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路基养护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与防护

遭 到 破 坏 而 发 生 的 显 著 下 沉 现 象 , 之 为 湿 陷 。 有 湿 陷 称 具
的 路 基 构 筑 物 造 成 极 大 危 害 E。 湿 陷 性 黄 土 约 占 中 国 黄 性 的 黄 土 被 称 为 湿 陷 性 黄 土 。 湿 陷 性 黄 土 又 分 为 自重 湿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U4 6 1
文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0 3 2 20 - 0 3 0 1 0 - 3 X(01 ) 6 0 4 - 3
0 引 言
湿 陷性黄 土 是一 种 主要 的、 布较 广 的 区域 性 土 , 分 广
泛 分布 于 中国 西北 、 北 及 东北 部 分 地 区 , 有厚 度 大 、 华 具
施 工机械 & 施工 技术
Co srci nM a hn r n t t c i ey& Co s u t nT c n lg u o nt ci eh ooy r o
RM CM
浅 谈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区公 路 路 基 处 理 与 防 护
Di c s o o H i hw a ubg a e t e nd o e to i Co l psbl s us i n n g y S r de Tr a m nt a Pr t c i n n la i e
Loe s s ea 王 子 育 源自W ANG Z — i y
甘 肃 省 交 通 厅 白银 公 路 总 段 , 肃 甘
白银 7 0 0 390
Bai n H i yi ghw a Br y anch ofG ansu Com m uni i catons D epar m ent t ,Bai n 730900,G ansu,C hi yi na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工程问题,特别是在黄土地区,因为其土质状况和水文特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路基破坏和车辆通行的困难。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原因和防护技术。
1. 土质状况湿陷性黄土的主要成分是黏土,这种土壤的含水量较高,易形成泥泞状,减小了土体的稳定性。
土壤在遇到水分时会发生体积变化,容易出现沉降、漏水和起坑等情况。
2. 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降水、冰雪、冻融循环、温度等。
在黄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段泥土含水量和固结性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路基所处的环境和水文地质特征。
3. 过度使用和错误管理错误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湿陷性黄土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之一。
由于黄土地区交通条件差,交通流量大,而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水、温度等,因此长期的过度使用会使路基逐渐疲劳和老化。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路基的维护和管理,就容易出现路面坑洼、浸润及多种病害,并且对人员的安全也会造成威胁。
因为黄土路基湿陷性病害的缘由较复杂,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和防治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1. 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防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确定正确的路基厚度和其他设计参数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
此外,使用适合黄土地区特征的地基加固材料等,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强度,从而提高路基的耐用性。
2. 加强维护管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管理,是预防路基病害发生的非常必要的手段。
针对不同的湿陷性病害,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和方案。
如对于出现的巨坑、深沟、裂缝,应及时予以处理。
在防治路面浸润病害方面可以采用设置排水设施的方法,促进路基内部水分的排出,减少水分对路面的侵蚀。
3. 应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采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对路基进行加固和改良,可以提高路基的抗沉降能力,减少路基的波动变形,确保路基稳固。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1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5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19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20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路基病害。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特点和主要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在水分含量增加时容易变软,并且存在较大的体积收缩和膨胀性,这是导致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以路面龟裂、车辙、沉陷、路肩侧移等形式表现,严重时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 排水系统的建设:通过排水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含水量,减小路基变形的可能性。
