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伴抑郁与单纯失眠患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分析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
许多人在面对失眠问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沮丧,而且常常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然而,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以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为核心,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
CBT是一种以心理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它认为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CBT 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失眠治疗中,CBT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正常的睡眠观念。
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个别化的治疗计划,CBT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睡前行为,如在床上过度思考、使用电子设备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观念,如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和焦虑。
CBT还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对失眠的错误认知。
许多患者对失眠持有一些不准确的观念,如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和数量、过度关注失眠对健康的影响等。
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的不准确性,并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减少焦虑和担忧的程度,从而改善他们的睡眠。
总之,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CBT在失眠治疗中的优势和潜力,并寻找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症状缓解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改变个体思维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并提供实际案例作为例子。
我们将讨论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失眠症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的有效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逍遥丸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逍遥丸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逍遥丸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1-2022.12期间本院收治抑郁症睡眠障碍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
对照组应用逍遥丸治疗,观察组采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逍遥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简明健康生活状态量表(SF-36)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PSQI评分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和PSQI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逍遥丸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突出,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调节抑郁状态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逍遥丸;抑郁症研究指出,超过50%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会引发抑郁、焦虑,抑郁症与失眠相互影响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临床上睡眠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镇静安眠药,但该类药物具备成瘾性,患者预后效果差[1]。
失眠在中医学领域属“不寐”范畴,其病因可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体衰、忧思有关,外因则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有关,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各种不良情绪引发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脾运不畅,水谷微精难以生发,引发失眠。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刺激控制、睡眠教育、松弛治疗、认知疗法等改善其睡眠习惯和质量,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2]。
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1、改善睡眠质量多项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对60名失眠症患者进行了8周的针灸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PSQI评分(体验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针灸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60%。
另外一项研究对40名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了8次针灸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这些结果说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2、缓解抑郁症状3、改善生理指标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皮肤温度等。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失眠症患者的夜间心率、血压和皮肤温度。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失眠症患者的血清褪黑激素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睡眠质量。
目前,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涉及下面几个方面:1、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针刺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脑神经活动,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针刺可以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神经传递的过程。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促进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失眠症和抑郁症状。
针刺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三、结论和展望。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且均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分别为常规基础护理和认知行为治疗护理。
从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改善两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使患者抑郁情绪明显改善,存在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在各种慢性躯体疾病中,抑郁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该病是指以患者持续存在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1】,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
本文为探究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请看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确定为研究资料,依据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其中23人和17人分别为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50±2.1)岁为平均年龄;25人、15人分别为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50±1.5)岁为平均年龄。
在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两组患者无任何差异(P>0.05),可以实施相关研究。
1.2临床诊断标准(1)两组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3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进行常规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方法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为认知,不良性认知能够使患者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情感,因此必须积极矫正患者认知偏差,使患者行为和情感呈现良性发展。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9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8 例)和对照组(41 例)。
