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合集下载

园林景观设计——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探讨

园林景观设计——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探讨

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探讨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滨水区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生态原则;景观规划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

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本文主要就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1 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踵的区域。

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

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由于滨水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水密切联系的特有传统文化,使滨水区具有其区别于城市其他区域的环境特征。

(1)开放性: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从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2)多样性: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多样化的功能娱乐、贸易、码头等,准确地提供公众丰富的连续印象和宜人的体验,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

(3)文化、历史性: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在古代就有港湾设施的建设,成为城市最先发展的地方,对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意义首先,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滨水地区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为城市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第二,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

北京城市河潮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

北京城市河潮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
道所挟持,并有多条城 市主、执干道
公园绿地,赋 手 城市河湖新的用途和 感 ,而且可 以塑造 出美丽的城市形 看,沿河大部分地区已有城市快速干 而且能够增加政府税收,创造就业机 建 设脚步 的加快和旅游业 的蓬勃发
北 京 规划 遣 设
将河道与其他地区联系起来。目前存
4 5
BE JNG T P NNI lI C| Y LA NG & CONST RUCT1 砌 E 22 o 0N vI W /o 2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 场所。滨水地区以其景观、环镜、情 市对河流水系建设的投入。目前,许 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 向往,不仅可为
多发达国家都 {分重视滨水地区的开 市 民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情绪, _
发建设 如英国伦敦泰晤士 河的 “ 港 而且通过泊理水体污染,还能保护生 系在北京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推动
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4
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城市面临的课 题,北京更不例外。滨水地区的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社会、 经
在开发利用城市河湖滨水地区再种景
l 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的意 城市 义
】 经济开发价值 . 1
位日 益提高。而人们生活闲暇时间的 济、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增多,也需要开辟更多高质量的活动 观资源的同时,确保其再生机制 .保 证滨水环境的进化和持续发展,通过 对城市河湖的景观建设,延续城 水 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形式, 所以 绿化种类和方式显得比较 游走于高楼大厦之间,珠玉般的湖泊 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大都会的新形 单一,投有形成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高 构筑 出都市 的诗情画意,清 洁的水 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言的、
质量绿化环境 。同时,由于绿化受到 质、 优美的周边 环境让市民得到生活 城市建成区的局限,滨河两侧的绿地 没有连成线,两侧的公共绿地空间与 绿地在城市生活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 的享受和 自 然的赐予。

北京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

北京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

北京‎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初探‎‎内容‎简介‎:‎‎北‎京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历代‎均有‎兴作‎,其‎功能‎除防‎护、‎供水‎、排‎水和‎构成‎景观‎之外‎,还‎承担‎着漕‎运的‎任务‎。

9‎0年‎代,‎部分‎水系‎经过‎整治‎,基‎本上‎实现‎了‎水清‎、岸‎绿、‎通畅‎、通‎航‎,但‎由于‎城市‎水系‎的历‎史功‎能和‎文‎革‎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北京‎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历‎代均‎有兴‎作,‎其功‎能除‎防护‎、供‎水、‎排水‎和构‎成景‎观之‎外,‎还承‎担着‎漕运‎的任‎务。

‎90‎年代‎,部‎分水‎系经‎过整‎治,‎基本‎上实‎现了‎水‎清、‎岸绿‎、通‎畅、‎通航‎,‎但由‎于城‎市水‎系的‎历史‎功能‎和‎文革‎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上‎的失‎控,‎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当‎前城‎市水‎系滨‎水景‎观来‎看,‎虽然‎营造‎了象‎昆明‎湖、‎玉渊‎潭、‎北海‎、中‎南海‎等景‎色秀‎丽的‎风景‎园林‎和昆‎玉段‎等美‎丽河‎道,‎但水‎系景‎观在‎点、‎线、‎面的‎结合‎,水‎、景‎、绿‎的结‎合上‎尚有‎改善‎和提‎高的‎必要‎,景‎观质‎量也‎有待‎提高‎。

