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害程度。
1. 一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可能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大型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
2. 二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中型自然灾害、较大事故等。
3. 三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小型自然灾害、一般事故等。
二、应急能力。
1. 一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
2. 二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跨地区范围内的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地方性自然灾害、较大事故等。
3. 三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一般,需要地方内部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局部自然灾害、一般事故等。
三、社会影响。
1. 一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恐慌和重大舆论关注,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 二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跨地区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和一定舆论关注,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3. 三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局部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和一定舆论关注,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应对措施。
1. 一级突发事件,需要立即启动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2. 二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地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跨地区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3. 三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当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地方内部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主要从危害程度、应急能力、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划分,以便更好地指导应急响应和资源调配,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级响应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目录1 响应依据2 响应级别▪Ⅰ级响应3 响应工作4 各级职责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4]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7] 的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布和实施。
响应级别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涉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中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中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丧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中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中国公共卫生平安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响应工作1、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
2、每天收集、评估、报告、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内的疫区范围;经省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的,报请国务院决定。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公共安全、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危害,需要迅速处置和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以便对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和应急处置。
一、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全国性应急处置和国际合作的突发公共事件。
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一旦发生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启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力量进行综合处置。
二、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地区性、行业性或群体性利益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动荡、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对当地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一旦发生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及时启动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三、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个别单位或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一旦发生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立即启动单位或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四、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个别单位或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引起局部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一旦发生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及时启动单位或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应急响应分级标准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应急响应的级别进行划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应急响应分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级应急响应。
一级应急响应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较轻,影响范围较小,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影响较小,能够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自行处置控制住的突发事件。
一级应急响应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自行处置控制住的突发事件,不需要启动国家级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二级应急响应。
二级应急响应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较重,影响范围较大,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影响较大,需要启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机制的突发事件。
二级应急响应的特点是需要启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控制和化解突发事件的危害。
三、三级应急响应。
三级应急响应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较重,影响范围较大,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影响较大,需要启动国家级的应急响应机制的突发事件。
三级应急响应的特点是需要启动国家级的应急响应机制,动员各方力量,采取紧急措施,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四、四级应急响应。
四级应急响应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极其严重,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极其严重,需要启动国家级的应急响应机制的突发事件。
四级应急响应的特点是需要启动国家级的应急响应机制,动员各方力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明确各级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和措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水平,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突发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中毒、放射性污染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疫情或大规模伤亡事故。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事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分级管理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有助于统一管理、准确评估和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全。
一、一级响应。
1. 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或疫情暴发,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2.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危害严重;3. 发生放射性污染或其他大规模伤亡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响应。
1. 发生中小规模传染病或疫情暴发,有扩散趋势,需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2. 发生局部性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危害较大;3. 发生局部性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中等规模伤亡事故,造成一定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响应。
1. 发生局部性传染病或疫情暴发,有一定传播风险,需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2. 发生个别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有限,危害较小;3. 发生个别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个别伤亡事故,造成局部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四、四级响应。
1. 发生个别传染病或疫情暴发,传播风险较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 发生个别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危害微小;3. 发生个别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个别伤亡事故,局部社会影响微弱;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微弱的突发事件。
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各级响应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及时响应和相应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应急预案制定和资源保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概览

1.一次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杀人、爆炸、纵火、投放危险物质等案件;在公共场所造成6人以上死亡的案件,或采取绑架等手段,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2.抢劫现金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财物价值50 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盗窃现金50万元以上或财物价值300万元以下,或抢劫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金融机构现金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案件。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资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
3.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
3.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自然
灾害
类
水灾
区域内中型、位置重要的小(一)型水库出现险情。
一般大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2.在1个平均潜伏期内,5个以上县(区)发生猪瘟、新城疫疫情,或疫点数达到10个以上,或发生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等二类动物疫病暴发流行。
2.在1个平均潜伏期内,猪瘟、新城疫疫点数达到30个以上。
2.动物暴发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病感染到人并继续大面积扩散蔓延。
社会安全事件类
群体性事件
1.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聚众闹事、罢工、罢课、罢市、阻断交通等,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和有可能进京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事件。
2.发生在省内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危害,引起全球关注、全国性响应和全社会动员的突发事件。
为做好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国家制定了分级标准,以便在发生事件时能有序、快速、有效地应对。
一、国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国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为最高级别。
一、一级事件的特征:1. 突发性、危害性、广泛性、难度极大。
2.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极为严重,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极大威胁。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甚至可能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应由中央政府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迅速加强应对。
二、二级事件的特征:1. 突发性、危害性、较广泛性,易于控制。
不利影响。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但不会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应由省级以上政府利用本地资源,迅速加强应对。
二、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三级,三级为最高级别。
一、一级事件的特征:1. 突发性、危害性、广泛性、难度较大。
2.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较大威胁。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但不会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应由省级政府等加强应对。
二、二级事件的特征:1. 突发性、危害性、较广泛性,易于控制。
不利影响。
3. 发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但不会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应由地级市政府等加强应对。
三、三级事件的特征:1. 突发性、危害性、局部性,易于控制。
2.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较小,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

重
大
事
件
橙色预警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涉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涉及2个以上市(地)。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Ⅳ级
一般事件
蓝色预警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
分级
预警
分级标准
Ⅰ级
特
别
重
大
事
件
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涉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响或不良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
1、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及(重大)、Ⅲ(较大)和Ⅳ(一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或部门应急预案确定。
A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响应
(1)造成30人及其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及其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超出省(市、区)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员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B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
(1)造成10人及其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下上、1亿元以下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市(地、州、盟)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C、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1)造成3人及其以上、10人以下死广(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市(地、州、盟)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应急响应和事故预警存在一定的差别,预警级别是动态的,根据事件信息和事件的变化,预警级别应当时进行调整。
2、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响应分级标准
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国家将矿
山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事故)响应、Ⅱ级(重大事故)响应、Ⅲ级(较大事故)响应、Ⅳ级(一般事故)响应等。各企业在制定预案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并参照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矿山企业响应分级标准。
(1)Ⅰ级响应
造成或可能造成30人及其以上死亡,或造成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特别重大社会影响等。
(2)Ⅱ级响应
造成或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或造成50~100A幅、重伤,或造成0、5~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等。
(3)Ⅲ级影响
造成或可能造成3~9人死亡,或造成30~50人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较大社会影响等。
(4)Ⅳ级影响
造成或可能造成1~2人死亡,或造成3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一定社会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