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两组进行12周持续治疗观察,于入组前及入组后第4、8、12周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第4、8、12周末PSQI 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睡眠障碍【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382-02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作行为减少等,睡眠障碍十分常见,约占80%[1]。
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患者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对精神及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2-3],自1989年首次传入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认知行为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国内外均有报道,且疗效显著[4]。
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7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13分。
2)主诉有失眠症状。
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30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时间>30min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6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头晕、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03-30T11:39:11.5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期作者:古力努尔·艾比不拉[导读]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以及睡眠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对慢性失眠症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摘要】目的:对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在慢性失眠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
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较高,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改善情况更为理想,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抗抑郁药物对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且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药物;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45-02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睡眠障碍疾病,发生率高,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导致患者心理、精神出现异常[1-2]。
慢性失眠症在临床上主要实施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国际上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有效非药物疗法[3]。
我院就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抗抑郁药物在慢性失眠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参与对象为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验交流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陈阳河南省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二科,河南濮阳457000【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对比 两组睡眠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两组PSQ 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 后2个月两组PSQ I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SQ 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两组GQ O LI总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个月和2个月两组GQ O LI总分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 组(P<0.05)。
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睡眠;生活质量抑郁症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具 有高复发、高自杀率、高致残等特点[1]。
目前主要通过药 物治疗,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未能达到临床痊愈[2]。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已得 到医学界研究证实。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3例抑郁 症患者进行了认知行为治疗,探讨了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 症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的106例抑 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 理+认知行为治疗)各53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3例,女 性20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8.53± 11. 38)岁;对 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71±11.59)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失眠分析、总结和评估

失眠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
西医诊断:参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二、中医治疗(-)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香附20g,郁金30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远志5g,琥珀粉5g(冲),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1,日1次静点。
逍遥丸或柴胡疏肝丸,每次1丸,日2次,口服。
2、阴虚火旺证症状: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度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药:黄连10g,肉桂3g,丹参30g,生地20g,麦冬20g,柏子仁20g,炒枣仁30g,山桅10g,白芍20g,远志10g,石斛30g,莲子心10g,知母15g,百合20g,连翘20g。
盗汗加浮小麦15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
中成药:脉络宁注射液20m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1,日1次静点。
天王补心丸,每次1丸,日2次,口服。
(二)其他治法1、单方验方(1)绿茶和炒枣仁:每日清晨8时前将绿茶15g用开水冲泡饮服两次,8时后禁饮茶水:晚上就寝前冲服炒枣仁粉30g,坚持服用7~10天。
有心动过速、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2)酸枣仁粥:将炒酸枣仁30g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加入粳米1~2两煮粥,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分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insomnia,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以及单纯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7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分分为单纯失眠组(<14分,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14分,38例)。
2组患者每天填写睡眠日记,并给予8周标准的CBT-i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6周(第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个人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