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能够将路基内部的积水排出路面,保持路基的稳定。
2. 路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可以采取加固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夯实法、加浆法和冻结法等。
夯实法通过夯实加固黄土,提高其抗变形能力;加浆法是在路基中注入稀土浆,形成土浆柱,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冻结法通过冷却黄土,使其形成冻结固体,提高路基的抗变形性能。
3. 边坡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边坡容易发生决口、斜坡滑坡等问题。
为了防止边坡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边坡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加固边坡等。
护坡可以采用混凝土槽或石方护坡,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加固边坡可以采用加筋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增加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4. 路面养护:对于已经出现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路面,需要进行及时的养护修复。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补修路面、填洞和整平路基等。
补修路面可以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进行修复;填洞可以采用填土或黄土进行修复;整平路基可以采用刮平或填筑土石方进行修复。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了防护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采取排水系统建设、路基处理、边坡处理和路面养护等技术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小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变形和病害发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很多地区,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路基材料,但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路基病害来源。
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容易软化、塌陷,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容易引起路面凸起、下沉等严重问题,给公路使用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探究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表现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主要表现为路面起伏、陷坑、下沉等现象。
这些都是由于黄土路基在遇水后软化、塌陷所致。
在雨水季节,路面变得不平整,行车不平稳,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
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下,道路表面出现裸露的黄土,逐渐发展为陷坑,影响行车的顺畅进行,增加了车辆的行驶阻力,对车辆产生了一定的损坏。
路面下沉也会对桥梁、排水设施等其他路基结构造成影响,增加了维护成本,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黄土含水量高,易软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较高,遇水后容易发生软化、流失等现象,导致路基失稳。
2. 省略路基处理措施:由于一些地区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特性不了解或者是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路基的处理措施,直接进行路面铺设,导致路基材料处于相对“生”的状态,容易受到水分的侵袭。
3. 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使得黄土路基得不到有效排水,导致材料软化,路面凸起、下沉等病害。
4. 基础不牢固:在压实时,对路基的基础处理不到位,导致基础不牢固,遇水后易发生重大变形。
为了防止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发生及其对公路使用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技术:1. 路基改良技术: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改良,可以采取加入石灰、水泥等掺合料,提高土壤的抗渗性能;采用碎石、砂石等材料加固路基,提高路基的抗冲刷能力。
2. 排水系统设计: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采用排水管、排水沟等设施,将地下水及时排走,防止黄土路基被水浸泡软化。
3. 地基加固措施:在施工前进行土壤改良,采用加固网、土工合成材料等进行地基加固,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
路基养护

边坡过陡 1.现象:主要指填土路堤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坡率,即土 质边坡小于1:1.5。 2.原因分析:受拆迁占地等因素影响,下层路基填筑宽 度窄于路基下口设计宽度,而路基顶面又要满足路基总 宽度,便形成了边坡小于设计坡率。 3.危害:不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易于滑坡。见下图
