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共6份)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A. 皮肤B. 舌C. 脊髓D. 大脑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
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 .OC 必定是反射光线D .BO 必定是入射光线9.红光、绿光与另一种色光混合后生成白光,则另一种色光是( ) A. 黄光 B. 橙光 C. 紫光 D. 蓝光10.3D 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及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保持身体的平衡C.减少噪音D.防止呕吐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B.听小骨的振动C.鼓膜的振动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A.外耳道B.鼓膜C.耳蜗D.咽鼓管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A.手臂B.手心C.指尖D.手背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A.均在手指受伤处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激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 病人的痛觉消失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水平测试-浙教版

第2章水平测试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手指 B.琴弦C.空气 D.弦柱2.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
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A.振动的幅度B.组成的材料C.振动的快慢D.自身的结构3.(2010湛江)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日食 B.铅笔好像折断了 C.鸟巢水中倒影 D.放大的像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反射光线将( )A.逐渐偏离法线B.逐渐靠近法线C.不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5.站在水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水下的游鱼,池边房屋和天空中白云的倒影。
其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A.树叶 B.游鱼C.房屋的倒影 D.白云的倒影6.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中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C.先升后降 D.不升不降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8.(2010成都)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B.用激光来校准直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D.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10.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
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D.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11. (2011上海)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①放大镜②穿衣镜③潜望镜④近视眼镜A.①与② B.②与③C.①与③ D.②与④12.(2011选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
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和_____中传播。
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_____;声音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声音传播的方式:_____。
3、在_____℃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
【答案】一、选择题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答案】A【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
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对这种做法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答案】C4.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上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里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作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答案】D5.中国的两位宇航员曾经在太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同学们传授科普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2021年整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人的感觉1.人体主要的五种感觉和对应的感觉器官如下:________——眼;听觉-—耳;________——鼻;味觉——舌;冷、热等触觉-—皮肤。
2.感觉的产生过程刺激―→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形成感觉3.酒精、药物等会影响人的感觉,特别是大脑。
酒精会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因此酒后不能驾车。
例1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B.感觉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C.刺激信息是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的D.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
2.皮肤感觉的实例及功能(1)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是有利的.(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第1节感觉世界一、选择题1.人体皮肤感觉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A.面部B.手掌C.大腿内侧D.眼皮3.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C.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5.“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D.触觉和味觉6.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7.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 )A.目光敏锐B.动作敏捷C.味觉发达D.嗅觉发达8.当肌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热觉感受器9.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A.脊髓灰质B.大脑皮层C.感觉器官D.感受器10.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A.热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味觉感受器11.下列感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B.嗅觉C.触觉D.痛觉12.俗话说:“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嗅”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B.人的嗅觉器官易适应C.人的嗅觉器官易疲劳D.人的嗅觉器官易破坏13.实施局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为( )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D.痛觉与触觉都存在二、填空题1.皮肤的外层是__________:内层是__________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

七下第二章练习一、选择题1.回顾眼球结构,找出在功能上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那一项()A.角膜B.晶状体C.瞳孔D.视网膜2.如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3.小明在拍照时不值将一小消泥浆沾到镜头上,一时又找不到专用的擦镜纸,就这样拍照得到的相片将()A.出现一个黑斑 B.出现一个白斑C.没有明显变化D.变得模糊4.由于环境较暗,从镜中看到球的像较暗。
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用手电筒光照射使镜中看到球的像变亮的方法。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行,乙不行B.乙行,甲不行C.甲、乙都行D.甲、乙都不行5.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6.一根直立木棒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如图所示,当人在水面上与人在水面下分别观察这根木棒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不变,水下部分变短B.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变短C.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长,水下部分变短D.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不变二、填空题7.有些同学有听“耳机”的习惯,虽然对其他同学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声音的传播非常集中,所以在听者的耳朵里________很大,长期如此,会造成听力的损伤。
8.如图为正常眼和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回答:(1)表示近视眼的是图中的______(填“甲”或“乙”)。
(2)从眼球结构看,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________的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落在________的前方。
9.如图所示,一密闭激光发射器从水槽侧壁射出一束激光,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卷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卷一、感觉世界1.(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将右手放到一盆冷水中,左手放到一盆热水中,过一会儿把双手同时放到一盆温水中,则两手的感觉是()A.右手热,左手冷B.右手热,左手热C.右手冷,左手热D.右手冷,左手冷【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先将左手伸入热水,右手伸入冷水,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右手伸入温水中,对于左手而言,温度降低了,对于右手来说温度升高了,因此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2.(2021七下·嵊州期末)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A.冷觉感受器B.热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触觉感受器【答案】D【解析】盲人用手指触摸,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盲人将皮肤触觉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传导到大脑,在大脑形成感觉,获知盲文的内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3.(2021七下·丽水期末)春暖花开时节,某兴趣小组同学到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开展春季研学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味觉来感受的是()A.听鸟声B.闻花香C.看古堰D.吃枇杷【答案】D【解析】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不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4.(2021七下·兰溪期末)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
“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个大味甜”()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听觉C.触觉和味觉D.视觉和味觉【答案】D【解析】“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个大是视觉,味甜是味觉.故选D。
5.(2021七下·上虞期末)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B.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C.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人体嗅觉神经末梢易疲劳【答案】A【解析】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具有感受冷、热、痛、触等感觉,A符合题意;B、人类大多数感觉器官只能感受一种类型的刺激,如眼睛、耳、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
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A. 长时间使用电脑
B. 躺在沙发上看
C. 看书一小时后远眺窗外
D. 用手揉进入异物的眼睛
12.跑步比赛时,跑道的发令台上常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
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
C.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
D.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13.如图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14.在敲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5.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
C.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
D.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16.一般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加快声音传播速度
D.仅为了装饰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8.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每秒内传播距离为330米,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A.165米
B.198米
C.221米
D.330米
19.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0.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 声源处
B. 人耳处
C. 空气中
D. 传播过程中
21.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
A. 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22.如图所示是皮肤结构示意图。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皮肤结构中有很多的基本组织。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
表皮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________组织构成的。
而在植物的基本组织中,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是________组织。
(2)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________ 层。
23.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逐渐__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将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
24.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填字母)法。
A. 推理
B. 类比
C. 控制变量
D. 转化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乒乓球在
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
(填“会”或“不会”)
25.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26.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________。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
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
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________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________(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________张开,使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