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四字成语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狐假虎威、三顾茅庐、叶公好龙、入吾彀中、天衣无缝、侃侃而谈、买椟还珠、老马识途、必恭必敬、沉鱼落雁、草船借箭、七步之才、千人所指、覆水难收、门庭若市、开天辟地、不寒而栗、门可罗雀、滥竽充数、坐井观天、一衣带水、程门立雪、人人自危、千金市骨、大腹便便、三令五申、各得其所、背水一战、不堪回首、南辕北辙、别有天地、乘人之危、如释重负、九牛一毛、不可救药、一暴十寒、东施效颦、马革裹尸、开卷有益、一鸣惊人、一字千金、病入膏肓、不名一钱、困兽犹斗、后生可畏、牛鼎烹鸡、毛遂自荐、拔山举鼎、曲突徙薪、梁上君子、怒发冲冠、伤风败俗、囫囵吞枣、奉公守法、画龙点睛、双管齐下、博士买驴、名落孙山、克勤克俭、博而不精、不遗余力、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历史故事移花接木从前有个花匠辛苦一年赚不到什么钱,一天他突发奇想,他把两种普通花的枝条嫁接起来培育出一种漂亮的花,卖了一个好的价钱。
一哄而散清朝时杭州府仁和县财主袁凤宾的儿子袁绍芬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他生性好赌,与赌家沈七欠下272银圆。
薏苡明珠东汉初年大将马援率军远征越南,在交趾采了很多薏苡果子,该果子可以强身健体,抵抗瘴气的侵袭,形状像夜明珠一样。
一团和气宋代洛阳理学家程颢倡导“主敬存诚”的观念,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实际上兼采佛老之学,他死后,文彦博给他题墓碑“明道先生之墓”。
一挥而就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文天祥作文时连草稿也不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因祸得福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
言归于好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他,曹丕封他为吴王,还想立他的儿子孙登为太子。
孙权派沈珩送去很多珠宝与香料。
异军突起秦朝末年,东阳狱吏陈婴杀了东阳县令宣布起义,迅速壮大到二万多人。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寓言都寄寓着教训,寓言的美学魅力还在于寓言教训的深刻睿智,耐人寻味,具有哲理美,关于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篇,希望对你们有用!四字成语寓言故事篇1:百步穿杨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
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
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通用16篇)_1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通用16篇)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1惊弓之鸟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出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lei)。
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
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会有这样的事?”魏王真有点不相信地问。
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
”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
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
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
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是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
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惊奇了,不等更羸说完就问。
更羸笑着连续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的姿态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
”更羸接着讲:“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旧的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很可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更可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心里原来就可怕,加上拼命一用劲,原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痛苦难忍,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故事中的大雁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惊惶万分,是因为它身上受过箭伤。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2一叶障目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挡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
”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查找这种叶子。
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
突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成语简短故事五篇

成语简短故事五篇1.成语简短故事篇一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成语简短故事篇二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三篇

【导语】成语是语⾔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类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字成语寓⾔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愚⼈⾷盐】 从前,有⼀个愚不可及的⼈,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热情地款待他,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样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不好吃,难以下咽。
主⼈闻过即改,⽴刻在菜⾥加上⼀些盐,请他再尝。
果然,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分鲜美,顿使他的⾷欲⼤增。
为此,愚⼈在私下⾥暗⾃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耐嚼。
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在回到家⾥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天到晚总是空着肚⼦拼命地吃盐。
这样⼀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把正常的味⼝也吃败坏了。
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这个故事告诉⼈们:⼲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旦过头就会⾛向反⾯,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步,就变成了谬误。
【囫囵吞枣】 有⼏个⼈闲来⽆事,在⼀起聊天。
⼀个年纪⼤的⼈对周围⼏个⼈说:“吃梨对⼈的⽛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
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齿有害。
” ⼈群中⼀个呆头呆脑的青年⼈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齿⼜不伤脾,吃枣健脾⼜不⾄于伤⽛齿。
” 那位年纪⼤的⼈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齿了吗?” ⼀个⼈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都哈哈⼤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抓⽿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味⽣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寓言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一、画蛇添足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文:蛇本来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画上脚呢?二、拔苗助长释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三、自相矛盾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四、亡羊补牢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五、买椟还珠释义: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四字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精准、生动的形式,传达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而当这些成语配以故事时,就变成了更为生动形象的寓言,更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有趣的四字成语寓言故事。
1. 井底之蛙在古代,有一只蛤蟆生活在一个很深的井里,井深无法爬出去。
这只蛤蟆因长期生活在井底,只看到了井口的一片天空,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的范围。
它不知道世界还有其他的景象,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井底之蛙是那些眼界狭窄、思维僵化的人的代表。
他们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只看到自己熟悉的一小部分。
我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2. 杯弓蛇影小明喜欢喝茶,他拿着茶杯往嘴里一喝,发现一个弯曲的影子在杯子的底部。
他想象那是一条蛇,就赶紧把杯子扔了。
而这时,他回头一看,却发现影子是由杯子旁的一支弯曲的弓形花枝投射出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杯弓蛇影是那些乱猜测、多想无凭的人的代表。
我们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要过度解读事物,避免自己的想象成为了现实。
3. 狗急跳墙有一只贼偷了一块牛肉,被一只狗看到了。
因为跑不过狗,贼只好跳到了一堵墙上。
狗也跳上了墙,准备咬住贼。
可是,贼在墙上急匆匆地往下跳,而狗跳起来却到不了墙的另一边。
最后,狗不得已只好放弃了追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狗急跳墙是那些做事不慎重,忙于应付的人的代表。
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不能因为一时的短视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否则会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
4. 纸上谈兵两个人在商量抵御敌人的方法,其中一人说:“我们可以打一张地图,分析敌军兵力和进攻路线,然后来个围魏救赵。
”另一个人却反驳道:“你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知道实战情况的复杂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纸上谈兵就是那些只会口舌,不会实际操作的人的代表。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空谈。
5. 纸贵洛阳古时候,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文化底蕴丰厚。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下面就是有关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四字成语寓言故事:诚心所致熊渠子是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
15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
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是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50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
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50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100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
5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300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是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
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3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
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是空中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是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
更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25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
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是夜问。
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
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挣扎。
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呢?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是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四字成语寓言故事
导读:本文简短四字成语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盲人摸象】
从前,在一个村子的大街上,有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走着。
四个瞎子正在路边聊天,他们听见咚咚咚的走路声,一个瞎子就说:“你们说这是个什么动物呀?走路的声音这么大。
”其他的瞎子也说:“是啊,是啊,让我们摸一摸吧!”
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的身边,都开始摸了起来。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
他说:“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样的了,原来大象跟萝卜一样,又粗又长。
”第二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不像萝卜,大象就跟大簸箕一样。
”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大象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木棒一个样儿,不过比木棍要粗一点儿。
”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一样。
”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吵了很久,最后还是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
“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自以为看到了整个事物,可以说他是“盲人摸象”或“瞎子摸象”。
【百发百中】
在楚共王时,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
红心。
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
”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
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
“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掩耳盗铃】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
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
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
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
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盗”就是“偷”。
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
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