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和古诗词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引言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古诗词和音乐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将二者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更是深入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2.提升审美情感古诗词和音乐都具有深厚的审美情感,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表达情感,而古诗词则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3.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华,其语言表达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而音乐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二者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语言韵律和音乐的美妙旋律,从而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和表达水平。
1.选取经典古诗词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教学素材,比如《静夜思》、《关雎》、《离骚》等。
这些古诗词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适合用于与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活动。
2.选取配乐在选取古诗词后,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配乐。
音乐作为古诗词的情感表达载体,需要和古诗词的意境相符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结合曲风和节奏来选择合适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3.整合古诗词与音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选取的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特点,结合音乐的曲调和节奏,进行整合。
可以根据古诗词的语调和意境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节奏和曲调,使得二者能够相互融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4.导入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或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先感受音乐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再配以古诗词的朗诵或朗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与音乐的相互呼应,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5.鼓励学生创作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选取的古诗词和音乐,进行创作。
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合,或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创作古诗词。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一、音乐对古诗词教学的作用音乐可以为古诗词赋予生命,使其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将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音乐的也能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言特色。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而音乐恰好也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语言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所展现出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出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和勇气。
二、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效融合要实现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效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选择合适的古诗词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学修养水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古诗词作品。
古诗词作品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学价值,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古诗词。
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
在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过程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十分重要。
需要选择一些与古诗词的文学气质相符合的音乐曲目,以便更好地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
音乐曲目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和传播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音乐欣赏。
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在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通过音乐演唱和表演,可以更好地使古诗词和音乐相互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
在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
可以结合语文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音乐的欣赏;可以结合舞蹈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和音乐的舞蹈表演;可以结合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和音乐的绘画表现等等。
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联系

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联系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虽然在表达方式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诗词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流行音乐则借助旋律和歌词来传达情感和观念。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抒发,都有着共同的价值。
首先,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都是文化的载体。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和人文情怀。
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而现代流行音乐则集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是人们对于时代的回应和思考,体现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的力量。
其次,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都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
古代诗词以婉约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百态和情感纠葛,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时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情和感慨。
而现代流行音乐通过丰富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唤起共鸣和回忆。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能够激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人们倾诉内心的良好媒介。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表达美的追求。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赋予了美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表达了一段宛如画卷的爱情故事,使读者沉浸其中。
而现代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抓住了年轻人的追求和心弦,成为一种流行的审美符号。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追求美的表达和传达,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之光。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它们都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抒发,是一种文化载体和价值观触达的媒介。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们都能够打动人心,唤起共鸣。
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着情感和思想,表达着美的追求。
有关于描写音乐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关于描写音乐的古诗词有哪些有关于描写音乐的古诗词有哪些1.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亮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2.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白居易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
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
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
法曲法曲歌堂堂,堂堂之庆垂无疆。
中宗肃宗复鸿业,唐祚中兴万万叶。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
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4.玉声如乐刘轲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
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5.杨柳枝词刘禹锡塞上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6.嵩岳闻笙刘希夷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9.册上公太常奏雅乐无名氏司乐陈金石,逶迤引上公。
奏音人语绝,清韵佩声通。
应律烟云改,来仪鸟兽同。
得贤因举颂,修礼便观风。
圣寿三称内,天欢九奏中。
寂寥高曲尽,犹自满宸聪。