四、路基养护工作的要求 (1)路基各部分经常保持完整,各部尺寸保持规定的标准要求, 不损坏变形,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2)路肩无车辙、坑洼、隆起、沉陷、缺口,横坡适度,边缘顺 适,表面平整坚实、整洁,与路面接茬平顺。 (3)边坡稳定、坚固,平顺无冲沟、松散,坡度符合规定。 (4)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无淤塞、无高草,纵坡符 合要求,排水畅通,进出口维护完好,保证路基、路面及边沟 内不积水。 (5)挡土墙、护坡及防雪、防沙等设施保持完好无损坏,泄水孔 无堵塞。 (6)做好翻浆、坍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病害的预防、治理和 抢修,尽力缩短阻车时间
挡土墙发生倾斜、鼓肚、滑动或下沉时,可选用下列加固 措施: (1)锚固法:
(2)套墙加固法
(3)增建支撑墙加固法
原挡土墙损坏严重拆除重建。
挡土墙的泄水孔应保持畅通。疏通、增建 挡土墙表面出现风化剥落时——喷涂水泥砂浆保护层。
二、护岸的养护
直接防护:植物防护、石砌防护、抛石与石笼
间接防护:修筑导治结构物等各类护岸设施来改变水流方 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堤岸的直接破坏。主要是指堤坝, 按其与河道的相对位置,一般可分为丁坝、顺坝或格坝。
路基排水设施的养护 路基排水设施分为地面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
地面排水设施一般应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 急流槽、倒虹吸管、渡槽等。 地下排水设施有暗沟、渗沟和渗井 路基排水系统具有拦截、汇集、排除地面和地下水, 降低地下水位的功能,能使路基免受水的侵害,保证路 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与质量监理控制措施及要点

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与质量监理控制措施及要点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公路建设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建设以及相关地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着重做好加固,以此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该类黄土路基质量的提升和寿命的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与质量监理控制措施及要点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公路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字: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质量监理;控制措施;要点一、引言通过具体调研可以看出,在公路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程度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做好该类路基的加固处理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对应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质量监理控制措施等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出应有的加固处理效果,为该类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湿陷性黄土就是黄土在浸水后,在外荷载或者土自重作用下发生的下沉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充分明确相对应的地质条件特点,在施工质量把控方面有效强化,以此有效处理各类质量问题,使公路的质量和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一)垫层法。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把基础之下的黄土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挖除,然后应用灰土分层进行夯实,以此作为垫层。
通过这种方法使地基中的全部湿陷量得到有效消除,使地基的压缩变形情况得到减少,进一步提升地基的承载力。
垫层可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应用局部或者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在设计垫层的过程中,要有效明确垫层的具体厚度,宽度,夯实之后的压实系数以及承载力设计值等相关内容,垫层设计的工作要贯彻落实保护建筑物,防止地基变形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质,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
在道路基础工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会出现路面变形、沉降、龟裂等病害,严重影响路基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主要病害包括路基沉降、路面龟裂和路基变形。
路基沉降是最常见的病害。
湿陷性黄土吸水后会膨胀,而排水能力较差,导致路基沉降。
路面龟裂主要是因为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引起的,土壤膨胀时会对路面产生挤压力,导致路面龟裂。
路基变形则是由于湿陷性黄土吸水膨胀后的的变形产生的,会导致道路高低不平、路面坑洼等问题。
1.地基处理:在建设道路前,可以对黄土路基进行地基处理,采用深层碾压、压实和加固等方式,以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湿陷性黄土的膨胀和沉降。
2.排水系统:湿陷性黄土的主要问题是排水能力较差,因此建设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措施,加强路基的排水能力,减少土壤膨胀和路面变形的风险。
3.改良剂加固:可以采用化学改良剂或物理改良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
化学改良剂一般是指石灰、水泥等,可以通过固化黄土中的水分,减少膨胀和沉降;物理改良剂可以是纤维材料、聚合物等,可以增加黄土的内聚力和抗裂性。
4.隔离层: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上可以设置隔离层,以减少黄土和路面之间的接触,降低黄土对路面的影响。
