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中的古典诗词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弘扬古诗的歌曲有很多,它们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全新的方式传承和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歌曲:
1. 《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诗经·蒹葭》,经过邓丽君的演唱,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名曲。
2.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歌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经过梁弘志的作曲和王菲的演唱,成为了中秋佳节常常响起的歌曲。
3. 《虞美人》:这首歌的歌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经过多种不同版本的演唱,如邓丽君、费玉清等,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
4. 《别亦难》: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旋律优美,表达了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5. 《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创作蓝本,经过安雯的演唱,展现了古典女性的柔情与哀怨。
6. 《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将京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歌词中融入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素,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7. 《琵琶行》: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经过奇然、沈谧仁的演唱,以及徒有琴的作曲和编曲,将琵琶女的哀怨与诗人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8. 《山鬼》: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屈原的《九歌·山鬼》,经过winky诗的演唱和作曲编曲,以神秘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山鬼的形象和情感。
这些歌曲都以不同的方式弘扬了古诗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好听的古诗词歌曲

最好听的古诗词歌曲
以下是一些最受欢迎和最好听的古诗词歌曲:
1.《十面埋伏》—刘欢
该曲是根据毛泽东的词句改编而成,以各个声部干净明朗的中国古典唱法和《史记》《三国演义》等古代典籍所启示的中国音乐美学觉悟相结合,富有视觉和听觉中的古典趣味。
2.《长恨歌》—张学友
这首歌是根据杜牧的《长恨歌》改编而来,以其悲苦的爱情主题和张学友独特的嗓音,将古代诗文完美地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中。
3.《千里之外》—张学友、费玉清
这首歌是根据清代文人李商隐的《锦瑟》改编而来,由两位实力派歌手合唱演绎,深情而富有张力,旋律悠扬动听。
4.《江河水》—蔡幸娟
这首歌是根据唐代文人刘禹锡的《江南》改编而来,以优雅的曲调和蔡幸娟清澈的嗓音为特色,将古代文人的旷达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5.《水调歌头》—张学友
这首歌是根据宋代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改编而来,张学友将其中婉转动人的词句以自己独特的唱法演绎出来,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喜欢。
这只是一小部分最好听的古诗词歌曲,还有很多其他经典之作,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兴趣进一步探索。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
《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
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
”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
“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
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
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
“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
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
《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
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
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适合古诗的歌

适合古诗的歌
有一些歌曲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同时以古诗为歌词,创造出既充满古典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适合古诗的歌曲,它们以古典文学为灵感,打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1.《离人愁》-莫文蔚
歌词选自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以古风曲调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深沉情感。
2.《静夜思》-陈慧娴
歌词源自唐代杜牧的《静夜思》诗,陈慧娴的演唱将古老的文字注入了现代的情感。
3.《春风十里》-邓紫棋
歌词取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邓紫棋的独特音乐风格为这首歌注入了现代流行的元素。
4.《江南》-林俊杰
歌词灵感来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江南》以江南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青玉案·元夕》-许嵩
歌词取材自唐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诗,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学的致敬。
这些歌曲巧妙地将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声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声歌曲
有很多美声歌曲采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这些歌曲通常以悠扬的旋律、深沉的唱腔和古典的文学表达形式为特点。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美声歌曲,其歌词取自中国古典诗词:
1.《长恨歌》- 王菲:
•歌词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王菲演绎的版本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2.《静夜思》- 林宥嘉:
•林宥嘉的版本中使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部分诗句,以其温柔的嗓音和感人的演绎引起关注。
3.《浪淘沙》- 范晓萱:
•歌词取自唐代杜牧的《秋夕》,这首歌以范晓萱的清澈嗓音和舒缓的曲调演绎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意。
4.《青花瓷》- 周杰伦: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声,但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元代白朴的《青玉案·元夕》。
周杰伦通过这首流行歌曲成功地将
古典诗意融入当代流行音乐。
5.《千年等一回》- 田馥甄:
•歌词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田馥甄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表达演绎了这首美丽的歌曲。
这些歌曲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并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
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
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
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
”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
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
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
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
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
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
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中的名句

03
古典诗词名句在流行歌曲中的传播与 传承
传播方式
引用和改编
流行歌曲中直接引用或改编古典诗词名句,使诗词在当代音乐中 焕发新的生命力。
媒体推广
唱片公司、音乐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推广含有古典诗词元素的流 行歌曲,扩大其影响力。
教育普及
教育机构和书籍也推荐含有古典诗词元素的流行歌曲,使更多人 接触到古典诗词名句。
总结词
这句歌词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忧伤,是《 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词之一。
VS
详细描述
这句歌词中的“夜曲唱出来”表达了内心 深处的孤独和忧伤,而“谁来听我的忧伤 ”则表达了无人理解的痛苦和无奈。整句 歌词充满了深刻的情感,令人感受到歌曲 中所蕴含的忧伤和孤独。
05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未来发展建议
意境改编
总结词
根据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创作出与之相符的歌词,既保 留了原词的美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详细描述
这种改编方式更注重对古典诗词意境和情感的传承,而不是 简单的复制。比如《江南》这首歌,它借鉴了古代诗词中对 江南水乡的描述,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元素,使歌曲更具时尚 感和文化内涵。
全新创作
总结词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古典诗词名句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流行歌曲将其融入现代音乐中,丰富了音乐 的内涵。
文化传承
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古典诗词名句得以传承和弘扬,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传统 文化的机会。
情感共鸣
古典诗词名句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使人们更易 于接受和理解。
202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中 的名句
目录
• 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 • 古典诗词名句的流行歌曲改编 • 古典诗词名句在流行歌曲中的传播与传承 •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名句赏析 • 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未来发展建议
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完美演绎