‎城市‎河湖‎滨水‎地区‎景观‎设计‎总体‎设想‎:‎‎‎1.‎城市‎河湖‎的功‎能定‎位‎水体‎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水利‎功能‎,为‎城市‎提供‎水源‎、排‎洪泄‎洪;‎运输‎功能‎,包‎括货‎运和‎客运‎;沿‎岸如‎有众‎多有‎历史‎、文‎化和‎景观‎意义‎的古‎迹、‎公园‎、场‎馆,‎可以‎开发‎旅游‎娱乐‎功能‎;城‎市景‎观作‎用,‎水体‎能美‎化城‎市风‎貌,‎体现‎城市‎形象‎;自‎然生‎态保‎护功‎能,‎补充‎城市‎自然‎要素‎,调‎节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Landscape Technology390《华东科技》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陈 帅(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摘要: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由洋务运动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滨水区域都是工业的聚集区。

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改造逐步展开,城市滨水空间也同时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

由于初期缺乏系统的规划、缺少有机的联系,新旧滨水项目混杂,公共区域缺失,特色文化衰落。

同时,生态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混凝土驳岸仅满足了防洪需求,却使生物失去了生存基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再次兴起滨水区域建设热潮。

此次滨水区域涵盖范围更广,并且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关键词:滨水空间现状;滨水区域改造;加冷河改造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前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以自然发展为主要特征。

水的主要功能是灌溉、生活用水、舟船往来等。

这些滨水空间主要是贸易的枢纽及军事的要塞。

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多为工厂、码头和仓库。

工业革命后,滨水空间除了基本功能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

这一时期的滨水区更趋近于工业区,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更为主要,大量的资本集中在滨水地带,滨水区域是城市生产及交通的核心,水的生活功能受到抑制。

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时期的滨水区域污染极其严重。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滨水区的首要功能逐渐转化为以游憩及景观为主的生活功能。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进行了一场逆工业化进程。

工业从城市中心迁至郊区,或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产阶级的崛起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地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逐渐回归。

2 新加坡加冷河公园滨水空间发展实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为缓解洪涝灾害,在1970年,新加坡政府将境内天然河流开始改建成以混凝土河道为主的人工运河和排水渠系统。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摘要: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量包括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做到最大限度化。

通过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做出概述,并探讨如何设计规划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规划1 概述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史所谓城市滨水带的定义,是指毗邻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区域,组成部分通常为陆域、水际线和水域。

作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它的空间特点有方向性强、开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功能复杂以及较多的公共活动等。

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带的一部分,也称河滨绿地,隶属的范畴在城市公共绿地内,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间陆地或两侧,是人工仿造并结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将城市河滨的条状或零碎块状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环境达到景观、文化和城市生态的要求。

上世纪中叶,外国的城市滨水带改造开发运动就已经开始了,诸如横滨MM21地区、悉尼达令港、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巴尔的摩内港的建设和改造等,其获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

虽然国内较晚才启动滨水带绿地建设项目,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比如武汉、深圳、长沙以及珠海情侣路滨水地带的二次改造,建设浦东滨江大道等等,可以说我国滨水带绿地开发的巨大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了。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2.1 突出生态性城市社会人居环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环境的生态性,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亟需改善以及强烈意愿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公共绿地之一,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备受关注。

植物是组成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的主要部分,植被不仅仅是对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所做弥补的一种手段,同时亦在设计滨水带绿地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 —
在这条 主线的周 围扩展开 的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活动绿化空间 , 如中心广 3 水体 的可接近性 。亲水是人 的天性。留恋于水 天之间 , ) 徜
2 城市 河流 景观设计 应该 注 意的 问题
1城市 的特 征 : ) 生态 环境 、 景观 格局 、 历史 文 化 、 植被 、 物料
场、 公园等 。

