敲击鼓面,越用力纸屑跳起越高、响度越大,说明“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纸屑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c.示波器图像问题:(能反映声音的振动快慢和振动幅度)例:右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

解析:甲、乙图像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快慢一致,所以音调相同;甲、丙两图,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7.人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1)物体没有振动产生声音;(2)缺少介质,声音无法传播;(3)声音音调过低或过高,超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4)声音响度过低或距离太远。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超声波测探裂痕、雷达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洗牙、粉碎结石、喇叭前的烛焰左右来回晃动9.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鸣喇叭、公共场合不准大声喧哗)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如:路边的隔音屏障、路边种树、关上窗户)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第四节光和颜色1.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行星(地球)、卫星(月球)不是;开着的电视的屏幕是光源,电影屏幕(反射光)不是;湖水旁燃烧的篝火是光源,湖水倒映的篝火不是。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典型应用有:排队对齐、打靶瞄准时三点一线,小孔成像,阴影(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如右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1)成像性质:光源物体的倒立实像。

(2)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当物距>像距时,成缩小实像:物体向左远离小孔、光屏向左靠近小孔、小孔向右移动,像均变小;当物距=像距时,成等大实像;当物距<像距时,成放大实像:物体向右靠近小孔、光屏向右远离小孔、小孔向左移动,像均变大。

(4)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始终成光源物体的倒像;大孔:呈现孔的形状。

(5)应用: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就是倒立的太阳的实像;此时太阳是光源物体,树叶间隙是小孔,地面是光屏。

由于物距非常大,树叶间隙的大小、形状对圆形光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光斑大小只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树叶间隙离地面越高(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就越大。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或3×105 km/s),空气中次之,液体再次,固体中传播最慢。

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

1光年=3×108米/秒×365天×24小时×3600秒=9.46×1015米。

5.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经三棱镜(正放)折射后,彩色光带的颜色自上到下的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典型的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结论:(1)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2)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红光折射程度最小。

注意区分:光的色散是现象,色散现象的光学原理是光的折射。

思考:为什么同一件衣服在阳光下比白炽灯下看起来颜色更鲜艳?(因为阳光中所含的单色光种类更全)6.在可见光以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如红外线和紫外线。

在红光区域以外的红外线:利用其热效应,可用于遥控、人体感应、温度计、夜视仪、导弹追踪等。

在紫光区域以外的紫外线:(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使胶卷感光(2)消毒灭菌 (3)引发皮肤癌7.物体颜色: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例:阳光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红色物体,物体显色;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白色物体,物体显色。

解析:阳光是白光,含全部单色光,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因此只有绿光能透过绿色透明薄膜,但红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所以绿光会被它吸收,从而显黑色;而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绿光会背白色物体反射,从而呈绿色。

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所有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