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谈到古诗词,不得不提方文山,他与周杰伦的中国的完美演绎,真令人感叹!《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寂寞沙洲冷词:陈信荣曲:周传雄------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碟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音乐中的古典诗词
摘要:流行音乐大量借鉴、模仿甚至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巧妙融合,使流行音乐明白敞亮而又含蓄隽永,同时古典诗词不再被束之高阁,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国学经典和流行音乐在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音乐古典诗词相互作用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音乐体系中的一个分类,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各式各样的情绪,以其多变的内涵和广泛的娱乐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
而古典诗词在流行音乐中的的引用、借鉴已成为当今乐坛的一道独特的景观,两者交相辉映,相互作用。
流行歌曲创作时,古典诗词含蓄婉转的意境和极具考究的韵律为现代流行音乐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而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又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流行音乐中的古典诗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存在形式:
一、直接将古典诗词转化为流行歌词。
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乐感很强,直接谱上曲子后就成为一首优美的歌曲。
如根据北宋苏轼的词谱曲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根据杨慎的词谱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根据岳飞的词谱曲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等,经过众多歌星深情的演绎后,都成为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好歌。
除了全文引用外,很多音乐创作人还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标题、词牌名、名句、典故等为所谱写的歌词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
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林俊杰的《江南》、娃娃的《一剪梅》等,就借用了古典诗词的标题或词牌名来抒发和演绎某种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与著名女作家琼瑶作品相关的歌曲,它们更多的借用一些名句、典故等来营造她笔下温柔婉约的女子形象和精致细腻的情感。
如《几度夕阳红》中引用的《临江仙》中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梅花三弄》中引用的《摸鱼儿雁丘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等。
其代表作之一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更是借用了诗经中《蒹葭》的内容和意境,以优美的文笔营造了仿若看到佳人在青草河畔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愫,古典诗词的韵律和现代音乐节奏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二、秉承古典诗词的遗韵,创作新的流行歌曲。
除了大胆的拿来主义外,音乐创作者们并不拘泥于古典诗词,而是更多的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多样的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更多听众喜闻乐见的好歌。
这种类型的流行音乐,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很高的音
乐驾御能力,创作时一部分是为表现或烘托相应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或胸怀。
如《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曲《刀剑如梦》:“我剑,何去何从,爱与恨,情难独钟。
我刀,划破长空,是与非懂也不懂……;《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红楼梦》中的插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等。
无论是家国情怀、豪言壮志还是儿女深情都凝练在一句句歌词中,结合剧情给人更多、更悠远的回味空间。
除了切合影视作品创作歌曲外,更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喜欢化用古典诗词来表现现代人情感。
其中以方文山词为典型,其词多脱胎于诗词,辨识度高,且脱谱欣赏时,可以独自低吟,成为现代的另类诗文。
其与周杰伦合作的《东风破》:“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确立了“中国风”这种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两人在之后又推出了《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等作品,方文山更是因为其极具典雅风韵词作被誉为流行乐坛的“当代李商隐”。
虽然古今的语言、音乐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现代的音乐创作人仍热衷于借用古典诗词的内容或典故,或整句沿袭,或释其大意,或引其意境,沿袭和发散古典诗词,使之与自己的作品有机融合。
原因之一是因为最早的诗词本就是最早的歌,古典诗词正是其所处时代的流行歌曲,其本身就受音乐的制约,因此古典
诗词通常都极其讲究韵律,易于颂唱,朗朗上口。
原因之二是因为古典诗词带有文学性,其创作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来源于生活,同时是古人生活场景、情感及审美意识的真实写照,而人的基本反应与情感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因此反映古人情感和审美的诗词,同样也可以成为现代人情感和心理的写照。
原因之三是因为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异于西方人的热情奔放、直截了当,往往是迂回曲折、含蓄委婉,古典诗词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及字里行间回味无穷的情愫恰恰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原因之四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挂起了一阵“中国风”,在国际流行乐坛上也开始盛行中国元素,而这种古香古色的歌词更有助于确认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化身份,满足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得到更大年龄层次听众的认同。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平仄起伏的韵律之美,其简洁凝练、委婉含蓄的高超艺术技法是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典范。
促进中国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然而在网络、电视盛行的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现代元素十足的东西,精雕细琢、含蓄内敛的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遥不可及的高雅文化,与承受繁重课业及沉重就业生存压力的青少年渐行渐远。
在这种情形下,古典诗词借者流行音乐的东风,重新吸引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闲暇之余,哼唱歌曲想起古典诗词,翻阅古典诗词时回味音乐,让国学经典在传唱中融入我们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
典诗词的理解,提升我们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悦湄.音乐与诗、词之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07(1)
2.宋秋敏.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诗词的诗意回归[j].中国韵文学刊,2006(4)
3.童科军,钱利娜.流行音乐之于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7)
代理组稿:杨涛(1982年8月),男;民族:汉;籍贯:黑龙江伊春人;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院校:南开大学;现工作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职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管理科学、军事经济学、军事物流、供应链管理、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