2 ・ 8
第3 6卷 第 2 6期 2 0 10年 9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I CHI R TECTURI
Vo . 6 No 2 13 . 6 Sp e. 2 0 01
文 章 编号 :0 96 2 (0 0 2 —0 80 10 ,85 2 1 )60 2 —2
交相关水利部门做行 洪论证。
很 多城 市的滨水 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 、 净化水质开始的。此外 ,
在城市规划 中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 张人 与 自然和谐 , 要求人 些 已经不太适应新 的环境 了。再者 , 城市化 的浪潮使得楼居 的人 类居住 的建筑空问与 自然环 境相互 协调 。著名建 筑设计 师贝聿 群 愈来 愈多 , 人们能有 一处住所 已属 不易 , 已无 条件 去讲究风 水
铭先 生认为 : 风水 的宗 旨就是 理气 , 即寻 找生气 。而有 生气 的地 的优 劣。而对这些新 问题 , 传统的风水学说 中对小环境 的处 理方
方应该是 : 避风 向 阳, 山清水 秀 , 流水潺 潺 , 草木欣 欣 , 莺歌燕 舞 , 式和对不利环境 的改造方面 , 都有 待于人们去整理 发掘。因此我 鸟语花香之地 。这恰恰和生态建筑 不谋 而合 。简单地说 , 要将建 们应该用积极 的态度 去研 究对 待风水文化 , 其精华 , 取 弃其糟粕 ,

城市河道滨岸带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城市河道滨岸带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城市河道滨岸带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河道滨岸带的概念,通过分析城市河道滨岸带的功能和价值,突出了合理规划设计城市河道滨岸带景观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城市河道滨岸带景观设计的几点原则,再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模仿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功能型的景观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给城市河道滨岸带的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河道滨岸带景观;缓冲带;人工湿地;生物浮岛与生物浮床;防洪工程;文化认同1 城市河道滨岸带的定义滨江临河逐水而居、聚而为市、筑而为城,是古代城市的基本成因之一。

在很多城市,穿城而过的城市河道以及沿河建筑景观,往往成为最富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比如巴黎的塞纳河、上海的黄浦江、凤凰的沱江。

无论是世界名都,还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民俗古镇,很大程度来说,这都是人类对城市河道滨岸带的改建和重构,可见,城市河道滨岸带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河道滨岸带是指位于河流等水体两侧或周围、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狭长植被带,也可泛指一切邻近河流、湖泊、池塘、湿地以及其它特殊水体并且有显著资源价值的地带。

城市河道滨岸带则是专指与城市融为一个整体(包括园林景观、生态环保、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人造河流及流经城市的天然河流的水体滨岸带。

2 城市河道滨岸带的功能和价值总体上看,做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滨岸带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功能。

2.1 自然功能城市河道滨岸带的自然功能是通过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形成水陆物质、能量及生物的交换通道,对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的状况、生态环境的平衡、小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再生性和永续利用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地区洪、涝、早等自然灾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河道滨岸带也是城市天然的生态廊道,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着水和矿物质养分的流动,可减少城市内涝、杂物淤积和土壤肥力的损失;同时,城市河道滨岸带也是动植物在城市中重要的迁移路径,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廊道。

浅析城市滨水风景区园林景观规划

浅析城市滨水风景区园林景观规划

浅析城市滨水风景区园林景观规划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及景观,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城市滨水风景区园林景观规划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园林规划引言水,是生命的源泉,孕育着人类文明,随之产生了城市,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了。

人类一直被“滨水城市”深深吸引着,例如:中国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昆明、芜湖等;有海的城市——青岛、威海、三亚等都是我国人民非常想去生活的城市,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

1、水体、绿地与城市的关系水体是滨水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不管是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构筑地域景观特色,还是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亲水性,因此滨水绿地自然就成了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但生态的多样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城市滨水园林景观的特征(1)自然生态性对城市滨海区的生态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一共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社会现象,其次为经济发展,最后一个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向往的自然生态性。

由于滨水区的水系生态系统具有各种复杂的生物圈,自然也就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环境。

(2)生态敏感性从生态学理论可知,作为交汇连接点的滨水区不仅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生活敏感性。

对于不同的生物来说,它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对于生活在此地的市民来说,它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以及活动的场所。

(3)公共开放性在冷漠的“水泥城市”中,滨水区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临水的公共开放空间。

作为城市的开放界面,城市滨水区综合了原有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与城市中心景观在视觉上保持通透与开敞,使其成为城市生活景观的延续,与城市融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