可以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作为隔离层,以达到隔离作用。
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综合采取地基处理、排水系统建设、改良剂加固和隔离层设置等防护技术,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需充分考虑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以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的自身特点,为陷穴产生提供了本质条件。 (1)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土质疏松,主要成分为粉土颗粒组成的特殊土, 其细微颗粒极易遭受潜蚀; (2)黄土中易溶盐含量丰富,对强度起作用的结构状碳酸钙,在含CO2的 水或酸性环境中,易受水溶蚀,破坏黄土的内部结构,使之变得松软,有利 于地下水渗透,加速了渗流作用和机构潜蚀作用; (3)大孔隙和裂隙发育,为水的渗透提供了便利通道,加速了机械潜蚀。
宁夏S202线K19+700土桥坡面冲刷破坏
宁夏S202线K19+700土桥局部湿陷破坏
(2)地面水对土桥体的直向溶蚀和潜蚀; (3)洪水对土桥的破坏:黄土地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差,降雨集中, 暴雨时地面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4)地下水对桥基的水平溶蚀、潜蚀以及水对土体的冻融作用:不同黄 土地区的土桥病害特征各异。土桥中涵洞病害率高,是土桥最主要的 病害,因此排水系统对于土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土桥病害
黄土桥系指跨越沟谷的高填路堤,坐落于崾 岘或冲沟之上。土桥改变了原来的水文、地质 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加之车辆动荷载的作用, 使得土桥与周围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一旦 某种因素失去平衡,将会产生土桥病害。水是 引起土桥病害的根本原因,对土桥的破坏作用 主要表现如下:
(1)地面水对土桥坡面的冲刷: 当土桥顶面两侧排水沟、边沟及坡面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时, 每当雨季,土桥坡面及顶面水只能沿坡面漫流。加之土桥填土高度大, 本身汇水面积大,加剧了土桥坡面的冲刷,轻则坡面冲沟纵横,重则 导致坡脚水土流失、崩塌,乃至路基失稳。
路基病害整治
黄土地区路基病害与防治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桥梁系
课程内容
第一节、黄土的工程特性
第二节、黄土地区路基病害类型与成因
第三节、土工合成材料防治黄土路基病害
的应用技术 第四节、土工合成材料防治路基边坡及排 水构造物病害的应用技术
第一节
黄土的工程特性
一、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具有多孔性,以粉土颗粒为主,富含碳酸盐,颜色以黄 色为主;同时,黄土具有渗透性、湿陷性、易崩解等特点, 在外荷载和自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容易产生湿陷变形。 黄土以风积成因为主,具有大孔性,垂直节理和架空孔隙均 较发育,含有大量可溶盐和膨胀性黏土矿物等,因此具有湿 陷性和较低的承载力,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工程质量事故。 而作为带状工程的公路,黄土所具有的不良工程地质特性造 成的危害尤其严重,主要表现为公路边坡剥落、冲刷、滑坍、 崩坍、流泥;路堤沉陷、表面滑溜、局部滑坍以及路面裂缝 等。
黄土地区特殊的水文气候条件,为陷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该地区雨量很少,但较集中,全年暴雨多发生在7、8、9三个月,尤其在暴 雨后,大量地表水迅速积聚,且有一定的水压力,水透过黄土像通过一个小 吸管被吸下去,陷穴一般中间大,进口和出口小。 微地形地貌特征,对陷穴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陷穴多发生在一边靠 山,一边临深沟的地段,有时也发生在半填半挖路堑与路堤衔接处、桥涵台 背填土处或者填土施工接岔处等,在地形起伏波折变化多的地方,特别是缓 坡突然转为陡坡地段,也易形成陷穴。另外黄土地区,由于植被不发达,也 为水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
1.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是黄土的主要工程性质,它是指在一定压力下 受水浸湿,土体结构发生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的特性。 并不是所有黄土都具有湿陷性,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厚 度并不大,一般在上部的10-20m。
湿陷性黄土根据上覆应力的性质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 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在自重压力下 浸水湿陷的黄土,这种黄土浸水后对构筑物危害极大,即 使本身荷重不大的构筑物(公路、铁路和机场跑道)受水浸 后也会下沉;后者是指在土自重压力下浸水不发生湿陷, 只有在一定附加荷重下浸水才会湿陷的黄土。
黄土路堤边坡病害
急流槽周边湿陷破坏
三、边坡病害及其成因
1.边坡病害类型 公路路堑一般位于地面表层,开挖后暴露于大气 中,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路堑边坡易发生破 坏变形。 黄土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方式可分为剥蚀(包括剥落 和冲刷)和滑塌(包括滑坍、崩坍、坡脚坍塌等)两种。
(1)边坡剥蚀
坡面剥蚀是黄土边坡变形的一种普通现象,一般发生 在各种黄土层中。虽然这种边坡变形不是坡体整体变形, 但对路堑边沟危害较大,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边坡变形或 破坏。
(2)边坡滑塌 黄土边坡的破坏方式和规模与黄土层的构造特征密切 相关。具有构造节理的黄土边坡,常呈现沿节理面滑落; 具有垂直节理的黄土边坡,其破坏方式常呈现为坍塌;无 构造节理的黄土边坡则主要为滑坡破坏。