结果与基线时比较,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PSQI、ISI、BDI、BAI、SF-36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失眠伴抑郁组较单纯失眠组在基线、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BAI(t=-6.340、-3.301、-3.511、-2.982)、SF-36(t=4.162、3.195、2.022、3.62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ISI评分在第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6)分与(4.7±3.4)分,t=-2.044,P=0.048]。
2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效率以及PSQI的评分在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BAI、BDI评分在第8周与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和单纯失眠患者均有效,且可以缓解失眠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1]。
临床上失眠多伴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慢性疼痛等疾病,并且失眠与抑郁症具有较高的共病率[2],临床上约41%的失眠症患者伴有抑郁症状[3,4]。
DSM-Ⅳ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二版(ICSD-2)中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5]和继发性失眠,而伴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如抑郁)等继发性失眠患者则更多被推荐于治疗疾病本身而非对失眠进行充分治疗[6]。
事实上共患疾病和失眠症状难以区分因果关系[7,8],而DSM-5和ICSD-3中已经取消了继发和原发失眠的分类,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失眠的有效治疗可对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起促进作用。
慢性失眠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职业功能和健康状态,易引发精神和心理问题,然而大多数失眠患者并未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关于失眠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使用存在耐受性和依赖性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患者的痛苦。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作为非药物疗法,主要通过行为干预(刺激控制、睡眠限制)和认知干预(睡眠卫生教育、认知重建)来消除Spielman失眠的三因素模型[9]中的维持因素,从而帮助患者摆脱失眠的困扰,具有治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10],被美国医师协会指南推荐为失眠症的一线治疗方法[11,12],近年来在中国也被逐渐推广,但关于失眠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少。
我们旨在探索CBT-i对单纯失眠患者和失眠伴抑郁患者是否有效,特别是对失眠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一、对象选取2016年3—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DSM-5中失眠症诊断标准;(2)性别、民族不限,年龄18~75周岁;(3)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能按要求填写睡眠日记;(4)入组前已停止服用催眠类药物;(5)能坚持8周的CBT-i。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躯体疾病和重性精神障碍;(2)环境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有效进行睡眠限制和睡眠刺激疗法的患者;(3)由精神活性物质(酗酒、毒品等)引起的失眠;(4)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治疗开始前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13]将患者分为单纯失眠组(BDI总分<14分)和失眠伴抑郁组(BDI总分≥14分)。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批准(伦理批号:2016-045-KY-01)。
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1.研究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8周标准的CBT-i[14],每例患者由1名专业的治疗师负责实施具体治疗措施,患者在8周治疗期间填写睡眠日记,由治疗师在每周末收集并核实睡眠日记,与患者确认每天睡眠情况并计算睡眠效率。
同时,在治疗前(基线)、第4周、第8周和治疗后的第4周(3个月)、第16周(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患者失眠症状、与失眠有关的认知情况、抑郁焦虑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2.CBT-i内容:(1)刺激控制疗法(stimuli control therapy,SCT):为Bootzin在1972年创造的一种治疗失眠的行为疗法。
目的主要是避免睡眠环境(尤其是床)与非睡眠行为产生连接,保证睡眠刺激引起睡眠而不引起觉醒,要求感觉到困倦方可上床。
(2)睡眠限制疗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SRT):目的是减少总在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在床时间过长不仅降低睡眠压力,同时增加在睡眠环境中非睡眠行为发生的机会,因此弱化睡眠刺激。
SRT通过固定上床和起床的时间减少在床时间,让其与睡眠能力保持一致[15]。
(3)睡眠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建议等教育的方式调整不良的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等,包括睡眠环境(温度、声音等),睡眠前的活动,作息规律,睡眠习惯(上床、起床时间等)以及对待睡眠的观念[16]。
(4)认知重建:包括失眠的错误归因、对睡眠的过度期待和要求、失眠及其后果的灾难化、对助眠行为的不良认知等[17,18]。
(5)放松训练: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发放松反应,因为放松反应可以使躯体和皮质唤醒,因此具有促眠作用。
3.具体措施:第1周:向患者介绍CBT-i疗法,填写相关量表,介绍睡眠日记正确填写方式和注意事项,建立治疗联盟,约定下次治疗时间。
第2周:详细介绍SCT和SRT,结合第1周睡眠日记制定睡眠方案,处理患者疑虑并帮助患者按照治疗方案执行。
第3周:回顾上周睡眠日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睡眠方案,讨论上一周执行的困难,帮助患者正确实施,进行睡眠卫生教育。
第4周:回顾上周睡眠日记,根据睡眠效率调整SRT时间,针对无效患者进行第2次入组评估,进行量表评估。
第5周:回顾上周睡眠日记,根据睡眠效率调整SRT时间,讲解放松训练原理,带领患者练习,引入并处理与睡眠相关的错误认知。
第6~7周:回顾上周睡眠日记,根据睡眠效率调整SRT时间,针对患者的灾难化认知进行认知重建治疗。
第8周:全面回顾治疗,总结患者8周治疗获益,讨论如何维持治疗效果,介绍预防复发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量表评估。
随访:治疗后4周和16周进行随访,患者记录1周的睡眠日记并进行量表评估。
4.治疗团队:治疗团队由6名治疗师组成,其中3名为心理学研究生,1名为医学研究生,2名为医学博士生。
1名精神科主任医师负责督导。
每位治疗师在本研究开始前均接受连续3 d的CBT-i专业培训,且在研究开始前均独立完成至少3例患者的治疗。
5.疗效评估:(1)睡眠日记:睡眠日记包括入睡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总觉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19]等内容。
(2)BDI用于评估每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包含21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0~3级评分。
量表总分为21个条目的评分总和,总分0~13分为无抑郁,14~19分为轻度抑郁,20~28分为中度抑郁,29~63分为重度抑郁[13]。
(3)SF-36健康调查简表[15]用于评估个人健康状况,分为生理(Physical Health,PCS)和精神(Mental Health,MCS)2个子类[20],分值越高,提示状态越好。
同时,该量表也被用于抑郁症的临床病程的预测[21]。
(4)BAI用于评估焦虑严重程度,总分15~25为轻度焦虑,26~35为中度焦虑,36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5)PSQI用于评估睡眠质量,0~5分睡眠质量很好,6~10分睡眠质量还行,11~15分睡眠质量一般,16~21分睡眠质量很差。
(6)ISI用于评估失眠治疗反应,0~7分无失眠,8~14分轻度失眠,15~21分中度失眠,22~28分重度失眠。
失眠症状治疗有效需符合下述至少1项:(1)治疗结束时入睡潜伏期和总觉醒时间<30 min;(2)睡眠日记的睡眠效率≥85%。
三、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一般人口学资料中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在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等计数指标上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
各量表评分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组睡眠日记的各个因子和BDI、PSQI、SF-36、ISI、BAI量表得分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多变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睡眠日记中各个因子和BDI、PSQI、SF-36、ISI、BAI量表第8周、3个月、6个月与基线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2组基线人口学资料及睡眠情况比较共筛选出125例失眠患者,其中14例未完成8周CBT-i,40例因使用催眠药物(佐匹克隆、艾司唑仑)被排除,最终纳入71例患者,其中单纯失眠组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38例。
单纯失眠组和抑郁伴失眠组人口学资料及睡眠日记各因子分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