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

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

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3.1山水格局
梳理城市山水格局。

顺应嵩山居北巍峨、寺里河自北而下蜿蜒向南、山环水绕的区域山水格局,并通过在河流交汇处设置游憩型景观、对传统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再生式保护等手法,使得自然山水(natural form)与城市空间(urban form)以指状模式互相渗入彼此空间中。

3.2交通网络
科学组织城市路网,优化城市交通动线。

结合地形对人、车的流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形成具有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依托城市步行系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形成南北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实现城市交通、活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循环流动。

3.3复合生态系统
提取沿河场地中的农田、鱼塘、湿地、林地等自然肌理符号,这些符号是构筑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时通过维持湿地的岛状布局与一定的鱼塘景观类型,提高林地和农地的镶嵌,控制农地的面源污染,形成乡土自然的地域文化景观。

3.4景观系统
在河道较窄处,通过景观设施联系东西岸线,结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串联城市空间节点,形成一个随时间、活动不断演化的具有流动性的景观系统。

这种廊道的连续型设计与横向联系,为植被、生物移动、水文过程等的水平流动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强化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之间的指状渗透,以实现边界空间的错入发展模式。

4、景观功能结构
滨水空间景观的连续性是通过元素的统一和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的。

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增强了人们视觉的感知,而公共性较高的功能设置则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③。

按照自然地形与河流水位,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等多种驳岸形式,组合形成贯穿整个滨水地带的连续步行空间,既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又满足了多样活动的需求、吸引人们长时间的停留。

整个滨水景观带可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块:
4.1城市形象区
该区域景观突出展现登封新区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滨水景观轴线的发端。

通过开阔、简洁、大气的景观设计,配合以极具时代感的大型公共建筑,将城市空间尺度与大型人工构筑物楔入至自然环境,达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巧妙均衡。

4.2生态观赏区
该区域强调的是公众的生态观赏与自然体验。

在较为狭长的地形基础上,从纵向将有限的空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高程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绿地,遍植乡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高处架设人行步道满足
人性化的观赏体验,并向水面挑出观景平台,实现观赏体验与植被生长的良性互动。

4.3商业娱乐区
该区域河段岸线东侧以自然缓草坡为主,结合天然景石与草地相间组成的台阶,形成人工自然型生态驳岸,兼具护坡与挡土墙的作用;西侧河岸则以人工硬质驳岸为主,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树阵、灌木花坛、人工草坪等将沿岸的商业街市衔接起来,形成极具活力的城市滨水步行系统。

4.4文化娱乐区
该区域通收放有致的空间格局,打造以展示登封历史为主题的滨水休闲空间。

以时间脉络作为景观叙事空间的推演线索,展现登封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传达继往开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4.5乐活养生区
该区域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地,如: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增强空间的公共参与性与舒适性,创造景为人用的城市活动场所。

5、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策略④
5.1将水体设计与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与产出进行协调设计。

回收净化的中水通过人工湿地进入水体,作为补充景观水系的水源,而进入水体的方式可与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形成溪流、跌泉、瀑布等景观,同时水循环又可促进水体的清洁净化。

5.2将环境设计中的要素作为一个有相互制约关系的立体(生态)系统来考虑。

将建筑、地形、水体与植物等景观构成要素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循环系统。

如:地形与水体的配合将改变局部风环境,同时将影响植被的生长效果;因而,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与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配合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可以达到节能减耗、恢复植被的效果。

5.3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洪利用、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设计中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如蓄积雨水既可以成为水景的一部分,还可用于灌溉和景观补水;人工湿地既有利于水生植被的生长,又可回收净化小范围内的生活污水,补充景观水源。

6、结语
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中的滨水景观规划是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的一次规划实践探讨。

通过利用规划、生态、景观、水利等多学科手段,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景观优美、生态系统连续、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城市河流湿地的多种功能,创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300
[2]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94-100
[3]童宗煌,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5):15-17
[4]张初夏,张庆.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中心区湿地水系可持续设计[J].中国园林,2008(5):35-39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作者:李滢, 张焕发
作者单位:李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张焕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1(2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1261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