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杨氏之子》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杨氏之子刘义庆〔南北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解读文章: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家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
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 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 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 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 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 子,很聪明。有一次,孔 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刚 好他的父亲不在家,孩子 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孩 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 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 子不假思索地答道:“我 可没听说过孔• • • • •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我会写生字
• • • • • • 梁(梁朝) (栋梁) (桥梁) 惠(惠顾) (实惠) (恩惠) 诣(造诣) (诣前指教) (诣门) 乃(乃是) (此乃) (乃父) 曰(子曰) (姓曰) (有山曰巫山) 禽(家禽) (禽兽) (飞禽)
《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作品原文梁国杨氏⑴子九岁,甚⑵聪惠⑶。
孔君平⑷诣⑸其父,父不在,乃⑹呼儿出。
为设⑺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⑻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⑼闻孔雀是夫子⑽家禽。
”注释译文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
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
⑹乃:就;于是。
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曰:说。
⑼未:没有⑽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作品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课文道理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解读文章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
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某某某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杨氏之子》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其中【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的意思是摆放、摆设,【甚】的意思是非常,【诣】的意思是拜见,【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作者及出处简介:作者简介:刘义庆,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毐嗜欲”。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南朝宋政权文学家,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J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出处简介:《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文言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翻译《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南朝宋政权文学家.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全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家庭,家中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伶俐。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他不仅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暗示,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孔君平的比喻,反唇相讥,使得孔君平无言以对。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具备以下特点:1. 聪明伶俐:杨氏之子年仅九岁,却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暗示,并在短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回答。
2. 机智幽默:他巧妙地运用了孔君平的比喻,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的鸟来反驳孔君平的比喻,使得孔君平无言以对。
3. 自信大方:在孔君平面前,杨氏之子毫不畏惧,自信地回答问题,展现出他的大方和从容。
4. 语文素养:杨氏之子在回答问题时,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显示出他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段对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幽默、自信大方的孩子形象。
杨氏之子以其独特的才华和个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这段对话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以下是全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段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聪明才智、机智幽默、自信大方和语文素养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这段对话被誉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杨氏之子》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赏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面九岁的小男孩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杨氏之子》文言文

《杨氏之子》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篇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篇二南北朝: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解读篇三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文中的家禽吴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l {}dquo;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出示课件)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
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读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讲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比比哪对同桌的学习
效率最高。
3、哪对同桌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适当给予点评、表扬。
重点指导谁为谁设果?
4、热情好客的杨氏之子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看(大屏幕)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桌子上摆放了新鲜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话为什么单说“果有杨梅呢?”
5、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再细
细地读文中最后一句话,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①请同学们一四人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给的提示自学最后一句话行吗?(大屏幕出示)你们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
”你认为他为什么这么说?
杨氏之子怎么应答的?他为何这么应答?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②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相机板书:孔雀孔君平)
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相机杨梅杨氏之子)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
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7、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8、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9、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
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
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
活增添许多乐趣。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奇妙聪惠
孔君平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