路堑边坡滑坡
路基边坡冲刷、崩坍
2.边坡侵蚀破坏机理 黄土高原降雨量不大,但该地区的侵蚀强度却为全国之最。由 于地表起伏的存在及地表抗冲蚀性的不均匀,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的 过程中必然发生汇集,水深和流速逐渐增加形成股流。这个过程最初 以面状侵蚀为主,之后发展为细沟侵蚀,以至于浅沟侵蚀。 在坡面径流过程中,径流汇集成股流是细沟侵蚀发生的必要条 件。径流汇集以后,水深及流速都比薄层漫流增大若干倍,水流侵蚀 力及搬运泥沙的能力也都成倍增加。其结果使得地表横向不均匀性进 一步加大,径流流路渐渐固定,水流的紊动性也不断加剧。 随着径流过程的不断持续,便会在流路上开始出现一系列的跌 水。跌水出现后,流路纵断面上形成了许多不连续的断点,每个断点 都是侵蚀的最活跃点。除了水流剪切应力外,重力的影响程度大大增 强。土粒是以块状滚落进入运动状态,侵蚀强度也随之急剧增加。这 些侵蚀断点便会成为细沟的沟头,在流水作用下,不断发生溯源侵蚀, 细沟也就不断加长,直至多处沟头贯通,形成完整的细沟。
二、路堤病害及其成因
路堤常见的病害主要有: ① 路堤或基底沉陷; ② 土桥病害; ③ 路堤局部坍塌与边坡滑动等。
1.沉陷变形
路堤的沉陷变形有人为因素和地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路堤本身填筑时碾压达不到设计的压 实度要求,这是路堤沉陷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 明:湿陷性黄土压实干密度达到16.5kN/m3可明显减少 路堤本身的沉陷。 地基因素指由于堤重或行车荷载的作用引起的固结 沉降,对于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则引起湿陷变形。为减少 路堤的沉陷变形,应根据黄土的工程性质以及路堤的高 度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或进 行防渗处理,能够有效防止路堤的沉陷或湿陷变形。
黄土地貌
第二节
黄土地区路基病害类型与成因
一、黄土路基病害及其成因
1、黄土陷穴成因Fra bibliotek
2、黄土陷穴类型
3、黄土陷穴的分布规律
4、黄土陷穴的探查和防治
1、黄土陷穴成因
黄土地区修筑的路基,在雨季时大面积汇集的雨水,沿着黄土的垂直节理和 大孔隙向路基内部渗透、潜流,溶解了黄土中的易溶盐,破坏了黄土结构,土体 不断崩解,水流带走黄土颗粒,形成暗穴,在水的浸泡和冲刷作用下,洞壁坍塌, 逐渐扩大形成更大的暗穴或出露于地表的其他形态的陷穴。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多 变、地表径流容易汇集的地方,而土质松散、垂直节理较多的新黄土中最易形成 陷穴。 黄土陷穴的产生是黄土的湿陷性及水的潜蚀淋溶作用的结果。黄土的湿陷性是产 生陷穴的内在原因,水的潜蚀作用是产生陷穴的外部诱因。
二、黄土分布特点
黄土和黄土状土覆盖着全球大陆面积的2.5%以上。我国是世界上黄 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面积达64万km2左右,占国土总面积的6.6%以上,其 中连续分布面积达到44万km2。主要分布在北纬30°-49°,东经75°- 127°之间的大陆内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黄土分布地区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干旱及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雨量 明显地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全年雨量的60%集中在7-9月,尤其是8月占 全年的30%左右。年平均蒸发量则在1 000mm以上。气温也是由西北向东南 逐渐增加。气温日变化剧烈,最大日温差为27℃左右,呈现出典型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处于蒙古高原之南,极地气流由北向南伸展,即出现强度不同 的寒潮,进入我国上空之后,改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冬春尤为频繁。在冷峰 过后经常发生强旋风,将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沙漠或戈壁滩的尘埃卷入高空, 形成尘暴。 我国黄土高原所处的三面环山一面沙漠的有利地形,典型的大陆性干旱 气候条件和季节性尘暴,为我国黄土风成论提供了足够的论据。 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区地层最厚,最完整,分布连续,其特点较典型。
黄土陷穴的防治:
黄土陷穴的防治采取预防和处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 要查明陷穴的位臵和导致其产生的水源,并作出定性和定 量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陷穴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地表和路基排水,改善地表性 质,整平坡面,消除坑洼,减少水的积聚和渗透;加强植 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路基外雨水的截排和路基的防渗 防漏(如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等);开展巡查,对容易发生陷 穴的地带定期检查。 黄土陷穴的处治,主要是根据陷穴的大小分别采用灌 浆、开挖回填等措施。陷穴较小的采用明挖,原土夯填; 陷穴较大的灌泥浆,分两次进行,待第一次灌满泥浆干燥 收缩后再进行第二次灌浆塞空。
2.黄土陷穴类型 (1)根据黄土陷穴的成因划分 ①由地表浸水形成的陷穴; ②暗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陷穴; ③因动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洞穴; ④人为的洞穴; (2)根据黄土陷穴的形态划分 ①碟形地; ②漏斗状陷穴; ③竖井状陷穴; ④串珠状陷穴; ⑤暗穴;
3.黄土陷穴的分布规律 黄土陷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地貌看,在 黄土塬的边缘、河谷阶地的边缘、冲沟两岸及河床中都 常有陷穴分布。阶地边缘、河谷两侧多为坡积的松散黄 土,易被冲蚀,因而离阶地斜坡和沟谷斜坡越近,陷穴 越多。阶地高差越大,沟谷越深,由于地表水通过阶地 边缘斜坡地带和沟谷斜坡地带时下渗越厉害,因而陷穴 也越深,有的可深达20余米。从地层上看,在疏松的新 黄土层中,尤其是现代上层湿陷性黄土地层,陷穴越多 越明显。地层越早,陷穴发育也越受到限制。