10.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描写音乐的古代文化常识与古诗词

有关音乐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古诗词教学目标:依据高考要求搜集整理有关音乐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古诗词给学生讲解,促使他们识记。
教学过程:在阅读古代书籍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和音乐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以及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及相应的一些鉴赏。
为大家提供这些知识目的是让那些有意愿扩展更多的同学有更大的收获。
有更扎实的基础,有更广阔的视野,这些东西,都不是仅仅靠课堂上的老师的讲解,或者课下做一些考试的练习能够完成的。
必须要日积月累,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乐记》第一段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礼记乐记》参考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
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
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
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
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简要分析:《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种新颖而又别致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音乐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下面,本文将就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进行浅析。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和文学情感,通过将古诗词融入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古诗词,并选用悠扬的音乐配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而古诗词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学生们可以一边欣赏古诗词的音乐表演,一边学习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和古诗词的喜爱程度。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韵和意境都可以被用作音乐创作的素材。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自己创作音乐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水平,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不仅能够培养音乐方面的才能,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综合素养。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一、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融合的意义1.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古诗词与音乐具有相似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语言、音乐等媒介抒发情感。
将古诗词与音乐进行融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语言表达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通过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修辞技巧和修辞意识,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形成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
通过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选用适合的音乐作品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和意境背景,选用适合的音乐作品进行融合。
选用古朴典雅的音乐作品配合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加古诗词的古典韵味和历史感;选用明快欢快的音乐作品配合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加古诗词的活泼欢快和生动形象;选用抒情深沉的音乐作品配合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加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2.统一音乐与古诗词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需要统一情感,即音乐的情感和古诗词的情感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在选用音乐作品时,需要注意其情感和古诗词的情感是否相符,通过统一情感,可以使音乐与古诗词更加融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过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
相传,音乐产生于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
最初的最原始的音乐也就是在劳动时,或欢庆娱乐时所唱的极为浅显的如“打夯”“搬运”之类的最为简单的歌声了。
这些歌曲在人们口头传唱,歌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早的诗歌。
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是艺术领域中的两朵奇葩,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除舞蹈,文学也许是和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
”可见两者在萌芽期都是一体的。
曾经有人主张中国文学的正宗是音乐文学,这话明显偏激,但也可见以诗为正宗的古代,音乐文学也是占有相当的位置。
我国的古诗词从《诗经》起,诗词与音乐就联称并举。
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律绝、宋词都是合乐之诗。
可见,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荣。
远古时期的歌谣,既是文学的萌芽,也是音乐的萌芽。
第一部用文字记录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的《诗经》,它们收录的就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所流传的一些民间歌曲。
《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由此可见《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关系密切,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诗经所录的内容来看,它是春秋时期一部声乐歌曲集,除歌词之外,每首歌曲是有旋律的,但是后来失传了,现在我们只能从文字上去体会诗歌的音乐特征。
《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关雎》全为四字句,多有双生叠韵词,读来有一唱三叹之感。
先秦时代,中国出现的另一个与音乐关系密切的文学样式是楚辞。
这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诗歌体裁,和《诗经》并称“风骚”,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
《楚辞》所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文体。
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辞》特色的作品。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屈原是最著名的楚辞家,其作品《离骚》是楚辞的千年绝调。
“乐府”是我国古代宫廷中的音乐管理机构。
其设置始于秦代。
至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获得空前的发展,致使后人将乐府视为汉武帝所立。
它的一大职责是大量采集民间歌谣,然后进行改编,后来这些歌谣也被称为“乐府”。
“乐府”从一个机构到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记。
可以说乐府是音乐实现形式的一种载体。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乐府是一种入诗的诗歌,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甚是流行。
中国的唐代被世界公认为人类诗歌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四万八千首《全唐诗》,浩如烟海。
诗歌的文学意味增强,但并不代表诗歌就与音乐没有关系了。
古人云:“唐之绝句,唐之曲也。
”“今日之诗歌,古之乐也。
四言如琴,吴艳如笙箫。
”可见唐诗是可以入乐的,而且在当时以著名诗人的诗句入乐为一时风气。
唐诗入乐的例子很多,如白居易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益的诗每写一篇,就被乐工们争先赂求;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
出阳关无故人。
”真挚感人的诗句配着抒情动人的曲调.这首作品成为了古今送别第一曲。
宋代音乐文学代表是词。
词又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体裁。
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音乐与文学的进步,人们感到诗的五言、七言、绝句不可变更音节和句式有时会束缚音乐的表现,使音乐不能完美地与诗相结合,恰当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而词是长短句,音乐的节奏感更为强烈,变化也更为丰富。
在词以前,一般是先有诗,后配曲,以诗入乐;而词却一般是先有乐,后有词,历来有以声填词的说法。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仅是语言、音韵与音乐之间的感情必需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词的意境,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达到词与音乐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种与音乐更为紧密的关系似的很多词人同时也兼有音乐家的身份,如柳永,周邦彦等。
音乐作品与古诗词的融合,交相辉映,对音乐而言,古诗词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对古诗词而言,音乐的律动美有利于古诗词更为广泛的传诵。
诗歌的体裁逐步变得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表现的内容也更为广阔,因而对音乐情感的表现,音乐结构的处理,创作手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诗和音乐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得到了共同的进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峯。
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宋贺铸《小梅花》
词数归期,旧情新叙在何时,欲将绿绮舒心曲,流水高山付与谁。
明王玉峰《焚香记·辞婚》
棋局纔收间点茶,能弹绿绮耻筝琶。
清孙枝蔚《房兴公新姬》诗
落霞沈绿绮,残月坏金枢。
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
诗绿绮紫丝步障,红鸾彩凤仙城。
宋周密《西江月·延祥观拒霜拟稼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